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敬一丹
我上大學時,沒有開學典禮。
我入學是在1976 年,剛剛打倒四人幫,百廢待興,還沒有恢復高考,我們這些知識青年、工人、軍人、青年播音員在離開課堂多年以后,以工農(nóng)兵學員的身份來到北京廣播學院。
上課鈴聲響起,久違了的鈴聲!經(jīng)歷過停課,經(jīng)歷過書荒,那上課鈴,就是讓我心動的儀式,就是讓我思緒激蕩的典禮。
40 年以后,我們76 級播音班全體同學寫了一本書《我,末代工農(nóng)兵學員》,書中寫到這上課鈴,一位80 后說:我們喜歡的是下課鈴。
轉(zhuǎn)眼,我面對00 后了,剛剛?cè)雽W的你們,對上課鈴和下課鈴有什么感覺呢?
對你們來說,大學的鈴聲,不同于中小學的鈴聲,這是一個新的開始。
開始,想想看,有多少種可能?
和“寶寶”狀態(tài)告別。你們一出生,就被叫做“千禧寶寶”,寶寶被捧在手心,直到上大學,爸爸媽媽還非要送你來吧?!直到大學校園,還會有慈祥的中年女老師把你們叫做 “孩子”。今天,誰再叫你 “寶寶”,你不必跟他急,但你可以用行動告訴他,你已經(jīng)長大。前年采訪王俊凱,我問:有人管你叫少年,有人管你叫青年,你自己看呢?他說:青少年。我猜想,今年,他該自稱青年了吧!長大成人,有成年人的模樣,我會想起這些詞:負責、擔當、有為……當人們的目光把你看成大人,你贏得了一種尊重。
曾有高三老師鼓勵學生:沖過高考大關(guān),上了大學,你們就解放了。是的,你們獲得了某種解放,不再有一模二模,不再有老師安排你分分秒秒。在我看來,最大的解放,是你有了更多獨立的空間。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獨立行動,你在這樣的空間獲得成長。遺憾的是,我直到大學畢業(yè)才認識到自己解放得太晚,直到1983 回母校讀研時才認識到自己缺少獨立思考能力。幸好遇到恩師齊越教授,鼓勵我擴展視野聚焦前沿。每次在校園里走過齊越老師塑像,都感慨,沒有讀研三年,就沒有后來30 年。這不大的校園大大地啟發(fā)了我的思想解放。
開始,從約束開始。
解放,并不是放任、隨意,有約束意識,有自我約束的能力,知道自己喜歡干什么,也知道自己適合干什么、更知道自己應該干什么,這也是成長。如果一時還不確定做什么,至少要知道不做什么,這就是守住底線。
在這個校園,建議同學們?nèi)⒂^校史館,去參觀口述歷史研究中心,那是回望從前的地方,也是啟示今天的地方。你們也許聽慣了聽煩了長輩說從前,你更在乎眼前。但,你了解來路,會更理解眼前。白巖松給他的學生留這樣的作業(yè):用你的目光梳理70 年代新聞事件。這是學歷史呢?還是學新聞呢?沒有歷史的目光,怎么看新聞?沒有參照系,怎么有判斷力?
不同時代的學生,會遇到不同的場景。
1976 年冬天,我們76 級同學入校時,周圍有這樣的場景:校園里有一排年輕的白楊,食堂沒有一把椅子,四人幫把國民經(jīng)濟搞到崩潰的邊緣,撥亂反正、文化復蘇、真理標準大討論……
2019 年秋天,19 級同學入學時,周圍有這樣的場景:新中國成立70 周年,傳媒大學建校65 周年,中美經(jīng)貿(mào)摩擦、英國脫歐、馬云換了江湖、人工智能撲面而來,網(wǎng)綜風行、總臺正在舉行主持人大賽、開學典禮會場門口的轉(zhuǎn)播車上寫著4K……
世界在變化,你們畢業(yè)的時候,這些都將變化,你們呢?你們將在變化的世界里,成為什么?
我是上世紀50 后,你們是本世紀00 后,我與你們之間畢竟橫著歲月的距離。也許,一位剛離開這個校園的師兄的話,更適合做開學贈言:用未來的眼光規(guī)劃當下,用動態(tài)的視角審視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