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融媒體背景下辭書編纂與出版的創(chuàng)新

        2019-12-16 08:17:15章宜華
        語言戰(zhàn)略研究 2019年6期

        章宜華

        提 要 數字化和互聯網通信已經高度融入社會發(fā)展的各個層面,而媒體融合則成為信息處理和傳播的必然趨勢,融媒體辭書也將是辭書人的必然選擇。本文從融媒體的內涵與功能特點切入,通過對融媒體形成源流與發(fā)展的闡釋來探討融媒體背景下辭書編纂與出版的創(chuàng)新機制,包括融媒體辭書編纂的新方法與新取向、融媒體詞典學的媒體融合特征與方法,以及融媒體辭書的結構與功能特點和融媒體時代辭書機構的創(chuàng)新。融媒體是辭書數字化轉型的重大機遇,其核心就是運用融媒體方法和數字通信技術,構建適應各種媒體和數字終端需要的多模態(tài)詞典文本。

        關鍵詞 融媒體;數字化辭書;融媒體詞典學;多模態(tài)詞典文本;辭書編纂與出版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 H00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1014(2019)06-0079-11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190608

        On the Innovation of Dictionary Compilation and Publ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Media Convergence

        Zhang Yihua

        AbstractDigitalization and Internet communication have been highly integrated into all level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media convergence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dissemination. The dictionary based on media convergence will also b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lexicographers. The present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specific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 of media convergence, sets forth the innovative mechanism of dictionary compilation and publ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media convergence through briefly outlining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onvergence, including: a) the new methods and tendency of dictionary-making; b)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d the approach to media convergence for lexicography; c)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dictionaries based on media convergence; d) the innovation of lexicograph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age of media convergence. The media convergence provides a major opportunity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dictionaries, and the core is to adopt the media convergence approach and digit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o produce multimodal lexicographical texts which can be queried and displayed through various media and digital terminals.

        Key wordsmedia convergence; digital dictionaries; media convergence lexicography; multimodal lexicographical texts; innovation of dictionary compilation and publication

        融媒體是以互聯網、云計算服務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發(fā)展的產物。它改變了信息的生產、組織和傳播的方式。融媒體是文字信息組織和傳播的載體,完全符合數字辭書發(fā)展的理念;如果它能在我國辭書編纂和出版中得到運用,對辭書的數字化轉型、突破發(fā)展瓶頸、實現規(guī)?;鲩L是一個很好的機遇。辭書界應該把握好這個難得的機遇,迎接時代的挑戰(zhàn)。這里,筆者主要談談融媒體背景下辭書編纂和出版的數字化轉型及創(chuàng)新發(fā)展機制,以拋磚引玉。

        一、融媒體的內涵與功能特點

        融媒體在英語中叫“媒體融合”(media convergence),其實質是在各種傳播媒體之間實現“融通”,核心內涵是“信息生產系統(tǒng)的數字化使信息內容能夠跨越媒體邊界進行傳播”(Veglis et al. 2016)。融媒體可通過促進橫向整合重新定義行業(yè)界限,包括信息生產的主體、信息內容,以及傳播方式和介質等。媒體所有者利用融合所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能在單一媒體平臺上大幅提高潛在的盈利商機(McPhillips & Merlo 2008)。

        融媒體研究中還經常提到“跨媒體”(cross-media)和“多媒體”(multiple media),它們有共性也有差異?!翱缑襟w”(Walter 1999;Erdal 2011;Veglis 2012;Veglis et al. 2016)的主要含義是在同一媒體組織內為多個媒體平臺/傳播渠道(例如印刷、網絡和電視)制作任何內容(新聞、音樂、文本和圖像等)(Veglis 2005),強調給用戶提供跨多種媒體的綜合體驗,包括互聯網、視頻和電影,廣播和有線電視、移動設備和印刷品(Davidson et al. 2010);“多媒體”指可以用多個媒介向最終用戶傳遞同一種內容,傳播介質可以定義為通信的方式,更確切地說,是傳輸介質使用多種類型的傳輸路徑(例如光纖、無線電和銅線)來傳遞信息的系統(tǒng)(Veglis 2007)。上述三者都涉及多種媒體,然而跨媒體強調的是把各種渠道或媒體的受眾體驗互相連接起來,但信息內容的表現方式是不一樣的;多媒體強調相同的內容通過不同媒介方式發(fā)布在各種渠道或媒體上,它比跨媒體更加廣泛,因為它將概念從方法擴展到內容了(Antikainen et al. 2004)。融媒體一方面包含前兩者的媒體介質,另一方面表現性質則不相同,它的核心是“融合”(convergence),“融合”的關鍵是“連通”“互通”,其實質是在各種媒體之間實現“融通”,包括信息組織的主體、主題內容,以及傳遞的方法和介質,即信息用統(tǒng)一的編碼僅需一次性制作就能以多種出版渠道或媒介廣泛傳播,送達每一位讀者。

