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艷霞
摘要:研究中國現代織錦的創(chuàng)意設計策略,目的在于為搶救我國其他瀕?!胺沁z”獲得可資借鑒的經驗,探討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現代化問題。主要采用個案法、調研法、文獻分析等研究方法,以科技、審美、文化傳播為視角,獲得如下結果:以科技為先導,自覺尋找自身文化資源與發(fā)展?jié)摿Γ\用文化創(chuàng)意理念,將科技、藝術、文化傳播維度高端融合。進而結論:“三維‘融合是有效重構與拯救織錦“非遺”,實現現代織錦產業(yè)向后現代創(chuàng)意經濟的轉型和升級、擴大我國文化在國際上影響的主要路徑。
關鍵詞:現代織錦 科技 審美 文化 創(chuàng)意設計
中圖分類號:J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9)11-0048-03
引言
織錦,是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絲綢織物中璀璨輝煌的精髓。因其工藝的復雜和文化內涵的豐富,被視為中國絲織物中最具符號象征意義的工藝美術品,頗具世界影響力。符號的“意義是文化的也是歷史的?!笨楀\是國家級紡織品“非遺”項目,研究中國現代織錦的文創(chuàng)設計,從中吸取成功經驗,對搶救我國其他瀕?!胺沁z”和傳統(tǒng)文化,乃至藝術的現代化問題,都具有積極的理論參考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一、研究背景:研究觀代織錦文創(chuàng)經驗的成果稀缺
當代學界,從宏觀的角度研究中國現代織錦的創(chuàng)意設計的成果極少。雖然漢族的蜀錦、宋錦、云錦三大織錦與壯、黎、土家等少數民族織錦形式與內涵各異,但它們同為織錦,與“高密度全顯像數碼仿真織錦”具有“家族相似”特征,因而,本文選擇近五年來的各類織錦研究成果,作為本文研究的背景文獻。綜觀這些資料,當前關于織錦的學術探討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的趨勢。
首先,研究少數民族織錦在現代實用藝術中的應用和現代藝術對傳統(tǒng)織錦的借鑒。如:將土家織錦圖案運用于室內軟裝設計,在城市景觀設計、在民宿空間設計,在現代設計、在現代箱包設計和軟裝設計中的運用;土錦的精神特征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運用、對美術藝術設計教學的啟示,以及現代藝術設計中湘西土家織錦元素的借鑒;將黎族織錦元素運用于現代環(huán)藝設計、黎錦植物染技藝和圖案在現代女裝、環(huán)境設計中的應用。兩大少數民族織錦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研究,強調的是民族傳統(tǒng)工藝美術是增進各種現代設計視覺語言和效果的文化資源,而非聚集于織錦本身的研究。
其次,是關于三大織錦和少數民族織錦的審美、工藝特點、發(fā)展創(chuàng)新策略的研究,旨在實現織錦“非遺”的傳承與保護,但非立足于傳統(tǒng)織錦現代性轉化的視角。
最后,現代織錦的研究論文近年來僅三篇,趙向圳的《現代織錦圍巾的獨花圖案設計應用》(《設計》,2018年3月)。王雪穎的《東方藝術花,錦繡中華夢——都錦生織錦的熱愛、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國民族藝術博覽》,2018年1月),歲巧等的《現代數碼科技對杭州織錦的圖案影響研究》(《現代裝飾》,2015年8月)。主要研究電子數碼技術是如何推動織錦圖案設計發(fā)生巨大的變化。
本文從“現代”、“漢民族”兩個宏觀時空視野,將電子數碼織錦技術與傳統(tǒng)蜀錦、云錦、宋錦的技藝與審美風格相互比較,從科技、審美、文化傳播三個微觀維度,分別考察了中國現代織錦的創(chuàng)意策略:以科技為先導,自覺尋找自身文化資源與發(fā)展?jié)摿Γ\用文化創(chuàng)意設計理念,將三個維度高端融合,超越了傳統(tǒng)織錦技術的諸多局限,有效重構與拯救了織錦“非遺”,實現了現代織錦產業(yè)向后現代創(chuàng)意經濟的轉型和升級,擴大了我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
二、科技維度:電子數碼織錦技術超越傳統(tǒng)提花技藝
