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秋芳
(解放軍陸軍第七十二集團軍醫(yī)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顱內動脈瘤屬于導致蛛網膜下腔自發(fā)性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顱內動脈瘤多合并隨動脈瘤壁局限性凸起,而且對臨床神經介入操作帶來較嚴重影響[1]。相關臨床研究顯示,為有助于提高顱內寬頸動脈瘤的臨床效果,載瘤動脈支撐物應用柔軟安全的支架輸送系統血管內支架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實施瘤體致密栓塞,有助于彈簧圈不突出載瘤動脈,從而有助于降低移位發(fā)生幾率[2-3]。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討血管內支架輔助彈簧圈治療顱內寬頸動脈瘤的護理干預分析?,F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36例顱內寬頸動脈瘤患者為對象,均接受血管內支架輔助彈簧圈治療方法。按照隨機數表法進行分組,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18例。對照組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齡:38歲~68歲,平均年齡為(40.50±6.50)歲。研究組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齡:38歲~68歲,平均年齡為(40.35±6.70)歲。兩組顱內寬頸動脈瘤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性,P>0.05,具體可比性。
對照組顱內寬頸動脈瘤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研究組顱內寬頸動脈瘤患者采用綜合護理方法。綜合護理方法具體操作如下:(1)手術前。囑咐患者需保證充足睡眠,合理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需絕對臥床;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做好術前準備。(2)手術中。保證靜脈通路2條以上,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給予患者有效心理安撫,協助麻醉師實施麻醉;遵醫(yī)囑給予持續(xù)泵入尼莫地平以預防腦血管痙攣,遵醫(yī)囑給予1mg/kg肝素靜脈推注,并實施全身肝素化(每隔30分鐘予以追加1次),實施過程中需積極控制患者血壓情況,以免發(fā)生血壓波動過大;實施后予以無菌紗布包扎固定導管鞘,待患者呼吸恢復后,送回病房。(3)手術后。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暢,回病房后去枕平臥6h,并使頭部側向一邊,積極預防發(fā)生嘔吐而造成窒息;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給予持續(xù)低流量吸氧,避免鞘管滑脫、折斷;待拔管后應予以局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并持續(xù)壓迫20min;給予患者下肢平伸制動持續(xù)12h,給予患者外置1kg沙袋持續(xù)6~8h,并仔細觀察有無發(fā)生皮膚瘀斑、皮下血腫等現象,一旦發(fā)生異常情況,應即刻告知臨床醫(yī)師,并積極配合對癥處理。同時,需囑咐患者按時服藥,戒煙戒酒,保持大便通暢,定期門診隨訪等。
比較兩組顱內寬頸動脈瘤患者的即時栓塞效果以及臨床護理滿意度。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完全栓塞18例,完全栓塞率為100.00%;對照組完全栓塞10例,次全栓塞4例、不完全栓塞4例,完全栓塞率為55.56%;組間比較,研究組的完全栓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000,P=0.0339)。見表1。
表1 兩組即時栓塞效果比較[n(%)]
組間比較,研究組的臨床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000,P=0.0339)。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護理滿意度比較[n(%)]
支架輔助彈簧圈屬于臨床新技術,可以有效拓寬顱內寬頸動脈瘤栓塞臨床適應癥,但同時也存在一定風險性[4]。在實施血管內支架輔助彈簧圈治療圍手術期間,開展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保障患者在實施手術期間處于最佳狀態(tài),可以有效提高臨床效果,改善預后[5]。從本次研究結果表1-2數據可知,研究組的完全栓塞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的臨床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臨床結合顱內寬頸動脈瘤疾病特點,在實施血管內支架輔助彈簧圈治療過程聯合開展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的效果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