        但從本質上講,融媒體是數字技術的發(fā)展必然和表現形式,它使文本的生成以及生產主體、生產資源、生產技術和生產格式趨向“融通”,能通過一個數字平臺向不同媒體渠道發(fā)送文本信息。

        二、融媒體形成的源流與發(fā)展

        (一)融媒體源流

        “融合”這個普通詞隨著網絡時代的發(fā)展獲得了新的意義。大衛(wèi)·法柏(David Farber)和保爾·巴蘭(Paul Baran)于1977年在Science上發(fā)表了《計算和通信系統(tǒng)的聚合》(The convergence of comput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一文,把“convergence”與互聯網大眾傳播聯系起來。接著麻省理工學院的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于1978年又用它把計算機IT業(yè)、出版印刷業(yè)和廣播電影業(yè)聯系起來,闡釋它們之間的融合與作用。后來,新聞傳播界逐漸意識到新科技的發(fā)展對于新聞媒體的巨大影響。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伊契爾·索勒·普爾(Ithiel de Sola Pool)于1983年在其著作《自由的科技》(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中提出了“傳播形態(tài)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初步形成了“媒體融合”這個概念,并指出這是一種正在“模糊媒介間界線”的過程,涉及點對點通信和大眾傳播。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魯·納齊森(Andrew Nachison)將“融媒體”定義為“印刷、音頻、視頻、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zhàn)略、操作和文化的聯合”。美國西北大學里奇·戈登(Rich Gordon)根據不同的傳播語境,拓展了“媒介融合”的具體形態(tài),將其分為所有權融合、策略性融合、結構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聞表達融合等。

        (二)融媒體的發(fā)展

        在21世紀前后,網絡和數字化快速發(fā)展,以前可以通過不同的傳播方式提供不同服務的通信、電子產品和各種媒體(廣播、電視、電影等)都無法再獨立生存。數字化技術不僅改變了大眾傳媒獲得信息的時間、空間及其成本,更主要的是為電信業(yè)、出版業(yè)和廣播電視業(yè)出現產業(yè)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通信、廣播、電視和出版數字技術的發(fā)展,使多媒體、跨媒體和融媒體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西方學者的研究很多,涉獵的領域也很廣泛,包括從傳媒到出版、從通信到娛樂、從社會到生活、從政治到經濟等內容,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融媒體引起的變化和創(chuàng)新(Dowling et al. 1998;Thilmann & Dowling 1999;McPhillips & Merlo 2008;Ursu et al. 2008;Latzer 2013;Mic? et al. 2013),融媒體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Huang et al. 2006;Kaplan 2010;Sacco & Bossio 2014,2015;Lugmayr & Dal Zotto 2016),媒體融合與分化(Singer 2009;Appelgren 2004;Lugmayr & Dal Zotto 2013),融媒體發(fā)展的政策、策略與規(guī)則(Cuilenburg 2003;Napoli 2009;Dey 2016)、標準和戰(zhàn)略(Deuze 1999;Reimers 2006;Matteucci 2016),融媒體與支撐技術(Sabelstr?m 2000:53~66;Antikainen et al. 2004;Singer 2009;Domingue 2011;Montpetit 2016;Veglis et al. 2016),融媒體與通信、手機、報紙、廣播和娛樂(Blackwell 1998;Antikainen et al. 2004;Yoo 2009;Kumar 2012;Elfving & Urquhart 2013),以及融媒體與出版(Veglis 2007;Veglis & Pomportsis 2009;Veglis et al. 2016;Lugmayr & Zotto 2016),等等。

        “convergence”的漢語翻譯在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通常有:匯流、融合、聚合、整合;而“整合、融通”則是其實質。媒體融合是近十多年新聞傳播業(yè)最為重要的發(fā)展現象?;ヂ摼W的文字、聲音、圖像等多媒體傳播功能極大地改變了傳播機構的運作方式,使得傳媒可以通過多種平臺進行信息的采集、發(fā)放和分享。

        媒體的融合與傳媒科技的發(fā)展促進了融合新聞學(convergence journalism)的產生,國內對融媒體的研究也有十多年歷史。近三年來,研究熱度快速升溫,有2000多篇相關成果發(fā)表,但大多仍局限于理念的討論。文章大多只有兩三頁,甚至是一兩頁,觀點趨于碎片化,缺乏高層次研究和有重大意義的實踐。因此,可以初步得出結論,“融媒體”一詞的提出時間較長,但國內直到最近三年才引起廣泛關注,融媒體研究還停留在概念的解釋和一些設想上,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和框架。也就是說,融媒體的理論和研究框架、實踐方法還有待研究。

