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瓊,李然,李萬瑤
(1.汕頭大學醫(yī)學院,汕頭 515041;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針灸康復與臨床醫(yī)學院,廣州 510006)
蜂針是利用蜜蜂尾部的針刺進行治療的方法,對許多疑難雜癥有非常顯著的效果[1]。本文在臨床治療研究的基礎(chǔ)上對李萬瑤教授所教導的蜂針臨床針刺方法進行了總結(jié)。
中華小蜜蜂(圖 1-a),李教授認為中華蜜蜂相比意大利蜂有它的優(yōu)勢,中華蜜蜂喜歡采集一些散在的野花,而意大利蜂喜歡采集群花,從考慮養(yǎng)殖地點以及抗螨性來說,中華蜜蜂的存活率相對意大利蜂高。另外意大利蜂的個體較中華蜜蜂體大,且蜂毒量較中華蜜蜂多,為了安全性起見,李萬瑤教授多用中華蜜蜂。另外,一般使用箱門口守衛(wèi)蜂或正要飛出去采蜜的蜜蜂,不宜選擇采蜜歸來的蜜蜂,其原因有造成資源浪費;采蜜歸來的蜂,其蜂毒里含有采集花粉時所含的化學物質(zhì),致使蜂毒成分不穩(wěn)定,引起不可控的過敏反應(yīng)[2]。
為透明材質(zhì),二側(cè)設(shè)有通風圓孔,頂部設(shè)有推拉擋板,以防取蜂時蜜蜂飛出,取完蜂后迅速關(guān)閉推拉檔板(圖 1-b)。
直攝的攝頭較彎攝要細,一般用于蜂針散刺法時,從蜜蜂尾部取出蜂針;或用于散刺法,因蜂針太細小,使用尖細的直攝易于操作。另外不宜太用力,否則蜂針易斷;彎攝的攝頭較粗,常用于從蜂盒中取出,夾取時不易于使蜂受損傷,常用于蜂針直刺法,二種常配合使用(圖1-c)。
圖1 蜂針器材
蜂針針法是在蜜蜂的蟄刺行為上產(chǎn)生的,在支持蟄刺基部的蟄器官發(fā)動裝置(交感神經(jīng)支配的與三種骨片等機械傳動部件相連接的肌肉)作用下,蟄刺、貯液囊和其它蟄器官便脫落在皮膚上[3],李教授經(jīng)過幾十年蜂針臨床經(jīng)驗,總結(jié)蜂針針法10種,具體如下。
又稱為活蜂蟄刺法,它的特點在于刺激量大、痛感明顯[4]。操作方法為持鑷從蜂盒中取出一只蜂(圖2-a),注意夾其腰部,讓蜜蜂尾部與已消毒穴位或痛點碰觸,蜜蜂受到刺激便彎曲腹部伸出有倒鉤的蟄針刺入皮膚(圖 2-b),將蜜蜂移開,可看到蟄針有節(jié)律的收縮,此時蟄針不斷深入皮膚且伴隨蜂毒注入,蟄完后取出蜂刺(圖2-c)。此法簡便易行,是最常見的一種蜂針針法,廣泛用于治療多種疾病,徐長瓊[5]對文獻進行計量學研究,統(tǒng)計了蜂針的各種適宜病癥,病種繁多,蘇霞輝[6]采用蜂針直刺法治療乳腺增生病獲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然此法刺激量大、過敏反應(yīng)較多,故局部反應(yīng)較大,易過敏者慎用,或前 1~6次治療采用其他蜂針法,如點刺法,待不良反應(yīng)度過峰值,即可換用直刺法增加進入體內(nèi)的蜂毒量[7]。此外,此法痛感較劇,故畏痛者慎用。
2.2.1 拔針散刺法
為一種淺刺激刺法,其特點為“力度輕、針刺淺、刺多點”,患者少有痛苦,易于接受。操作方法為先用鑷子夾住蜜蜂的腰部,觀察蜜蜂尾部,它因受刺激會將蜂刺時時探出,若不探出,可用鑷子輕輕刺激其尾部讓其探出,當探出時,用另一只鑷子夾住蜂針刺部將蜂蜇針從活蜂尾部拔出(圖3-a)。夾持著蜂針,在患部或與疾病相關(guān)的經(jīng)脈、腧穴點刺即出,要求針不離鉗,隨刺隨拔(圖3-b)。1只蜂針可刺3~5點,多至十幾點。
圖3 拔針散刺法
2.2.2 蜂體散刺法
