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同學
公元1736年,年僅25歲的乾隆正式登基,成為清朝第六位皇帝。
登基初期,他面臨的最大考驗就是官僚集團。一方面,大清的運作,不可能依靠一己之力,必須要放權給這些官員去辦事,管理。另一方面,當時全國的文武百官加起來接近10萬人。龐大的官僚集團中派系林立,關系錯綜復雜。沒有如今發(fā)達的網絡信息,皇帝想了解國內發(fā)生的任何事情,都只能依靠官員的匯報來判斷和決定。一旦官員勾結形成朋黨,欺上瞞下中飽私囊,皇帝就成了擺設和傀儡。所以,乾隆皇帝決心要殺一儆百、整治貪官。
年輕的皇帝,剛登地位,朝中的重臣,老臣些并不太畏懼。根深蒂固的官僚群使他們繼續(xù)按照以往的方式將公銀歸為私有。
一次,工部上書奏折,理由是需要修理太廟中的燈,申請撥銀三百兩。申請的銀兩數(shù)目不大,高高在上的皇帝一頓飯都是幾千上萬兩,是不可能注意到這么小的數(shù)目。所以報得少,皇帝不會察覺,除去低廉的工本費,其他的就都順利落入工部自家口袋。這可是工部的一貫伎倆。
不過這次,他們的如意算盤打錯了。乾隆深知,不出手則罷,一旦出擊必須一擊即中,這樣才能懲治。重臣,老臣們不能先動,因為他還需要依靠他們的勢力,所以只能從他能掌握的地方開刀,來個殺一儆百,也給那些還覺得他是毛孩子的老官員們一個下馬威。當工部的奏折呈上,乾隆知道時機來了。
他先不動聲色,從總管內務府大臣那里確認了300兩銀子是預支款,用不完剩下的會交回銀庫,然后批了工部的申請。等到太廟的燈修好,上朝時乾隆毫無征兆地提上此事,詢問剩下銀子的去向。這一問嚇癱了工部官員,他們哪里會想到萬歲爺還把這等雞毛小事放在心上?,F(xiàn)在要查,對不上號可是欺瞞圣上,要掉腦袋的事。乾隆看著這些只為私利的人,大怒,痛斥這種中飽私囊,貪污的行為。文武百官個個頭冒虛汗,提心吊膽,生怕萬歲爺盛怒之下翻舊賬牽連自己。
一切已在掌控之中后,乾隆恩威并濟地說道:“你等都為朝廷命官,國之棟梁,理應為百姓服務。做出此等勾當實為辱沒門楣,不配為官!但念在朕登基初期,已下旨大赦天下,姑且留住你們的性命,將功補過。工部所有官員降級處理,罰半年月奉。如有再犯,朕隨時摘了你們的項上人頭!如有再犯,天子與庶民同罪!”經過此事,官員們再不敢貪贓枉法了。
乾隆皇帝明察秋毫,他深知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防微杜漸必須從小事抓起,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穩(wěn)固保住大清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