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璐俐 易啟洪
[提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扶貧開發(fā)工作,并就扶貧目的、扶貧內容、扶貧手段、扶貧意義等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形成了新時代習近平扶貧開發(fā)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思想,有著豐富的人文關懷和深厚的人本意蘊,對我國新時代脫貧攻堅偉大實踐具有重大價值導向作用。
[關鍵詞]習近平;扶貧工作;人本意蘊;以人民為中心
[作者簡介]康璐俐(1993—),江西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易啟洪(1969—),通迅作者,江西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45)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江西省貧困縣區(qū)農民專業(yè)合作組織的技術吸收行為及其減貧效應”(18GL11)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扶貧工作,將扶貧工作放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并在新時代扶貧偉大實踐進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qū)。他指出,“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qū)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始終將人民置于核心地位,關注人、重視人,有著豐富的人本意蘊,體現著深厚的人文關懷。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邏輯起點與價值取向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基本主體,社會歷史始終是圍繞人來發(fā)展的,人民是“歷史主體、實踐主體、價值主體、利益主體”的有機統(tǒng)一,人的全面發(fā)展是共產主義的理想目標和共產社會的基本原則[2]。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主體思想,是新時代下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與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的根本指針,是實現黨的主張與人民意愿有機統(tǒng)一的重要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村扶貧減貧工作,將其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之中, 強調務必在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們黨的第一個“百年目標”。在扶貧攻堅偉大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垂范,多次深入貧苦地區(qū),走訪貧困農戶,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傾聽群眾聲音,了解群眾疾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3]他指出,“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無論何時共產黨都不能忘記自身源自人民的歷史,要堅持根植于民、服務于民,以人民立場為根本自覺站在人民立場上謀發(fā)展,堅持做有利于人民、符合人民眼前利益要求和人民長遠利益要求的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和貫徹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要切實解決好貧困群眾最基本、最迫切的生產生活問題,真正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二、找準貧困“根源”與民生“根本”的精準扶貧方法
從2018年國家級貧困縣分布情況來看,目前我國貧困地區(qū)主要集中在部分山區(qū)、少數民族地區(qū)、革命老區(qū)以及邊疆地區(qū)等“老少邊窮”的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的共同特點是土地資源匱乏,交通不便,人民缺少必要的生存資源。該類貧困代際相傳,若沒有外界的幫助,自身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擺脫當下的貧困局面。從一定程度上說缺少必要的社會資源是致貧的一個重要根源,換言之,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是目前許多貧困群眾亟待解決的問題。擺脫貧困,改善民生,須整合和補充各類資源,促進貧困地區(qū)生產力發(fā)展和生產、生活資料的提升。囿于不同地區(qū)、不同家庭,造成貧困的具體原因有其特殊性,要想真正達到持續(xù)有效減貧的目標,必須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他特別強調“找到‘貧根,對癥下藥,靶向治療”是當下扶貧工作重要舉措[4]。扶貧開發(fā)重在精準。各地都要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簡言之,“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的實踐精髓所在,主要圍繞“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這三大主題來展開的。
首先,“扶持誰”是實施精準扶貧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貧困的精準識別問題。根據我國現階段的貧困狀況可以看出,農村生產力和生產資料落后,人民接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觀念陳舊等原因導致絕大多數的貧困人口集中在農村。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農村脫貧工作,他強調農村貧困地區(qū)脫貧任務繁重,是“短板”所在。他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實施脫貧工作要帶有責任感和深厚情感,用真心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他認為要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精準是關鍵。精準定位貧困群體,識別哪些群體是需要幫助的,只有扶貧對象搞清楚了,才能對其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進行細致分析,才能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