        三、融媒體辭書編纂的新方法與新取向

        在國際辭書界還沒有人把融媒體與辭書聯系起來,西方辭書強國也沒有提出“融媒體辭書”的概念,但他們在數字化辭書方面已經遠遠走在我們的前面,以光盤和網絡等為媒介的電子辭書已經成為各大辭書出版社的重要出版形式,詞典文本已經融入了圖片、音頻、視頻和人機互動等多媒體和多模態(tài)元素。而國內數字辭書發(fā)展還比較滯后,有些出版機構甚至對數字辭書有些“抗拒”,“多媒體”和“多模態(tài)”這種數字元素仍未進入主流詞典。因此,辭書界首先要解決對融媒體辭書的認識問題,然后從理論和方法上弄清融媒體辭書的技術要素和技術取向。

        (一)融媒體辭書的媒介及技術要素

        要弄清融媒體辭書的構成,必須要了解融媒體相關的幾個要素——媒體、媒介、多媒體、跨媒體、多模態(tài)。媒體泛指傳播信息的載體(如電視、廣播、報紙、網播及在線社交平臺等),也指傳播信息的專業(yè)機構。媒介是具體的信息傳播工具或載體,分為物理媒介和邏輯媒介。前者指承載信息的介質,如紙張、磁盤、光盤、網絡、云平臺、電波等;后者指介質承載的內容及其編碼手段,如文字、聲音、(模擬和數字)音頻、圖像、(模擬和數字)視頻等。傳統(tǒng)辭書的紙媒介可以承載文字和圖像,數字化辭書的光電介質可以承載音頻和視頻。對于多媒體,傳媒界一般用傳播手段或渠道來定義,指多種傳播媒體的結合;而詞典學往往以邏輯媒介來界定詞典文本的多媒體特征,即把單純的詞典文本與聲音和視頻結合起來。

        跨媒體是基于不同媒體平臺、不同傳播渠道的交叉信息傳播,即可以跨多種物理傳播手段或渠道來提供信息,是媒體整合的外部表象(也有人用跨媒體來指稱早期的融媒體)。多模態(tài)指通過人的多重感官(如視覺、聽覺、觸覺等)來進行文本信息的互動。具體到詞典,就是通過文字、語音、視覺、動作、環(huán)境等多種方式進行人機交互或交流,使詞典從靜態(tài)文本變成動態(tài)情景話語載體。融媒體則是把上述各種媒介、媒體、模態(tài)融合貫通,整合為一體。

        (二)融媒體辭書的機制及技術取向

        從信息傳播的角度講,融媒體需要不同媒體、不同行業(yè)和不同產品的融合。融合在3個層面發(fā)揮作用:網絡(信息高速公路)、生產(一次編寫,隨處發(fā)布)和發(fā)行(向單一平臺融合)(Saltzis & Dickinson 2008)。從形成機制來講,計算機、網絡、數字化和信息化的發(fā)展引起了多媒體和跨媒體的發(fā)展,多媒體文本及人機互動促進了多模態(tài)的發(fā)展,而融媒體則是多媒體、跨媒體和多模態(tài)跨界融通的結果,是數字化的最終表現形式。融媒體辭書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辭書中的綜合運用,是表現和發(fā)揮詞典知識效用的最佳手段。

        從辭書實踐角度講,數字化發(fā)展過程和蘊含豐富性的增加大致呈現為這樣一個路徑:媒體?多媒體?跨媒體?多模態(tài)?融媒體。其邏輯包容關系大致為:媒體?多媒體?跨媒體?多模態(tài)?融媒體。從技術角度講,融媒體信息的呈現方式對于我們獲取和處理信息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邏輯媒介、信息編碼和呈現方式三者及其關系構成一項極其復雜的課題,這完全超出了傳統(tǒng)詞典范疇,把詞典信息與傳播、教育、學習、工作和社會活動都聯系了起來;然而,正是這種聯系構成了我們詞典的創(chuàng)新點及創(chuàng)新機制。

        四、融媒體詞典學的媒體融合特征與方法

        “融媒體詞典學”,顧名思義,是研究融媒體技術在詞典學中應用的學問,在實踐層面反映為詞典文本的生成和出版與相關媒體的融合,而融合會引起辭書從編纂規(guī)劃、文本生產到出版發(fā)行的巨大改變。從技術層面講,融合的實質就是數字化和互聯網通信技術在辭書項目實施中的全過程運用(全程媒體),即辭書文本可通過新媒體用戶端送達任何使用互聯網終端的人(全員媒體),通過多種媒體(全息媒體)和多種模態(tài)(全效媒體)幫助用戶隨時化解在語言學習、閱讀、使用及信息交換等方面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甚至可實現用戶與詞典以及用戶與用戶之間的融通合作。為實現此目的,融媒體辭書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融合:

        1.辭書編纂和出版主體的融合

        通過數字媒體平臺把分散的辭書編纂力量聯系在一起,把各出版機構的辭書策劃和編輯的人力、物力資源整合起來,實現整個行業(yè)的辭書規(guī)劃、編纂和出版的協調互通,將各出版社項目的分散運作轉變?yōu)檎麄€行業(yè)的統(tǒng)籌協調,集中各方面的優(yōu)勢人才、資源和技術對重大標志性辭書項目進行攻關,各個擊破、攻克單一出版機構力所不能及的大項目,出精品辭書,逐步實現辭書強國。

