林云剛
(江蘇省盱眙縣中醫(yī)院藥劑科 江蘇 淮安 211700)
中藥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種疾病防治中,且其效果確切[1]。中藥不僅能對各種疾病進行有效治療,同時部分中藥受患者個體體質、用藥方式以及藥物本身等多種因素影響,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機體[2-3]。中藥治療各種疾病的重要基礎為中藥藥性,包括五味、四經以及歸經等,為了對肝損害和中藥藥性之間的相關性進行探究,本研究對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192種具有較為完整報告的肝損害中藥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同時對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中所記載的中藥,報道如下。
對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192種具有較為完整報告的肝損害中藥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同時對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中所記載的中藥,統(tǒng)計分析中藥歸經、四氣、五味等方面的藥性理論。
進行統(tǒng)計分析的中藥共有192種,解表藥12種,清熱藥36種,瀉下藥14種,祛風濕藥16種,祛濕藥14種,溫里藥8種,行氣藥2種,驅蟲藥4種,止血藥8種,活血化瘀藥18種,化痰止咳平喘藥14種,安神藥4種,平肝潛陽藥4種,息風止痙藥4種,開竅藥4種,補虛藥6種,收澀藥6種,涌吐藥4種,外用藥14種。
采用中藥治療后,觀察到肝功能異常、肝功能衰竭、肝昏迷、肝腹水、肝小靜脈閉鎖、肝硬化、肝纖維化,病理檢查結果顯示肝細胞腫脹、變性、炎性浸潤、脂肪浸潤、壞死的中藥,均屬于肝損害中藥[4-5]。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肝損害分布顯示,歸屬于酸、甘、苦、辛、咸、淡、澀的中藥分別有2種、11種、43種、24種、6種、5種、5種,藥典所載分別顯示有42種、230種、305種、230種、56種、27種、52種。Kruskal-Wallis檢驗結果顯示,肝損害中藥五味分布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肝損害中藥以苦味居多;藥典也顯示肝損害中藥五味分布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并且以苦味居多;相關性分析顯示,肝損害中藥分布和藥典所載分布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即不存在顯著相關性,r=-0.038,P=0.092,見表1。
表1 肝損害與五味相關性分析
肝損害分布顯示,歸屬于寒性、涼性、熱性、溫性、平性的中藥分別有100種、6種、12種、35種、39種,藥典顯示分別有217種、48種、19種、195種、127種。Kruskal-Wallis檢驗結果顯示,肝損害中藥四氣分布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寒性居多;藥典也顯示肝損害中藥四氣分布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并且以寒性居多;相關性分析顯示,肝損害中藥分布和藥典所載分布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即不存在顯著相關性,r=-0.042,P=0.195。
肝損害分布顯示,歸屬于肝/膽經、脾/胃經、腎/膀胱經、心/小腸經、肺/大腸經的中藥分別有54種、40種、28種、25種、45種,藥典顯示分別有327種、378種、202種、159種、336種;Kruskal-Wallis檢驗結果顯示,肝損害中藥歸經分布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肝/膽經居多;藥典也顯示肝損害中藥歸經分布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并且以脾/胃經居多;相關性分析顯示,肝損害中藥分布和藥典所載分布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即存在顯著相關性,r=-0.062,P=0.002,見表2。
表2 肝損害中藥和歸經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臨床上,藥物性肝損害指的是采用藥物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因藥物本身及代謝產物造成變態(tài)性反應,進而引發(fā)醫(yī)源性肝臟疾病,或者直接造成的肝臟損害[6]。與西藥對比,雖然中藥引發(fā)的不良反應相對較少,但是受藥物應用不當、患者個人體質以及中藥特性等多種因素影響,極易引發(fā)肝損害。
本研究結果顯示,肝損害中藥在藥性歸經方面有明顯相關性存在,但相關系數(shù)也很小;在五味、四氣方面不存在明顯相關性。雖然經統(tǒng)計學分析顯示肝損害中藥在藥性五味、四氣方面不存在明顯相關性,但也可能有一定聯(lián)系。中醫(yī)認為,肝喜調達,寒性藥極易促使陽氣受損,應用不當或者長時期應用均可能會有嘔吐、惡心以及食欲減退等不良反應出現(xiàn),所以從四氣分布情況來看,肝損害中藥主要以寒性為主??辔队行菇?、燥濕功效,肝損害中藥以苦味為主,因其易造成耗散肝陰,所以和肝損害之間也可能有一定相關性存在。歸肝/膽經在肝損害中藥中的構成比最高,并且差異顯著,提示在此經絡肝損害藥物具有較強作用,所以在肝損害之間有明顯相關性存在。除此之外,大部分肝損害中藥引發(fā)的肝損害機制也為內源性的肝毒性反應,并且和中藥藥性之間也有一定相關性存在,所以臨床上要對肝損害中藥和其藥性之間的關聯(lián)性進行探討,并且采用中醫(yī)藥理論進行指導,對中藥進行合理應用,特別要注意合理配伍中藥,最大程度上降低肝損害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肝損害中藥在藥性歸經方面有顯著相關性存在,在五味、四氣方面不存在顯著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