其次,“誰來扶”強調的是扶貧主體角色的確定。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各級黨委和政府應當扛起大任,把幫助困難群眾脫貧列入重要議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脫貧攻堅涉及民生建設與人民幸福,是黨中央主抓的重要工作。各級黨委和政府特別是脫貧攻堅任務重的地區(qū)黨委和政府更要集中精力,落實領導責任,加強扶貧隊伍建設,制定科學方法,幫助民眾擺脫貧困,走向小康生活。為了使脫貧攻堅工作落到實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4]。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認真落實工作,切實做到層層壓實責任,級級傳導壓力,緊抓實干出成效。除了加強黨組領導,扶貧攻堅工作還要重視基層組織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要發(fā)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焙芏噢r村特別是貧困農村,由于資源欠缺、基礎設施落后和人才流失等原因導致當地基層組織力量薄弱?;鶎庸ぷ魅藛T是奮斗在脫貧攻堅第一線、深入貧困家庭的重要人員,他們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因此,脫貧攻堅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完善基層組織制度,改進基層組織工作環(huán)境。此外,還要重視對基層工作人員的培養(yǎng)和提拔,優(yōu)化人才升遷機制與渠道,提高基層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
最后,“怎么扶”是指扶貧舉措中的具體實踐步驟。確定好扶貧對象和扶貧主體,找準貧困“根源”和民生“根本”以后,要制定和實施科學的方案。在精準扶貧的措施方面可概括為“五個一批”工程,即“發(fā)展生產脫貧一批,異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tài)補償脫貧一批,發(fā)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確保貧困群眾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開對了“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要想實現高效脫貧,必須從當地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因人因戶因村施策,確保扶貧對象得到實實在在的幫扶。習近平總書記還多次強調扶貧先扶志。貧困人民的脫貧志氣在脫貧攻堅中至關重要,無論困難多大,只要有堅韌不拔的志氣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他還十分重視教育,他認為教育是阻斷代際貧困的重要措施。他要求各級部門要加強對貧困地區(qū)教育力度的扶持,設置專項教育幫扶資金,幫助貧困家庭適學成員,確保每一位適學人員不因貧困而失去受教育的機會,通過教育幫扶提高貧困地區(qū)兒童和青年的自身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堅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三、集中力量“動真心、動真格”扶貧,形成“真扶貧”的工作格局
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消除絕對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也是黨中央帶領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增進人民福祉的切實要求。全體黨員干部必須深刻領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實施脫貧攻堅戰(zhàn)略的政治抱負、人民情懷、使命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不了解農村,不了解貧困地區(qū),不了解農民尤其是貧困農民,就不會真正的了解中國,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國,更不可能治理好中國。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多到農村去,多到貧困地區(qū)去,了解真實情況,帶著深厚的情感做好扶貧開發(fā)工作?!敝挥惺冀K將人民群眾放在心頭,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情感,才能專心致力于脫貧攻堅工作。脫貧攻堅既是經濟任務,更是政治任務。作為我們黨“第一個百年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脫貧攻堅目標必須得到圓滿完成。各級黨組織充分認識到脫貧攻堅的政治意義和時代意義,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要端正態(tài)度、提高站位,力戒形式主義、投機主義,杜絕口號脫貧、數字脫貧、虛假脫貧,不折不扣地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定目標、建機制、抓落實,絕不能把扶貧工程做成“面子”工程、“數字”工程、“繡枕”工程。脫貧攻堅必須出真成績,人民必須獲得實際的利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落實好中央統(tǒng)籌、省總負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嚴格按照黨中央的政策實施,杜絕形式主義、好大喜功、做假浮夸、消極腐敗等現象。各級黨組織必須真情實意、真刀真槍、真抓實干,以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教導各級領導干部要把人民群眾放在心間,用真心去幫助他們,走基層看基層,腳沾多少泥,心有多少情。脫貧攻堅還特別注重機制形成。黨中央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其根本目的不是暫時擺脫貧困,而是要先消除絕對貧困、再消除相對貧困,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樹立長遠目光,不僅注重眼前貧困問題還關注長遠貧困問題,不僅重視物質脫貧還重視精神脫貧。完善長效保障體系,統(tǒng)籌兼顧,建立脫真貧、真脫貧、永脫貧的長效機制,確保脫貧之后不返貧。
