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白巖松前些時在廣東開講座,聊及“新聞人應該具備哪些核心能力”的話題前,他講了一個故事。
好多年前,他碰到鄧亞萍,當時她已退役。白巖松:亞萍,現(xiàn)在還打乒乓球嗎?鄧亞萍:不打了。白巖松:為什么?鄧亞萍:出不了汗。
鄧亞萍解釋說:“噼里啪啦,我不留面子,不可能留面子,從來出不了汗,所以,現(xiàn)在改打羽毛球了?!?/p>
隔了幾個月,他又碰到鄧亞萍。白巖松:現(xiàn)在還打羽毛球嗎?鄧亞萍:不打了!白巖松:為什么?鄧亞萍:出不了汗。白巖松:為什么?鄧亞萍:打了幾個月之后,又沒有人打得過我了。
白巖松由此借題發(fā)揮:如果說乒乓球對于鄧亞萍是傳統(tǒng)媒體的話,當她改羽毛球的時候,羽毛球是新媒體。那為什么由開始的手足無措,能出很多的汗,到幾個月之后她又不出汗了?因為她擁有核心力量:腳步的移動、判斷、靈活性、體能等等。因此,鄧亞萍比其他沒有接觸過羽毛球的人,更快地適應了羽毛球,并且重新成為業(yè)余者當中的高手。(搜狐網(wǎng)2018-12-23)
白巖松供職于央視,他有他的觀察與思考的高度。事實上,對點多線長的傳統(tǒng)媒體而言,基層好多媒體人的尷尬現(xiàn)狀是,他們還沒有到“出不了汗”的地步,甚至還沒有出過多少汗,就不得不靠邊、止步。
出汗不出汗,不只汗腺是否發(fā)達的問題,要看環(huán)境的溫度,對手的力度。
電視媒體人應該都有初入職場時的“出汗記憶”:剛剛拿話筒的時候,剛剛上編輯線的時候,剛剛面對攝像機鏡頭的時候,剛剛上切換臺的時候,聲音是顫抖的,身子是僵硬的,手心是濕熱的。不過,日復一日以后,漸漸適應了,漸漸習慣了,最后是,漸漸疲沓了、厭倦了。大約的確像網(wǎng)友吐槽的那樣,有的人到了25歲就死了,只是到75歲才埋葬。相當多的媒體人,還沒有上更高的舞臺遛遛,還沒有與高手過招,他的汗腺就主動或被動關閉了?!皇恰俺霾涣撕埂?,而是沒有機會“出汗”,自然沒有后續(xù)的“出不了汗”。
白巖松將當下傳統(tǒng)媒體的某些生存尷尬歸因于個體的素質:你是乒乓球時代的鄧亞萍嗎?如果你是乒乓球時代的鄧亞萍,你就可以大比例地、順暢地接續(xù)到成為新媒體,也就是羽毛球時代的鄧亞萍……你在傳統(tǒng)媒體核心力量都是虛弱的,卻在抱怨新媒體給了你巨大的沖擊,其實是沒有說服力的。而我以為,這只是媒體問題的一個角度,人是環(huán)境的人,人是體制的人,相當多的從業(yè)者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糾結:出汗,時機呢?出汗,舞臺呢?出汗,對手呢?
網(wǎng)上最近有一則來自河南傳媒界的消息:媒體人才流失嚴重,采編制播隊伍人心渙散,即使主流權威媒體,吸引力也顯著下降。其實,你可能已經(jīng)注意到,“情感留人,事業(yè)留人,待遇留人”的口號早就喊得此起彼伏,三個“留人”的順序,還被用人者不斷調換,以顯示其用人理念的獨到。不過,據(jù)了解,在一些傳媒集團內部,從甲部門到乙部門,一線的記者編導往往也可能因為第一學歷、用工性質、職務職級,而被擋住去路,難以進入自己合適的,也可能是更為適合的崗位。
這樣的“留人”,恰恰可能演變成阻礙活力釋放的“卡人”。所以,傳統(tǒng)媒體首先要對標找差的是管理體制??谔柡啊傲羧恕?,體制在“卡人”,體制中人,還能有“出汗”的機會嗎?久不出汗,汗腺能不退化嗎?要知道,那些逃離者,多數(shù)就是要找一個地方去“出汗”。
不要再喊這個“留人”那個“留人”了,給每個人“實干”的機會,給每個人“出汗”的舞臺,這樣,總有一些人會被淬煉為行業(yè)的“標桿”?!粋€不斷讓人“出汗”的平臺,才可以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競爭中“出眾”,而不至于“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