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素
我認識李征先生,是在1981年初冬。是年秋、冬之際,我從武漢大學研究生畢業(yè),不久就北上,到北京沙灘紅樓報到,成為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的正式員工。上班第一天,就見到李征先生。當時,古文獻研究室在紅樓四樓東側(cè),我與吳震、景愛兩位先生一間辦公室,李征先生與王去非先生一間辦公室。兩間辦公室緊鄰,吳震先生與李征先生都抽煙,常常開著門,彼此都經(jīng)常從對方門口經(jīng)過,見面打招呼是天天必做的功課。
李征先生異常清癯,總有一種營養(yǎng)不良的樣子,可能與他過于節(jié)約有關(guān)。他與吳震先生都住西四大拐棒胡同文物出版社分配的一套三室一廳宿舍,三室一大二小,他倆一人一小間。他中午從不去單位食堂吃飯,都是自帶兩個饅頭和咸菜,在辦公室簡單解決了事。晚上回宿舍也是用大白菜下面條。他抽的都是便宜煙,比吳震先生抽的煙至少要低兩個檔次(吳震先生一般抽“大前門”,3角8分一盒;李征先生一般抽“圓球”,2角一盒)。當時我就常常擔心李征先生健康會出問題,曾當面提醒過他,希望他注意,但他不以為意。后來,果然因身體單薄,抵抗不了病魔(肺癌)的侵蝕,年僅六十二歲(1927~1989)就英年早逝,想起來就令人心痛!當然,這是后話,這里按下不表。
離開武大前,唐長孺師找我談話,先告訴我:自己雖是古文獻研究室的主任,但由于只是兼職,而且每年只在寒暑假來京,日常工作實際是由書記王東明負責。我的工作將由王書記負責安排。然后說:“《吐魯番出土文書》(以下簡稱《文書》)釋文工作已經(jīng)基本告一段落。由于俗別字和特殊符號較多,無法鉛排制版,目前是請退休的邵懷民先生抄錄制版。為了保證質(zhì)量,曾經(jīng)制定一個工作原則,即:邵先生抄稿前,先由新疆考古所的李征先生將釋文與原件校核一遍(當時李征先生保管原件,裝原件的保險柜都在李征先生辦公室,王去非先生身體有恙,經(jīng)常不上班,故實際是李征先生一人一間辦公室);邵先生抄稿后,再由新疆博物館的吳震先生將邵抄件與釋文校核一遍。你參加《文書》整理,暫時主要是協(xié)助李征、吳震兩位先生,從事校稿工作。”我銘記于心。
我上班大約一個多月后,也就是1982年1月,王東明書記開始按照唐師的交代,給我安排校稿工作。先是每天上午在李征先生辦公室試校文書,即將唐師主持做的釋文與原件校核。如前所說,這原本是李征先生的工作。大概工作了兩個星期,由于我天生細心,又有些古文字功底,校出了一些問題。李征先生很滿意,給唐師寫信,希望我能代替他,承擔邵先生抄稿前與原件校核的工作,以便他能專心為編輯圖文本拍攝圖版。唐師是否同意,我不清楚,總之,從這之后,我就正式開始每天上午在李征先生辦公室從事釋文與原件校核工作了。
《文書》有兩種本子:一種為釋文本,全十冊,屬于向?qū)W術(shù)界征求意見的本子;一種為圖文本,全四卷,屬于根據(jù)各方意見進行修訂的最終定本①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唐長孺主編:《文書》釋文本全10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月~1991年10月;中國文物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唐長孺主編:《文書》圖文本全4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10月~1996年12月。。釋文本第一至第三冊,出版時間都在1981年,即在我到古文獻研究室之前,就已出版。因而我從事釋文與原件校核工作,是從釋文本第四冊開始的(后來為了編輯圖文本,又根據(jù)照片將釋文本第一至第三冊校核了一遍。這是后話,與本文關(guān)系不大,無須贅述)。這項工作大約進行了兩年。也就是說,這兩年間,每個工作日,我都有半天時間與李征先生單獨相處。但很可惜,由于我工作起來十分專注,而李征先生除了給我開保險柜取原件外,同時又要為編輯圖文本拍攝圖版,我們很少有機會長時間聊天。印象中,只有三次較長時間聊天:第一次是談文書碎片拼綴程序,第二次是談《文書》“前言”刪定工作,第三次是談麴氏高昌歷法問題。
