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新媒介文學及其文本的當下解讀

        2019-12-15 20:32:31王百娣張立群
        南都學壇 2019年1期
        關鍵詞:網絡文學媒介文學

        王百娣, 張立群

        (1.遼寧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2.遼寧大學 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伴隨著以互聯網為主的新媒介技術的應用與普及,新媒介在21世紀初成為特征最為突出、最能貼切描述媒介創(chuàng)新更迭和時代變遷的表達。新媒介時代不僅是一個關于歷史時間的概念,更是一個依托新媒介實現信息傳遞與交流、實現人與人新的溝通與交往、開辟文化新的生產與創(chuàng)造的傳播語境。

        新媒介時代給人們的生存與生產生活帶來重大影響和變化,也變革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而這種影響也波及當代文學領域,新媒介所構建的新媒介文學形態(tài)已同傳統(tǒng)的文學形態(tài)構成基本的文學現實關系。以網絡文學為主體的新媒介文學的興起與逐步壯大,不僅標志著人們在信息傳播上的里程碑意義,而且非常清楚地成為中國文學發(fā)展中的一個界碑,使中國當代文學的生產與傳播格局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新世紀中國文學秩序正在被改寫,新媒介文學以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勃興之勢伴生著新媒介走過近二十年。

        一、新媒介文學的異軍突起與蓬勃發(fā)展

        新生代作家、文學研究學者葛紅兵曾于2008年在《文學報》上發(fā)表了一篇名為《新媒體時代文學的四種趨向》的文章,文中提及早在1998年他就開始研究網絡文學,那時候被人批判為“網絡崇拜癥”。十年之后,網絡文學成為文學的主導力量,網絡文學在創(chuàng)作群體、閱讀群體等方面都已超過紙質文學。網絡文學作家也已從無法在經濟上獨立、無法收取自己的版稅發(fā)展為可以擁有自己完善的營銷體制,甚至有機會成為百萬富翁級作家的機會,這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是不可想象的。葛紅兵認為新媒體時代的文學呈現出“從精英的文學到大眾的文學、從教育的文學到娛樂的文學、文學正在逐步喪失主流人文藝術樣式的地位、紙面文學越來越高端化地成為少數文化貴族的精神圣地”[1]四大趨向。

        2018年的中國當代文學又走過了翻天覆地的十年,隨著多媒體移動互聯網終端(主要指智能手機移動終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迅速普及,網絡文學的概念已不能涵蓋所有基于新媒介技術平臺進行生產與傳播的文學形態(tài),“新媒介文學”的概念應運而生,并成為基于互聯網等數字技術而產生的文學樣態(tài)的最好詮釋。截至2018年8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fā)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的數據表明,已有的8.02億網民規(guī)模和7.88億的手機網民規(guī)模是新媒介文學龐大的受眾群體平臺,也奠定了這一全新文學樣態(tài)的主體地位和堅實基礎。中國的新媒介文學在21世紀初登上歷史舞臺,標志著“互聯網+”在語言藝術領域的最初應用,這是與以往文學期刊、圖書出版和影視文學影像化表達完全不同的全新媒介形式,以極其迅猛的發(fā)展速度在二十年來的時間里顛覆著文學生產的大一統(tǒng)機制,重新定位著作家與讀者的關系,不斷創(chuàng)新著文學作品從創(chuàng)作理念、題材到類型、主題再到結構以及語言與風格的藝術規(guī)則,刷新著大眾接受文學的閱讀習慣和審美體驗,改變著文學市場化運作和產業(yè)化模式,最終重構中國當代文學的新格局。

