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雪波
廣西梧州市工人醫(yī)院耳鼻咽喉科,廣西梧州 543001
突發(fā)性耳聾是一種突然起病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jīng)性聽力損失性疾病, 部分患者伴有眩暈癥狀存在,此類患者常有胸悶、惡心、嘔吐等癥狀伴隨存在[1-3]。提示突發(fā)性聾患者在耳蝸受損時伴有前庭功能的下降,而常規(guī)物治療部分患者眩暈癥狀改善并不理想。該研究收集在該院治療的突發(fā)性耳聾伴眩暈患者80 例(時間從2017 年7 月—2018 年7 月),采用前庭康復訓練方法,研究前庭康復訓練對突發(fā)性耳聾伴眩暈患者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收集在梧州市工人醫(yī)院治療的突發(fā)性耳聾伴眩暈患者80 例,以隨機分配原則,分為例數(shù)相同的兩組(每組40 例),即對照組和觀察組,入選標準:①符合《突發(fā)性聾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診斷標準。②此次發(fā)病其間伴有眩暈。③病程<2 周,能配合檢查及治療。④排除中耳及顱腦病變。對照組:40 例患者當中,男性患者例數(shù)占25 例,女性患者例數(shù)占15 例;年齡平均值為(43.37±0.62)歲;其中左耳患者18 例,右耳患者22 例;低頻下降型8 例,高頻下降型28 例,平坦下降型4 例, 輕度聽力下降7 例, 中度聽力下降12例,重度聽力下降14 例,極重度聽力下降7 例。 觀察組:40 例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例數(shù)分別為28 例、12 例;年齡平均值為(42.41±0.59)歲;其中左耳、右耳患者例數(shù)各占21 例、19 例;低頻下降型9 例,高頻下降型26 例,平坦下降型5 例,輕度聽力下降9 例,中度聽力下降14 例,重度聽力下降11 例,極重度聽力下降6 例。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聽力下降曲線類型,聽力損失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研究所選病例經(jīng)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經(jīng)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入所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予改善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jīng),激素等藥物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接受上述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同時為其開展前庭康復訓練,兩組患者均治療2 周,兩組患者予隨訪半年。 前庭康復訓練詳細內容見下。
①眼平視訓練,囑患者保持頭部直立位,取一物體作為目標物, 由患者的眼球追隨該物體行上下移動、左右移動以及由遠至近移動,在患者適應以后逐漸將目標物移動的速度加快,由臥位訓練逐漸過渡為坐位訓練和站位訓練;②靜態(tài)和動態(tài)平衡訓練,囑患者眼睛平視正前方,開展頭部前后動作、左右動作、順時針旋轉動作和逆時針旋轉動作,訓練速度由慢至快逐漸過渡,在患者適應以后閉眼重復上述動作;③站位運動,囑患者于睜眼狀態(tài)與閉眼狀態(tài)之下,開展坐位至站位動作訓練,于其身體狀態(tài)適應以后開展轉身訓練,訓練同樣由坐位逐漸過渡為站位;④功能性活動相關訓練,指導患者開展屋內直線行走訓練,開展上下斜坡訓練和上下臺階訓練等,訓練由睜眼逐漸過渡為閉眼。 訓練2 次/d,時間為30 min/次,共訓練2 周。
由于眩暈癥狀發(fā)作時, 患者極易有平衡障礙存在,甚至會出現(xiàn)心悸、惡心、嘔吐等癥狀,患者的心理情緒極易受疾病癥狀影響,且可進一步影響其正常生活和睡眠,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可對患者的活動范圍產生影響。醫(yī)護人員應掌握患者的疾病癥狀和心理狀況、影響疾病癥狀的因素等,為其實施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和情緒放松干預,與此同時及時加強同患者溝通交流力度,以將患者的思想顧慮消除。
觀察并統(tǒng)計上述兩組突發(fā)性耳聾伴眩暈患者的眩暈程度改善情況,分析兩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程度改善情況,記錄兩組患者的聽力和生活質量。
采用眩暈障礙量表(DHI)對患者的眩暈程度進行分析,主要涉及情感性、身體性以及功能性等維度,滿分為100 分,分值越高則越占據(jù)優(yōu)勢[4]。
患者的焦慮程度和抑郁程度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分,得分越高則越占據(jù)劣勢[5]。
采用生活質量量表GQOL-74 評定患者的生活質量,該量表主要涉及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等維度,各維度的分值均為0~100 分,為正向評分[6]。
分析匯總該次研究中相關數(shù)據(jù),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以(±s)表示兩組突發(fā)性耳聾伴眩暈患者的眩暈程度、焦慮程度、抑郁程度、聽力狀態(tài)和生活質量,數(shù)據(jù)間比較以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干預前的DHI 評分、SAS評分以及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DHI 評分、SAS 評分和SDS 評分相比較于治療前均明顯降低,且降幅相比較于對照組明顯較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突發(fā)性耳聾伴眩暈患者的眩暈、抑郁及焦慮程度改善情況[(±s),分]
表1 對比兩組突發(fā)性耳聾伴眩暈患者的眩暈、抑郁及焦慮程度改善情況[(±s),分]