(一)關(guān)于文書碎片拼綴程序。我看的原件,都由若干碎片拼綴而成,有些碎片一看就能綴合,有些碎片卻很難看出能夠綴合。一次,我問李征先生:“文書拼綴有什么訣竅?”李征先生告訴我:文書拼綴,看似簡單,其實有一定的程序。一要看紙張是否同質(zhì),二要看碴口是否接合,三要看內(nèi)容是否關(guān)聯(lián),四要看書法是否一致,五要看墨色是否相近,等等。其中,碴口并非決定因素,因為這些文書大部分拆自紙鞋、紙帽、紙腰帶,古人剪裁制作這些冥器時,將文書剪開后,還要根據(jù)冥器的尺寸進行裁邊,因而碴口真正能夠接合的實際并不多。后來了解到,《文書》碎片近萬,拼綴成三千件文書,所有揭剝、拼對工作,幾乎都是李征先生獨立完成的。我對李征先生真的是感佩無量。
(二)關(guān)于《文書》“前言”刪定工作。1974年10月,為了展現(xiàn)“文革”成果,經(jīng)周恩來批準,王冶秋主持,相繼成立了《文書》與《銀雀山漢墓竹簡》《馬王堆漢墓帛書》三個整理組。按照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知識分子需要與工農(nóng)兵相結(jié)合,每個整理組都必須配備工農(nóng)兵一起工作?!段臅氛斫M配備的是上海某工廠的一名工人,另兩個整理組配備的則是軍科院的軍人。另外,任何文章,前面都必須冠以“最高指示”。因此,釋文本第1冊的《前言》稿本,前面原有“最高指示”,最后參加人員列名也原有上海某工廠工人某某。但正式出版的《前言》卻都沒有了。一次,我問李征先生:這些內(nèi)容是誰刪除了?李征先生告訴我:1980年,釋文本第1冊出版校樣,當時政治環(huán)境已經(jīng)大變,“是唐先生看《前言》校樣時,大筆一揮,將這些內(nèi)容都刪除了”。說罷哈哈大笑。我很少看到李征先生這么高興,故而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三)關(guān)于麴氏高昌歷法問題。我早年曾自學中國古代天文歷法,在從事《文書》釋文與原件校核工作時,手邊常備的工具書,一本是陳垣先生著的《二十史朔閏表》,一本是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史年代簡表》,經(jīng)常將墓葬文書和同出墓磚所見紀年和朔閏干支與二表進行比對,發(fā)現(xiàn)麴氏王國的朔閏干支與《二十史朔閏表》常有差異,覺得很奇怪。當時已有一些論著含糊提到高昌恐有自己的歷法,故置閏與內(nèi)地不盡相同,但究竟是誰最早提出這個觀點,卻不得其詳。一次,我問李征先生:“是誰最早提出麴氏高昌有自己的歷法?”李征先生坦然地回答:“是我?!笨赡軗奈也幌嘈牛謴娬{(diào)說:“確實是我。”然后向我介紹,他是在參加《文書》整理組后,一邊工作,一邊思考,才逐漸有此認識的。后來,我撰寫《麴氏高昌歷法初探》,在正文和注釋中分別說:
吐魯番出土的麴氏高昌時期的文獻,所記朔閏大小月與同時中原王朝行用的歷法對比,頗有出入。這個問題,有關(guān)專家早就注意到了。然而,他們對此沒有作進一步的研究,就匆匆認定是邊人文化低而誤計。直到最近,新疆考古所的李征才首次肯定:麴氏高昌有自己的歷法。
其說略見于與穆舜英、王炳華合撰的《吐魯番考古研究概述》一文,《新疆社會科學研究》[1982年]20期,總120期。《吐魯番出土文書》整理小組接受了李征先生的意見。如在該書第二冊(316頁)所載《高昌和婆居羅等田租簿》之前加題解指出:“高昌置閏與內(nèi)地歷法不盡相同?!雹偻跛兀骸遏鹗细卟龤v法初探》,《出土文獻研究續(xù)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148、180頁注①。柳洪亮后來說:“最早發(fā)現(xiàn)并肯定麴氏高昌自有歷法的是新疆考古所的李征先生?!本褪歉鶕?jù)我的這篇論文。見柳洪亮:《新出麴氏高昌歷書試析》,原載《西域研究》1993年第2期,第16~23頁,收入《新出吐魯番文書及其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39~354頁。