        目前,以網絡文學作品為主的新媒介文學發(fā)展十分繁榮興盛,在文學領域快速成長、異軍突起。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中國作家協會的調研統(tǒng)計,截至2017年底,中國互聯網上作者數量已接近1400萬人。其中,駐站非簽約作者約1300多萬,簽約作者約68萬。根據當前市場規(guī)模較大、影響力較強的重點網站發(fā)展情況統(tǒng)計,2017年底各網站原創(chuàng)作品總量達1646萬部,其中簽約作品達132萬部。網絡小說線下出版圖書6942部,改編電影(含網絡大電影)1195部,改編電視劇(含網劇)1232部,改編游戲605部,改編動漫712部[2]。這些數據彰顯出以網絡文學為主體的新媒介文學發(fā)展的強勁態(tài)勢,也展現出新媒介文學與圖書出版、影視改編、動漫游戲的跨界合作和產業(yè)化融合。正如當下流行的一種說法認為,“中國網絡文學與好萊塢電影、日本動漫、韓國電視劇被并稱為21世紀四大文化奇觀”,可見中國文學結合互聯網新媒介已經更直接便捷地走出國門、面向世界,成為一種全球新文化現象。2017年末,網絡文學用戶已高達3.78億,手機移動終端網絡文學用戶也達到3.44億,網文市場規(guī)模已接近223億元,并預計2020 年,國內網文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 344 億元[3]。中國文學呈現出新媒介化繁榮之勢,新媒介文學在短短的二十年里由紙質文學的附庸發(fā)展到當代文學的主流地位,并成為全球獨有的文化奇觀是值得深思的。

        中國新媒介文學是文學與互聯網新媒介的聯姻,這也就意味著在文學的當下發(fā)展中,互聯網思維逐漸深入到文學創(chuàng)作、傳播以及審美等各個環(huán)節(jié)?;ヂ摼W獨一無二的分布式網狀結構給網絡用戶節(jié)點化生存奠定了基礎,也決定了新媒介文學機制的建構滿足了眾生許久以來積聚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傳播的夢想,從海外留學生的思鄉(xiāng)之夢到港澳臺青年追求文學實驗之夢,再到所有文學愛好者的創(chuàng)作之夢,互聯網平臺和新媒介文學生產傳播機制使得文學創(chuàng)造力如火山一樣噴發(fā)而出、蔚為壯觀。但對新媒介文學的理解并非一成不變,因為隨著信息革命的深化,互聯網新媒介技術也在不斷升級換代,在應用上也日益深入生活,更加便捷隨心。與之相適應,新媒介文學的形式也勢必不斷推陳出新,呈現多元化色彩。

        從早期的BBS文學、主頁文學到短信文學、超文本文學、博客文學,再到后來的微博文學、微信文學,甚至作為數字化綜合藝術構成的語言部分的影視文學、動漫文學、游戲文學和交互戲劇文學等都成為新媒介文學的構成類別,在發(fā)展中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定位,從語言風格、作品內容和體裁結構等方面都展現出有別于以往紙質文學的特色。只不過,這些新媒介文學的形式,因為媒介技術的日新月異、產業(yè)化運作的日益科學也呈現出或成長成熟或衰退變革的周期特點。

        比如幾乎與中國互聯網誕生同步的BBS網絡論壇中出現的BBS文學現象,在新媒介發(fā)展初期確實顯示出非常突出的傳播態(tài)勢,這種古老而又封閉的社會化媒體,在互聯網發(fā)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民意表達、思想交融、文化多元化傳播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最著名的天涯社區(qū)為例,最初的網絡文學作品都是起源于天涯社區(qū),在當時被界定為BBS文學,如2000年西門大官人因在天涯“舞文弄墨”欄目里發(fā)表長篇連載《你說你哪兒都敏感》備受關注,成為天涯新星;2001年,原“天涯縱橫”的文青兼憤青雷立剛擔任“舞文弄墨”客座版主,發(fā)表《小倩》《愛情和一些妖精》《秦盈》等膾炙人口的BBS小說;2002年4月,網友慕容雪村在天涯連載網絡小說《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閱讀量迅速超過20萬次,創(chuàng)造了新媒介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跡。此外還有“十年砍柴”(本名李勇)的《閑看水滸》系列、寧財神的《武林外傳》、“當年明月”(本名石悅)的《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等也都是先在BBS上連載性發(fā)表,逐漸為讀者所認識后出版發(fā)行成為暢銷書的,而《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更是在天涯論壇上獲得上百萬的點擊量和閱讀量,至今仍是非常有名氣的作品之一。但在近幾年,網絡論壇這一形式在博客、微博和微信等沖擊下日益式微,也鮮少有網絡寫手直接把自己的作品發(fā)布到BBS上去獲得關注度,而是選擇具有成熟文學運營模式和整合營銷手段的專業(yè)文學網站去發(fā)布,如起點中文網、晉江文學城、云起書院、17K小說網、縱橫中文網等網站,以便更有效地建立網絡關系,實現社會報償。

