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趁麗 王雅萍
(海口經(jīng)濟學院,海南 ???570203)
“癥”可以理解為“病癥”,手機依賴癥是一種不容忽視的大學生常見心理疾病,嚴重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通過調查海南六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發(fā)現(xiàn)大學生手機依賴問題愈演愈烈,成為學校、家長、學生自身較為頭疼的一個頑疾。關心大學生的成長,必然要關注和努力解決大學生手機依賴癥問題。研究發(fā)現(xiàn),借鑒古人身心修煉方法、學習當今有效的現(xiàn)代心理調適技巧和保持自我積極健康心態(tài)是治療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的良藥。
此次調查以普遍性、全面性、典型性、可行性為原則,使抽樣達到預期調查目標。
選擇性抽取海南省六所高校,包含了公辦高校和民辦高校、本科院校和專科院校,隨機抽取這些學校的在校大學生300名(100名學生現(xiàn)場發(fā)放問卷參與調查,200名同學參與網(wǎng)上問卷調查)。
此次調查采用的調查方法是問卷調查的方法(包含現(xiàn)場發(fā)放問卷調查和網(wǎng)上發(fā)放問卷調查)。問卷設置三個部分:一是被調查大學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專業(yè)所在學校性質等信息;二是被調查大學生手機使用和手機自我管理的基本情況,此部分共設置了12個單選題和10個多選題以及其中一個開放式問答題。主要是為了了解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及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程度;三是調查手機在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作用(包括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共設置了10個題和5個多選。
2018.7.1至2018.10.15。
本次調查現(xiàn)場發(fā)放調查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4份,網(wǎng)上實際發(fā)放問卷份數(shù)不限,實際回收有效問卷200份;其中所有參與本次問卷的男生132名(占44%),女生168名(占56%)。參與調研的公辦院校的大學生占84.5%,民辦院校的大學生占15.5%。文科專業(yè)學生占64.8%,理科專業(yè)學生占35.2%。
1.大學生使用手機常態(tài)化
手機依賴癥,又稱“手機依賴綜合癥、手機綜合癥、手機焦慮癥、手機癮”,“是指個體因為使用手機行為失控,導致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癡迷狀態(tài)?!盵1]
關于手機在大學生群體的普及程度的相關指標顯示:大學生使用手機現(xiàn)象極為普遍,可謂人手一機,特別是智能手機,使用率達到98.1%,可見,大學生使用手機常態(tài)化,手機,是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已成為大學生的標配。關于對大學生使用手機原因的一項調查顯示:為了通信的占13.8%,娛樂(聽音樂、音頻、看視頻、玩游戲、社交軟件聊天)的占62.9%,進行網(wǎng)絡學習的占6%,其它的(如網(wǎng)絡購物、瀏覽論壇、貼吧)占17.3%。
2.手機依賴癥大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
首先,注意力障礙的心理問題。調查發(fā)現(xiàn),由于機不離身,大學生時常感覺身心疲憊,62%的學生坦言,上課或生活中難以集中精力,思維缺乏連貫性,思考難以深入,除了對玩手機感興趣,其他更緊迫的事情都無所謂;24.6%的學生說自己即便玩手機玩的感覺無聊,也會習慣性地攥著手機不放;48.6%的學生表示離不開手機,丟了手機就有丟魂的感覺。
其次,內心經(jīng)常焦躁不安的心理問題。調查問卷問題:“如果您發(fā)現(xiàn)手機丟了,你的反應是?”結果顯示:100%的大學生馬上煩躁、坐臥不安,原因:社交網(wǎng)絡中斷了、銀行卡安全問題、財務損失可惜、追劇受影響、視聽不方便。63%覺得內心不踏實;74%的學生覺得百無聊賴;手機依賴帶來的一些問題:比如幻聽,只要手機響就覺得是自己的,手機時刻在身邊包括吃飯、走路、睡覺、上廁所。
再次,社交障礙問題。社交障礙指現(xiàn)實生活中與人交往時會感到緊張、害怕,不敢、不愿意與人交往,或愿意與人交往但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甚至出現(xiàn)社交恐懼癥。應培養(yǎng)其人際交往能力和人際關系適應能力。中國青年報通過網(wǎng)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12,098名受訪者中,71.8%的人認為對手機過分依賴從而忽視面對面交流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55.7%的人認為過度使用手機使人的現(xiàn)實交流能力弱化,46.1%的人認為會使生活圈變窄,29.9%的人表示會陷入更深的孤獨。[2]
最后。抑郁心理問題。被我們大部分人所熟知,它是一種極為常見的心理疾病,也是一種極為普遍的人格障礙。同人們平時所感到的困惑、難過、生氣、絕望等負面情緒都不一樣。抑郁癥的后果很嚴重,嚴重者可出現(xiàn)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從心情不佳到情緒低落,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從自卑自棄到悲觀厭世,從有自殺企圖到實施自殺,抑郁癥成為人類的一大殺手。有的著名學者、明星,在我們看來他們都是很光鮮亮麗的,但到最后卻選擇了自殺。我們要理性看待抑郁心理,保持陽光心態(tài)。
患上“手機依賴癥”的大學生應積極治療,可行之道是既要借鑒古人身心修煉方法又需學習當今有效的心理現(xiàn)代調適技巧,這是治療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的良藥。
人的健康的是體、神的統(tǒng)一體,心理健康是人健康的一部分。人的合理、正常的行為是心理健康的表征,異常的言行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xiàn)。手機依賴癥大學生日常所表現(xiàn)出的注意力不集中、內心經(jīng)常焦躁不安等問題就是心理不健康的典型表現(xiàn)。古人認為正氣足則邪不可入。借鑒古人,加強內心自我修煉增加定力,忘掉手機使精神安寧、思想清凈,保持心情愉悅、身體健康。