這可能是我為李征先生做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
大約1986至1987年之交,唐師鑒于《文書》釋文本校核工作已經(jīng)完成,圖文本圖版拍攝工作也告一段落,就宣布《文書》整理組可以解散了。但實際上,前一工作雖已完成,后一工作還有一些缺漏。當時作這一決定,我以為原因應該有三:一是唐師自己眼力益衰,很難來京繼續(xù)主持工作;二是整理組成員在自己單位工作日趨繁重,很難來京繼續(xù)參加工作;三是有我在京善后,唐師基本可以放心。李征先生從此回到新疆,我們實際上再也沒有見過面。
1989年3月初,由于《文書》圖文本的出版,文物出版社要價高昂,古文獻研究室領(lǐng)導韓某又堅決不作為,經(jīng)過幾年努力,仍無任何進展,我給李征先生寫信,一則問安,二則述說苦悶②關(guān)于《文書》圖文本出版艱難情況,參閱王素:《陳國燦先生與〈吐魯番出土文書〉》,《敦煌學輯刊》2019年第1期,第21~40頁。。不久,收到李征先生的回信。李征先生寫信,從來很隨意,既很少分段,也很少打標點。這是我這兒保存的李征先生的惟一的一封手書信件,李征先生留下來的文字很少(參本文“后記”),留下來的手跡更少,故十分珍貴,這里將全信分段、標點,迻錄如下(圖版壹,1~4):
老王:您好!
顯然,行政區(qū)域、地鐵站以及學區(qū)都對房價有顯著的影響,這都符合我們的直覺。其中,subway 的系數(shù)高達 6637.37,也就是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臨近地鐵站的住房比不挨地鐵站的住房貴 6637 元/平米。學校對房價的影響力度更大,臨近學校的房價平均貴 12524.70 元。
信收得,并謝關(guān)懷盛意。
(一)要十五萬,那不成了黑手黨了嗎?
(二)出版社唯能誠意改革積弊,才有希望。《絲綢之路》只圖錄(版)好,只有前言,定價24元,無質(zhì)量又超量印。日本小學館請日本教授撰文,寫出了研究內(nèi)容文字,全部翻拍我們彩版,不花一(塊)日元,以高價控制了國際市場,人家賣回了自由外匯。我們在國際上同樣的書,我們的買(賣)不出去了。我們二十年的發(fā)掘材料,結(jié)果事實上送了禮,人家也不感謝情意。最后內(nèi)銷降價3元一本③“后”原誤寫作“我”,后用朱筆改為“后”?!?”右原有朱筆補寫“五”字,疑原擬改“3”為“五”,后忘加改寫插入符號。!《吐魯番出土文書》第一冊出版社只[?。菀磺П?,唐先生提出[?。萑П?,它們說你們出錢才增加兩千本,結(jié)果文獻室墊款一千本,結(jié)果兩千本在市面書店也見不到就光了。它們不懂!也不識貨!這是事實吧?還說什么呢!
(三)你讀書還勤奮,知否?從善如流,宜哉!我曾有枚圖章(少剛刀筆)①“少剛”即劉紹剛,古文獻研究室同事,著名篆刻家和書法家。括號與下文“奉勸”間蓋一朱印,文曰“從善”,即前云紹剛所刻圖章也。,奉勸:(1)克制香煙這一大害,唐先生說不吸就戒了,但愿你不要當耳邊過秋風。(2)你優(yōu)點多,只有一缺點:性情有時偏激。在研究上你前途無量。千萬別冒犯老韓他們。把精力用在刀刃,研究事業(yè)才能成功!小不忍出事太不值了!匆此。近佳。閤家好。
李征②“李征”二字為朱筆。
李征先生的信沒有寫時間。信封背面雖有兩個郵戳,但烏魯木齊發(fā)出郵戳顯示是“1989.□.12.5”,北京接收郵戳顯示是“1989.□.19.16”,其中月份均漫漶莫辨,只知道此信烏魯木齊是1989年某月12日5時發(fā)出,北京是1989年某月19日16時接收。從時間上推測,由于我是這年3月初寫的信,李征先生寫回信最有可能是3月11日。李征先生是這年7月29日去世的,當時應該已在病中,但無一字提到自己的病情,對《文書》圖文本的出版和我個人卻是分外關(guān)心,即使現(xiàn)在重讀,也令我十分感動!