四、實現“黨心所系”與“民心所向”扶貧過程的有機融合
“利民之事,絲發(fā)必興;利民之事,豪末必去”[6]。為政者必須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始終將人民掛在心間。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志向,不辭辛苦,只愿蒼生飽暖。消除貧困并不是當下時代共產黨才去做的事情,自共產黨成立之日起,就以帶領人民群眾走向自強,走向富裕為目標,艱苦奮斗,永不停歇。時至今日,我們黨始終堅持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堅持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團結奮斗。正所謂,“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國運所系;民生所在,黨心所系,政之所行?!比嗣駥γ篮蒙畹南蛲褪俏覀凕h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想之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知人民之所需。各級黨員干部要深入一線,與貧困群眾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幫助貧困地區(qū)的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有計劃、有資金、有目標、有措施、有檢查。確保扶貧工作出實效;在扶貧幫扶工作中,針對貧困群眾最關心的生活、住房、教育、醫(yī)療保障等問題,各級黨員干部堅持緊抓扶貧工作,牢固脫貧質量,確保貧困家庭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在精準扶貧之初,各級單位建立貧困檔案,詳細記錄每一貧困戶的信息,實時跟蹤貧困戶發(fā)展現狀以及檢查應當獲得的政策幫助有沒有及時到位;在醫(yī)療與教育方面,建檔的貧困戶可獲得專項治療報銷比例,其子女可獲得教育費用免減政策以及相應的款項補助;針對缺少房屋以及住房條件惡劣的貧困戶,政府幫助其改善住房條件。針對已經脫貧的家庭絕不掉以輕心,始終跟進情況,確保脫貧后不返貧。此外,各級黨委和政府還注重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自來水進村、村村通修路、垃圾桶進村以及增加文娛健身設備等,逐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村生活環(huán)境質量。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勤勞致富,實干興邦。共產黨人始終牢記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共產黨人的責任就是幫助人民群眾解決困難,帶領人民群眾走向共同富裕。
五、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扶貧質量
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政黨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黨。千百年來,消除貧困是人民不懈追求的夢想,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最基礎的保障。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wěn)步前進作為經濟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盵5]人民群眾最需要的事情就是共產黨最牽掛的事情。正所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將“人民”二字納進精神和靈魂之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我們將堅持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完善、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盵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給予全國人民的承諾。為此,黨中央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樹立為民情懷,認真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把對貧困群眾的幫扶工作看作分內的事情,要真正的為民辦實事,真辦事,辦人民群眾最需要的事。到2020年要實現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使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著重解決貧困人口的義務教育、基本醫(yī)療、住房安全等問題。不僅如此,黨中央還提出要切實提高貧困地區(qū)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各級黨委和政府認真貫徹黨中央的文件精神,堅持問需于民,將貧困群眾家門口的“小事”看作我黨工作的“大事”,穩(wěn)定解決人民群眾最迫切需要的生活、醫(yī)療、教育、住房等問題。同時,在扶貧實踐中重視精神脫貧。物質貧窮的最根本原因是精神的貧窮,只有精神脫貧才能真正拔掉窮根。“扶貧先扶志”,貧困群眾是扶貧的對象也是主體。只有他們發(fā)自內心的主動要求脫貧,勵志脫貧才能夠真正的脫貧。否則,政府給予再多的物資去幫扶也只能是治標而不能治本,管得了一時,管不了長久;“扶貧先扶智”,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解決“精神貧困”的根本之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志智”雙扶,重視貧困群眾精神塑造,要營造良好氛圍,建立長效機制,真正幫助貧困群眾真正過上好日子,要把促進貧困群眾全面發(fā)展作為扶貧工作的最高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主編.習近平扶貧重要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2]中共中央黨校組織編寫.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習近平.攜手消除貧困促進共同發(fā)展——在2015減貧與發(fā)展高層論壇的主旨演講[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6/c_11168510 45.htm.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6]人民日報評論部編著.習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