在晚近時期,織錦的發(fā)展進入瓶頸。20世紀90年代,受到“紡織生產領域數字革命所帶來的新的可能性”的影響,1999年,浙江理工大學李加林發(fā)明“高密度全顯像數碼仿真彩色絲織技術”,為傳統(tǒng)織錦的現代化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
李政道將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比喻為一枚硬幣的兩面,二者之間是同構性關系。其實,藝術的飛躍性發(fā)展總是以科技創(chuàng)新為先導,它們交融共生,組成一個密不可分的“共同體”?!案呙芏热@像數碼仿真彩色絲織技術”,在織錦的肌理、色彩、密度等組織結構方面的改進是革命性的,對藝術的影響往往是顛覆性的。
首先,在肌理(提花)技術方面,電子數碼絲織技術,不受組織結構界限,以變幻無窮的織錦語言超越了傳統(tǒng)傳統(tǒng)織錦的組織結構,既能經線提花,也可緯線提花。24000針的提花機,縱橫兩個方向的絲線根據圖案需要任意交織,能夠織出構圖各異、質地細膩而逼真的錦,突破了經線、或緯線提花機的局限。
其次,色彩方面。運用現代電子數碼技術設計的織錦,憑借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交織的色彩表現模式,產生眾多的并置組織結構,實現了圖案表現需要的各類色彩(色相、明度、純度)的目的。在表、里組織結構、設計理念、配色原則方面,對傳統(tǒng)織錦技術進行了全面改造。最終完成傳統(tǒng)織錦技術向現代的轉化。
再次,密度方面。絲線的疏密直接影響織錦的顯像效果,決定了織物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傳統(tǒng)織錦是一種實用工藝品,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它突出地體現了文化價值、織造技巧以及藝術美。由于數碼技術發(fā)明前的設備和技術落后,限制了設計師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的發(fā)揮,因而花色和圖案顯得樸拙單調,情感力度薄弱,缺乏打動人心的藝術感染力。
電子數碼技術能織出密度比傳統(tǒng)提花技藝高出6.8倍的致密紋理,克服了傳統(tǒng)織錦紋理疏松、組織結構簡單、圖像模糊的“馬賽克”視覺效果;也避免了易起毛、不能干洗、不能拼花的缺欠;突破了“傳統(tǒng)織錦的固定式表、里層組織結構與設計理念,摒棄了傳統(tǒng)教科書上所述的‘意匠色彩與組織結構相對應的原則?!痹诩毠?jié)和審美效果方面,以生動的真實、精密的質地、超過了原作。
總之,數碼紡織技術的發(fā)明,“促進了相關紡織產業(yè)的發(fā)展,實現了國家級紡織類‘非遺保護與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的良陸互動?!币餐瓿闪怂默F代轉向,使其在當代宏闊的政治、經濟語境下獲得強大的生命形態(tài),如圖1。
三、審美維度:完成向實用與純審美并重的超越
“第一維也納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奧地利美術史家阿洛瓦,李格爾(Alois RiegJl.1858-1905)在他的《風格問題——裝飾藝術史的基礎》中曾言,“所有藝術形式總是材料和技術的直接產物?!彪娮訑荡a絲織技術創(chuàng)造了煥然一新的藝術語言和審美效果,實現了從傳統(tǒng)向現代的轉變、實用向審美的超越,即由紋樣簡單規(guī)整、紋理疏松樸拙、缺乏感情色彩的手工藝品,提升到源自藝術家心靈、充滿設計感的高雅巧制。
首先,在織錦類別的選擇與設計上,現代織錦品類繁多,生活日用品如服裝中的對花旗袍,家紡產品如沙發(fā)座墊套、壁掛;純藝術作品包括:古今中外的經典繪畫,如《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百駿圖》《蒙娜麗莎》等作。文化典籍如《孫子兵法》。攝影作品,如《梅蘭芳戲裝藝術集錦》《苗女》等作品,都精確逼真、細膩傳神、富有質感,如圖2。
另外,現代織錦不限于傳統(tǒng)的世俗主題,還擴展到獨具特色的藏族宗教題材繪畫藝術形式——唐卡??芍^種類繁豐,在題材的多樣性上遠遠超越了傳統(tǒng)織錦。
再次,從藝術語言和審美風格考察:傳統(tǒng)、經典、時尚特色兼具。藝術作品的內涵存在于形式之中,審美是對藝術形式的體悟,高密度全顯像數碼仿真織錦亦如此。現代織錦,多重經線和緯線的交織,形成天然絲光閃耀、燦爛奪目的視覺效果。
云錦、蜀錦、宋錦,三大織錦風格各異,為現代織錦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設計素材。傳統(tǒng)織錦運用工藝美術的形式美法則,將自然物或文化傳說中的物象理想化、藝術化,既而典型化。