李征先生的去世,對我來說,是突然而來的噩耗。因為在此之前,沒有任何征兆。1991年9月,我赴新疆給《文書》圖文本補拍圖版,實際是為了完成李征先生的未竟之業(yè)。在烏魯木齊逗留期間,曾去考古所拜訪穆舜英先生,請她帶我到李征先生故居附近轉(zhuǎn)了轉(zhuǎn),以表哀思。李征先生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為新疆考古所做的貢獻,為《文書》整理所做的貢獻,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后 記
2019年6月12日,收到柴劍虹先生微信,說今年是李征先生去世三十周年,李征先生去世時已無任何家屬,骨灰一直放在新疆考古所庫房,迄今沒有安葬,現(xiàn)在,經(jīng)輾轉(zhuǎn)斡旋,決定7月中旬在新疆考古所召開追思會,然后將骨灰送到吐魯番交河墓地安葬,希望我能參加,并撰文紀念。我自然當即應允。
首先是因為關(guān)于李征先生的生平履歷材料太少。我雖然曾與李征先生共事六年,但很慚愧,在他去世前,僅知他是地道的新疆人,曾娶蒙古公主為妻。他去世后,從訃告介紹上才了解到他的一些履歷和事跡,但也十分有限①佚名:《吐魯番學家李征同志》,《新疆文物》1989年第4期,第1頁。。大陸的《百度百科》沒有李征先生的條目,這是可以預見的。國外的《維基百科》倒有李征先生的條目,但極為簡單,全文為:“李征,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研究員,曾參與偽造《坎曼爾詩箋》。”關(guān)于《坎曼爾詩箋》的真?zhèn)?,是學術(shù)界的一件著名公案,情況比想象的復雜。我所了解的李征先生,是一位極其謹慎并且遠離政治的學者,他不可能參與偽造文物,更不可能參與偽造政治文物。《維基百科》號稱“自由的百科全書”,由“志愿者”編輯,內(nèi)容多可商榷,是否真實沒必要討論??傊凑罩苏撌赖脑瓌t,生平履歷材料太少,會給寫作帶來很大困難。
其次是因為李征先生惜墨如金,疏于創(chuàng)作,成果不多。印象中,只有兩篇單獨署名的學術(shù)論文,但都不長②李征:《新疆阿斯塔那三座唐墓出土珍貴絹畫及文書等文物》,《文物》1975年第10期,第89~90頁;《安樂城考》,《中國史研究》1986年第1期,第153~158頁。;兩篇考古發(fā)掘簡報,一篇較短,一篇稍長③李征:《阿勒泰地區(qū)石人墓調(diào)查簡報》,《文物》1962年7、8合期,第103~108頁。按:王炳華《新疆訪古散記·序》提到需要感謝的人中有“對阿勒泰石人資料寄托著特別深厚感情、許多方面曾給過我?guī)椭睦钫餍帧?。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4頁??膳c《簡報》印證。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李征執(zhí)筆):《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發(fā)掘簡報(1963~1965)》,《文物》1973年第10期,第7~27頁。;另有三篇合寫的文章,他的名字都排在最末④穆舜英、王炳華、李征:《吐魯番考古研究概述》,原載《新疆社會科學研究》1982年第20期(總第120期),第1~34頁,收入《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大會·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shù)討論會會刊》,第91~106頁;陳國燦、李征:《吐魯番出土的東晉(?)寫本〈晉陽秋〉殘卷》,《出土文獻研究》(創(chuàng)刊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52~158頁;陳國燦、侯燦、李征:《韓樂然與新疆文物藝術(shù)考古》,《文物天地》1986年第6期,第16~18頁。。由此導致,進行學術(shù)史梳理,也很少提到李征先生。譬如近年來關(guān)于葛邏祿的研究頗受學界關(guān)注,研究者經(jīng)常引用1972年阿斯塔那188號墓出土的《唐上李大使牒為三姓首領(lǐng)納馬酬價事》⑤唐長孺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40頁。,但很少有人提到,最早圍繞葛邏祿介紹該文書的是李征先生。李征先生指出:
按我國西部的少數(shù)民族葛邏祿三個部族謀落、熾俊、踏實力,唐永徽初已歸中央政府統(tǒng)轄,顯慶三年(658年)在謀落部置陰山都督府,在熾俊部置大漠都督府,在踏實力部置玄池都督府,三部當時也稱三姓,居住在阿勒泰山以西及巴爾喀什湖東南地區(qū)。兩個三姓首領(lǐng)呈報李大使納馬的文書,是葛邏祿三部與祖國緊密關(guān)系的一件歷史見證⑥李征:《新疆阿斯塔那三座唐墓出土珍貴絹畫及文書等文物》,《文物》1975年第10期,第90頁。。
李征先生接著介紹該墓為合葬墓,出有開元三年(715年)墓志和開元四年(716年)文書?!独畲笫闺骸冯m然沒有時間,但據(jù)李征先生上述介紹,可知此次葛邏祿率眾歸國,與唐玄宗開元三年四月頒《賜三姓葛邏祿書》時間正好吻合。因此,我們研究《李大使牒》,不應忘記李征先生的首創(chuàng)之功。
關(guān)于李征先生父親李晉年的生平履歷,朱玉麒君近年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但據(jù)介紹,似乎還存在一些難以確定的問題點。如云:
李晉年(1860~1929),字子昭,灤南縣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舉人,外放新疆,先后任職鎮(zhèn)西、沙雅、巴楚、墨玉⑦朱玉麒:《段永恩生平考略》,《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55~77頁。。
李晉年(1860~1929?),字子昭,河北灤南人,隸漢軍正白旗。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舉人,伊犁將軍長庚以候補同知聘以入新,參與《新疆圖志》的編纂,后任鎮(zhèn)西廳同知。民國以后,歷任新疆鎮(zhèn)西、巴楚、沙雅、墨玉等地方官,及省府高等顧問。著作有《新疆回教考》《春秋今事比》《唐代藩鎮(zhèn)考》《西域金石補證》《沙雅縣志》等行世。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已故西域研究專家李征(1927~1989)即其哲嗣①朱玉麒:《漢和堂藏〈裴岑碑〉舊拓考》,《中國民族博覽》2014年第11、12合刊,第30~41頁。。
李晉年的卒年“1929”,一無問號很肯定,一附問號不敢肯定②馮天瑜記“淵博的歷史地理學家”李晉年的生卒為“1860~1910”,顯然更成問題。見:《先父馮永軒收藏的信札》,《中華讀書報》2017年8月30日第1、5版。;李晉年考取舉人的時間,一作“光緒二十九年”,一作“光緒二十八年”;李晉年任職新疆地方先后排序,一作“鎮(zhèn)西、沙雅、巴楚、墨玉”,一作“鎮(zhèn)西、巴楚、沙雅、墨玉”。諸如此類,可能還有不少,說明還有一些工作可做。
我近年搜集到兩條材料,可以考定李晉年任職沙雅和墨玉的確切時間:
大總統(tǒng)令:大總統(tǒng)指令第二千四百七十五號(中華民國八年十月六日):令新疆省長楊增新:呈揀員李晉年署沙雅縣知事員缺由③靳云鵬、朱深:《政府公報》1919年第1319期,第3頁。。
臨時執(zhí)政令:臨時執(zhí)政指令第一千四百九十三號(中華民國十四年九月二十七日):令新疆省長楊增新:呈請以李晉年署墨玉縣知事員缺由④龔心湛:《政府公報》1925年第3410期,第4頁。。
