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凱,張炳成,刁雪洋,張慧明,付 威,坎 雜
(1.石河子大學 機械電氣工程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2.農業(yè)部西北農業(yè)裝備重點實驗室,新疆 石河子 832000)
紅棗在我國有著3 000年多栽植歷史,品種豐富多樣,其栽植面積和產量均占世界99.9%[1]。紅棗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具有補氣養(yǎng)血、健脾養(yǎng)胃等多種作用,藥用價值和營養(yǎng)價值極高[2-3]。棗樹抗旱耐鹽堿,對環(huán)境適應性強,大面積栽植能防風固沙,有利于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4]。截止2015年,新疆紅棗栽植面積已突破53.3萬hm2[5],因采收主要以人工為主,嚴重制約了新疆紅棗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為保證新疆紅棗產業(yè)健康有序的發(fā)展,應大力推廣機械化作業(yè)。
目前,林果收獲機械主要以振動采收為主,影響收獲機械作業(yè)效果的參數(shù)有激振頻率、振幅和激振位置等[6-9]。Polat等人采用不同的激振頻率和幅度對開心果進行機械化采收試驗,結果表明:當激振頻率為20Hz、振幅為50mm時,機器收獲的果實分離率可以達到95.5%[10]。Fábio L. Santos等人使用電磁振動機在實驗室內對咖啡果實振動收獲進行試驗,結果得出激振頻率為26.67Hz、振幅為7.5mm時收獲效率較高[11]。王業(yè)成等人對黑加侖采收率進行試驗研究,結果顯示:激振頻率為945~1 135r/min、振幅25~33mm、激振位置0.60(果枝長度與采收機夾持果枝位置距離地面的高度比值)時黑加侖采收率可達95%以上。杜小強等人設計了一種振幅可連續(xù)調節(jié)的單向拽振式林果采收機構,對山核桃試驗結果表明:曲柄轉速為7r/min、振搖曲柄轉動頻率在5~14Hz范圍內連續(xù)變化時,平均采收率為63.9%。王長勤等人設計了一種偏心式林果振動采收機對核桃進行采收實驗,結果顯示:激振頻率控制在19~20Hz時,平均采凈率約達89.5%~92.6%。
石河子大學機械電氣工程學院自主研制了一種矮化密植紅棗收獲機,采用機械強迫振動。為提高激振器振動采收效果,通過建立振動動力學模型、ADAMS運動學仿真及田間試驗等,對激振裝置的激振頻率進行優(yōu)化,為紅棗收獲機激振頻率設定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技術支持。
激振裝置主要由軸承座、主曲軸、曲柄、連桿、直線軸承、激振圓盤,以及撥桿組成的曲柄連桿機構組成,如圖1所示。
軸承座和直線軸承固定于紅棗收獲機機架;主曲軸端部與鏈式聯(lián)軸器連接有液壓馬達驅動主軸轉動;連桿靠直線軸承提供導向做直線往復運動;連桿端部與激振圓盤用深溝球軸承連接,激振圓盤可自由回轉。
1.軸承座 2.主曲軸 3.曲柄 4.連桿 5.直線軸承 6.激振圓盤 7.撥桿
工作時,紅棗收獲機液壓系統(tǒng)為液壓馬達轉動提供驅動力,通過曲柄連桿機構推動激振圓盤做往復直線運動,圓盤在運動過程中產生慣性力,擊打樹枝,使樹枝產生受迫振動,當紅棗振動所受慣性力大于棗柄連接力時,紅棗振落。作業(yè)過程中,激振圓盤和撥桿與棗樹枝接觸時可自由回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棗樹的損傷。
作業(yè)過程中,激振裝置和棗樹振動系統(tǒng)模型如圖2所示[7,12]。系統(tǒng)可簡化為等行程質量—彈簧—阻尼器往復運動,建立模型假設條件如下:①忽略振動裝置的振動阻尼;②激振裝置和棗樹枝接觸為剛性接觸;③棗樹力學特性用等效彈性系數(shù)和阻尼系數(shù)表示。