        2.辭書資源和元數據的融合

        數字化可使辭書語料資源的獲取從單一的平面媒體擴展至廣播、電視、萬維網和社交媒體,通過數據挖掘和網絡爬蟲、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技術提取有用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資料,建設大型辭書語料庫;也可以用通信技術把分散在出版機構的各種小型和單一目的的語料集整合為綜合語料庫,把各出版社分散的詞典元數據按統(tǒng)一的數據結構、規(guī)范的格式整合在統(tǒng)一平臺下,變各自有限服務為共融、共同的無限服務——大家一起建設資源庫,一起分享成果。

        3.詞典類型和文本信息的融合

        融媒體必將改變傳統(tǒng)的分科、分類組織詞典信息和單一文字和圖形表現詞典信息的方法,使辭書編纂和設計的類型特征趨于模糊;不同種類、不同專業(yè)的詞典可以融為一體,以多模態(tài)的形式構建詞典文本信息的表述模式,即按人們語言感知的模態(tài)或方法把詞典所涉及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融合在一起,并根據被釋義詞所蘊涵的可能事件或行為構建其主體與客體關系及其表現場景。

        4.詞典文本與新媒介的融合

        把融媒體運用到詞典學的首要任務是要清楚融媒體涉及多少傳播媒介,其中哪些可以用在詞典編纂和出版中。融媒體出版媒介或渠道并不是不同類別的技術,而是發(fā)布信息的不同方法。包括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網播、電郵、短信、簡易信息聚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推特、微信、微博,以及社交網絡和廣播等。這些媒介傳送的音頻和視頻需由終端設備接受和播放,如智能手機、個人電腦、平板電腦、媒體播放器、電子記事本等。這需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來確定哪些媒體能與詞典融合,然后用統(tǒng)一格式使詞典文本能通過這些媒體和接受終端進行查閱。

        5.辭書傳統(tǒng)出版與新媒介的融合

        傳統(tǒng)出版機構雖然擁有辭書文本內容和品牌優(yōu)勢,但其市場拓展會越來越困難,用戶局限在特定的群體且越來越不穩(wěn)定;而數字化環(huán)境下,媒體出版擁有技術、平臺和渠道甚至是資金的優(yōu)勢,市場和用戶分布廣、發(fā)展快。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傳統(tǒng)出版社要研究不同類型辭書的媒體和市場(用戶)適應性,并與新媒體(外聯或自建)之間建立一種和諧共處、互補互信的新型辭書市場關系,實現傳統(tǒng)詞典與融媒體詞典合作共贏、共同發(fā)展。

        6.詞典信息文本類型與組織方法的融合

        信息元素和媒體通常有兩種主要類型模型:基于頁面的模型(PBM)和基于時間的模型(TBM)(Chapman & Chapman 2009)。在基于頁面的模型中,文本和圖像被組合在一起,按空間結構編排;在基于時間的模型中,視頻剪輯、聲音、動畫和一般視聽材料等按呈現的時間順序編排(Chapman & Chapman 2009;Kalliris & Dimoulas 2009)。前者多用于傳統(tǒng)媒體,而后者適用于新媒體,因為它有用戶易于參與的優(yōu)勢,其典型、生動的信息呈現方式讓人如同身臨其境。由于融媒體詞典中的數字視聽內容較多,向用戶的呈現方式多樣,故需要兩種模型的融合,以便用戶可以輕松查閱或瀏覽融媒體文本。

        總之,由于融媒體詞典與傳統(tǒng)詞典有很大的差異,辭書界可以采取“及時觸融、分步實施”的策略。首先可以在出版機構內部進行各種資源的融通,條件成熟時可嘗試全行業(yè)和跨行業(yè)的融通,將項目策劃、資源采集和文本生產聯通,讓分散力量“集中”使用。甚至可以考慮組建“中國辭書融媒體辭書資源中心”和“中國融媒體辭書出版發(fā)行中心”等,以實現辭書人共享資源、新舊媒體辭書協調發(fā)展。然而,數字媒體使用的文本知識產權在網絡空間中的安全問題也需要研究,它是制約融媒體辭書發(fā)展非常現實的問題。

        五、融媒體辭書的結構與功能特點的創(chuàng)新

        綜上分析,融媒體與詞典的結合或融合分為詞典文本、文本組織形式、文本媒介/媒體3個部分。其核心是“詞典文本”,因為融媒體對詞典信息表征形式和送達用戶方法的改變只是一種表象;而媒體融合要求對詞典文本生產方式的改變才是深層次的、實質性的,且正是它決定著詞典能否實現融媒體功能。因此,融媒體時代辭書發(fā)展的核心問題仍然是“詞典文本”內容的編寫——無論信息媒介和出版形式如何變化,詞典文本的核心地位都不會變,變的是“詞典文本組織形式和編碼方式”。這是實現融媒體詞典的關鍵?!懊襟w融合”的過程是編寫方法創(chuàng)新的過程,融合的目的是通過數字媒體終端把詞典送達各類或各位詞典用戶。因此,需要從詞典文本的創(chuàng)新機制上來談融媒體辭書的結構和功能特點。

