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逸軒
70年,也許是一個人一生的時光,也許是一段情一世的堅守,也許是一份事業(yè)最初的拼搏,也許是一種信仰終生的追求。此時此刻,我們站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華誕的關口,鐘聲即將響起,我也踏上了人生的一段新的旅程。
時針回撥到2018年10月份,剛剛離開校園,帶著青春、激情、自信的我,走進了中國黃金的大家庭。一入職就有幸參與到了黃金行業(y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黃金之路》畫冊和《鑄夢》征文的編輯工作中,由此,黃金工業(yè)40年砥礪奮進的光輝歷程、黃金事業(yè)在共和國70載的成長歲月在我眼前鋪陳開來,黃金人堅守初心、勇擔使命、默默奉獻、開拓創(chuàng)新的崇高品格一次次在我心里激蕩。歷史為我們展開了一幅黃金畫卷:白山黑水間,有百年老礦夾皮溝歷經風雨,仍矢志不渝,下探一千多米,向地心進發(fā);在雪域高原上,一座嶄新的礦山甲瑪,拔地而起,海拔5 300米是他們最眩目的光彩,“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是他們最亮麗的底色,“建一座礦山,創(chuàng)一個標桿,富一方百姓,樹一座豐碑”是他們最莊嚴的承諾;美麗富饒的呼倫貝爾,優(yōu)美沉靜的草原夜色背后是零下40多攝氏度的嚴寒挑戰(zhàn),那里聳立著中國銅工業(yè)的新坐標——烏山;西陲邊疆,荒漠戈壁,隨風搖曳的紅柳見證了黃金人的付出和堅守,地表70多攝氏度的高溫呼應著黃金人的創(chuàng)業(yè)激情,被譽為“戈壁明珠”的金灘在大漠夜色中熠熠生輝;城市中“中國黃金”的三尺柜臺里,是“藏金于民,黃金為民”的價值理念的傳承;遙遠的非洲大陸,一群有著共同的金的底色的群體,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鑄造出一個國家歷史上的第一塊銅板,搭建起中非兩國共融共建、友好互助的橋梁……思緒飛越中原大地、龍脈秦嶺、勃海之濱、云貴高原、異國他鄉(xiāng),處處都彰顯著黃金的力量,閃耀著黃金的光芒,傳承著黃金的精神。
緊張而辛苦的編輯工作完成后,我未感疲憊,相反卻更清晰地感受到了文章中的黃金人向我走來,但當我想細細端詳時卻又逐漸模糊成一個個團體鐫刻在我的心底。有跋涉雪域的雄鷹測量隊,有高空作業(yè)的天車班女工,有風雪中的安全監(jiān)督員,有井下的鑿巖工、爆破工,有精心編錄指導的地質團隊,有干練的銷售團隊,有吃苦耐勞的建設團隊,有冶煉工、浮選工,有巾幗英雄、更有七尺男兒,有漢族,有少數民族,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幕幕生動的圖景,好似黃金人探金、采金、煉金、護金的民族團結奮斗的合奏,更似黃金今生今世涅槃重生的大和鳴。我不知道尋金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么,但正是有了黃金人的默默付出,才有了山石到黃金的質變,才有了人們身上的金器珠寶,才有了國家經濟壓艙石,才有了金融風險防控的防波堤。同樣,他們執(zhí)著的韌性、血氣和才華,為我在艱難險阻中開辟出一道金燦燦的黃金之門。
幼時,常在家鄉(xiāng)青草芳香的夜色里仰望星空,天上的點點繁星都被我編織成心中的英雄。長大后,鋼筋水泥的城市、生活的煩瑣和現實的鄙俗重壓讓自己的心慢慢凝固,感動越來越少,偶爾的閃動如同流星一瞬沉入心底。但在這一次的編輯工作中,我的心一直充盈著感動,脖頸間的珠寶,從未讓我感到如此的沉甸甸,如此的璀璨無比,這項工作更是讓我再一次拾得了仰望星空的信心。
一百多年前,康德曾說,只有兩樣東西能讓人的心靈感到震撼,一是我們頭頂的星空,二是人類內心的道德法規(guī)。星空給了我們遐思,給予了我們夢想與指引。這一個個的群體、個人都如滿天繁星,看似渺小,但卻用它特有的光輝默默裝點著整個夜空,照亮你我的初心,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支撐起我們仰望蒼穹的勇氣與渴望。
人在遠眺時,常會忽視身邊的美麗。工作給了我學習的機會,讓我有幸穿越了黃金的時空,領略了黃金的前世今生,感悟到“千錘百煉始得金”的不易,體會到黃金人特有的忍耐、吃苦、無言、奉獻的高貴品格,就如地下沉默的金,用無言輕柔的光照亮我們沉甸甸的希望。心中的榜樣不僅用來學習、崇拜,更重要的是,他是一面鏡子,映出我們的自我,讓我們成長。讓我們對那些并不耀眼但從不言棄的人多一點關注,對那些心中有夢、為夢堅守的人多一點期待,也許他會是照耀你我一生最恒久的那顆星。
我很慶幸我能與眾多中國黃金人一樣,為祖國的黃金事業(yè)出一份力?;蛟S,那份質樸,那絲光亮足以溫暖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