與拔針散刺法同屬蜂針散刺法,其特點與拔針散刺法相似,都是針不離鑷的散刺,“力度輕,針刺淺,刺多點”,不同點在于第一次進針方式。此法是將蜜蜂從蜂盒中取出后,從蜂體中截出腹尾(如圖 4-a),夾住腹尾,將其尾尖對準要針刺的部位,蟄針刺入后隨及拔出,然后針不離鑷的每隔2 mm輕輕呈帶狀垂直散刺,隨刺隨拔(如圖4-b),可散刺2~8點。此法淺刺,痛感輕,患者易于接受,適用于面部美容、面癱等需在面部取穴蜂針者,以及畏痛者、高敏體質(zhì)者、蜂針保健者,也可用于初期治療者,可減少蜂針的過敏反應(yīng)[8]。另外因直刺痛感劇烈而影響患者的依從性[9],對于畏痛者可避免使用直刺法,有人[10]對蜂針散刺法與直刺法治療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的療效進行對比研究,蜂針經(jīng)穴散刺法與直刺法均能改善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患者關(guān)節(jié)疼痛程度、疼痛關(guān)節(jié)個數(shù)及關(guān)節(jié)功能障礙指數(shù),且蜂針經(jīng)穴散刺法更易于被患者接受。故對于畏痛者可改為多只蜂針散刺。
2.3.1 擠毒囊點刺法
擠毒囊點刺法是蜂針點刺法中的一種,其特點在于減輕痛感。此法可用于試針法。先如直刺法,當蜂刺進入皮膚后,立即將毒囊擠扁并即刻拔出蜂刺(如圖5-a)。
2.3.2 多位點刺法
與擠毒囊點刺法同屬蜂體點刺法,其特點在于將一只蜜蜂毒分散注入多個點,且各個點的留針時間可不等,其進入機體的蜂毒量也不同,是用直刺法與散刺法相結(jié)合的方法。該針法與散刺法相似,但留針時間較散刺法長,開始如同直刺法,將蜂針刺入穴位后即用鑷子將它從機體上拔出,繼而將它針入機體其他痛點或穴位。一只蜂針刺1個點或穴位后,繼而刺入第2點、第3點。此法能針3~8點,蜂針時鑷可離針,每點可留針1 s至1 min時間不等。此法刺激較弱,痛感輕,控制腫脹優(yōu)于直刺法,適用于蜂針初期治療者[11],以及畏痛者、高敏體質(zhì)患者、蜂針保健者。蜂針點刺法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低,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廣應(yīng)用[12]。
圖4 蜂體散刺法
2.4.1 速刺速拔針法
其特點在于“點刺即出”,以達到減毒的目的,因蜂針直刺法常使患者有強烈的劇痛感,且蜂針早期容易產(chǎn)生不良反應(yīng),故使患者不能堅持或拒絕蜂療;但用散刺法對技術(shù)的要求較高,特別是將蜂刺從蜂體拔出難度較大,所以此法是達到減毒目的的常用針法。一手夾蜂,一手取蜂刺(如圖 5-b),當蜜蜂放出蜂針后,另一手拿鑷立即將蜂針拔出(如圖 5-c)。此法常用于患者首次蜂針時試針。
2.4.2 移針蜂刺法
此法特點在于將蜂毒散失部分后再刺入機體,以達到減毒目的。用繃帶包木板,表面再用膠布固定,或只用膠布、尼龍布、棉花、膠手套等能使蜜蜂放蟄針的物品均可,先讓蜜蜂點刺在以上物品上(如圖 6-a),后持鑷子從物品上取蜂針,注意夾其蜂針的中部(如圖6-b),然后針不離鑷地散刺或點刺在痛點部位(如圖6-c)。特別是意大利蜂蜂毒量大,可用此法達到減毒的目的。
2.4.3 拔刺減毒法
與拔針點刺法相似而又有所不同,特點在于“減毒”,拔針為第一次減毒,將拔出的蜂針放在物品上停留片刻為第二次減毒。將蜂體拔出,然后先在其他物品上,讓蜂針液衰減一些再行刺法。此法以減少蜂毒進入機體量,操作容易,患者接受率高,可用于脫敏治療。
圖5 蜂體點刺法
圖6 移針蜂刺法
2.5.1 散點刺叢集刺法
與直刺叢集刺法都是在一個穴位,或小區(qū)域集中刺激,又叫片針法,也是無痛蜂針法中的一種。在拔出針散刺與點刺的基礎(chǔ)上,集中刺激一個小點及小區(qū)域。特點在于刺激量淺,痛感弱,但能將病邪形成圍攻之勢(如圖 7-a)。散點叢集刺法適用于美容、輕淺而局灶病變,腫瘤患者而畏痛者可采用多只蜂針行散點叢集刺法。