        1.詞典文本的組織單位需重新定義。

        融媒體傳播形態(tài)的極度細分和碎片化,要求必須把以詞典為基本單位的編纂方法改為以詞條或詞條元數據為單位,把對被釋義詞的有限或特定描寫改為多媒體或模態(tài)下的全面描寫和注釋,即對每個語詞的各種語言屬性、語域屬性、專業(yè)屬性及其顯示度進行標注和分級;如果涉及物性參數和形象元素的描寫,則要提供圖形、音頻和視頻場景資料,并按規(guī)范、統(tǒng)一的數字編碼格式進行編寫,按數據庫結構及其數據項和格式來標注并存儲詞典數據,讓數據庫能為各類、各層次用戶提供或系統(tǒng)的、或碎片化的精準服務,或生成各種或大或小、或專業(yè)或通用的數字詞典文本,并適合融媒體出版的需要。

        2.音頻、視頻及其模態(tài)等在詞典文本中的作用要重新定義。

        媒體融合使非文字信息不再是釋義和注釋內容的裝飾和補充,而是直接參與釋義和佐證的正式詞典文本的構成元素。視頻、音頻等概念較寬泛,不能很好地區(qū)分融媒體詞典文本的信息內容,需要用模態(tài)來的視角來區(qū)分各類視頻和音頻模式。如視頻可分解為動態(tài)圖像、結構圖形、擬真圖形、動態(tài)語音、動態(tài)文本等多個單模態(tài)。多模態(tài)詞典文本可涉及4類10多種模態(tài),譬如語言模態(tài)、(擬真)聲音模態(tài)、文字模態(tài)、圖像模態(tài)、結構/圖形模態(tài),有些類模態(tài)下又有若干次模態(tài)。它們融合在一起來構建被釋義詞的多模態(tài)詞典文本。

        3.詞典文本生產及編輯模式需重新定義。

        融媒體詞典編纂建立在基于服務器的網絡數據編寫平臺之上。詞典編者可以分散在全國,甚至是世界各地,通過平臺的任務分配模塊接受來自主編的任務。大家在同一主編的主持下,通過各自的數據編輯終端(如個人計算機)在同一個編寫平臺上進行詞典編纂,而主編可以隨時監(jiān)控和審查編者的進度和質量。此外,還可以用“眾源編纂模式”集聚“隱藏”在各個地方的詞典編寫愛好者參與詞典編寫,或提供詞典編寫語料、數據。這樣,詞典項目的實施不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所有參編者可隨時隨地在主編的指導下生產多模態(tài)詞典文本。

        4.詞典編者與詞典用戶的關系需重新定義。

        傳統(tǒng)詞典是編者向用戶單向、固定的知識輸出,除通過特別設計的調查問卷外,編者與用戶幾乎不發(fā)生任何聯系。融媒體詞典可以通過多模態(tài)互動場景和鏈接,使用戶在詞典查詢界面制作和發(fā)布他們自己對詞典使用的動態(tài)感想或對詞典編寫的意見與建議,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查閱偏好設置查閱范圍、查閱方式,并逐漸定制適合自己的個人詞典;此外,也可以利用移動終端通過點對點技術參與互動。用戶的參與和與詞典的互動能夠讓編者及時發(fā)現詞典存在的問題,加以改進,提高詞典用戶的友好性,從而可大幅度提升詞典編寫質量和用戶滿意度,便于擴大辭書市場需求。

        5.詞典的編寫結構和組織形態(tài)需重新定義。

        融媒體詞典的詞條信息和義項不再是按特定順序和頻率及邏輯聯系,以平面、線性方式編排,而是按數據庫(字段、記錄和表)結構來組織多模態(tài)文本信息。它是一個強大的詞典元數據資源庫,詞典微觀結構中所有的單一信息項都被數據庫賦予特定標簽,存在特定的地方,用戶可以根據查詢界面自行設定查閱項目、顯示內容和詞典文本的呈現結構,包括各類模態(tài)信息,實現智能化的信息查詢和文本顯示。此外,用戶還可以根據需要配置個人詞典,也可以與詞典和編者互動。

        6.詞典生成過程和修訂再版方式需重新定義。

        融媒體的核心是多模態(tài)詞典數據庫,它是以詞典元數據項構成的,可以無限增加,且不具任何傳統(tǒng)詞典的特定形態(tài)。由于詞典信息均已數據化,因此可以:(1)按編纂的需求在界面進行內容、功能和格式設置,自動生成各種詞典;(2)詞典數據庫可以保持常年動態(tài)更新,因此只需調出新的信息補充原詞典文本就可實現修訂再版;(3)實現詞典編纂和生成全過程的數字化、網絡化、無紙化,最大限度地利用電子資源,節(jié)約材料和能源;(4)開發(fā)適應不同媒體介質的數字詞典,如芯片詞典、光盤詞典和網絡詞典,以及用戶自定義“請求——推送”智能互動詞典,使詞典的出版無紙化。