關(guān)于李晉年著《新疆回教考》,函送內(nèi)地進行交流⑤佚名:《新疆省長函送〈新疆回教考〉》,《奉天公報》第2523期,1919年,第18~19頁;佚名:《續(xù)登新疆省長函送〈新疆回教考〉》,《奉天公報》第2524期,1919年,第18~25頁;李厚基:《福建省長公署公函八年閩字第五十三號(中華民國八年三月二十六日):公函各道尹送〈新疆回教考〉由》,《福建公報》第591期,1919年,第5~12頁。,并先后被內(nèi)地刊物選錄和介紹⑥《邊事》1924年第1期(選錄),第45~46頁;《邊疆研究》1940年第1期(邊賢遺著介紹),第144~147頁。,也有一些有價值的材料。
而最為重要的是,李晉年還著有《坤哈變事記》⑦李晉年原著、魏長洪整理:《坤哈變事記》,原載《近代史資料》總72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第178~188頁,收入《魏長洪新疆歷史文選》,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447~453頁。,整理者魏長洪撰有《說明》,對了解李晉年與李征父子很有價值,茲將全文迻錄如下:
《坤哈變事記》作者李晉年(?~1929),字子昭,隸漢軍正白旗,河北灤縣人。鄉(xiāng)試中舉,以候補同知被伊犁將軍長庚聘到新疆。在清季曾任《新疆圖志》的協(xié)纂,甘肅鎮(zhèn)西廳撫民、直隸廳同知。民國以后,楊增新主政新疆,他先后任鎮(zhèn)西廳同知、巴楚州知州、沙墨縣、墨玉縣知縣,又為楊氏主管機要,代擬文稿。金樹仁主新時,任省府高等顧問。其著作有已刊《新疆回教考》《春秋今事比》《唐代藩鎮(zhèn)考》《西域金石補證》《詩文外集》《沙雅縣志》以及未刊的《同光南疆回變》和日記等。
李晉年逝后,其文稿圖籍多為當時新疆省政府秘書長桂芬(字芳生)收藏,盛世才捕押桂芬時,被抄掠遺失。另有一部分文稿書畫歸其姻親鄭聯(lián)鵬(字云軒)珍藏,后在蘭州被盜。鄭氏臨終前將僅余的文稿轉(zhuǎn)交李晉年繼嗣李征先生。李先生于1956年將這些文稿贈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圖書館。
承蒙李征先生指點,得以恭覽《坤哈變事記》。該稿中記錄了民國元年新疆巴里坤(即鎮(zhèn)西廳)和哈密地區(qū)漢、維人民追隨辛亥革命的斗爭史,系未刊稿,可與《新疆圖志》、張開枚的《辛亥新疆伊犁亂事始末》及楊增新的《補過齋文牘》互相補充印證。相信它對于研究近代中國特別是新疆地區(qū)的歷史會有補益之處。
《坤哈變事記》文稿封面有作者題簽,并書“壬子臘月二十七日(1913年2月2日),子昭志于坤城”字樣。同時鈐有“子昭”“李征”陽文朱印二方,朱色陰文“晉年之印”和藍色陽文“鄭氏文庫”印記各一。文稿系竹紙墨筆手書,分楷書和草書兩種,補改與草書均為子昭親筆。全文雙面十七頁,每面楷書八行,行二十一字。草書每面十一行,行十九~二十四字不等。筆記手稿署“賁軒”齋名。原稿不分段落,無標點。文中有用紅鉛筆圈句與改易字句,如將“纏頭”改“纏民”,“匪黨”易作“變民”等。李征先生函中言,其“擅自提筆改動,至今悔之”。今秉其意,復之舊貌,整理標點。原稿后附跋語,與原稿內(nèi)容關(guān)系較少且為后人所作,故略去。文中所涉及諸人與個別史實的岐疑,綴以注釋。
顯然,《說明》的材料不少是由李征先生直接提供的。當然也有一些問題和錯誤。譬如:李晉年的生年作問號,李征先生不至于連父親的生年也不清楚吧?新疆沒有“沙墨縣”,只有“沙雅縣”,“墨”應為“雅”之誤等等。同時也會有一些新發(fā)現(xiàn)。譬如:《坤哈變事記》“原稿不分段落,無標點”,李征先生給我寫的信也是如此,看來是受其父影響。李征先生“用紅鉛筆圈句與改易字句”,給我寫的信也是如此,看來是長期養(yǎng)成的習慣等等。
我希望有人能夠綜合這些材料,為李晉年與李征父子撰寫傳記,使他們?yōu)樾陆臍v史、政治、考古、文獻所做的貢獻,不至于湮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