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 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正風肅紀、反腐懲惡,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
全面從嚴治黨的偉大實踐,既為黨報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報道素材,同時也對《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改進報道方式方法,講好全面從嚴治黨故事,使全面從嚴治黨這一宏大命題能夠“飛入尋常百姓家”。
作為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機關報,《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宣傳好黨中央關于全面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指導思想、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作為自身使命和職責。近年來,《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報道方式方法,在2017年4月12日至18日期間,推出“來自巡視一線的報道”,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該組系列報道獲得了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筆者以該組系列報道為例,就黨報如何講好全面從嚴治黨故事進行探討。
貫徹中央精神,明確報道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戰(zhàn)略布局。巡視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大舉措和黨內監(jiān)督的戰(zhàn)略性制度安排,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嚴管黨治黨中發(fā)揮了標本兼治的戰(zhàn)略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巡視工作,多次發(fā)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為做好新時代巡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章合為時而著?!吨袊o檢監(jiān)察報》將宣傳好巡視工作、講好巡視故事作為報社宣傳報道的一個重點。十八大期間,黨中央共開展了12輪巡視,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實現(xiàn)巡視全覆蓋,威力之大,影響之大,前所未有。為宣傳好巡視工作,揭示巡視工作鋒從何出、威力倍增的力量之源,《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特別策劃“來自巡視一線的報道”,派出記者深入十八屆中央第十二輪巡視一線采訪報道,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故事體現(xiàn)黨中央關于巡視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要求。
解放思想觀念,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新聞報道只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讓群眾喜聞樂見。在“來自巡視一線的報道”醞釀過程中,筆者認為,只有深入巡視一線,挖掘一手素材,講述現(xiàn)場故事,才能生動鮮活地反映中央巡視工作。然而,中央巡視工作高度敏感,涉密性強,此前還沒有任何一家媒體零距離“貼身”報道中央巡視組的工作,這給該系列報道的前景增添了不確定性。報社領導研究認為,對中央巡視組的“貼身”報道還是未開墾的“處女地”,報道若成行便是獨家新聞,必須解放思想觀念,迎難而上,推動報道落地。
經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社與中央巡視辦等方面的溝通協(xié)調,最終此組報道方案獲得通過,并明確了報道目的:體現(xiàn)黨中央對巡視工作的高度重視,揭示巡視為何會成為全面從嚴治黨的“利劍”;明確了報道原則:揭秘不泄密,只報道巡視的方式方法,不報道巡視發(fā)現(xiàn)的具體問題。
精準設置議題,做好統(tǒng)籌謀劃。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深入推進巡視工作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不斷賦予巡視制度新的活力。在策劃過程中,我們認為巡視工作理論和實踐成果十分豐富,在一組報道中難以面面俱到,因此報道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必須找準切口,精準設置議題,以點帶面地宣傳好巡視工作。
在推出的12篇報道中,《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分別聚焦巡視工作的定位、巡視工作的方針、巡視的方式方法、巡視組人員的構成、巡視組的工作程序等方面設置議題,通過對某一具體內容的開掘,展現(xiàn)巡視相關工作。如《把“探照燈”對準黨內政治生活》一文,就是通過再現(xiàn)巡視組對基層黨支部活動記錄本進行檢查,發(fā)現(xiàn)某黨支部補編記錄的故事,生動反映了“巡視是政治巡視,而不是業(yè)務巡視”這一定位。