2.5.2 直刺叢集刺法
與散點刺叢集刺法不同點在于蜂針進行的第1針,此法刺激量較散點叢集刺法刺激量強。用活蜂直刺法,在一個小區(qū)域或一個腧穴用多只活蜂針刺激(如圖7-b),少則2~3針,多則20~30針。此法對某些較重而頑固疾病效果明顯,如腫瘤[13-14]、囊腫、局部疼痛、結(jié)節(jié)等。
圖7 蜂針叢集刺法
此法接近自然,是讓蜜蜂自己選擇蜂針的穴位,特點是控制了人為因素,降低了醫(yī)者對疾病的錯誤判斷,充分發(fā)揮了蜜蜂的自由蟄刺的空間,其蟄刺部位具有不可預測性。操作方法為充分暴露有病痛的機體或?qū)⒃谙U刺的部位,將蜜蜂放在該部位上,可將其余身體包裹(如圖8-a、圖8-b),讓它在該部位活動范圍之內(nèi)自由的爬動,當蜜蜂認為其該下蜂刺的時候與該蜂刺的部位,它會自動放出蜂刺,留于客體。此種方法是讓蜜蜂自動選擇該針的部位或穴位。此法目前臨床應(yīng)用較少,但充分發(fā)揮了蜜蜂主觀能動性。
圖8 蜜蜂自動刺法
也稱死蜂針刺法,這種針刺方法是利用暈蜂進行蜂刺,類似蜂針直刺法,不同的是蜂的活力程度。其特點在于針的活力視蜂暈的程度與時間而強弱不一。將活蜂拍暈、蜂冷凍的方法,使其成假死狀態(tài),再進行蜂針治療,此時看似死蜂,但并未全死,其本能遇有物體可放針。蜜蜂在此種狀態(tài)下,不能受刺激而將蜂刺探出,故不能拔蜂刺,此法特點是方便攜帶。
此法是保護蜜蜂生命的一種,一般蜜蜂尾針脫離身體后,不久即將死亡,而護蜂針刺法使蜜蜂尾針不脫離身體而能繼續(xù)存活。其特點在于“保護蜜蜂”。在直刺的基礎(chǔ)上,用鑷子或一定的工具順著蜜蜂飛行方向輔助蜜蜂將蜂刺帶走,使蜂刺不會留在客體上,保護蜜蜂不受傷害(如圖 9-a)。對于不想傷害蜜蜂生命的可選用此法。
此法是讓蜜蜂尾針及機體之間不直接間觸,類似灸法的“隔物灸”,不同點是墊物蜂針法“隔物”的目的是為了減少蜂針刺入深度,降低蜂毒進入機體量。先在要針的部位墊上布或其他物品再蜂針,然后再拿開墊布,而蜂刺帶毒囊同時拔出,讓蜂與毒囊不分離(如圖9-b)。此法類似減毒法。
如同蜂針直刺法,不同在于蜂針直刺法在蜜蜂放針后,將蜜蜂移走,人為地將蜂刺留在機體,而此法直刺后不將蜜蜂取走,任由蜜蜂在穴位上蟄刺,蜜蜂自己將蜂刺取走或不取走,大部分取不走。操作方法為蜂盒中夾取一只蜜蜂,放于要蜂針的部位(如圖 10-a),讓蜜蜂在局部自由掛爬在穴位上(如圖 10-b),直至蜜蜂自由離去(如圖 10-c)。此法與蜜蜂自動刺法相似,臨床應(yīng)用較少。
圖9 護蜂針刺法與墊物蜂針法
圖10 掛蜂針刺法
以上對李教授蜂針針法及操作進行了總結(jié),并對其關(guān)鍵步驟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進行了展示,蜂針直刺法、散刺法、點刺法臨床使用較多,李萬瑤強調(diào)蜂針刺法的選取應(yīng)因人而異,如畏痛者可采用散刺、點刺法;因體質(zhì)而異,如體質(zhì)虛弱者不可采用直刺法;因時而異,首次蜂針,應(yīng)采用速刺速拔蜂針法、點刺法、散刺法試針[15],以后可過渡為直刺法;因部位而異,如盡量避免在關(guān)節(jié)功能活動區(qū)使用直刺法,因直刺易引起蜂刺穴位周圍皮膚腫脹,而導致功能受限,影響生活質(zhì)量。此外,因不同患者不同時期所需蜂毒量均不同[16],采用不同蜂針法可控制進入機體蜂毒量,如對過敏反應(yīng)嚴重者,可用點刺、散刺、少刺及間隔時間長等方法治療,以防嚴重過敏反應(yīng)的發(fā)生[17]??傊?,無論選取何種刺法,其目的在于保證蜂針療法的安全性上提高療效,其蜂針針刺手法還在繼續(xù)延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