        短信文學也是如此。在移動互聯網終端媒介技術還沒有那么發(fā)達的時候,短信文學曾經一度成為新媒介文學的重要形式而備受關注。2003年,手機短信息歷史性突破2200億條大關,成為極具潛力的文學傳播媒介,2005年短信文學達到頂峰,不僅出現第一家以短信文學為內容的專門網站“大拇指短信文學網站”,而且也舉辦了第一屆中國全球通短信文學大賽,影響不容小覷。當時最轟動的一件事是作家千夫長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短信連載小說《城外》被北京一家通訊公司以18萬的高價獨家買斷“無線版權”,而這篇短信連載小說僅有4200個字。被稱為中國短信第一人的戴鵬飛創(chuàng)作的短信文學書《你還不信》和《誰讓你愛上洋蔥的》也是當時短信文學的代表??傊?,借助手機短信來實現文學的傳播和閱讀,這在當時顯現出新媒介技術獨有的魅力,也奠定了移動互聯網終端的基礎,但隨著融合多媒體手段的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社交媒體軟件微博、微信等的興起,大量文學閱讀類APP軟件也不斷被開發(fā),短信文學這種形式逐漸退出人們的視野,2014年,一些學者提出“短信已死”的結論,宣布了短信文學的終結。

        由此可見,新媒介文學是“活”的,在互聯網技術不斷升級換代的過程中,新媒介文學也大致經歷了從萌芽期、成長成熟期到創(chuàng)新融合期的生產傳播過程,它始終與新潮流、新趨勢相連,呈現出不斷更迭的態(tài)勢,如付費閱讀的興起并成為常態(tài)、產權運作中的IP效應最大化、移動互聯網終端的碎片化閱讀整合等都是新媒介文學在發(fā)展中呈現出的新趨向,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真正把“新媒介文學”納入文學理論研究的學術視野是在2012年。這一年的10月,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新媒介文論分會的成立,標志著學界對新媒介文學系統(tǒng)化研究的正式開始,很多學者也都基本接納了“新媒介文學”這一概念并給予其更多的關注和思考,但由于學者們研究視角、評價標準、學理思路、學科類別等的不同,也使得關于對“新媒介文學”的界定存在諸多分歧,特別是運用傳統(tǒng)的純文學、精英文學、傳統(tǒng)文學等的文學觀念或傳統(tǒng)媒體時代形成的文學生產與傳播的理論范式,遠不能滿足新媒介文學研究的理論需要,新媒介技術的不斷革新應用也增大了對這一研究的難度。正如新媒介文學不斷呈現發(fā)展變化一樣,對新媒介文學的理論界定也應基于當下對新媒介屬性的理解和利用、對與時俱進不斷完善的新的文學觀念以及相應的文學理論范式進行更好的詮釋和把握。結合當下新媒介特性,新媒介文學可以理解為在基于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以及移動通信技術構建的多媒體終端(包括固定終端和移動終端)平臺上,以語言文字性話語形式為基礎并整合音響性、圖像性、影像性等話語形式實現文學從生產到傳播全過程的新型跨媒介文學形態(tài),這里更強調利用新媒介平臺的文學原創(chuàng)并達成有效傳播的各種方式的整合應用。

        二、新媒介文學文本的特征

        基于對新媒介文學理念的界定,我們發(fā)現在近二十年的新媒介文學的發(fā)展歷程中,已然成熟的網絡文學作品(以小說為主)、被泛化了的微文學作品和超文本文學等都屬于新媒介文學范疇,新媒介文學文本體量巨大、豐富而龐雜,但鑒于超文本文學在中國發(fā)展過于小眾且微文學作品的邊界模糊和泛化,本文對新媒介文學典型文本的選取和解讀更多集中在網絡原創(chuàng)小說這類文本上。