體驗式采訪,帶讀者身臨巡視一線。新聞工作者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現(xiàn)場,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來講述新聞故事,才能給讀者以身臨其境的現(xiàn)場感和真實感,增強報道的感染力。
對于絕大多數(shù)讀者來說,中央巡視工作似乎戴著“神秘的面紗”,巡視組的人員構成有哪些,巡視組有哪些工作方式等,都是讀者們好奇卻不太容易知曉的內容。為使讀者充分了解巡視工作,《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派出3名記者分別深入中央第五巡視組、中央第十一巡視組和中央第十二巡視組。在一周左右的時間里,3名記者與巡視組工作人員同吃同住同工作,如實記錄并詳細報道了巡視組開展巡視“回頭看”和巡視中管高校的相關情況,給讀者以身臨巡視一線般的直觀感受。如《“像顯微鏡一樣查找問題”》一文中,記者通過“貼身”記錄巡視組工作情況,真實還原了巡視組工作人員對某高校下屬院所違規(guī)公款購買高檔紅酒問題進行了解核實的過程,給人以撲面而來的現(xiàn)場感,提升了讀者閱讀體驗。
挖掘獨家內容,滿足受眾期待。在新聞報道中,應把讀者的需求和關切放在重要位置,主動去了解讀者的關注點,呈現(xiàn)他們渴望知曉的內容,盡量避免新聞報道與讀者關注出現(xiàn)“兩張皮”現(xiàn)象。
中央巡視工作是廣大群眾關注的話題,但此前從未有媒體零距離地報道中央巡視組的工作,因此很多讀者對此感到“不解渴”“不過癮”,期待看到更多的獨家內容和不為人知的故事。在“來自巡視一線的報道”中,記者深入挖掘了諸多此前未見諸報端的獨家內容,滿足了讀者的期待。如《他們這樣開展工作》一文中,記者通過在巡視駐地走訪和對相關人員面對面采訪,以自己的所見所聞介紹了巡視的工作環(huán)節(jié)、巡視組的人員構成、巡視監(jiān)督的方式和權限等內容,讓讀者對中央巡視組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覺悟一目了然。
注重細節(jié)開掘,增強報道感染力。細節(jié)描寫是極富表現(xiàn)力的手法,它聚焦對人物、景物、事件細節(jié)的精致刻畫。精當?shù)剡\用細節(jié)描寫,能夠起到烘托環(huán)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思想等作用。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對于所見所聞的精彩細節(jié)及時捕捉,并將這些生動傳神的細節(jié)融入稿件之中,使新聞報道更有畫面感,富有感染力。如《尋常方式的不尋常威力》一文描述了這么一個細節(jié):巡視組干部到某單位調閱黨建資料,但該單位辦公室負責人居然耍起小聰明,“一只手拿著一疊材料放在胸前,另一只手把最關鍵的一頁紙攥在背后,想糊弄過去”。不料被巡視組干部識破,最后,從那張紙上發(fā)現(xiàn)一條違反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的問題線索。如此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充分體現(xiàn)了巡視組工作人員敏銳的思維和細致的作風。
運用鮮活語言,講群眾“聽得懂”的話。新聞故事要講得生動感人,還需要在語言藝術上下功夫。在具體寫作過程中,應常思考如何改進文風和話語體系,如何多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大白話,少用晦澀的術語和空洞的論述,讓群眾在喜聞樂見中聽得懂、記得住、傳得開。
在“來自巡視一線的報道”中,記者真實記錄每個新聞人物的個性化語言,通過有溫度的話語使報道“冒熱氣”“接地氣”。如《與群眾緊緊擰成一股繩》一文中,記者就巡視組聯(lián)系信箱的設置情況對巡視組干部黎某進行采訪,黎某告訴記者,“聯(lián)系信箱如果放在犄角旮旯,群眾想找也找不到,就不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只要信箱附近有攝像頭,我們一律要求進行遮蓋,確保舉報人‘來去無蹤跡’。”此類語言的運用,帶給讀者更好的閱讀感受,提升了報道的傳播力。
黨報要講好全面從嚴治黨故事,除了堅持生產有營養(yǎng)的優(yōu)質內容外,還應在傳播模式上積極轉型升級,通過把握運用官網、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媒體,使報道從單一傳播升級為立體傳播,從延時傳播跨越到即時傳播,及時搶占輿論高地,把“好故事”“好聲音”第一時間傳遞給廣大受眾。
《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在推出“來自巡視一線的報道”過程中,在每篇報道的見報當天,即通過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官網發(fā)布和微信公眾號推送,實現(xiàn)對受眾的“點對點”即時傳播。同時,《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還與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站開展業(yè)務融合,報社在推出系列報道的同時,網站也第一時間在官網及其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號上發(fā)布,實現(xiàn)了新聞傳播的提速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