圖2 激振裝置—棗樹動力學模型
圖2中,M1為激振裝置質量(kg);M2為振動過程中棗樹與激振圓盤接觸位置棗樹枝的等效質量(kg);l為連桿長度(m);r為曲柄長度(m);ω為曲柄轉動角頻率(rad/s);c為棗樹枝等效阻尼系數(shù)(N·s/m);k為棗樹枝等效彈性系數(shù)(N/m);x為x軸方向棗樹枝偏移平衡位置的位移(m)。
以激振裝置曲柄轉動中心點o為原點、棗樹水平位移x為橫坐標建立振動系統(tǒng)坐標系,系統(tǒng)受力分析如下:
激振裝置慣性力為
(1)
棗樹枝慣性力為
(2)
阻尼力為
(3)
彈性力為
fkx=kx
(4)
根據(jù)達朗貝爾原理,振動系統(tǒng)每一瞬間,以上式(1)~式(4)合力為0,即
(5)
整理式(5)可得系統(tǒng)振動微分方程為
(6)
式中M1—激振裝置質量(kg);
M2—振動過程中棗樹與激振圓盤接觸位置棗樹枝的等效質量(kg);
l—連桿長度(m);
r—曲柄長度(m);
ω—曲柄轉動角頻率(rad/s),其中φ=ωt,lsinθ=rsinφ;
c—棗樹枝等效阻尼系數(shù)(N·s/m);
k—棗樹枝等效彈性系數(shù)(N/m);
x—x軸方向棗樹枝偏移平衡位置的位移(m);
F1—激振裝置在x軸方向的慣性力(N);
F2—振動過程中棗樹與激振圓盤接觸位置的棗樹枝在x軸方向的慣性力(N);
fcx—系統(tǒng)在x軸方向的阻尼力(N);
fkx—系統(tǒng)在x軸方向的彈性力(N)。
方程(6)為二階常系數(shù)非齊次微分方程,其解由方程(6)的齊次方程通解和非齊次方程的特解組成。求解過程從簡,求得最終結果為
(7)
式(7)為棗樹紅棗運動規(guī)律方程,系統(tǒng)穩(wěn)態(tài)響應為
(8)
根據(jù)式(8)可求得棗樹紅棗加速度為
(9)
M—M=M1+M2(kg);
A—樹枝在x方向的振幅(m);
α、β1、β2—相位角(rad)。
則棗樹紅棗所受慣性力為
(10)
式中m—單個紅棗質量(kg);
忽略系統(tǒng)中棗樹枝等效阻尼力(c=0),測得單個駿棗平均質量m=0.015kg;根據(jù)對激振裝置設計參數(shù)選擇,選取曲柄長度r=120mm,連桿長度l=465mm;激振裝置質量M1=12.5kg,矮化密植紅棗樹(樹高1 500~2 000mm)高度1 200mm處樹枝樣本等效質量M2估算為0.5 kg[13],則M=M1+M2=13kg;棗樹枝橫截面直徑為30mm處的彈性系數(shù)k取395N[14];紅棗擊落所需最大慣性力F=6N[15]。將以上數(shù)據(jù)帶入式(10)可求得曲柄轉動角頻率為2.7rad/s,則主曲軸轉速為25.8r/min,激振圓盤激振頻率為16.9 Hz。
為分析激振裝置在主曲軸轉速為2.7rad/s時機構運動情況,通過ADAMS對激振裝置機構運動規(guī)律進行運動學分析。首先,在SolidWorks中建立激振裝置三維模型,將零件模型簡化并在裝配圖中進行相應的約束配合,另存為*.x_t文件保存在文件目錄下,導入Adams/View模塊中進行仿真分析,根據(jù)激振裝置實際運動情況,添加各構件之間運動約束,如表1所示[16]。
表1 構件間運動約束
將模型導入ADAMS,設定模型相關構件的材質:軸承座為鑄鐵材料,選用cast_iron材質;主曲軸、曲柄及連桿選用steel材質;激振圓盤由Q235、尼龍棒(撥桿)、橡膠等材料組成,選擇Geometry and Density將其密度設定為2.1597E-006kg/mm3[17],設置完成后ADAMS環(huán)境中模型如圖3所示[18]。
主曲軸運動所需的驅動加載于轉動副JOINT_4,旋轉副的角頻率設置為2.7rad/s,仿真時間設置為5s,步長設置為0.1并開始仿真,激振圓盤在Y軸方向運動速度、加速度及位移對應時間關系仿真結果如圖4所示。
