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
摘? 要:王維是唐代詩人中頗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他深受佛教思想影響,故在他的山水田園詩中多帶佛味。他善于通過自然景物展現(xiàn)出充滿禪意、萬象空靈的空寂之感。將“空”、“寂”悄無聲息的融入到物我合一的詩歌之中。
關(guān)鍵詞:王維;禪詩;空;寂;靜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32-0-02
吳言生先生在《經(jīng)典禪詩》里說道:“禪,屬于佛教,詩,屬于文學(xué)。禪詩,就是佛教與文學(xué)的完美結(jié)合?!盵1]禪和詩的完美結(jié)合,不得不提及唐代著名詩人——王維。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受家庭環(huán)境原因,自幼信仰佛教。他一生與不少佛門僧人相交甚密。王維出生于盛唐,盛唐是唐代社會高度繁盛而且極富于藝術(shù)氣氛的時代。這一時期,涌現(xiàn)出了一批才華橫溢的優(yōu)秀詩人,王維就是其中之一。其在世時就獲得當(dāng)代最高詩人的評價,更是盛唐自然詩的泰斗,晚年潛心修佛參禪,“以佛入詩”,世人稱他為“詩佛”。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不僅分享到生命賦予我們本來空寂寧明、天機清妙、與物無競的清凈世界,而且使我們重新開始對佛學(xué)般若智慧的探索,對自然真理認識的反思,對宇宙人生的覺悟?!盵2]
一.“空”的意境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所描寫景物大多具備“空”、“寂”等意境,與佛教中“空性”理念相一致。詩歌中所描寫的景物“實相非相”,使詩境變得虛幻不實,襯托出事物的空幻本質(zhì),頗具禪意。他把自己對大自然山水的審美思想與宗教思想合二為一,將抽象的禪學(xué)概念、禪意、禪理等通過具體的外在物質(zhì)表現(xiàn)傳達出來,從而營造出一種空靈、寂靜之感。
“空”是佛教中一個重要的核心概念。佛教認為,世界上一切有形和無形的都是無自性的,都沒有一個恒常不變的實體,一切都是假名安立、空無自性。據(jù)統(tǒng)計: 王維山水詩中“空”字就出現(xiàn)了九十四次。[3]
王維詩歌中出現(xiàn)最多的是其“空山”意象,讀他的詩,猶如面前一副山水畫,空山禪意深遠,讓人讀之充滿向往和憧憬。如: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這是一首描寫雨后空山景物的詩篇。秋,多給人蕭瑟寂寥之感,而在摩詰筆下卻顯露出清幽的魅力?!靶掠辍薄ⅰ巴砬铩?、“明月”、“蒼松”、“清泉”、“磐石”賦予詩人視覺、觸覺、聽覺上的美好享受。詩人在山景中體會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詩人與自然渾然一體,是如此般空曠清新、恬靜涼爽。又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保ā而B鳴澗》)這首詩歌描寫了一副靜謐的春山圖?!办o”、“空”描寫了當(dāng)時環(huán)境的幽靜,更體現(xiàn)出詩人此時的心是寧靜的,達到了身與心得融合。在《鹿柴》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fù)照青苔上。”王維筆下的鹿柴給人一種深邃幽靜、空靈寂靜之感。詩中描寫了:深遠寂靜的空林、暗色下綿延的山路、春日青秀的麥苗、廣闊空寂的山川構(gòu)成了一幅幅空明靜默的圖卷,萬事萬物符合自然之理,彼此和諧。詩歌在空寂之外又有著獨具特色的生命力。
這些空山意象都給人一種與世隔絕的體驗: 空曠、清新、寧靜、不染世俗的塵埃,使詩人忘卻世俗的紛擾,與之達到情感的高度契合。王維的山水詩中以空為代表禪意不僅只有寂靜澄明的審美特點,還有著亦真亦幻的靈動感。[4]
除了“空山”意象,還有“空林”、“空谷”、“空翠”等意象群。如《過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頭。催客聞山響,歸房逐水流。 野花叢發(fā)好,谷鳥一聲幽。 夜坐空林寂,松風(fēng)直似秋?!痹娙巳漳簳r分拜訪感化寺,手握竹杖在虎溪頭等待。山中的泉水似乎在催促詩人進門,山中野花生長茂盛,山谷中的小鳥叫聲更襯托出山中的幽靜。夜晚坐在寺中,林中空寂,一陣發(fā)松風(fēng)吹來像是到了秋天。此詩將物我合二為一達到圓融。詩人在首尾兩聯(lián),體現(xiàn)出禪宗在時間上空間上的圓融,詩人點明時間后,在不知不覺中,把對時間的流逝轉(zhuǎn)移到對宇宙自然萬物的感悟中。