利用“高密度全顯像數碼仿真彩色絲織技術”,不受地域流派與技術設備限制,能織造三大織錦的任何圖紋,而且可以織出各種逼真生動的視像,兼具多種審美風格,又不失獨有的特色——構圖繁富、層次分明、色彩綺麗繽紛或柔和漸變、質地細膩、栩栩如生而富立體感,且達到暈紋虛實結合的藝術境界。如《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貴妃醉酒》《維納斯的誕生》《四季》等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體現了這些審美特色,并且強化了原作的藝術魅力。
最后,在藝術意蘊方面,現代織錦作品將科學的真、宗教和文化的善、藝術的美整合其中,賦予織錦藝術全新的結構與視覺語言,把流傳數千年的中國文化符號用高科技手段加以呈現。人類的經驗形式從低到高分為五種——藝術、宗教、科學、歷史和哲學,藝術作為認識真理的經驗形式和意識形態(tài)的構成元素,與宗教、科學、歷史和哲學等相比,誠然處于最低的層面。但藝術作為人類天才創(chuàng)造的形象世界,又包含更高目的的精神指向?,F代織錦的時尚創(chuàng)意設計,重視織錦的藝術性和文化內涵,因此,其作品的審美價值遠遠高于作為商品的織錦價值。
總之,中國現代織錦,它們集電子數碼科技、現代織錦藝術語言、文化內涵于一體,形成統(tǒng)和多種元素與風格的“復合美”,既保持了織錦“非遺”之美,又超越手工技藝之美,擴大了藝術的邊界,打破了美術與工藝的傳統(tǒng)區(qū)別,如圖3。
四、文化傳播:由搶救“非遺”向版權衍生、國家形象塑造的飛躍
在始于西方的現代藝術領域,東方文化缺席,導致同質化現象嚴重。為實現中華文化的崛起,顛覆西方的“文化霸權”,我們應適當采取“反霸權”策略。因此,有意識地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再生產的“文化自覺”潮流涌現??萍嫉倪M步為“文化的工業(yè)性傳播”提供了高水準的技術支持。從根本上說,“技術是社會性的產物,技術的需求和進步與文化之間向來存在著無法忽視的關聯(lián)性,”所以,用織物傳播本民族文化的現象由來已久。早在書面語言發(fā)明之前,“人們就在世界各地通過紡織品來講述自己的文化歷史故事,”織錦是一項重要的“非遺”項目,在保住漢族文化的DNA的基礎上,即“將非遺中的文化元素和意境提取出,”在作品中重新詮釋演繹,從而達到版權衍生、國家形象塑造的層面。
首先,在復興傳統(tǒng)藝術與版權衍生方面。在世界范圍內,現代社會是以其科技與經濟步伐的迅猛、文化藝術與傳統(tǒng)疏離、悖逆為特征的。但是,真正成為過去的東西總會在未來與我們相遇。當現代化發(fā)展的弊端暴露以后,紛紛到古典文化中尋找精神的家園。不過,傳統(tǒng)織錦無論在密度、紋理、色彩方面都遠不能滿足當代人的情感與精神性需求。
電子數碼織錦實現了創(chuàng)新與復古的并駕齊驅,以復古的方式實現創(chuàng)新,促進兩者的一體化增長。如何用“非遺”的形式來講故事、復興傳統(tǒng)、傳播文化,在國際上塑造文化大國的中國形象?現代織錦通過對傳統(tǒng)文化主題的采納、提煉,將題材或解構、或整合、或重新解讀,在不破壞原來符號意義的前提下,形成另一個新的結構體系——一個更具現代文化審美情趣和欣賞價值的體系。例如,翻新老照片的《梅蘭芳戲裝藝術集錦》、復制敦煌壁畫的織錦《樹下說法圖》?!陡淮荷骄訄D》的兩個殘部《剩山圖》與《無用師卷》合織的完整全卷,這些作品不僅搶救了瀕毀的藝術作品,也衍生了版權。
現代織錦,在很大程度上,銷售的是符號價值。只有技術而無文化特色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如挪威學者拉斯,史文德森(LarsSvendsen)所言,“如果想出售符號價值,那么這些符號必須要象征些什么。它們必須具有某種內涵”。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民族文化特色凸顯了每一只競爭力量的主體特色。情境畫家蓋伊,德波(Guy Debord)也早在1967年就指出,“一旦文化成為了商品,它就會成為真正的‘明星商品(star cornmodlty)。他曾預言,到20世紀末,文化將成為經濟的驅動力”。這個預言現已被驗證。
