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亭 葉德平
(陸軍勤務學院 重慶 400030)
一直以來,我軍軍人人體尺寸數據的采集,主要依靠人工使用皮尺測量人體的頭圍、身高、胸圍、腰圍和腳長等基本數據,這種數據采集方法存在對測量者專業(yè)知識要求高、數據錄入統(tǒng)計匯總任務繁瑣、數據測量不準確等諸多問題。受傳統(tǒng)方法著裝號型準確采集難、保障需求提報速度慢的制約,我軍被裝供應模式仍然停留在模糊概算和經驗式供應保障模式上,離精確化、精細化、精準化和按需供應保障還有很大差距[1]。在這種保障模式下,基層單位被裝管理人員為了確保官兵人人適體,不得不反復調換號型,造成了人財物的嚴重浪費;為了滿足各級的調號需求,全軍不得不保持較高比例的周轉量,造成庫存物資大量積壓,甚至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損失浪費,因此科學合理的數據采集方法則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07式軍服號型是由身高、頭圍、胸圍、腰圍和腳長這五個指標確定的標準要求,能否準確采集這五個指標就變得尤為重要[2]。其中身高可以通過測量的方法來進行數據采集,這一項相對準確。在征兵體檢過程中對頭圍采用測量的方法,事后對新兵的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通過調查結果顯示,對頭圍采用測量的方法數據誤差較大,因為頭圍數據的采集與頭發(fā)的濃密,每個人的頭形和測量的位置都有很大關系[3]??紤]到軍帽戴起來比較方便,可以在每個人武部配發(fā)一定數量的軍帽,對頭圍的測量直接采用試戴的方法來解決,這樣更能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減少了后期的調號等過程。
圖1 2017年作訓帽適體率調查結果
目前,在征兵體檢過程中腳長數據的采集主要采用自報號型的方法,相比之前采用測量的方法要準確一些,但仍存在應征青年自報的鞋碼不符合實際的情況。為了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在數據采集中增加數據校驗的功能,具體步驟如下。
1)根據身高和腳長的關系,計算出腳長的合理范圍[h/7,h/6](其中h為應征青年的身高數據);
2)再根據腳長與鞋碼之間的關系,計算出鞋碼的合理范圍[L2*2-10,L1*2-10](其中L1、L2分別為應征青年腳長的上下限)。
通過自報號型與數據校驗相結合能大大提高數據的準確性[4]。比如身高180cm的男軍人,腳長的合理范圍[25.7,30.0](單位:cm),對應鞋碼的合理范圍[41,50](單位:碼),如果他自報的號型為39碼,則數據存在問題,在系統(tǒng)錄入的時候會提醒數據異常,如果為42碼,則數據合理,可以直接錄入。
胸圍、腰圍的測定,我們根據個人肥胖指數與身高、體重之間存在的關系(即BMI=體重(kg)/身高(m)的平方,由此推斷肥胖指數情況與著裝軍服號型之間也應該存在一定關系[5]。因此,我們對近十年來湖北省新兵中人體的基本數據(身高、體重)與軍服號型的關系長時間研究后發(fā)現(xiàn),07式軍服號型與身高、體重之間的確存在一定關系[6],配衣參數因子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η為配衣參數因子;w為體重,單位為kg;h為身高,單位為cm。
表1示意了一個可能的配衣數據表。
表1 配衣參數因子表示例
通過大量實測之后,已經驗證了這種方法的準確性,圖2~4是根據數年來部隊測量數據的統(tǒng)計分析選取其中三個身高段得出的圖表,在下面的圖表中,橫坐標為體重值,縱坐標為胸圍值,胸圍值每4cm一個間隔,且取值點都在軍服號型分段點上。圖2~4中的黑點表示大量實際測量值在每一個體重值上的平均數,菱形點為根據實測值推演算法計算出的采樣點,具體如圖2~4所示。
圖2 165cm身高段胸圍-體重分布散點圖
圖3 170cm身高段胸圍-體重分布散點圖
圖4 175cm身高段胸圍-體重分布散點圖
通過圖2~4可以看到,我們采取的算法是完全根據實測值的分布軌跡取值,這樣就很好地符合了實際的體重-胸圍分布情況,可以使我們的測量結果達到非常高的準確度[7]。
在實際測試中,落在菱形采樣點之間的體重值,將根據左右最近的兩個采樣點取得一個最小范圍的線性估值,如
一個175cm身高的測試者體重為80kg,首先計算出配衣參數因子,然后通過對175cm所屬號型段的配衣參數表進行查詢,可以得知其上衣型號為175/96,胸圍處于94~98之間[8]。
具體計算過程如下:
計算測試者的配衣參數因子:
通過身高175cm查表得到所屬型號段為173—177號型段在173—177號型段查表得知該值處于175/96號型范圍內,其對應的配衣參數因子的值域下限為13.46,上限為15.50,上衣型號確定為175/96。
2016~2017年經過近兩年的實際使用,我們得到了大量統(tǒng)計數據,可以很好地說明該模型在實際使用中的效果。
下述各表為按身高和號型分段的誤差統(tǒng)計表[9],樣本總數為34357人。
表2為軍服號型測量的分段誤差統(tǒng)計,從最終的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到,在軍服號型測量方面,該模型達到了超過96%的準確率,誤差率僅為3.126%。
圖5為軍服測量的分段誤差統(tǒng)計曲線,縱坐標為人數,橫坐標為軍服號型[10]。
表2 軍服誤差分段統(tǒng)計表
圖5 軍服測量分段誤差統(tǒng)計曲線
從圖5可以看到,代表測量值的紅色曲線與代表實際值的藍色曲線差異非常微小,各個號型段的測量值與實際值基本一致[11],誤差很小,這說明了該方法的準確性并不偏向任何一個特定的身高號型段,對各型號都有很好的符合程度。
2018年我們按照新的軍人人體尺寸采集方法對該省軍區(qū)預征新兵重新建立人體尺寸數據庫,并在定兵后去除了未入伍人員的數據。依據該人體尺寸數據建立號型檔案庫,進一步進行號型分布統(tǒng)計分析。依據此數據進行編報了征兵被裝預算[12],預置了相關被裝物資。
新兵起運前,該省軍區(qū)組織對入伍人員適體率情況進行征兵被裝發(fā)放適體率問卷調查,反饋回來適體率由原來往年88%提高到95%。從問卷調查反饋回來的征兵被裝發(fā)放適體率的結果來看,征兵被裝數據采集方法的優(yōu)化是具有顯著效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