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宏召
(郟縣人民醫(yī)院,河南 平頂山 467100)
老年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癥(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的發(fā)病率超過70%,且隨著年齡增長,發(fā)病率不斷增高,在>80歲的老年男性中,BPH發(fā)病率達83%[1]。BPH主要表現(xiàn)為前列腺體積增大和尿動力學改變,其中尿動力學改變包括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和下尿路癥狀(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2],嚴重影響老年男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坦索羅辛為一線α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能明顯改善BPH的LUTS,我國的推薦劑量為0.2 mg/次,qd,多年前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已經(jīng)批準了應用0.4 mg坦索羅辛治療BPH[3],但國內(nèi)關于該劑量治療的臨床報道極少。為此,本研究應用0.4 mg坦索羅辛聯(lián)合非那雄胺治療47例伴有LUTS的老年BPH患者,探討該劑量坦索羅辛對BPH臨床癥狀及LUTS改善情況的影響。
選擇2017年12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伴有LUTS的老年BPH患者94例,年齡61~78歲,平均年齡(69.88±5.97)歲;均有不同程度的尿頻、尿急、尿流中斷、尿不盡、尿失禁和夜尿增多等臨床癥狀,持續(xù)時間為6個月~4年,平均持續(xù)時間(2.19±0.69)年;所有患者前列腺體積(prostate volume,PV)>20 cm3,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nternational prostatic symptom score,IPSS) > 8分, 生 活 質(zhì) 量(quality of life,QOL))評分≥3分,排尿量≥200 mL,最大尿流率(Qmax)<15 mL/s,且均無泌尿系感染、尿道狹窄和尿路結(jié)石,無泌尿系惡性腫瘤病史和前列腺手術史,治療前1 w未服用過α受體阻滯劑,均無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7例,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jīng)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本研究且能積極配合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BPH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均采用坦索羅辛(安斯泰來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681)聯(lián)合非那雄胺(湖南千金湘江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334)治療。對照組給予推薦劑量坦索羅辛,0.2 mg,qd,睡前口服;非那雄胺 5 mg,qd,睡前口服。觀察組給予雙倍劑量坦索羅辛,0.4 mg,qd,睡前口服;非那雄胺 5 mg,qd,睡前口服。療程均為12 w。
①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PSS)和生活質(zhì)量(QOL)評分:應用美國泌尿?qū)W會制定的前列腺增生癥狀評估法,患者根據(jù)尿不盡感、排尿間隔<2 h、尿中斷、尿急、尿細弱、排尿費力及夜尿次數(shù)等7個癥狀的嚴重程度,采用6級評分法對每個癥狀進行評分(0~5分),總分為0~35分,其中1、3、5、6項為排尿期癥狀得分,2、4、7項為儲尿期癥狀得分,得分越高提示癥狀越嚴重?;颊吒鶕?jù)上述排尿癥狀的改善狀況進行QOL評分,總分0~6②檢測最大尿流率(Qmax):患者飲水1L后待有急迫尿意時(尿量>200 mL),自然排尿入尿液收集器,電腦自動記錄排尿曲線并計算Qmax。
③測量前列腺體積(PV)殘余尿量(RV):應用PV,
即PV=0.52×(左右徑)×(前后徑)×(上下徑)cm3;
囑患者排空膀胱后,采用B超測量RV,
即RV=0.75×(液性暗區(qū)上下徑)×(液性暗區(qū)前后徑)×(液性暗區(qū)左右徑)mL。
④治療期間記錄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癥狀改善評價標準:①明顯改善:IPSS下降≥10分;②中度改善:IPSS下降8~10分;③輕度改善:IPSS下降<5分;④無效:IPSS無變化甚至增加。
癥狀改善率=(明顯改善+中度改善+輕度改善)/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22.0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12 w后,觀察組癥狀改善率為89.3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2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治療期間,兩組均無不良反應發(fā)生。
表2 2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IPSS、QOL、Qmax、PV和RV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2 w后,兩組IPSS、QOL、Qmax和RV等指標均較治療前改善,其中觀察組的排尿期癥狀評分、QOL低于對照組,Qmax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的IPSS、QOL、Qmax、PV和RV比較
雖然BPH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述清楚,但是,因增生前列腺組織引起的尿道延長與橫切面縮小導致BOO而產(chǎn)生LUTS已得到臨床認可[4]。由于手術治療不能完全改善臨床癥狀,藥物治療成為BPH的首選方法[5]。α1A受體廣泛存在于尿道、膀胱頸和前列腺等處,鹽酸坦索羅辛作為一種α1受體阻滯劑,對α1A受體有高度選擇性,能夠通過特異性阻斷上述部位的α1A受體,使膀胱頸與前列腺的平滑肌松弛,降低尿道阻力,改善BPH患者的LUTS排尿障礙[6]。
研究認為,前列腺細胞的增殖與凋亡失衡在BPH發(fā)生發(fā)展中具有重要作用[4,5],尤其是進入老年期后,機體性激素水平發(fā)生巨大變化,導致前列腺細胞增殖活性顯著升高,細胞凋亡水平明顯下降,即增殖與凋亡的失衡更加明顯,進而造成前列腺增組織過度增生,導致BOO發(fā)生[4,5]。雙氫睪酮(DHT)可刺激前列腺組織增生,非那雄胺作為一種5α-還原酶抑制劑,可通過降低DHT水平減少前列腺體積、延緩病情進展[5]。
因此,坦索羅辛聯(lián)合非那雄胺成為治療BPH的首選方案,國內(nèi)坦索羅辛的推薦劑量為0.2 mg,qd,睡前口服,本研究中對照組使用推薦劑量治療12 w后,癥狀改善率為70.21%,IPSS、QOL、Qmax和RV等指標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與文獻報道結(jié)果相近[2]。歐美國家坦索羅辛的推薦劑量為0.4 mg,且有研究證實每晚口服0.4 mg 坦索羅辛后對LUTS的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0.2 mg[7]。本研究中應用雙倍劑量(0.4 mg)坦索羅辛聯(lián)合非那雄胺嘗試治療12 w后,癥狀改善率為89.36%,IPSS、排尿期癥狀評分、QOL明顯低于推薦劑量組(0.2 mg),Qmax 明顯高于推薦劑量組(0.2 mg)。
綜上所述,采用0.4 mg坦索羅辛聯(lián)合非那雄胺治療老年BPH,對患者的IPSS、QOL和Qmax的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推薦劑量(0.2 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