        總之,融媒體詞典難有一個特定的形態(tài),因為其編寫的組織單位不再是“詞典”,而是“詞條”或“元數據”,其實質就是一個“多模態(tài)數據庫”。而融媒體給這個數據賦予了“眼睛”“耳朵”“心智”(靈魂),使得它能與用戶互動,理解用戶的需求??梢?,融媒體辭書的核心是詞典文本和一切與文本生產、存貯、傳播相關的活動的高度融合。在整個辭書領域內,任何辭書或詞條信息只生產一次就能為任何出版機構、任何類型的相關辭書的生成所調用。而多模態(tài)詞典文本的運用為詞典能使用本源認知元素(圖形或視頻和音頻)形象化的表征語義,可大大提高詞典知識可靠性、可信度和對用戶記憶聯想的觸發(fā)效果,從而也會提高詞典的美譽度和市場接受度。

        六、融媒體時代辭書機構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推動媒體融合過程的主要因素有3個:(1)數字化;(2)媒體和通信市場的去常規(guī)化(deregulation);(3)用戶閱讀偏好的變化(Zotto & Lugmayr 2016:5)。對辭書也是一樣,特別是由于用戶偏好的變化和詞典用戶使用數字產品的普及,傳統(tǒng)詞典出版及市場競爭環(huán)境受到重大影響。這種影響既向辭書機構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同時也呈現出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更多機遇。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辭書編纂方法與文字處理技術的創(chuàng)新

        先前,辭書界對詞典數字化轉型有頗多顧慮和技術上的限制,有相當一部分人還樂于用傳統(tǒng)的書寫和普通辦公平臺來處理詞典文字。媒體融合使得不同詞典編纂方法、文字處理技術和媒體通信技術因數字化而朝著執(zhí)行同一任務的方向發(fā)展,而詞典編纂?編輯?出版一體化需要開發(fā)專門的、三位一體的數字化詞典編寫平臺,按融媒體-數字通信的需要,用規(guī)范的文本編碼和標記語言來處理、存儲詞典文本中的文字、音頻、視頻及其各種模態(tài)信息,以適應各種媒介傳播和媒體終端操作的需要。

        2.辭書市場結構重組與市場機制創(chuàng)新

        媒體市場融合的跨界性和利益驅動力為其他行業(yè)(網絡、語言技術、電子通信技術等機構)進入辭書出版業(yè)提供了機會和動力,這會導致一定時間內的詞典“市場混亂”,但也是辭書機構展開跨行業(yè)市場重組、創(chuàng)新發(fā)展模式的絕佳機會。譬如,融媒體為信息技術公司、云平臺、搜索公司,以及手持電子詞典、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經營者創(chuàng)造了市場和技術上的用武之地,如果能跨行業(yè)產品融合便能釋放出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Α?梢灶A見,隨著詞典發(fā)行渠道的增加,用戶則變得愈加分散,其分布特點和對個人通信工具的偏好或變化直接影響不同媒體渠道的詞典消費。如果不抓住時機,辭書發(fā)展就會受到更多的限制。

        3.辭書編纂模式和出版模式的創(chuàng)新

        媒體融合和通信技術的引入必然導致傳統(tǒng)出版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參見Leminen et al. 2016),從而會生產出新的辭書產品、新的出版發(fā)行模式。結構調整會導致辭書產品的“融合”與“分化”并存。表面上看兩者在概念上是對立的,但實際上它們卻會如影相隨:一些機構通過媒體融合——體制和出版模式創(chuàng)新,能迅速擴充出版規(guī)模、增加發(fā)行渠道、提升辭書查詢智能化程度,從而不斷擴大用戶群、主導辭書市場;而另一些機構進入專業(yè)或利基出版(niche publishing),反過來通過小型化、碎片化、特色化和專業(yè)化經營拓展“市場融合”以外的細分市場,從而通過單一市場的縱深發(fā)展謀求獲取更多的利潤。

        4.辭書出版的結構重組與體制創(chuàng)新

        辭書產品、市場和出版模式的改變會引起企業(yè)或跨行業(yè)層次的機構融合,因為當出版機構意識到通過內部或外部合作或整合能開發(fā)出新的辭書產品,會帶來新的利潤時,就會主動出擊尋找合作伙伴;企業(yè)的內外整合、重組反過來又催生新的出版模式和辭書產品——創(chuàng)新便會這種融合中不斷發(fā)生。顯然,辭書機構對融媒體的積極態(tài)度會促進出版體制的革新,體制的變革又會刺激出版規(guī)模的發(fā)展。在媒體融合的促進下,先前獨立的出版和媒體機構之間進行合作或整合,成長為引領市場的超大規(guī)模出版企業(yè),就會享有更多的選題和市場話語權。

