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非闇46歲左右開始畫工筆花鳥畫,從學清代陳洪綬入手,后學宋、元花鳥畫,并著意研究趙佶手法。重古意是于非闇的一大特點,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于病中作了一幅《喜鵲柳樹》,在題跋中寫道:“從五代兩宋到陳老蓮是我學習傳統(tǒng)第一階段,專學趙佶是第二階段,自后就我栽花養(yǎng)鳥體會到的一些知識從事寫生,兼汲取民間畫法,但文人畫之經(jīng)營位置亦未嘗忽視。如此用功直到今天,深深體會到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濃妝艷抹、淡妝素服以及一切表現(xiàn)技巧均以此出也?!边@是他對一生藝術里程的重要總結。
在于非闇的繪畫作品中,宋人高古的氣韻,精到的筆法與色彩的艷麗并不沖突,不會因“艷”而顯出“俗”,正是繪畫大師的高明之處。所以艷美之色與高古之意,整體貫穿在于非闇作品之中的,是一格基調,也是識別其作品的根本。在書法上,于非闇仍是以古為師,習宋徽宗趙佶獨特的“瘦金體”書法,并且相當有造詣,是近代寫“瘦金體”首屈一指的大師。對于工筆畫家來說“瘦金體”不僅能夠鍛煉筆力,而且這種瘦硬的書法風格與工筆畫相得益彰。
于非闇的書畫風格鮮明,并注重文化和內心的修養(yǎng)與繪畫書法的結合,是一位全面的文人氣質的書畫名家,可與張大千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