借鑒古人心理修煉方法,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借鑒古人培養(yǎng)性格、涵養(yǎng)性情的方法。古代常常討論“修身養(yǎng)性”,其實指的是培養(yǎng)性格,涵養(yǎng)性情?!墩撜Z》中提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靶奚怼北举|在于正心,心正則立身,便可修德。修身要達到心胸開朗,思想坦率,不存雜念,交際和諧,對人真誠,善心待人。養(yǎng)性要造就良好的性格修養(yǎng),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對生活充滿希望與信心。手機依賴癥大學生要充分利用時間培養(yǎng)多方面的興趣愛好,頤養(yǎng)性情,調神健身。
二是借鑒古人正心、修德的方法。??蓾櫸?,而德可潤身。至誠、修身后,便能以德潤身。曾子在《大學》中寫道:“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這是對誠實的推崇,說的是為了證實自己的誠意,就是不要自我欺騙,如同厭惡污穢的臭味,如同喜歡美好的色彩,要從實事求是的自我認知中得到自我滿足。為此,在校大學生,要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與公益活動,多做好事,提升自己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對社會發(fā)展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展現(xiàn)自己良好的道德風貌,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華。有了高尚的品德和有了美好追求,靈魂就是充實和豐盈的,就不再被手機所束縛,內心就不再焦躁不安、抑郁、困惑。
三是借鑒古人調控情緒的方法。內心就不再焦躁不安、抑郁、困惑的不良情緒可以通過調攝得以改變。古人非常注重情緒的調攝。古人的“戒生氣、戒自卑、戒嫉妒、戒小人、戒誘惑、平和心”,向我們詮釋了怎樣進行情緒調控,特別是中醫(yī)養(yǎng)生家調試情緒的節(jié)制法、疏泄法、轉移法等,可以讓情緒不穩(wěn)定的人在面對不同場合時有更多的選擇,通過調控情緒來提高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對消極情緒的調控不能一成不變,要適可而止,因人而異,因事而行。
由此可見,古人非常注重情緒和心理上的保養(yǎng),他們的有關論述和成功實踐值得我們借鑒。手機依賴癥大學生在平常生活中遇到困難,情緒無法調理,心理有些失衡時,可以試著運用古人精神養(yǎng)生的方法。
心理健康是可以通過不斷調試得到改善和糾正的。手機依賴癥大學生在產(chǎn)生心理與言行的矛盾時,可以通過運用心理學的現(xiàn)代心理調適方法,自我調整,身體力行地去主動適應外界的變化帶來的種種不適感。這種來調節(jié)和緩解自己不好的情緒,可以使我們擁有健康的心理。
其一,培養(yǎng)和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對世界、人生和人生價值的總體看法,是進入成功之門、開啟成功人生的鑰匙。手機依賴癥大學生需要培養(yǎng)和樹立正確的“三觀”,才能做到對自己的想法和目的有明確的判斷,不至于遇到問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做出錯誤的判斷而導致心理負擔。
其二,釋放身心、加強心理保健。手機依賴癥大學生可以按照心理健康標準進行心理按摩,首先要了解自己,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缺點,欣賞和接納自己,情緒平和、穩(wěn)定,要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樣,能使神經(jīng)系統(tǒng)活動始終處于最佳狀態(tài),增強抵御疾病的能力。要培養(yǎng)業(yè)余愛好。例如,慢跑、游泳、瑜伽、健身操等有氧運動方式,這些運動能使人的身心得到釋放,眼界開闊思想上得到啟發(fā),心胸會豁然開朗。
其三,培養(yǎng)良好的自我心理素質。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要從人們的知(認知)、情(情緒、情感)、意(意志)、行(行為)入手。只有達到統(tǒng)一,才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能。手機依賴癥大學生要提高認知的能力,要優(yōu)化自己的個性,培養(yǎng)好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自制力,就能擁有頑強的意志力。還要樹立正確的挫折觀,當真正面對挫折時不會害怕和退縮。當我們煩惱和壓抑時,要懂得宣泄,例如,向某人傾訴心扉,或者大哭一場,或者找個地方大喊大叫。這也可以轉移注意力。例如,打游戲,看電影,散步等,都是很有效的宣泄方法。要學會寬容。寬容即寬恕,能容人。心胸要像大海一樣遼闊,包攬眾生,懂得寬容別人。要懷著一顆平常心,去看待事物和與人相處。如果一個人沒有平和、健康的心態(tài),那就很難面對生活中遇到的艱難困苦,并且怨天尤人,增加許多的煩惱。
其四,培養(yǎng)人際交往能力和人際關系適應能力。手機依賴大學生存在社交障礙的心理問題,表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與人交往時會感到緊張、害怕”的社交障礙,甚至出現(xiàn)社交恐懼癥。應培養(yǎng)其人際交往能力和人際關系適應能力。周總理說過;“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說明了人際交往的重要性。人際關系的適應,需要把握三點:一要區(qū)分交際對象。對朋友,對親人要真誠善待,不能苛求太多,否則會造成人際關系的緊張,被親人朋友疏離,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異常。二要克服挑剔、苛刻心理。在這種心理下,與別人的溝通通常是用讓人難以接受的語氣,諸如批評、指責、抱怨、嘮叨的語氣。這種病態(tài)的心理,必然會影響人們之間的交流、溝通,人際關系被破壞。三要培養(yǎng)幽默感。擁有幽默感的人往往都會很受人歡迎,受人喜愛,并能察言觀色融入其中,成為矚目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