        (一)文本多元主題建構反映主體意蘊的深刻變化

        以網絡原創(chuàng)小說為典型的新媒介文學文本在主題建構上呈現極其豐富多元化的態(tài)勢,緣起于最初的文學網絡化與網絡文學化的發(fā)展根源,新媒介文學文本的主題既有凸顯現實世界凡俗性的民間大眾化書寫,又有構筑虛擬空間、幻想世界的自由且恣意的創(chuàng)想性表達。主題是主體意蘊的表現,是創(chuàng)作主體的個體自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和文學藝術的審美表現。傳統(tǒng)的文學創(chuàng)作總是先驗性地預設文學內容與現實客觀世界的依存性,清晰而有效地表達創(chuàng)作主體對現實生活的客觀反映,讓作品呈現出個體審美與外部世界的人文關聯性。但新媒介的數字虛擬化和分布式網狀結構等特性對文學構成要素的技術重組改變了文學與現實之間原本的審美關系,使新媒介文學的主體意蘊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模糊甚至混淆了主體與客體、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把藝術與生活的依存關系轉化為寫作與超現實的虛擬關系,文學對現實的藝術表征轉變成了文學與數字虛擬世界之間的互動生成。

        延續(xù)傳統(tǒng)文學文本主題的言情、歷史、軍事、武俠、科幻等類型作品在新媒介文學文本創(chuàng)作中更凸顯“俗”的意蘊,它們不再刻意打造經典、追求純美、倡導精英書寫或高舉文學審美旗幟,而是以人的凡俗存在和宣泄為動因,以眾生狂歡的“碎片式體驗”代替文學審美的詩性,打造張揚個性、追求自由的世俗世界,以泛審美化的民間立場展現主體意蘊。如辛夷塢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顧漫的《微微一笑很傾城》、明前雨后的《忽而今夏》、匪我思存的《千山暮雪》、鮑晶晶的《失戀33天》、柳晨楓的《盛夏晚晴天》以及流瀲紫的《后宮·甄嬛傳》、天下歸元的《扶搖皇后》、海飄雪的《木槿花西月錦繡》等各類言情小說,對以往的愛情認知進行了重構與顛覆,在充分彰顯創(chuàng)作主體書寫個性和創(chuàng)意的同時,更多強化了對女性自我認同和自我成長的主題表達,展現出一種自由、開放、包容和充滿生命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書寫方式。以月關的《回到明朝當王爺》《錦衣夜行》、錄事參軍的《我的老婆是軍閥》、賊道三癡的《上品寒士》等為代表的歷史小說都創(chuàng)新性地加入“穿越”的元素,以先見者的身份或扭轉曾經的歷史缺憾,或回避歷史經驗教訓,來滿足創(chuàng)作主體和閱讀者的家國情懷和英雄主義??吹轿谋局鹘恰伴_外掛”后一路所向披靡、左右逢源的酣暢淋漓,極大消解了歷史性題材創(chuàng)作的嚴肅性和嚴謹性,激揚個體審美欲望和快感體驗,愈發(fā)凸顯凡俗世界里的泛審美化趨勢。

        開創(chuàng)新媒介文學文本主題的奇幻、玄幻、修仙、游戲、靈異等類型的文本創(chuàng)作中更凸顯“虛”的意蘊。文本創(chuàng)作主體虛構出的非現實的、假定架空的、抽象奇異的幻想世界既展現出主體在數字技術空間里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和自由度,又表明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主體與現實之間審美體察的深刻轉變。這類文本更多展現的是主體表征自我化或虛擬化的感性世界,而非現實社會百科全書般的人生鏡鑒或助益。主人公在虛擬的感性世界里獲得強大的“主角光環(huán)”和“幸運模式”,總是會成為人生的最大贏家和幻想世界里的最強者。即使這種設定不甚合邏輯地體現出創(chuàng)作主體一廂情愿的心理“意淫”,卻極大地獲得來自互聯網世界閱讀者的追捧,也進一步夯實了這類創(chuàng)作主題和創(chuàng)作模式的確立。如奇幻文的經典之作煙雨江南的《褻瀆》、修真文的開山之作蕭潛的《縹緲之旅》、極富東方玄幻色彩的貓膩的作品《擇天記》等文本中,創(chuàng)作主體都努力發(fā)揮豐富宏闊的想象力把故事講得曲折而離奇,將青春、熱血、玄幻、冒險、懸疑、戀愛等各種元素融入其中,使文本極富吸引力和可讀性,這既是創(chuàng)作主體與讀者群體互動互促的結果,也是主體意蘊發(fā)生深刻轉變后的表征。

