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敏 徐作明 王翠萍 李依
(西安思源學院 陜西西安 710038)
在新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在家庭中被軟化,在學校中被弱化,在社會中被淡化,導致部分大學生兩手不動勞務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面對挫折,承受能力差,郁悶輕生等現象層出不窮。為深入了解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的現狀,有針對性的加強勞動教育,本課題組針對西安思源學院勞動教育狀況進行問卷調查。著重從勞動認知、勞動情感、勞動習慣、勞動技能等四方面對高校勞動教育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具體調查結果如下:
勞動認知,就是讓學生認識到勞動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認識到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1]。那么大學生的勞動認知是什么樣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對勞動認知有正確認識,在進行您認可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的調查時,85%的學生持認可狀態(tài),而2%的學生持不認可狀態(tài);13%的學生保持中立態(tài)度。在進行您認可要想獲得幸福,就必須進行勞動的觀念時,65.75%學生持認可狀態(tài),14.75%的學生持不認可狀態(tài),19.5%學生保持中立態(tài)度。調查數據顯示, 大多數的學生認為勞動是必要的, 說明部分學生在勞動的認知層面已經建立良好的判斷, 對勞動認知有正確認識。
西塞羅曾說,勞動使人忘憂。崇高的勞動情感不僅包括熱愛勞動、勤于勞動,還包括對勞動職位的尊重。那么大學生對勞動職位的認知是怎樣的?在進行您認為勞動崗位有高低貴賤之分?12.5%的學生持肯定態(tài)度;83.25%學生持否定態(tài)度;4.25%的學生態(tài)度不定。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認識到勞動雖有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但無貴賤之分。部分學生對勞動職位的理解還存在一定偏差。
勞動意志是在克服勞動困難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升華為個人價值觀層面的、較為穩(wěn)固的價值認知。隨著物質生活的提升,學生生活條件日益優(yōu)渥,勞動成為最不起眼的小事,當在調查中問到您多久勞動一次時,57.5%的學生堅持每天勞動,36.25%的學生堅持每月一次,6.25%的學生堅持一年一次。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能夠堅持每天勞動,基本具備克服困難的勇氣。部分學生缺乏長期鍛煉,勞動持續(xù)性差,勞動意志薄弱。
良好勞動行為的養(yǎng)成需要一個長期的、持之以恒的過程。當代大學生生活條件優(yōu)渥,很少參與勞動,勞動習慣堪憂。在進行您在大學是否有過勞動的經歷? 81.5%的學生持肯定態(tài)度,18.5%的學生持否定態(tài)度。當問到學生在勞動中老師(或家長)會教您勞動時的相關技能?79.25%的學生持肯定態(tài)度,而20.75%的學生持否定態(tài)度。調查結果表明,部分學生認為在校期間參加相應勞動是必要的,善于學習相關勞動技能。而部分學生排斥勞動,不愿參與勞動活動,對勞動技能的學習漠不關心。
以上可知部分大學生勞動認知、勞動情感、勞動習慣、勞動技能缺乏,不禁讓我們思考: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有效途徑在何方呢?
教育部發(fā)布2019年工作要點,提出將“勞”納入教育方針,這一方案的頒布是勞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具體體現,是國家對勞動教育重視的重要舉措。當前,民辦應用性院?;A薄弱,未將勞動教育納入課堂,導致勞動教育失去課程依托,成為阻礙勞動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增強學生勞動認知,必須加強勞動教育,大力加強課程建設力度。首先,設置專門勞動教育課程,強化學生勞動認知。在勞動課中,開展勞動教育的理論探討,傳授生產技能,引導學生在勞動中探索獲得的樂趣,從而增強勞動價值認同。其次,以思政課程為載體,深化勞動教育融合課程,將勞動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深度融通,在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時適當適度融入勞動觀等內容,引導大學生自覺勞動、辛勤勞動,推動大學生正確勞動觀的形成[2]。最后,依托專業(yè)課、選修課開展勞動教育。在專業(yè)課程、選修課程中穿插勞動技能等相關內容,是培養(yǎng)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
習近平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校園文化感染學生,實現勞育實施無聲化發(fā)展。開展校園文化,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首先,打造特色班級文化。在一個富有極厚文化氛圍的班級中,全體學生會自發(fā)地形成一股勇于創(chuàng)新,熱愛勞動的情感。打造特色班級文化,讓學生形成教室就是我的家,培養(yǎng)學生主人翁意識。重視教室的布置,通過勞動美德的宣傳,激發(fā)學生勞動情感。通過班級輿論引導學生形成熱愛勞動,樂于打掃的習慣。其次,關注宿舍文化建設。打造溫馨的宿舍文化,保證表層宿舍文化,做好值日工作,保證寢室干凈整潔。加強中層文化建設,遵守宿舍規(guī)章制度,完善學生行為規(guī)范。深入深層宿舍文化建設,加強宿舍文化認同感,開展溫馨寢室的評比活動,豐富生活文化底蘊,達到以文化人效果。最后,構建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是學校發(fā)展的靈魂,是培養(yǎng)學生三觀的重要途徑,開展校園文化,需要加強對墻壁、櫥窗、教室等方面的宣傳,營造敬業(yè)奉獻、勞動光榮的文化氛圍,讓校園的每個角落散發(fā)教育的氣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熱愛勞動的氛圍。
大學生勞動意志的獲得是在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中和勞模精神的傳承中逐步培養(yǎng)出來的。首先,堅定勞動意志,需要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勞動精神,通過開展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勞動精神相關的課程講座,達到弘揚熱愛勞動的目的,以激發(fā)廣大學子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勞動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其次,塑造勞動意志需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多次提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模精神,引導學生樹立辛勤勞動、崇尚勞動的理念,讓勞動光榮在全社會蔚然成風[3]。營造全社會尊重勞模,堅定勞動意志,第一,將勞動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全過程。以課堂為主陣地,豐富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渠道,以勞模的先進事跡感動學生,不斷譜寫新時代的勞動者之歌。第二,以紅色之旅社會實踐為第二課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團活動,帶領學生體驗勞動的快樂,引導通過有老繭、有疲乏的體力勞動以錘煉勞動意志。第三,打造網絡課堂,通過微博、微信、QQ等網站廣泛傳播勞模勤奮踏實的工作作風,鼓勵學生分享勞模事跡,營造尊重勞模、熱愛勞模和學習勞模的良好氛圍。
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是在正確思想認識下,逐步養(yǎng)成習慣的行為方式。因此,學校作為勞動教育的具體實施機構,承擔勞動教育的落實任務,加強勞動認知,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第一,破除輕視體力教學理念,改變學生“學而優(yōu)則仕”的錯誤認知,樹立勞動無貴賤之分的教學理念。第二,強化勞動教育管理機制。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的勞動教育工作隊伍,撰寫與新時代相適應的勞動教育教材,保證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養(yǎng)成。第三,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鼓勵學生堅持勞動,強化訓練,直到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其次,學校要與家庭結合起來,實現家校良好溝通與交流,進行勞動過程跟蹤,提升學生勞動能力,確保勞動教育實施的持續(xù)性。最后,拓展大學生社會實踐空間。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支教、扶貧等志愿活動,讓學生走進工廠、市場,真正使勞動教育日?;⑸罨?,讓學生體悟勞動艱辛、感受勞動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