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維,毛靚瑤,劉 敏,魚 濤
陜西省中醫(yī)醫(yī)院(西安710003)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種常見功能性腸病,基于其臨床癥狀分為便秘型(IBS-C)、腹瀉型(IBS-D)、混合型(IBS-M)、不定型(IBS-U)四個亞型,該病在美歐等國患病率約為10%~20%,我國患病率約為10%[1]。西方國家以IBS-C常見,而我國以IBS-D最為常見,約占IBS病人總數(shù)的46%[2]。本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患者腹部不適或腹痛、腹瀉、腸道蠕動次數(shù)增加,此外尚伴有焦慮、抑郁狀態(tài)等腸外癥狀。目前該病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但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顯示與內臟的敏感性、腸道感染及腸道動力異常等因素密切相關。西醫(yī)治療IBS尚無特效方法,亦不能兼顧患者眾多的臨床癥狀,因此往往需要長期的聯(lián)合用藥,也因此產(chǎn)生較多副作用且癥狀易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學習。從中醫(yī)學論述,IBS-D屬于“泄瀉病”之范疇[3],近年來筆者運用溫針灸治療脾胃虛弱證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36例,較對照組35例患者,腹瀉等癥狀改善明顯,復發(fā)少。
1 一般資料 72例脾胃虛弱證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均由陜西省中醫(yī)醫(yī)院針灸科及脾胃科門診收治,選取時間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所選用患者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分別36例。對照組有1人因工作調動未能完成系統(tǒng)治療。觀察組36 例:男14例, 女22 例,平均年齡(42. 23 ±11.24) 歲,平均病程(7. 52±3. 65) 年。對照組35例:男16例,女19 例,平均年齡(43. 74 ± 12.53)歲,平均病程(7.84±4.34) 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兩組間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06年正式公布的IBS羅馬Ⅲ診斷標準[4]。IBS-D的診斷標準:稀溏便或水樣便的糞便量≥25%,硬便或塊狀便的排解量<25%。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中泄瀉的診斷標準:大便次數(shù)超過3次/d,大便量增多,便質水樣或稀溏;癥狀持續(xù)超過1d。排除標準:孕婦、年齡小于18歲及超過70歲者;有消化系統(tǒng)器質性病變及心腦肝腎等嚴重原發(fā)病者;意識障礙、精神情緒異常及理解力欠佳者;過敏體質、有出血傾向、糖尿病患者及肢體感覺異常者;參與其它治療方案的患者;存在針刺、艾灸禁忌癥的患者。
2.1 觀察組:采用溫針灸療法,具體方法:患者取仰臥位,施術部位皮膚予以碘伏常規(guī)消毒后,選取中脘穴,雙側的天樞穴、足三里穴、上巨虛穴、陰陵泉穴、內關穴,諸穴定位依據(jù)梁繁榮主編的《針灸學》[6]。采用毫針(規(guī)格:0.35 mm×50 mm)根據(jù)所刺部位及患者胖瘦差異進針1~1.5寸,行針使患者有酸麻脹重針感后,剪取大小為5 cm×5 cm方形硬紙片,并在紙片任意一邊剪長約2.5 cm裂口,裂口末端制一小孔,套入毫針針柄,以防止艾灰脫落燙傷皮膚或引燃衣服被褥(根據(jù)患者對溫度耐受程度及避免燙傷,適時可套取2張紙片),選用長約2 cm艾柱,點燃后套在針柄約距皮膚2.5 cm~3 cm,每個穴位施灸1壯,1次/d,連續(xù)治療5 d后休息2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2.2 對照組:予以口服復方嗜酸乳桿菌片(0.5 g/片,24片/盒),1 g/次,3次/d,口服,連續(xù)服用3周。
3 療效評價標準 主要臨床癥狀積分: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計分。本病的主要臨床癥狀包括每天大便頻次、腹部不適、排便有無不盡感及有無黏液、大便性狀,每個癥狀以 0~3 分為計分范圍。大便頻次:0分為1~2次/d,1分為2~5次/d,2分為5~10次/d,3分為≥10 次/d。腹部不適:無腹部不適計0分,輕度不適腹痛計1分,中度不適腹痛計2 分,重度不適腹痛計3分。排便有無不盡感及有無黏液:無癥狀計0分,1分為偶有,2分為經(jīng)常有,3分為每次排便時均有。大便性狀:正常計0分,不成形計1分,糊狀便計2分,水樣便計3分。
中醫(yī)證候療效評價標準[5],臨床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例數(shù)≥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例數(shù)<95%;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30%≤例數(shù)<70%;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例數(shù)<30%。依據(jù)中醫(yī)證候總積分來進行療效評價,以尼莫地平法作為計算公式來進行療效判定,即:[(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療效指數(shù)。
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對比 治療前,觀察組及對照組的各癥狀積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在改善大便頻次、腹部不適、大便黏液及大便性狀這四個方面,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療效;治療后,在改善排便不盡癥狀這一方面,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療效與對照組療效相當。見表1。
