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在黑龍江省東部邊陲的東寧市境內,有一片曾經飽經戰(zhàn)爭炮火洗禮的土地。在那里,觸目驚心的軍事堡壘殘骸漫山遍野,神秘莫測的地下要塞遺址隱藏在山坳深處,還有那荒草叢中掩埋著無數(shù)中國勞工的墳冢……這就是曾喧囂一時的侵華日軍東寧要塞遺址。
東寧市要塞博物館是我國著名的要塞群遺址博物館,也是中俄邊境的日軍侵華戰(zhàn)爭最早、最大和最后被摧毀的正東面要塞群遺址博物館。1998年開發(fā)建設,1999年正式對外開放,現(xiàn)建設有東寧要塞群遺址博物館、一處對外開放的勛山要塞、蘇聯(lián)紅軍烈士紀念碑、勞工祭雕塑、抗日英雄魂紀念碑等。要塞群遺址博物館展出面積2400平方米,設有“侵華日軍亞洲最大軍事要塞”“日軍侵華罪證”“抗日斗爭在東寧”“最后一戰(zhàn)”“和平友好往來”五個基本陳列,館藏文物2000多件,圖書1000余冊,歷史照片400余張,資料卷百余冊。東寧市要塞博物館先后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等。
被稱為“東方馬其諾防線”重要組成部分的東寧要塞始建于1934年6月,為進攻和防御蘇聯(lián),侵華日軍強征中國勞工在正面寬150多公里、縱深35~50多公里的地域上,修筑了東寧要塞、綏芬河要塞、鹿鳴臺要塞、觀月臺要塞等四大軍事要塞。在每個要塞筑壘地域上有多個支撐點(天長山要塞、地久山要塞、北天山要塞、南天山要塞、麻達山要塞、三角山要塞、勛山要塞等20余處),構成了東寧要塞群,成為在東部中俄邊境正面掩護主攻部隊進攻蘇聯(lián)的主陣地。
東寧要塞建筑分布之廣、規(guī)模之大、耗時之久、勞工之慘、工事之堅固令人震驚。從1934年~1944年間,侵華日軍強征17萬中國勞工修筑東寧要塞,東寧境內幾乎山山皆空,大都被修筑為堅固的永久工事。在唯一一處向游人開放的勛山要塞中,一條高1.8米,寬1.5米,長1167米的坑道縱橫交錯,上下連通,最深處可達地表15米。一處最大房間300多平方米,坑道內部是用鋼筋混泥土被覆澆筑拱形,側墻、地面為水泥,高3.2米,寬5米,長約60米。據(jù)有關資料和調查,修建要塞群期間,由于條件惡劣、工作強度大,很多人被折磨致死。更殘忍的是日軍為了保守秘密,修筑要塞核心工事的勞工大部分被日軍集體屠殺,在要塞完工后將剩余勞工全部殺害,多數(shù)遺體尚未發(fā)現(xiàn),可以說這些要塞是用中國勞工尸骨堆砌而成的!
1945年8月9日,蘇軍出兵中國東北,分三路對東寧要塞進攻,日軍主力倉皇逃竄,由于蘇軍的猛烈轟炸和日軍的倉皇逃竄,日軍通信全部中斷,據(jù)守在東寧要塞中的少數(shù)殘余勢力不知道日本已經投降,只能留在地下要塞負隅頑抗。8月26日,日本第3軍后勤參謀高野定夫中佐到要塞勸降,宣布天皇的投降詔書。8月30日,當侵華日軍最后的抵抗在陰冷幽暗的東寧要塞停止后,亞洲最大的軍事要塞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斗落下了帷幕。
如今,延綿在中俄邊境群山中的侵華日軍東寧要塞已經成為遺跡,但它的存在除了見證那段戰(zhàn)火紛飛的歷史外,更能提醒人們和平來之不易。銘記歷史,開創(chuàng)未來,身處新時代的人們只有同護和平,共促發(fā)展,才能為鞏固世界持久和平和人類共同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