在王維眼中,萬事萬物都歸于一個境界——“空”。詩人通過對“空山”、“空林”、“空潭”等景物的描寫,把自然之美與禪宗佛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反映了詩人清靜空虛的心境以及對佛境禪意的暗示意義。從“空山”、“空林”這些意象,也象征著佛國凈土,也說明詩人的心是不染,是清凈的。如《維摩話所說經(jīng)·佛國品》云“若菩薩欲得凈土,當(dāng)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5]
二.“寂”、“靜”的意境
“寂”、“靜”也常出現(xiàn)在王維的詩歌中,同時也是佛教中的重要理念,詩人常借“空”與“寂”來說明萬事萬物的本性。佛教認為,“苦”才是人生真相,唯有達到涅槃,寂靜,才能獲得永恒的快樂,這也是佛教所說的“寂滅為樂”。而“靜”是一種禪定,清凈自在的狀態(tài),沒有了貪嗔癡煩惱,達到涅槃之樂。張海沙教授將“靜”分為三層含義,恰能解釋王維之“寂”“靜”的佛學(xué)之義:“第一層含義是‘止,與‘動相對,是指處于一種無動作,無聲響的定止狀態(tài)中。第二層含義是‘息與‘惱相對,是指息滅塵世的煩惱,解脫塵事對心靈的擾亂。第三層含義是‘寂,與人類的生死流轉(zhuǎn)相對,指處于寂滅態(tài)。”[6]
王維筆下的自然遠景,表達幽靜、悠遠之禪意,勾勒出空靈靜寂的意境。如:林疏遠村出,野曠寒山靜。(《奉和圣制登降圣觀與宰臣等同望應(yīng)制》)、塞闊山河凈,天長云樹微。(《送崔興宗》)這兩首詩中的“靜”字,乃意中之境?!办o”、“遠”也非外在實體的寧靜,而是詩人內(nèi)心感悟的一種境界。
同樣,《鳥鳴澗》這首詩中,詩人動靜結(jié)合,在動靜中充滿著思辨特色?!叭碎e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詩人遠離塵囂,置身于山水之中,身上沒有任何俗世的牽掛,內(nèi)心也無塵世的煩擾。因為體驗到了寂靜之樂。詩中描寫的景物都是動態(tài)的,花落、月出、鳥鳴都是描寫動態(tài)的景物。但詩人所傳達出來的意境,給人的感受卻是空無的寂靜之美。這也是詩人對佛教寂滅思想的深切體驗。
又如其代表作《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辛夷花開在枝頭,在山中綻放著紅色的花萼。澗口一片寂靜,了無人際,辛夷花默默開放又默默凋零。在這個花開花落、鳥飛蟲鳴的自然景物中,一切都是自然無為,感受不到物我的存在。此時詩人的心境也是如是,沒有物我的對立,與辛夷花融為一體了。正如著名學(xué)者周裕鍇教授所形容的“這種物我融合,神遇物化,天衣無縫的意境,如尼采所說,這種‘寧靜的觀照,能夠喚起一種幻覺,仿佛只有物而沒有我存在……物與我完全溶合為一體”。[7]
王維用具有濃厚禪意的山水詩所要表達出“空諸所有”的佛理,詩人常用“寂”、“靜”等字眼表達出萬物皆空的本來面目。詩人借禪理入詩,以達心中之境。所以沈德潛評價他的詩歌“不用禪語,時得禪理”。詩人有顆“禪心”,詩中“空寂”的禪趣意識,“如其妙處,透澈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8]
參考文獻:
[1]吳言生. 經(jīng)典禪詩[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3年7月版。
[2]何春圖. 王維的詩歌與其佛教信仰[J].四川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06年3月。
[3]劉卿.王維山水田園詩中的空山禪意[J].文學(xué)教育,2009。
[4]陳明霞 陽芳. 論王維山水詩中的空及其生態(tài)美意識[J] 河池學(xué)院學(xué)報 2015年8月。
[5](姚秦)鳩摩羅什譯. 維摩潔所說經(jīng)·佛國品第一[M].《大正藏》卷十四,第539頁上。
[6]張海沙. 初盛唐佛教禪學(xué)與詩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0年6月版。
[7]周裕鍇. 中國禪宗與詩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8]陳炎、李紅春. 儒釋道背景下的唐代詩歌[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3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