        5.對傳統(tǒng)出版與新媒體出版的認知革新

        “傳統(tǒng)辭書逐漸走向沒落”和“出數字辭書就會被盜版”的說法都不夠全面。新舊出版模式既要融合也要兼容,既要有融合的戰(zhàn)略思考也要有兼容的應對措施。融媒體詞典是以數字化的形式出現,沒有攜帶負擔,且使用方便、快捷,其內容供應的增加和商品化發(fā)展導致傳統(tǒng)詞典商業(yè)模式的效率逐漸下降(參見Dal Zotto,Dichamp & Sommer 2012),特別是大型辭書出版逐漸趨于使用數字化和新媒體。但中小詞典傳統(tǒng)出版有自己的優(yōu)勢,主要問題是需要了解數字詞典與紙質詞典用戶的使用習慣,了解新舊媒體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并用網絡技術和解決數字辭書的安全問題,因勢利導,使“新舊”辭書相互補充。

        融媒體引起辭書編纂與出版的融合是全方位的,從辭書資源、辭書文本、編纂平臺的融合到媒體、部門和行業(yè)的融合。這種融合為辭書出版走出“低潮”,進入快速發(fā)展通道提供了機遇,但融媒體同時也對傳統(tǒng)出版的理念和出版模式,對詞典編纂方法和出版技術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辭書的創(chuàng)新首先是理論的創(chuàng)新,而融媒體辭書理論還是空白。推動融媒體最關鍵的因素是人才,需要大量既懂辭書又懂數字技術、數據庫技術和通信技術人,而現在許多辭書人對有關計算機文字處理的東西還不太熟悉。人才的培養(yǎng)有個過程,但我們的高等教育在辭書人才培養(yǎng)方面嚴重缺位;而對于傳媒界,不但設有專門的大學,而且許多綜合大學也有新聞或傳媒學院,培養(yǎng)了大量懂現代技術的傳媒人,所以融媒體在傳媒界可以快速發(fā)展,而在辭書界的推廣則要難得多。因此,融媒體對辭書學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而且在目前情況下挑戰(zhàn)要大于機遇。不能應對挑戰(zhàn),機遇就自然消失了。

        七、結 語

        總之,隨著不同媒體渠道的激增,通信和計算技術使得移動設備的便攜性不斷提高,人們進入了一個被媒體持續(xù)包圍的時代。如果能抓住機遇,融媒體無疑能使辭書出版機構隨著媒體渠道數量的增加而不斷擴張。大型出版機構擁有和控制的媒體對市場的影響力越來越強,他們能聚集的有能力的辭書人才就越來越多,其辭書選題的話語權和市場主導能力就會愈來愈強。但融媒體需要辭書人觀念的革新:一是要認識到數字技術、媒體和網絡是辭書的構成要素;二是要培養(yǎng)適合融媒體辭書發(fā)展的專業(yè)人才。另一方面,融媒體使辭書機構不再主導從創(chuàng)意工作到編纂、出版和營銷的傳統(tǒng)價值鏈,而是要與媒體所有者、詞典用戶和廣告商構建新的融媒體辭書出版模式。此外,還要重視傳統(tǒng)辭書與融媒體辭書兼容的問題。最后,最重要的還是在應對融媒體對辭書編纂形成的挑戰(zhàn)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構建出足夠的、能適應所有媒介的多模態(tài)詞典元數據才是關鍵,而這又需要制定統(tǒng)一的融媒體(數字)辭書編纂格式和標準。

        Dowling, M., C. Lechner & B. Thilmann. 1998. Convergence—Innovation and change of market structures between television and online services. Electronic Markets 8(4), 31–35.

        Elfving, S. W. & N. Urquhart. 2013. Product service system challenges within telecommunication: Reaching the era of mutual dependency. In Y. Shimomura & K. Kimita (eds.), The Philosophers Stone for Sustainability, 269–274. Berlin: Springer.

        Erdal, I. J. 2011. Coming to terms with convergence journalism: Cross-media as a theoretical and analytical tool. Convergence 17(2), 213–223.

        Huang, E., K. Davison, S. Shreve, et al. 2006.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convergence media professionals concerns of working across media platforms. Convergenc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New Media Technologies 12(1), 83–98.

        Kalliris, G. & C. Dimoulas. 2009. Audiovisual content management issues fo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Media and Information: Convergences and Divergences, Athens.

        Kaplan, A. M. 2010. Users of the world, Unit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 Business Horizons 53, 59–68. Elsevier, Indiana University.

        Kumar, V. 2012. Internet NZ—Discussion document on ‘responding to convergence in communication markets. Retrieved from http://internetnz.net.nz/system/files/workstreams/2012-12-convergence-paper- final-pdf.

        Latzer, M. 2013. Media convergence. Working Paper of the Media Change and Innovation Division, IPMZ, University of Zurich, Switzerland.

        Leminen, S., J-P. Huhtala, M. Rajahonka, et al. 2016. Business model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publishing industries. In A. Lugmayr & C. Dal Zotto (eds.), Media Convergence Handbook?Vol 1, 187–202. Heidelberg, New York, Dordrecht, London: Springer.

