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巍
孝宗有三子愭、愷、惇,紹興三十二年六月下詔封爲皇子,繫銜據《中興禮書》載,九月下制書:“愭: 少保,永興軍節(jié)度使,進封鄧王。愷: 雄武軍節(jié)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慶王。惇: 鎮(zhèn)洮軍節(jié)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恭王?!本饔惺骋兀硨嵎?,並令所司擇日備禮冊命。孝宗長子亡故後,以三子惇“英武類己”,於乾道七年二月封爲皇太子,越繼大統(tǒng)(《宋史全文》卷一一)。寧宗即位乃因紹熙之變,即位前銜名爲“明州觀察使、英國公”。可見,核心繫銜爲使相、封親王爵的皇子,降制書冊命;然後需要再次正式冊封,纔能正式成爲皇太子,即使相、封親王爵是最接近皇太子的皇子繫銜序列,而成爲皇太子則必要經過皇帝再次正式冊命乃可。
由以上分析可知,盡管史彌遠得到楊皇后支持矯詔更立理宗,但這一操作仍不乏制度性支持。因寧宗生前養(yǎng)子趙竑的繫銜是“檢校少保、武寧軍節(jié)度使、濟國公”,但“使相、王爵閲四年不授”(《宋史全文》卷三一),即節(jié)度使未加“開府儀同三司”,也未封親王,這意味著皇子趙竑雖有被默認爲儲君之意,卻沒有得到標誌其有資格被封爲皇太子身分最重要的“使相王爵”繫銜,更別説接下來的制書冊命。身分未定,更提供了史彌遠上下其手的空間。史彌遠先是趁寧宗病重,詔以皇姪貴誠爲皇子,更名昀,授武泰軍節(jié)度使,封成國公,使他身分上與趙竑等同;繼而寧宗駕崩,在楊皇后支持下,“選擇”皇子昀繼位。而對趙竑的處理也能體現(xiàn)這一繫銜帶來的權衡便利。假遺詔加趙竑開府儀同三司,先後進封其爲濟陽郡王、濟王,讓趙竑帶使相銜去了湖州。盡管剝奪了趙竑的繼承權,但又在身分上不降反進,給予更高規(guī)格待遇,這就是繫銜帶來的面子上的平衡感。明白了宋代皇子能立爲皇太子繫銜的組合和冊立流程,便可更深入地體會到此事的內裏乾坤,不會囫圇吞棗。有史籍如《宋季三朝政要》、《續(xù)宋編年資治通鑒》等未詳其事,無論是稱趙竑爲“皇太子”,或認爲趙竑被“廢皇子”位“降”出湖州,還是認爲史彌遠曾立理宗爲皇太子者,想必都是未能領會繫銜所帶來那種精巧微妙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