圖3 ADAMS環(huán)境下的模型圖
假設激振圓盤平衡位置為Y軸原點,此時激振圓盤振幅為零。根據(jù)圖4顯示:當激振圓盤在Y軸方向到達最大位移點時,速度在該點附近為零,加速度達到最大值;周期運動的激振圓盤經過平衡位置前后速度變化曲線斜率不同,從平衡位置至Y軸正方向往復運動的半個周期內速度變化曲線斜率較大;加速度周期變化曲線約在仿真開始后0.4s內趨于穩(wěn)定,激振圓盤離開平衡位置向Y軸負方向運動的半周期內加速度曲線出現(xiàn)波峰與波谷,其原因與ADAMS仿真環(huán)境下模型主曲軸、曲柄、連桿之間添加轉動副約束、裝置機構運動有關。根據(jù)速度曲線分析、加速度曲線顯示分析可知:激振圓盤在經過平衡位置向Y軸正方向運動的半周期內加速度大于Y軸負方向運動的加速度。根據(jù)實際作業(yè)環(huán)境可知:激振圓盤在振動棗樹過程中能獲得更大的慣性力。裝置機構在整個運動過程中,激振圓盤速度、加速度及位移曲線平滑無折線,表明該機構運動較平穩(wěn)、無劇烈振動現(xiàn)象,激振裝置機構運動滿足要求。
圖4 Y軸方向速度、加速度及位移對應時間關系圖
為檢驗自走式矮化密植紅棗收獲機優(yōu)化后激振裝置工作性能和作業(yè)效果,2017年11月2日,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十一團對收獲期的棗園進行試驗,圖5為田間試驗情況。
試驗棗樹品種為駿棗,種植行距3 000mm,平均株距1 200mm,棗樹平均高度2 000mm。選取紅棗收獲機行走方向長度為20m的單行作為試驗區(qū)域,紅棗行距4m適合收獲機通過。隨機選擇5個試驗區(qū)域作為試驗測試點,并清理區(qū)域內自然掉落的紅棗。紅棗收獲機行走速度為1.80~1.85km/h,激振裝置驅動液壓馬達轉速25.0~26.5r/min,即激振頻率為16.5~17.4Hz,開始試驗測試。收獲機作業(yè)完成后,收集試驗區(qū)域內掉落在地的紅棗、棗樹枝上未采摘的紅棗和收獲機集果箱內的紅棗并稱重,根據(jù)式(11)測得激振裝置作業(yè)過程中紅棗采凈率,即
(11)
式中S—激振裝置作業(yè)過程中采凈率(%);
m1—試驗區(qū)域內掉落在地上紅棗質量(kg);
m2—收獲機集果箱內的紅棗質量(kg);
m3—棗樹枝上未采摘的紅棗質量(kg)。
收集收獲機集果箱內的紅棗,挑選出作業(yè)過程中紅棗表面被損傷的紅棗,并稱取質量,根據(jù)式(12)得激振裝置作業(yè)時紅棗表面的損傷率,即
(12)
式中N—激振裝置作業(yè)過程中紅棗損傷率(%);
m4—集果箱內紅棗表面被損傷的紅棗質量(kg)。
本次試驗共重復5次,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
圖5 田間試驗
表2 試驗結果
試驗結果表明:紅棗收獲機激振裝置作業(yè)過程中紅棗采凈率大于90%,紅棗損傷率小于8%,裝置在工作過程中可靠性較高,各項性能均滿足要求。
1)為優(yōu)化紅棗收獲機激振裝置振動頻率,通過建立激振裝置與棗樹振動系統(tǒng)動力學模型,求得激振裝置曲柄轉動角頻率為2.7rad/s,主曲軸轉速為25.8r/min,激振圓盤激振頻率為16.9Hz。
2)分析曲柄角頻率為2.7rad/s時的激振裝置機構運動規(guī)律,在SolidWorks軟件中建立裝置模型并導入ADAMS中進行機構運動學分析,分析結果顯示:該機構運動較平穩(wěn)、無劇烈振動現(xiàn)象,激振裝置機構運動滿足要求。
3)為檢驗紅棗收獲機激振裝置工作性能和作業(yè)效果,通過調節(jié)液壓馬達轉速將主曲軸轉速設定為25.0~26.5r/min,即激振頻率為16.5~17.4Hz,結果表明:紅棗采凈率大于90%,紅棗損傷率小于8%,裝置作業(yè)過程中各項性能均滿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