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喜平
細讀國際著名的印度學家郁龍余先生的新作《“一帶一路”開創(chuàng)文明新紀元》,兩條明顯的脈絡最先展現(xiàn)在面前:一是他在整個人類文明轉型的大視野下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歷史定位、未來展望從思想文化的角度進行了學術解讀、構建,得出了“一帶一路”開創(chuàng)人類文明新紀元的結論;二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照下對“中印大同”、“Chindia”的宏偉藍圖進行了構建,提出了中國、印度兩個大國歷史擔當?shù)淖恳?。我想這大概也是作者在這本專著中所要表達的主旨。作者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和“一帶一路”倡議所做的闡釋,不是口號式的,不是想當然的,而是運用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和深厚的學術功力,將它們深深地構筑在人類思想文化基礎之上,這正是這本學術專著的大用之處。
作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是對古代數(shù)千年絲路和海絲路的傳承發(fā)展。古絲路和海絲路曾經(jīng)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主渠道,給人類文明發(fā)展帶來巨大的動力。受中華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影響的歐洲文藝復興和歐洲啟蒙運動,雖然促進了科學技術和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加速了東西文化的交流,締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但資本主義經(jīng)過五百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顯出疲態(tài)和沉淪之勢,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海外殖民,輸出資本和文化,追求暴力和暴利的“雙暴”發(fā)展方式,已經(jīng)難以為繼,越來越不得人心。資本主義內部動蕩不已,目前世界的動蕩與美國這個超級大國的衰落有關。人類如何克服在可持續(xù)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zhàn)和危機,是各國政治家和社會精英面臨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一帶一路”的建設正是人類在文明發(fā)展過程中遇到困難后主動調整,重新確定方向而進行的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其中包括必不可少的文化理論建設。
站在文明發(fā)展轉型的大視野之下,作者從思想、文化的角度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導理念、追求的終極目標、建設的方法及與中國文化的關系進行了解讀和理論建構。他認為“一帶一路”倡議至少有五大理念可與全世界人民共享,即“民為邦本”的民主觀,“中庸之道”的方法論,“和而不同”的關系總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原則,“天下大同”的社會觀,這五大理念是人類古老的智慧,這在東、西方有著廣泛的認同。他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最終目標就是引導人類進入全新的大同之境,擺脫戰(zhàn)爭,共享繁榮和發(fā)展,就是東、西方人民夢寐以求的“天下大同”,就是印度的“世界一家”,就是古希臘柏拉圖的理想國和希伯來文明中的“伊甸園”的偉大理想。為了實現(xiàn)這個宏偉的目標,必須采用科學、高尚的方法,這就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政策溝通、設施聯(lián)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建設目標;實現(xiàn)這些建設目標必須堅持用“親、誠、惠、容”的作風處理好各合作國之間的關系。
圍繞中、印關系及由此展開的闡述、記述、評論是該書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印度是中國唇齒相依的近鄰,是一個出思想、出經(jīng)典的國度。作者作為研究中印比較文學、中國印度學、印度漢學的著名學者,曾經(jīng)被印度總統(tǒng)授予“印度學家獎”。作者在該書中表達的思想觀點無疑具有權威性,這也是這部學術專著的價值和“底氣”所在。它打開了我們從精神層面認識印度的大門,告訴人們中、印友誼是一個尚待開發(fā)的文化“富礦”,與中國文化一樣,印度文化中蘊含著解決當前人類面臨問題的寶藏。
作者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指導下,精心構建了“中印命運共同體”,亦稱為“中印大同”、“Chindia”、“龍象共和”的整體框架,既具有理論性,又具有實際的可操作性,對未來中、印關系的發(fā)展深具指導和借鑒意義,這也是探索學術與實際問題結合、與治國理政結合的最好的例證。