其次,擴大了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塑造了我國文化大國的形象。“國家形象”的塑造,“在產品設計領域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設計?!爆F代織錦的很多精品被國外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如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博物館和世界銀行等外國機構。1998年,織錦《清明上河圖》獲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證書。
最后,現代織錦中很多精品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領導人和國際友人。如胡錦濤主席贈給美國耶魯大學和布什總統(tǒng)的真絲織錦圖書《孫子兵法》、習近平主席分別贈與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的《特朗普家族》、新西蘭總統(tǒng)約翰·基的彩色織錦長卷《清明上河圖》、波蘭總統(tǒng)《杜達夫婦織錦肖像》、柬埔寨莫尼列太后織錦肖像《情深意長》等作品,向世界傳播了中國文化,展示了漢族文化和藝術的魅力,如圖4。
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高密度全顯像數碼仿真織錦”作品通過在國際上獲獎、被收藏、贈予外國領導人等方式,讓世界了解了中國文化。沒有文化的繁榮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按朔N品質精美的生產品,對于世界文化也做了巨大的貢獻。”
另外,創(chuàng)意增添了這種悠久的東方織物的時尚風采,具有極高的辨識度。高密度全顯像數碼仿真彩色絲織技術織出的錦,一反云錦恢宏華麗的龍鳳牡丹類主題,也不同于宋錦象征吉祥福壽的鳥獸花草幾何構圖,與蜀錦中的花格獸龜古老圖案及受江南織造影響產生的月華錦、雨絲錦、浣花錦等有別,織錦語言千變萬化,無局限成像,明晰而精制,富有時代氣息;“非遺”類屬賦予其“與生俱來”的傳統(tǒng)文化基因,而文化成就其獨特品格。傳播最大化地實現了高密度全顯像數碼仿真織錦的審美價值,時尚創(chuàng)意與技術則是其現代性的具體體現。僅就科技、文化、審美的某一方面而言,現代織錦無從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是傳統(tǒng)文化現代化的過程,即借助時尚手段,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中國文化基因。時尚創(chuàng)意也是傳統(tǒng)織錦現代化的設計手段之一?!皶r尚非常善于‘借用,即借鑒不同文化,”也從不同的歷史時代中吸取靈感。更“富有意味的是,越是歷史與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其當代文化越是前衛(wèi)和新潮?!眰鹘y(tǒng)與時尚互為表里,相互依存。高密度全顯像數碼仿真織錦化傳統(tǒng)為時尚,用鮑德里來所說的“時尚的循環(huán)”和“文化的再循環(huán)”,在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那里則稱“文化再生產”??梢姡诤蠊I(yè)時代,文化審美元素演變?yōu)橘Y本的一種——文化資本,精準地說,文化審美資本。
結語:從多維的高端融合到多重超越
在當下的中國。“我國眾多的文化形式都面臨著推陳出新,再創(chuàng)造的轉型?!眲?chuàng)意賦予設計更高的“品格”,是其發(fā)展的高端形態(tài)。現代織錦以科技為先導,以創(chuàng)意設計為手段,將實現了傳統(tǒng)文化符號與現代科技、藝術語言、傳統(tǒng)文化基因、時代主題、國家重大外交事務等多個維度融入作品,實現了藝術與科技、傳統(tǒng)與現代的融合,形式與內容三組二元對立元素的高度協(xié)調統(tǒng)一。現代織錦已經超出普通的藝術作品,具有了文化的、政治的、傳播的價值,既而實現了科技→藝術、原創(chuàng)→版權衍生、實用→純藝術的多重超越,最終完成了織錦從傳統(tǒng)向現代的轉型。
總之?,F代織錦在每個維度都做到極致,但是,只有多維度的評鑒,才能全面客觀而不失精深細微。三個維度在互相交融中形成一種共生的強大張力。在后現代階段,“設計事實上是一種以現代科技、設計手段和形式,找回傳統(tǒng)、歷史和人性溫情的設計運動,即以新的、現代的方式回到傳統(tǒng)。它不是復古式地回到傳統(tǒng),也不是拋棄傳統(tǒng)走向現代,而是在二者的對接、融合中創(chuàng)造更加豐富多彩的設計文化和設計世界”。到精神世界中尋找生命寄托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