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柏銘(長沙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0)
現(xiàn)如今我國全民健身形式主要分為社區(qū)運動、高校體育場館兩處為主,高校體育場館面向廣大民眾開放,不僅豐富了廣大民眾日常鍛煉身體的形式和鍛煉內容,而且盤活了高校體育場館的資源利用。于高校對體育場館的資源管理和政府部門豐富人民群眾的業(yè)余生活都有益處。但是同時也需要政府部門和高校教育管理部門,在高校體育場館管理上勇于創(chuàng)新,發(fā)揮主要管理職能,通過對體育場館的日常管理維護,引進新型的管理模式,加深資源的管理利用。
隨著湖南省高校體育場館面向群眾開放,與社區(qū)體育和群眾日常形成對接,在對民眾日常體育活動造成的各種影響外,對高校本身的體育場館管理也是一次管理上的沖擊,無論是從管理條例,還是管理人員的培養(yǎng),都使湖南省高校體育場館面臨著生態(tài)重構這一形式。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國家就提出了政府公共改革管理的革命潮流,旨在將公共服務的生產(chǎn)管理資源和服務資源交由公共大眾進行管理,也就是社會力量去承擔、管理、分解。但是在資本主義浪潮的發(fā)展下,資源大多數(shù)掌握在少數(shù)人的手里,所以運動浪潮收效甚微。但是到了21世紀以后,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推動了新的科技浪潮,手機的產(chǎn)生,推動了另一波社會資源信息的爆炸式發(fā)展。使得許多社會公共資源展露在大眾的視野當中。大眾也有更多的方式和形式參與到政府管理當中來。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初步試水將高校體育場館面向大眾開放,使得群眾對高校體育館的依賴性陡然增大,但是在場館畢竟使用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導致了高校體育場館的使用率達到了一個飽和和半飽和的狀態(tài)。增加了高校體育場館的管理難度。另一方面,湖南省的地方行政管理部門,將高校體育場館納入到公共體育場所中來,在這期間對公共體育場所的規(guī)劃和管理進行了有益探索。換個角度講,地方行政部門和高校體育管理部門的合作,通過將高校體育場館的功能進行重新規(guī)劃,不僅服務了廣大人民群眾,同時對高校體育館的管理轉型也是一次新型意義上的引導。這個新型的意義就是公共服務理念。通過以上我們可以得知,高校體育場館向公共服務場所轉變是一次歷史意義上的變遷,這個是社會大眾參與到社會公共服務功能來的一個必然發(fā)展結果。高校體育場館要積極的主動的適應這次社會公共服務的變革。更新管理觀念,創(chuàng)新管理方式,以便更好的適應社會發(fā)展狀況。
公共體育服務的對象主要就是社會大眾,社會大眾的具體參與方法表現(xiàn)為充分使用自身的表達權與參與權。積極的參與到高校體育場館在開放使用中的管理中來。這就需要地方社區(qū)與高校體管理部門進行頻繁且多層次的互動。這樣的互動下,加上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得公民對參與這樣的便民工程和公共服務工程具有著前所未有的熱情。能夠更加積極的參與到在公共服務視角下的高校體育場館中的管理中來。雖然并不是全部的公民參與到其中,但是參與到其中的公民必然是具備一定的鍛煉身體的意識,有對公共體育服務的真正的需求。高校通過將這一部分真正需要的服務對象的意見通過收集整理,在綜合高校自身的特點和體育場館的使用現(xiàn)狀,可以制定出一份在公共體育服務視角下的體育館管理的最初管理方案,同時在促進了國民健身的發(fā)展的同時,還加強了公民積極參與到公共設施建設完善的社會理念。使得公民在自身權利合理使用的過程中能夠得到極大的成就感和參與感。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話糙理不糙。在公共體育服務的狀態(tài)下,除了高校真正行使對體育場館的管理權外,但是站在公共體育服務視角下,會有更多的社會大眾以另一個形式參與到高校體育場館的日常管理中來。這個并不是公民的管理權,但是隨著掌上信息的發(fā)展,公民完全可以通過各種手機安裝的信息發(fā)布與收集APP進行輿論上的關于體育場所的管理輿論與建議。在這種全民參與的情況下,人人掌握話語權,都會是任何概率發(fā)生時間在一瞬間造成信息爆炸,形成一定的輿論導向。這些輿論導向不一定會對高校的管理產(chǎn)生益處,甚至有一些是負面的輿論新聞導向,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可以想見,有碰撞就必定會有摩擦。高校在對體育場館的日常開放使用管理中和公民的需求中必定會產(chǎn)生許多的意見分歧。從而造成一定的摩擦,這時,這種通過各類信息平臺或者其他信息傳播的載體上,高校要時刻嚴格把握自己對信息輿論的理性分析能力。要區(qū)別出某些語言上攻擊是出于民眾真正的自身訴求還是對公共服務部門的惡意詆毀。分辨出以上這些言論的好壞,時刻在雙方意見產(chǎn)生分歧時能夠保持清醒,在理性的角度去管理體育場所的日常開放使用,有效的緩解社會大眾和高校體育場館在公共服務過程的矛盾。