在這個整體的構建框架中,他分析了中、印關系的現(xiàn)實困境,抓住了中國、印度缺乏政治互信、缺乏了解的主要矛盾,大膽地做出中、印關系的基本面是健康的,這種健康的因素蘊藏在中、印的文化之中的判斷。他呼吁加強對印度的研究和了解,大幅度提升中、印兩國關系,積極倡導和踐行中、印“大同思想”,并上升到哲理層面論證其合理性。他認為“中印命運共同體”有五大思想基礎,即“天人合一”與“梵我一如”的哲學基礎,“仁愛和合”與“慈愛不害”的道德基礎,“民為邦本”與“長老會制”的政治基礎,“恕道思想”與“容忍觀念”社會基礎,“中庸之道”與“中觀思想”方法論基礎,認為這是兩國人民的寶貴財富。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選擇中印大同、中印共和的五大理由,提出了實現(xiàn)中印大同的四大步驟:進行大規(guī)模,深層次的文化交流;大幅度擴大兩國留學生規(guī)模;增大對中印學者的支持力度;利用國際合作機制發(fā)展中印關系。他認為未劃定的邊界問題,是中印關系的關鍵,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適時解決好邊界問題將會使中印關系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對“中印大同”的命運共同體進行構建的同時,作者對中國文化、印度文化的核心價值及對世界的意義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提出了中國、印度歷史擔當這個重大的時代命題。他認為中印文化是世界和平思想的發(fā)源地,和中華民族一樣,印度歷史上沒有侵略別國的歷史,文化中沒有侵略擴張的基因。中印文化交流堪稱世界文化交流的楷模,為人類的生存發(fā)展,如何避免沖突、戰(zhàn)爭,走向和平積累了經(jīng)驗。中、印兩國在歷史上屬于“四大文明古國”、“中世紀三大文化中心”,是現(xiàn)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fā)展中國家,和平崛起勢不可擋。以“中印大同”為基礎的中印兩國崛起的意義高于歐洲文藝復興,不僅會給中印人民,而且會給世界人民帶來福祉。中印兩國有條件、有義務擔當起引領世界走出困境的歷史重任,在重建世界新秩序中發(fā)揮作用。
該書的結構分為上篇——“一帶一路”與中國文化關系,下篇——中國與印度在精神層面的相互了解。上篇從學術文化和哲學思想的角度對“一帶一路”建設和“中印大同”兩大體系進行了學術建構。下篇則從歷史回顧的角度記錄了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事件,并給出了作者自己的評價,構成了中印文化交流的真實的歷史畫卷,讀來真實感人、催人奮進,進而起而效仿。作者對各位前輩大師的生平業(yè)績、思想精髓的概括,對中印文化交流中重大事件的梳理評價,對中印重大的文化工程、譯介工程、研究項目進行的解讀,又進一步從思想層面夯實了上篇內容的宏論決斷,為深入研究印度學、中印關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指引。
作者的文化交流觀認為,文化交流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為此,他首先呼吁在“一帶一路”的建設處理中印關系時把文明交流互鑒作為重中之重;第二,提出了中國和世界要在精神層面上加深了解,加強與各國學者、智囊、各個階層人民的溝通,認為加深與世界各國人民精神層面的了解是中國和平崛起、民族復興的先決條件、重要標志;第三,要建立分層次的文化傳播理念、加強思想層面的交流,“一帶一路”不僅是物質建設,更是精神建設;第四,面對全球化背景下文明交流互鑒加速的趨勢,玄奘舍身求法的精神具有永恒的價值和普世的意義,要在文化交流中大力弘揚這種“取經(jīng)精神”。
關于作者的學術思想觀,我們至少可以概括為三點:一是認為國家的強盛必須有強盛的學術支撐。他引用了張之洞的勸學名言“時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進行論證,并評述道:無論中、外,每一個強盛的時代都有強盛的學術支撐,如漢之經(jīng)學,隋唐之佛學,宋之理學,歐洲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二是認為不同文明之間的會通、融合一定是發(fā)生在哲學思想層面。他援引徐梵澄“求世界之大同,必先有學術之會通;學術之會通,在于義理之互證。在義理上契合,在思想上乃可和諧”的名言進行論證。作者在進行“一帶一路”和“中印大同”的學術闡釋時,所做的就是大量的學術、義理會通、互證工作。三是作者呼吁學者要做有思想的知識分子,對國家發(fā)展大計、世界大勢了然于胸,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要克服學術研究“短平快”的作風,從研究精神文化、哲學入手,研究透徹方有真知灼見。積極倡導學術研究工作要與實際工作相結合,讓學術走出學術圈,用學術思想指導實際工作,為實際工作提供借鑒。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可以深切感覺到這雖然是一部學術著作,但又有許多方面超越學術,為處理當代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提供了指導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