        (二)圖文并陳的情節(jié)結構凸顯文本的直觀性與平面性

        新媒介文學的大多數文本作品都是以情節(jié)結構展開敘事邏輯,即文本中各個情節(jié)組成按時間的自然順序、事件的因果關系順序連接起來,呈線狀延展,雖然有時倒敘、插敘和補敘,但并不改變整個情節(jié)的格局。這種對以往在傳統(tǒng)文學文本創(chuàng)作中就普遍使用的情節(jié)結構的延續(xù),一方面是由于新媒介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的擴容導致文學創(chuàng)作門檻的降低,情節(jié)結構敘事是最易于把握和應用的結構方式;另一方面是基于新媒介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與受眾群體互動模式以及文學商業(yè)化運作需求,促使網絡超長篇小說樣態(tài)的大量存在并多以情節(jié)結構加以展開。

        新媒介文學區(qū)別于傳統(tǒng)文學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新媒介文學文本多向“圖像景觀”靠攏,直接遮蔽識文讀書的沉思苦慮,而以新鮮精彩、飽滿跌宕的情節(jié)增強圖像敘事的比重,通過現實圖像情景的虛擬化來增強文本的直觀性與平面性。這類圖像情景描寫在虛擬中保持著平面化的原生態(tài),故事人物在平面化的圖像中生存、交往、發(fā)展,經歷起伏變遷,給人更加生動直觀的具象化傳達。數字新媒介的技術特質促使文學創(chuàng)作正在以“圖像”表意的方式來擠壓“文字”表意的方式,“圖像”愈發(fā)被當作文學對于現實和主觀關聯物的符號中介,用圖像的直觀性來替代自然物的在場性。

        新媒介時代文本小說創(chuàng)作呈現高速化特點,創(chuàng)作主體為適應讀者的快速閱讀模式而以直觀感性、富有動感的語言來進行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書寫,通常都無暇細致雕琢文本。文本的故事情節(jié)通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大致呈現后,便有如電影蒙太奇的拼貼效果一樣轉入下一個情節(jié)描述,仿如從一個畫面跳到另一個畫面。為了滿足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產生讀圖式的娛樂感和歡暢感,很多創(chuàng)作都有意借鑒模仿圖像來進行文本創(chuàng)作,這種直觀性與平面性甚至比直接觀看影像更容易使讀者產生快感。新媒介文學作品對文字書寫的淡化和對圖像感覺的強化,使讀者介于一種既非觀影過程中想象力被完全拖拽分散的被動,也非閱讀純文學小說一般完全與文本分開深刻反思現實生活的主動,讀者在閱讀新媒介文學作品時會產生一種“適度”的參與性和代入感,并可以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實現文本創(chuàng)作中“虛擬真實”與“現實”的雙重審美??傊瑘D文并陳的情節(jié)結構會使讀者在閱讀新媒介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如游戲般產生代入感地進入角色所處的虛擬時空,又能夠直觀自在地享受休閑娛樂的閱讀快感。

        (三)虛擬無束、自由流動的眾生態(tài)展現人物多元化特性

        新媒介文學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呈現出豐滿立體的多元化特性,是虛擬無束、自由流動的眾生百態(tài)。在相對成熟的網絡小說文本中,人物形象特別是主人公的形象塑造都顯得較為突出、個性鮮明,且大多是通過情節(jié)的推演和故事的跌宕起伏使人物形象愈加復雜立體、更有層次。像《擇天記》里陳長生自始至終都以一種溫潤儒雅、淡定超然的態(tài)度面對死亡的威脅并以樂觀堅忍的性格逆天改命;《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里號稱“玉面小飛龍”的鄭微青春洋溢、至真至純、努力追愛的率直豁達;《回到明朝當王爺》中楊凌(鄭少鵬)的睿智圓通、精明果敢,文武雙全又尊重女性的英雄形象。當然,由于新媒介文學文本接受過程中“快餐化”、速食性的特點也使大量的人物形象呈現標簽化、程式化和簡單平面的趨向,僅為情節(jié)和劇情服務而顯得平淡無奇。

