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詩 魯迅美術學院
版畫是繪畫形式的一種,它是用刀具或化學制品等在板上刻畫出或蝕出畫面,再印制于紙上。常見的版畫品種有木版、石版、銅版、鋅版、麻膠版等。在當今各種藝術形式呈現出多元化、大眾化、時代性的發(fā)展態(tài)勢下,一方面,藝術工作者通過社會的深入審視、探索和感悟,不斷迸發(fā)出了全新的藝術靈感和創(chuàng)作力;另一方面,現代版畫只有把握住當代藝術的新趨勢和新思想,才能在當今藝術領域煥發(fā)出新生機。本文先介紹了現代版畫的特點和發(fā)展現狀,然后就現代版畫如何融入當代藝術提出了幾點建議,以供相關人士交流參考。
版畫,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有其獨特的藝術特點,這種獨特性源于它的制作過程。不同于普通繪畫直接用筆來完成,它需要先使用刀或其他雕刻工具在木板、銅板或其他介質上進行雕刻,然后通過印刷方式印制而成。其藝術表現力主要來自作者的雕刻手法和印制方法。
版畫的特點大致可總結為以下幾點:第一,發(fā)揮刻版水印的特性,利用陰刻或陽刻的手法產生強力的藝術效果。兩種手法有不同的空間感和視覺表現。陽刻法清晰明朗,陰刻法深沉厚重。第二,盡可能利用雕刻介質本身的材質特性,凸顯出其特有的韻味。木版,石版、銅版、麻膠版都有不同的肌理特性,刀痕美感,背后都蘊含著不同的藝術表現力。第三,巧妙運用“留黑”或“留白”的方法,對物體輪廓進行自然勾勒,表現出版畫獨特的藝術魅力。黑白這兩種顏色會產生強烈的視覺對比,這種對比往往是最耀眼的,也是最持久、最原始和最樸素的,即使沒有其他顏色的介入,這兩種顏色也可以變換出不同的顏色,歷久彌新。第四,精心設計構圖,應用濃與淡、密與疏、繁與簡不同形式的對比效果反映出作品的不同風格。
版畫在歷史上經歷了由復制到創(chuàng)作兩個階段。早期版畫的畫、刻、印三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畫稿刻版,稱復制版畫;后來畫刻印都由版畫家一人來完成,版畫家得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造性,這種版畫稱創(chuàng)作版畫。中國復制木刻版畫已有上千年歷史,創(chuàng)作版畫則起自20世紀30年代,經魯迅提倡,后來取得了巨大發(fā)展。改革開放以來,受國外多元思想的影響,作者的思想變得更加自由,更加多元化,對當代生活的觀察更加細致深入,表達更加客觀和大膽,其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越來越具有時代性和創(chuàng)造性。但是,現代版畫的不足之處在于,版畫逐漸被塑造成了一種只能供專業(yè)人士欣賞和評價的少數人的藝術,對于普通大眾來說,由于其過高的藝術定位和過少的展示機會,很難接受和觀摩到。雖然版畫的藝術性不斷地被拔高是件好事,但是過分的曲高和寡注定會失去群眾基礎,一個沒有群眾支持的藝術,即使再高雅,它的藝術壽命也不會長久。
隨著網絡的普及,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大眾的焦點,越是貼近于普通民眾生活的信息越受到追捧。因此,版畫作者應做到深入地觀察和了解社會,以慈悲和愛國愛民的心態(tài)去創(chuàng)作反映民計民生的題材,旨在體恤民眾,為民眾吶喊;始終把握好為人民服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前提,用大眾可以接受的藝術表現形式傳遞“真善美”的審美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眾對生活中的審美要求也越來越高。創(chuàng)作者應抓住這個契機,讓版畫從圖冊和高級畫廊中走出來,從服務社會和民眾的角度出發(fā),以公共藝術的形象,出現在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產品包裝、室內外裝修、舞臺展示、服裝設計等。這樣,版畫的形象會更加親民,大眾接受度會越來越高,從而為其以后的發(fā)展拓寬了道路,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
全面提升民眾的藝術修養(yǎng)和版畫的群眾基礎是一項艱巨且長期的工作。一方面,學校應側重于藝術審美和版畫的歷史和知識的教育,讓學生從小就在版畫的藝術熏陶下,慢慢對版畫產生興趣。在高校階段,學校應設立版畫課和版畫創(chuàng)作室,并提供相應的材料和活動。另一方面,美術館和藝術畫廊應以積極的態(tài)度向普通民眾開放,成為版畫和民眾之間的一座橋梁。例如,為民眾提供一個版畫學習、創(chuàng)作、欣賞的場地,定期開設版畫學習的免費講座,舉辦版畫創(chuàng)作大賽,讓版畫的風靡成為一個全社會的現象等。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版畫作為一種主要的繪畫藝術,不應忘記自己的來源。版畫在任何一個時期的發(fā)展都離不開民眾的生活,尤其是在這個崇尚以人為本的社會里,版畫更應該放下身段,和民眾生活的各個方面緊密結合,在保持較高的藝術性的同時,做到大眾化。這樣,其才能在當代藝術之路上走得更穩(wěn),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