上述觀點主要講述了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和全民健身時代下,兩者之間相互的碰撞,從而產(chǎn)生的一系列變革。那么在這種社會變革下,湖南省高校體育場館的管理也進行了多層面的變革創(chuàng)新。以求順應時代浪潮的發(fā)展。
高校體育場館面向大眾開放,作為公共服務的一個體系進行使用,那么面向的人群也必然更加廣泛,使用過載,這是人員急速增加與人員使用頻次增加的必然結果。但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社會大眾日常參與體育鍛煉的途徑有限。但是對體育鍛煉還有這一定的需求。這是對高校管理體育場館的一大考驗。盡管高校對體育館的管理模式上在進行不斷的創(chuàng)新與整理,但是隨著社會群眾參與的層次越加多樣化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多樣化的不斷深入,鍛煉形式也出現(xiàn)了極大的不同。僅僅是單一方面的對體育場館的時間管理與開放管理很難再根本上解決過載問題。高校在面對這一問題時完全可以換個思路去解決問題。場館的使用時間和同時使用人數(shù)都是限量的,這個很難改變,短時間內也不能進行擴建,而且擴建后的體育館仍然會產(chǎn)生過載現(xiàn)象。既然不能“開源”那便“節(jié)流”。通過運用現(xiàn)代高速發(fā)展的信息科技手段,通過對參與大眾的信息收集,形成一個大數(shù)據(jù)的同時,高??梢越⒁粋€高校自身的云計算平臺,對收集到的大眾信息進行評估與整理,在此基礎上對日常運動的參與人員和參與時間進行篩選。避免同一時間出現(xiàn)使用人次過多,從而導致體育場館過載的現(xiàn)象。而數(shù)據(jù)庫和網(wǎng)絡平臺的的建立也同時完善了高校的網(wǎng)絡建設,一舉多得。使高校能夠正確引導大眾的體育運動意識。樹立良好的運動風范。
信息技術的變革引導了社會大眾的生活的多樣化,同時在大數(shù)據(jù)的支持下,也催生了信息化的發(fā)展。高校體育場館在通過信息技術支持對體育館進行日常管理,篩選過濾人員的同時,一定要站在公共服務的角度,不能只單一的注重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從而忽略了公共性這一基本屬性。信息技術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它既促進了群眾體育鍛煉形式多樣化的形成,同時催生出了很多問題。但是這其中的很多問題都是可以避免的。也就是說,高校在使用信息技術為高校體育場館的管理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可忽略群眾的意見屬性,使其保持在一個平衡點,不可過分的依賴于信息技術。
高校體育場館的對外開放,本就是一次高校文化與社會大眾文化進行的一次思想上與精神上的一次碰撞。有火花就會有磕碰。思想層次與精神導向會在很多方面有著不一樣的理解。但是在公共服務這一理念背景下,高校要在大的輿論上面盡量做到與大眾同向。減少摩擦,以求達到一個精神層面的平衡點。尋求共識,塑造大眾的認同感。
高校體育場館在面向公共體育服務的過程中肯定會有許多不適應,即作為教育機構,行使教育能力的同時,還要使其具備公共屬性,這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在轉型過程中,高校要牢牢把握住以人為本這一原則,在科學管理下,進一步凸顯出其公共服務的職能,并做好職能劃分,深化其公共服務職能。
在全民健身的時代,體育安全常識也進入到了大眾的視野當中,由于運動造成的傷害是高校在管理過程中需要注重的一個問題。這就需要高校在通過常態(tài)化的利用信息技術對人員的過濾與管理外,還要使用精細化管理,細化體育館日常使用的功能規(guī)范,例如羽毛球館,乒乓球館,籃球館都要有一個很好的區(qū)域劃分,以免造成運動傷害。
高校對體育場館的管理中首先要發(fā)揮其主場優(yōu)勢,高校體育場館受眾廣,參與人數(shù)較多,高校作為場地的提供方和日常管理方,有一定的權威性,在群眾的日常使用中,完全可以發(fā)揮高校體育館管理方的信息發(fā)布和管理權。通過將一些社會各界專家具有權威性的理論常識以廣播或者其他宣傳的形式普及到群眾中,以減少社會大眾因不實的輿論導向而產(chǎn)生的相互間的不必要摩擦。其次,利用自身的數(shù)據(jù)平臺,建立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輿論平臺,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使高校與群眾進行第一手的信息交流,同時,公共平臺的建立,可以使高校在第一時間將體育場館的使用情況和日常開放情況面向社會大眾公布,方便收集群眾信息反饋的同時,也樹立了一個正確的體育鍛煉的正確發(fā)展方向。提高社會大眾監(jiān)督的深度與廣度,更好的發(fā)揮其公共服務場所的屬性。
綜上所述,高校體育場館的對外開放既是時代潮流不斷向前下的產(chǎn)物,又是一次高校與群眾的思想撞擊。在這場體育盛宴的交流下,高校要時刻把握住自身的立場,在保持其公共屬性的同時,服務好大眾,也要在社會基礎的精神導向中給與大眾一個好的示范和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