        新媒介文學作品中的眾多人物形象是源于現實生活和作者幻想空間而構筑的虛擬眾生態(tài)。創(chuàng)作主體在網絡虛擬的世界里獲得前所未有的人物展示自由,各色人物更像是活在一個個網絡圖像化的單元格里,每一個圖像單元就是一個虛擬的生活場景,每一個場景都有屬于自己的人物群像左右單元格里的情節(jié)與故事,很多單元間的人物可以彼此沒有交往,互不相識,而主要是依附于若干個性人物的整體性糾葛,呈現出虛擬無束、自由流動的狀貌。創(chuàng)作主體在寫作中較少再受線性故事情節(jié)連綴人物的局限,也不必像傳統(tǒng)文學創(chuàng)作中時常要呈現人物性格矛盾沖突與生活規(guī)律、主題揭示等內在關聯的必然邏輯,人物形象塑造在不同的圖像單元格里按需而生,隨需而滅。特別是在超長篇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動輒幾十萬字、上百萬字,隨時更新隨時發(fā)布,很多人物更無須進行前后綴連,只是圍繞若干主要人物在不同的場景切換、情節(jié)發(fā)展中或聚或散,在虛擬的世界里自由流動,呈現眾生百態(tài),不斷刷新著眾多讀者的視覺直觀感受和心理審美體驗。

        (四)擬象仿真且通俗化的語言改變文本的創(chuàng)作節(jié)奏和審美取向

        新媒介文學文本語言呈現擬象仿真和通俗化特點是由新媒介傳播特性以及文本在創(chuàng)作與接受的過程中的即時迅捷導致需求量巨大所決定的。新媒介分布式網狀結構和互聯網“連接”的本質使得每一個新媒介的用戶既是傳播者又是接受者,這也就意味著新媒介文學的創(chuàng)作主體可以實現創(chuàng)作即發(fā)布的文學生產,并在與讀者的交互中完善文本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走向,也打破了以往傳統(tǒng)文學從生產到傳播的層層規(guī)制形成的文學作品面世節(jié)奏。

        讀者的普泛性、閱讀時間的碎片化和生活的快節(jié)奏,使新媒介文學文本語言呈現擬象仿真的圖像化、簡短淺白的通俗化、直擊快感的娛樂化等特點。數字媒介技術的特質是復制、仿真和擬象,圖像化語言的直觀具象以及平面化特點更能勝任讀者群體碎片化閱讀和娛樂式體驗的快捷需求,使傳統(tǒng)文學中語言文字抽象意義的“語象”審美轉向文字視覺化的“能指”表達,文學在被“讀”的同時更多走向了“看”,文本在被“思考”的過程中逐漸被“瀏覽”所取代。圖像化語言的核心仍然是文字,圖像只是對文字的修辭,但圖像化語言使文本生發(fā)出更多文本意義,呈現出一種媒介融合的復雜狀態(tài),也使文學的審美體驗發(fā)生了改變。

        新媒介文學文本更趨向于海量化、飛速創(chuàng)作的娛樂式文本,讀者的閱讀欣賞方式往往是快速瀏覽,一目十行,或者只看對話,抽取主要情節(jié)。創(chuàng)作者為了保持日更新速度和讀者的忠誠度、追看節(jié)奏,必然要運用簡潔淺白、平實凝練、通俗從眾性的語言推進情節(jié),設置各種吸引人的懸念、高潮和看點來滿足讀者快速閱讀的海量需求和追求快感娛樂的心理訴求。對話性、口語化、平白淺顯的語言在文本中隨處可見,創(chuàng)作者來不及細細雕琢文本,讀者也僅僅去尋求文本中的娛樂情節(jié)而淡化由精美文字語言的靜思、反省所產生的審美體驗。新媒介文學的文本語言總體上消解了傳統(tǒng)文學文本追求思想啟蒙意義、純文學本體性以及精神深度探求等文學性的特質,而呈現出大眾化、通俗化、平民化、娛樂化等富有民間意識和敘事特點的審美取向。

