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一江 鞠永根,江蘇大學京江學院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68%的大學生在法律知識的掌握方面有缺陷,對法律知識的儲備量極少,甚至連基本的法律常識都沒有。一方面,對國家當前的法律法規(guī)不夠了解;另一方面,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對法律的認識不到位。我們在查閱資料和走訪學生后發(fā)現(xiàn),超過80%的大學生認為法律法規(guī)的問題和他們無關,他們不是法學專業(yè)的學生,也沒有違法亂紀,因此沒有了解法律的必要性。但這種思想是何其錯誤。法律法規(guī)的遵守不等于單純的不違法,法律意識淡薄,會為自己帶來許多隱患。
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不僅表現(xiàn)為對理論的掌握不到位,更體現(xiàn)在實踐行動的缺乏上。一方面,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很少運用法律知識來維護自己的權益。據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近90%的學生都沒有通過法律維權的經歷,這是多么驚人的數字,這意味著將近90%的大學生還處于半法盲甚至是法盲的程度。遇到侵害時,很多人選擇了沉默,還有的人更是選擇了以暴制暴的方式為自己的受害而出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之淡薄令人堪憂。
另一方面,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和現(xiàn)實生活往往是脫節(jié)的。在校期間學習到的法律知識,不能很好的運用到實踐中去,空有理論而無法結合實踐具體運用,于是便產生了“法律無用”的說法。大多人覺得法律不如拳頭來得實在,導致了法律在實踐生活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對法律的不信任、不運用,也是法律意識淡薄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是世界上封建社會最典型的國家,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形成了一系列完善的社會管理與參與體制,由此形成的許多觀念至今依然影響著人們的思維。這些傳統(tǒng)觀念對我國民眾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的形成帶來消極影響。同樣地,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形成也會受到阻礙。
一方面,受到中國國情的影響,中國社會的經濟發(fā)展帶來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兩極分化等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國的大學生群體龐大,家庭條件各不相同,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和大學生心理失衡,價值取向出現(xiàn)了個人主義的傾向,為滿足私欲而不擇手段的事例層出不窮。
雖然強調依法治國,開展法制教育,但是由于種種限制, 大學生對立法過程幾乎沒有任何參與,對一些新的法律、法規(guī)沒有任何了解,更不用說運用這些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了。這樣的一種法制環(huán)境在客觀上造成了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匱乏與薄弱。
除了法學專業(yè)的大學生以外,許多高校并未對其他專業(yè)的的學生開設法律相關的課程。學生們很難在大學期間受到系統(tǒng)的法律教育,即使“05課改”之后,教授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的老師也沒有系統(tǒng)的學習過法律,缺少專業(yè)性的法律知識,對法律的講解會出現(xiàn)不到位的情況。
國家的法制環(huán)境時大學生提升法律意識的基礎,沒有正確的社會風氣引導,就沒有正確的思想存在。加強法律的立法、司法的建設,民主立法,公正司法。使執(zhí)法程序化,立法民主化,這是營造良好的法制環(huán)境必不可缺的一步。真正實現(xiàn)“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讓我們在遭遇侵權時能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加強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機制,更科學有效的運用法律,推進法制建設,貫徹落實依法治國方略,讓大學生找回對法律的信任,提升法律意識,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杜絕以暴制暴的不良之風。
國家運用宏觀政策作為保障,推進學校法制教育的改革。教育主管部門首先要意識到法律教育對大學生教育的重要性,加快推動學校教育機制的改革。學校在施教過程中,應當轉變觀念,不要僅重視學分、考試成績。通過老師講授法律知識,讓大學生將其轉化成自身的一種法律意識。學校是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一個基礎,好的大學教育不僅僅是教給學生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它應該引導大學生在運用知識和技能生活和工作的時候能夠遵紀守法,也能夠在自身受到侵害時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讓學生獲得現(xiàn)代人一種基本的法律素養(yǎng)。因此,老師可以通過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增加法律公選課等多種手段來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提升其法律意識。
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價值觀,運用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指導社會實踐。讓大學生養(yǎng)成“凡是法律禁止的即不能為”的思想。思想道德和法律同樣是作為約束人的行為之工具,正確的價值觀和法律互為表里,讓大學生將法律意識和價值觀同樣作為人生準則,強化法律意識,約束自我,也能保護自我,即是法律之最大功能。
大學生法律意識現(xiàn)狀仍存諸多問題,改革建設之路任重道遠。改變現(xiàn)實困境,提升大學生法律意識之目標刻不容緩。深刻認識到法律與自身生活息息相關,發(fā)揮好全面依法治國的建設路上主力軍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