2 兩組臨床癥狀總積分對比 治療前,觀察組臨床癥狀總積分及對照組臨床癥狀總積分比較,觀察組(9.84±1.12)分、對照組(8.87±1.78)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觀察組及對照組治療后癥狀總積分比較,觀察組(2.51±1.71)分、對照組(5.05±1.95)分,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顯示觀察組在癥狀總積分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
3 兩組療效對比 治療組總有效率97.22%,對照組總有效率80.00%,兩組總療效對比經(jīng)統(tǒng)計學χ2檢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7.981,P<0.05),治療組總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臨床有效率對比[例(%)]
腸易激綜合征作為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全年均可發(fā)病,其中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最多見,約占75%[7]。目前西醫(yī)治療該病雖可緩解腹瀉等癥狀,但易復發(fā)且長期服用西藥產(chǎn)生不少的副作用,使得尋求安全綠色療法顯得迫切。據(jù)本病的臨床主癥,可將其歸為中醫(yī)內科“泄瀉”范疇,可由脾胃虛弱、飲食失宜、外感六淫、情志不暢等因素所致,中醫(yī)證候可分為脾胃虛弱證、肝氣乘脾證、食滯腸胃證、腎陽虛弱證等證型。而本病在西醫(yī)上可見于急性腸炎、慢性腸炎或一些非感染性腹瀉疾病[5]。此外,因情緒因素也可引起本病,遂腹瀉兼有焦慮、睡眠障礙等癥狀者也可將本病歸屬于“郁證”之列。而事實上,臨床中泄瀉與情緒因素息息相關,且往往互為因果。部分患者泄瀉的病程久延不愈,心生恐懼,擔憂自己罹患重病,可伴有失眠、情緒緊張、焦慮、易怒等心理問題,既嚴重影響了患者生活、學習質量,也給醫(yī)療資源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本病的治療除了積極改善腹瀉、腹痛等疾病本身的癥狀外,也要有調暢患者情緒的治療。泄瀉一病終究責之于脾虛,因脾虛失于運化而致濕生于內,阻于胃腸之中,脾土為濕所困則脾胃清陽之氣不升,分利水谷無權,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水谷合入腸道所致。脾胃虛弱日久往往伴有陽虛下陷癥狀。溫針灸能溫中健脾,散寒行滯,亦可升舉下陷之氣。正如《景岳全書》曰:“治脾胃虛寒者,宜溫之養(yǎng)之”。目前溫針灸療法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并且具有獨特優(yōu)勢[8-14]。
溫針療法首載于《傷寒雜病論》:“傷寒,脈浮,自汗出……,復加燒針者……”艾灸具有廣泛的治療作用,正如明代《景岳全書》所言“艾葉,能通十二經(jīng)脈,而尤為肝脾腎之藥,善于溫中、逐冷、除濕……或用灸百病,或炒熱熨敷可通經(jīng)絡,或袋盛包裹可溫臍膝……俱有所宜”。明代李榳在其《醫(yī)學入門》中有“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的記載,《黃帝內經(jīng)》也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的相似描述。而溫針灸既有針刺穴位之效,又兼艾灸熱效應和艾葉藥性之功。盡管溫針灸的治療過程對艾絨進行了燃燒,但藥性猶存,其藥性可通過針身滲入人體,滲透諸經(jīng),與針刺效應協(xié)同作用于穴位,發(fā)揮治療作用。因此溫針灸是一種集穴位、艾灸溫熱效應和藥性作用為一體的有機療法。正如扁鵲所著《玉龍歌》所言:“脾泄之證別無他,天樞二穴刺休差,此是五臟脾虛疾,艾火多添病不加?!闭菍蒯樉闹委熎⑽柑撊跣托篂a的最好詮釋[15]。
腧穴自古便是艾灸施術之處,而刺激不同腧穴必然有不同的治療效果,因此臨證治療疾病時,溫針灸所選穴位與療效關聯(lián)密切,因為針刺、艾灸發(fā)揮作用終究是要依附于穴位本身的特異性。腧穴因其“特性”,才使得灸法有其“特效”。張景岳有道是“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污下降而瀉利作矣?!惫时狙芯恐兄魅∑⑽付?jīng)之天樞、足三里、上巨虛、陰陵泉,另取中脘、內關。所選諸穴中又以天樞穴為要。本病病位在大腸,天樞穴作為大腸募穴隸屬于足陽明胃經(jīng),具有疏導腸腑、理氣止痛、化濕止瀉之功,該穴定位于臍旁2寸,既是近端取穴,直達病所,又是辨證取穴。針灸名家焦會元于民國所著《會元針灸學》一書中謂“天樞者……司傳輸……轉濁氣通腸部”,《黃帝內經(jīng)》曰“大腸、小腸皆屬于胃”,胃經(jīng)之天樞穴可謂是治療胃腸道疾病的首選腧穴,也是臨床治療IBS-D使用頻次最高的穴位[16]。根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穴位的功能與神經(jīng)節(jié)段的支配作用有關,支配天樞穴的神經(jīng)節(jié)段是T6-T12[17],而支配大腸的神經(jīng)節(jié)段是T10-L3以及骶叢[18]。由此可見二者有著相同的神經(jīng)節(jié)段支配,因此施術于天樞穴引起的神經(jīng)沖動可傳入大腸的相應神經(jīng)節(jié),進而發(fā)揮調理胃腸道的功能。
另《靈樞》有言“合治內腑”,遂加胃下合穴足三里,大腸下合穴上巨虛。任脈之中脘為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具健運中州,調理氣機之效。本病病位雖在大腸但責之于脾,取脾經(jīng)之陰陵泉健運脾胃,化濕止瀉。諸穴合用脾胃之氣得以健運,大腸之氣得以調順,泄宵乃止,胃腸腑病得以治。此外,所選取之內關穴為手厥陰心包經(jīng)之絡穴、通與陰維脈,可治療郁證、失眠等情志病,又因其為八脈交會穴,與脾胃二經(jīng)相通,相合于胸、胃、心,故內關既可寧心神又可和胃腑,治療泄瀉并兼有焦慮等癥者,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