        三、新媒介文學文本創(chuàng)作規(guī)律及態(tài)勢

        從對新媒介文學文本在主題、結構、人物以及語言等層面的獨特性解讀可以看出,新媒介文學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主流文學、精英文學有著極大的差別,它沿承了20世紀90年代通俗文學、大眾化文學的審美取向和文學市場化、商業(yè)化的整體趨勢。進入21世紀,以網絡文學為主體的新媒介文學在近二十年的時間里已經積累龐大的體量,文學泛娛樂產業(yè)鏈[注]2015年,騰訊文學和盛大文學聯合成立閱文集團,用創(chuàng)新和開放思維打造泛娛樂產業(yè)鏈。其本質是基于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多領域共生,以打造某一個IP(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橫跨游戲、文學、音樂、影視、動漫等互動娛樂形式以實現IP版權運營利益最大化的文化產業(yè)布局。的基本形成和巨額營收促使生產優(yōu)質的文學文本內容成為作家、讀者、媒介和市場共同追求的目標,也使得新媒介文學的地位越發(fā)凸顯。雖然文學創(chuàng)作并不像影視劇、電子游戲等娛樂方式那么有吸引力和吸金能力,但作為IP泛娛樂的根源和核心,新媒介文學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更需要重視,對其文本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探求也更有價值。

        (一)類型化基礎上的精耕細作:新媒介文學文本模式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

        新媒介文學形態(tài)多樣,文本資源豐富,但在近二十年的發(fā)展中,超文本文學實驗的日益邊緣落寞、“微文學”的尚待積蓄與建構,使得網絡文學特別是網絡小說的類型化成為新媒介文學發(fā)展的主流。隨著新媒介文學的生產傳播機制和商業(yè)盈利模式日趨成熟,基于類型化邏輯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的文本結構逐漸定型。網絡小說類型化模式的確立及其濫觴之作基本在21世紀的前十年完成,2010年之后則更多是在現有類型化、模式化的框架下對文學作品內容的精耕細作。這一方面是為吸引日益挑剔的讀者訂閱、打賞,并能實現版權的二次銷售以實現商業(yè)利益快速變現的功利目的驅使下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精致打磨;另一方面也是網絡作家期待向文學經典靠攏、為實現自我的寫作夢想、開創(chuàng)自我寫作風格與個性而展現在文學文本上的精神追求。

        2011年,盛大文學推出中國網絡文學分類標準,將網絡文學分成奇幻、玄幻、武俠、仙俠、言情、都市、歷史、軍事、游戲、競技、科幻、懸疑、靈異、同人、圖文、劇本、短篇、博客及其他等19個類別[4]。這一題材分類框架基本成為網絡文學類型化的普遍標準,類型化寫作已經成為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前提,在題材、主題、敘事結構、情節(jié)范式、話語模式、風格種類以及審美期待等方面都逐漸形成相對固有的模式;文學作品中的世界設定、主人公和人物關系的創(chuàng)設以及故事的設定也形成了比較統(tǒng)一的規(guī)制。這種類型化創(chuàng)作的呈現與逐漸穩(wěn)固來源于新媒介時代網絡用戶對海量信息的快速分類和精準匹配的訴求,迎合著大眾通俗文學的文化格調,成為中國當下低成本日常精神文化消費娛樂的主要形式。存在即合理的類型化作品迎合了不同受眾的喜歡,有效捕捉了相對應受眾群體的心理,以其固有模式明確市場細分對象,也在日益快節(jié)奏的生活碎片化時間里契合了讀者的閱讀方式。因此,類型化創(chuàng)作在克服模式化、同質化的泛濫書寫過程中不斷出現向“經典化”靠近的高水平文本作品,尋求突破類型化的反類型化創(chuàng)新是其重要的發(fā)展方向。