組別 t 值 P 值 t 值 P 值 t 值 P 值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65.53±10.3565.49±10.260.0200.99027.15±2.5833.41±4.567.5600.01022.76018.0700.0100.01018.85±2.6818.71±2.540.2400.8107.06±0.589.26±1.0711.4300.01027.19021.6800.0100.01013.35±1.6513.26±1.740.2400.8104.06±0.837.19±0.9815.4100.01031.81019.2200.0100.010 DHI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SA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SD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聽力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聽力均較治療前提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后聽力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突發(fā)性耳聾伴眩暈患者的聽力改善情況[(±s),dB]
表2 比較兩組突發(fā)性耳聾伴眩暈患者的聽力改善情況[(±s),dB]
組別 t 值 P 值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69.93±4.7669.76±4.580.1600.87029.85±3.5629.53±3.490.4100.69042.65044.1900.010.01聽力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相比較于對照組,均明顯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s),分]
表3 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s),分]
組別 軀體功能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 物質生活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73.39±5.7661.15±3.3711.6000.01078.86±4.9264.43±3.5215.0900.01075.62±5.1170.18±4.624.9900.01074.46±5.0863.38±5.119.7300.010
近年來,突發(fā)性耳聾的臨床發(fā)病率伴隨著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的提升呈現(xiàn)逐年遞增的趨勢,但是目前臨床仍缺乏大樣本流行病學數(shù)據(jù),其中多中心研究指出[7-9],在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當中,有30%左右的患者存在眩暈或者頭暈病癥,患者不僅存在眩暈癥狀,且有視物旋轉和頭昏無力等癥狀表現(xiàn),對其生活質量存在嚴重不良影響,該疾病通常因前庭迷路病變以及感受異常所致。若患者的疾病癥狀未獲得及時有效的改善,極易降低其生活質量,且可加重社會負擔。 前庭神經(jīng)系統(tǒng)為人空間定向以及保持身體平衡的一項重要系統(tǒng),前庭康復為對前庭系統(tǒng)疾病進行治療的物理療法,其可以促進患者復發(fā)性和遷延性眩暈癥狀的改善[10-11]。
前庭康復訓練具備簡單、無創(chuàng)等優(yōu)勢,其為臨床改善突發(fā)性耳聾伴眩暈患者眩暈癥狀的重要措施,該項訓練措施主要通過醫(yī)護人員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所設計的一項頭、頸、軀體系列運動模式,通過該項運動鍛煉,可以將患者前庭代償發(fā)生加快,有利于緩解患者眩暈癥狀,且對大腦重建良好平衡狀態(tài)有促進作用[12-13]。因中樞神經(jīng)與前庭系統(tǒng)具有可塑性和代償能力,在訓練過程中可以通過反復的視覺與本體感覺信號持續(xù)刺激中樞神經(jīng),對患者前庭康復發(fā)揮促進作用[14-15]。在楊廣宇[16]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第1 周的DHI評分為(3.66±0.23)分,干預后第2 周的評分為(0.68±0.16)分,觀察組患者隨著治療的進行DHI 的評分逐漸下降,同樣,HADS(焦慮抑郁量表)的評分在治療后也逐漸下降,表明觀察組患者的眩暈、焦慮、抑郁程度經(jīng)過優(yōu)化路徑后前庭康復訓練聯(lián)合藥物治療得到了改善。 該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經(jīng)藥物治療及前庭康復治療后的DHI 評分為 (27.15±2.58) 分、SDS 評分為(4.06±0.83)分、SAS 評分為(7.06±0.58)分,而對照組患者單純藥物治療后的DHI 評分為(33.41±4.56)分、SDS 評分為(7.19±0.98)分、SAS 評分為(9.26±1.07)分, 觀察組患者的DHI、SDS 以及SAS 評分同對照組相比,均明顯下降且降幅大于對照組,說明前庭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降低患者的眩暈程度,這與楊廣宇[16]的研究結果一致。 在聽力方面,兩組患者經(jīng)治療后均有改善,但兩組患者干預后聽力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前庭康復訓練單純在改善聽力方面作用不大。 王春利[17]的研究中,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量表(GQOL-74)評分為(78.26±12.95)分,治療后的GQOL-74 評分明顯升高,說明前庭康復訓練可讓患者維持良好生活態(tài)度,提高生活質量。 該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前庭康復干預后的軀體功能為(73.39±5.76)分,心理功能(78.86±4.92)分,社會功能(75.62±5.11)分,物質生活(74.46±5.08)分,而對照組患者的軀體功能為(61.15±3.37)分,心理功能(64.43±3.52)分,社會功能(70.18±4.62)分,物質生活(63.38±5.11)分,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亦顯著高于對照組,這與王春利[17]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說明前庭康復訓練應用于突發(fā)性耳聾伴眩暈患者中,可以促進患者眩暈癥狀的改善,糾正負性情緒,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因前庭康復訓練可以在一定條件之下對前庭產生長期或者定期的刺激, 逐漸減弱前庭反應;該項訓練通過視覺與本體感覺系統(tǒng)訓練,對已經(jīng)下降的前庭功能進行替代, 進而對機體平衡能力進行維持;此外通過提升多個系統(tǒng)整合功能將外周前庭輸入信息的不對稱糾正,促進患者眩暈癥狀的改善。
綜上所述,前庭康復訓練應用于突發(fā)性耳聾伴眩暈患者中,可改善患者的眩暈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