        Lugmayr, A. & C. Dal Zotto. 2013. Convergent divergence—Cross-disciplinary viewpoint on media convergence. European Media Management Education Association Conference 2013—Digital Transformations and Transactions in Media Industries. Bournemouth, UK.

        Lugmayr, A. & C. Dal Zotto. (eds.) 2016. Media Convergence Handbook - Vol. 1. Heidelberg, New York, Dordrecht, London: Springer.

        Matteucci, N. 2016. Standards, IPR and digital TV convergence: Theori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In A. Lugmayr & C. Dal Zotto (eds.), Media Convergence Handbook-Vol.1, 203–230. Heidelberg, New York, Dordrecht, London: Springer.

        McPhillips, S. & O. Merlo. 2008. Media convergence and the evolving media business model: An overview and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The Marketing Review 8(3), 237–253.

        Mic?, J. L., P. Masip & D. Domingo. 2013. To wish impossible things: Convergence as a process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in an actor-network.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75(1), 118–137.

        Montpetit, M-J. 2016. The 2nd convergence: A technology viewpoint. In A. Lugmayr & C. Dal Zotto (eds.), Media Convergence Handbook?-Vol.1, 59-80. Heidelberg, New York, Dordrecht, London: Springer.

        Napoli, P. M. 2009. Navigating producer-consumer convergence: Media policy priorities in the era of user-generated and user-distributed content. Communications & Convergence Review?1(1), 32–43.

        Reimers, U. H. 2006. DVB-The family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94(1), 173–182.

        Sabelstr?m, K. 2000. The Multimedia News Reporter: Technology and Work Processes. TAGAS 52nd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Colorado Springs, Colorado, USA, published in TAGA Proceedings, TAGA Office, Rochester, New York, USA.

        Sacco, V. & D. Bossio. 2014. Using storif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journalists covering conflicts. Journal of Applied Journalism and Media Studies 3(1), 27–45.

        Sacco, V. & D. Bossio, 2015. Using social media in the news reportage of war & conflic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Journal of Media Innovations 2(1), 59–76.

        Saltzis, K. & R. Dickinson. 2008. Inside the changing newsroom: Journalists responses to media convergence. Aslib Proceedings?60(3), 216–228.

        Singer, J. 2009.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Journalism 10(3), 375–377.

        Thilmann, B. & M. Dowling. 1999. Convergence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service provision in emerging Web-TV market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 1, 4–9.

        Ursu, M. F. et al. 2008. Interactive TV narratives: Opportunities,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ACM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Computing, Commun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4(4), 25: 1–25:39.

        Veglis, A. 2005. Implementation of a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work system in a Newspaper. WSEAS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2, 891–902.

        Veglis, A. 2007. Cross-media publishing by U.S. newspapers. Journal of Electronic Publishing. http://hdl.handle.net/2027/spo.3336451.0010.211.G. O.

        Veglis, A. 2012. Journalism and cross-media publishing: The case of Greece. In A. Veglis & E. Siapera (eds.), The Wiley-Blackwell Handbook of Online Journalism. Oxford: Blackwell.

        Veglis, A. & A. Pomportsis. 2009. Workflow management for cross-media publishing. In Lecture Note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oceeding of the European Computing Conference Vol.1, 533–542. Berlin: Springer.

        Veglis, A., C. Dimoulas & G. Kalliris. 2016. Towards intelligent cross-media publishing: Media practices and technology convergence perspectives. In A. Lugmayr & C. Dal Zotto (eds.), Media Convergence Handbook-Vol.1, 131–150. Heidelberg, New York, Dordrecht, London: Springer.

        Walter, M. 1999. Cross-media publishing systems. The Seybold Report on Internet Publishing?Vol. 4(2), 16.

        Yoo, C. S. 2009. The convergence of broadcasting and telephony: Legal and regulatory implications. Communications & Convergence Review 1(1), 44–55.

        責任編輯:魏曉明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秒播 |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精品不卡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青青自拍视频成人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黄色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色| 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 高跟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老熟女性生活视频| 日本大肚子孕妇交xxx| 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 |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 韩国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 丝袜av乱码字幕三级人妻| 国产乱子轮xxx农村| 日本强好片久久久久久aaa| 亚洲色图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黑丝美女办公室激情啪啪|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丰满巨臀人妻中文字幕| 国内少妇毛片视频| 香蕉视频www.5.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女同久久久久久| 青青草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www666| 人妻熟女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激情综合五月婷婷久久| 亚洲男人第一无码av网站| 久久精品爱国产免费久久| 国产黄色一区二区三区av| 乱码av麻豆丝袜熟女系列| 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女教师|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大全| 中文字幕av一区中文字幕天堂| 草莓视频中文字幕人妻系列| 可以直接在线看国产在线片网址|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 亚洲av毛片在线网站| 日韩成人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