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萱萱,甘肅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近年來,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背景下,研究法哲學和優(yōu)秀法學家思想對于法治建設和我國法學品格的塑造顯得尤為重要。法哲學追問式、批判式、開放式的哲學思考,讓我們更好的理解法和法學的精神氣質。拉德布魯赫教授以其相對主義的方法論觀點和對于法律價值的選擇給我們法學思維帶來了思考和價值。
本文是一個致敬,是對德國著名法學家、法律思想家、哲學家拉德布魯赫教授的致敬。拉德布魯赫教授的諸多思想和著作對于后世的法學研究和法律人的成長具有深遠和長久的貢獻。研讀拉德布魯赫教授的著作即是出于敬佩,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責任,讓諸多的法律學習者更能體悟到其法學思想,讓不同時代的人們,以這些優(yōu)秀的作品為媒介,雖未曾謀面,亦心有靈犀。大學四年主修法學專業(yè),經(jīng)過司法考試的洗禮和法律知識的儲備,對于法律知識的學習總是感覺還不入門。在學習法律期間一直很困擾一些基本的問題和職業(yè)的規(guī)劃。在這期間,翻閱了拉德布魯赫教授的《法學導論》,其關于法律知識的論述,不僅僅是機械的重復法律知識,而是加入自己的理解像一位“理性人”一樣講述其見解,娓娓道來以及其優(yōu)秀的文筆以讀者最能接受的方式傳情達意。讓我對于法律知識和法律職業(yè)有了系統(tǒng)的認識和全新的見解。正如拉德布魯赫在該書的序言中提到,寫作此書的目的恰恰是他30年以前就想讀的書,為處于職業(yè)選擇階段的未來法律工作者們服務。即人們有理由期待的一部導論,一部法律科學的理論。
《法學導論》是拉德布魯赫教授傳世經(jīng)典著作,全書12章節(jié),每一章的邏輯主線圍繞著每一章的標題展開。全書大體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講述的是法律,由于德文在表達法律的含義的時候包含著比中文更豐富的意思。在中文翻譯時有時候譯作法權。第二部分講述的是國家法和私法,拉德布魯赫首先講述了國家法的起源以及意義。在國家法的基礎上,拉德布魯赫引入了私法的概念,并對私法和公法進行了比較。第三部分主要講各個部門法,其中包括商法、經(jīng)濟法和勞動法、刑法、法院組織法、程序法、行政法、教會法、國際法等。提及《法學導論》不得不說其最精彩的關于“法權”亦或者“法律”這一部分的論述。拉德布魯赫系統(tǒng)的介紹了習慣、法律、道德的關系。在拉德布魯赫看來習慣、法律和道德是規(guī)范社會和個人的應然規(guī)則。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最先開始的是習慣,習慣的發(fā)展產生了法律,在法律的規(guī)定中出現(xiàn)了道德。拉德布魯赫從哲學的二元論為出發(fā)點強調了法律的概念。他強調法律應該強調權利和義務兩個方面,這和習慣與法律的強調重點不同,與法律和道德的主張亦不相同。關于法律的淵源的論述中,拉德布魯赫論述了習慣法和制定法的關系,他認為習慣法和制定法是對立統(tǒng)一的,當法律習慣在一定條件下上升為法律規(guī)范。習慣法和制定法一脈相承,延續(xù)著法律的存在。
在闡述了拉德布魯赫教授的作品的主要內容之后,必須回應的是,拉德布魯赫教授思想的閃光點和法學思想理論貢獻。筆者認為,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拉德布魯赫公式”。二戰(zhàn)結束以后,關于對德國國內納粹戰(zhàn)犯如何審判問題,成為當時德國學界、實務界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而問題的實質在于對于納粹法律合法性如何認定?當時接受審判的納粹軍官辯稱自己的行為符合法律之規(guī)定,是執(zhí)行命令執(zhí)行法律的行為。這個問題在當時德國司法界、實務界討論極為熱烈。拉德布魯赫在其《法律的不法與超法律的法》這篇文章中提出了如下“公式”:首先,所有的實在法都應當體現(xiàn)體現(xiàn)法的安定性,不能夠隨意否定其效力;其次,除了法的安定性之外,實在法還應當體現(xiàn)和目的性和正義。第三,從正義的角度看,若實在法違反正義達到不能容忍的程度,它就失去了其之所以為法的“法性”,甚至可以看作是非法的法律?!袄虏剪敽展健睂W界廣泛的討論起了催化作用,也激起了二戰(zhàn)之后自然法學家思想的復興。
其二,拉德布魯赫教授用自己的著作和法學思想對于法律的新的定義。在20世紀經(jīng)濟發(fā)展和武力擴張的社會形勢下,戰(zhàn)爭與殺戮可以稱為時代的主題。拉德布魯赫教授提出對軍人而言,命令就是命令,而對于法律工作者來說,法律就是法律。然而,當軍人懂得執(zhí)行一項命令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犯罪或者進行殺戮的時候,作為一個自然人有義務并且有權利去中止執(zhí)行。法律之所以稱為法律是因為其有效性,能夠保護公民和合法權益和預期利益。即凡是對人民有利的,就是法律。拉德布魯赫教授對于法律的新的概念和內涵中除了正義,還包含了公共利益。確實,任何一部法律都有其價值,然而如何評判一部法律是一部“真正的法律”這就是考問這個時代,考問這個時代的法學家們,不能因為一部法律的不公正性或者有害性,而否定其法律的本身,要從公共利益這一不可忽視的角度出發(fā),去衡量“真正的法律”,那些不公正的,社會危害性大的法律,從正義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角度出發(fā),它們的效力,它們的法性必須被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