        當下,類型化文學文本更多是為新媒介文學產業(yè)化發(fā)展和文學的全媒體開發(fā)提供優(yōu)質內容支持,所以類型化文學的精耕細作是必然的發(fā)展方向。為適應影視劇改編和游戲開發(fā)而更重視視覺化書寫也是類型文學的一大變化,例如作家將更加注重主線邏輯的順暢和支線情節(jié)的鋪展,故事橋段的類型化發(fā)展和情節(jié)的流暢推進成為維持讀者黏性的重要方式。類型文學實際上已經成為新媒介文學的一個重要的文學生產場,擁有了自己的文化譜系,這也是一種想象方式的生產,不僅折射出文學發(fā)展過程中受外部因素影響而形成的自組織樣態(tài),而且也反映了文學主體的認知范疇和思維架構。類型文學的模式并非一成不變,在資本、技術、作家、讀者以及市場等相互作用的文學領域中,類型文學的創(chuàng)作模式將出現更多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日新月異的優(yōu)秀類型化文學作品也將更多地向文學經典靠攏。

        (二)同質化趨向中的異質追求:新媒介文學語言的凡俗與超脫

        新媒介文學文本在語言上有很多共性特征顯示出大多數網絡文學文本創(chuàng)作的整體狀貌與趨勢,但同時又因為語言應用的個性化特點區(qū)別于傳統(tǒng)媒體上的文學文本,彰顯新媒介文學作家的創(chuàng)作魅力與特色。

        網絡文學為主的新媒介文學發(fā)展近二十年,各種題材、類型的文學作品,其語言風格并不固定,但總體趨向是偏娛樂性的“平易凡俗”語言風格。借助新媒介技術平臺即時交互性和多節(jié)點網狀傳播結構等特點,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即可傳播”的分享擴散機制使網絡文學更趨泛眾性,由此也天然鑄就了網絡文學“草根”出身和民間敘事傳統(tǒng),進而暗合了網絡文學對傳統(tǒng)大眾文學或通俗文學的內在沿承。網絡文學大量的文學文本展現出的共性特征就是通俗易懂的快速“易讀性”。為了適應讀者的快節(jié)奏閱讀和碎片化時間,網文語言總體基調一定是平實簡約、淺顯直白,呈現世俗化、生活化和口語化的趨向,無論是建構幻想世界的奇幻和玄幻文,還是呈現現實世界百態(tài)的歷史言情,雖然題材風格各具千秋,不盡相同,但是行文時的通俗易懂卻是顯而易見的,讀者在閱讀時能迅速進入故事情節(jié),迅速被故事中的人物、事件或矛盾沖突抓住,愿意繼續(xù)讀下去。這一方面是因為作者的巧妙構思和講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文本語言的通俗簡單、親切自然,讓讀者毫無違和感。

        自由隨性的創(chuàng)造性書寫是新媒介文學語言的個性化表現。新媒介技術平臺給了文學大眾(包括作者和讀者在內)空前自由自主的文學話語權,改變了以往的文學生產傳播機制,促進了新媒介文學的興盛繁榮。自由隨性的語言應用與再造凸顯了新媒介文學在凡俗趨向中的個性化超脫。新媒介網絡給了廣泛的、大多數異質的、不確定的文學寫作者以極大的寬容,使文學創(chuàng)作成為詮釋個體最原始、最本色的生活感受,張揚個性, 舒展自我,體驗自由和平等的途徑;也使新媒介文學語言呈現出豐富多元的個性風格和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形式??v觀新媒介文學由最初的非功利性書寫走到類型文成規(guī)模的產業(yè)化階段,寫作者從最初滿足自我書寫欲望的個性彰顯到“以讀者為本位”的商業(yè)化書寫指歸,漸趨成熟的新媒介文學語言是眾多寫作者們自由創(chuàng)作和表達、努力求新求異的結果。

        傳統(tǒng)文學作家用“陌生化”的手法使文學語言與日常語言相分離。文學語言通過對實用語言的阻撓、變形,從而上升為一種精英語言,使人們在欣賞文學作品時,曲折輾轉間細讀語言的真味,領悟語言背后的深意內涵。新媒介文學由于生產和傳播機制的變化,文本語言更具開放性和包容力,既可以是文學語言的詩意升華,也可以是對世俗喧嘩的還原,呈現語言的世俗化傾向。同時,對于傳統(tǒng)文學禁忌話語和大量生活凡俗話語的放肆使用、對經典的戲仿、各種生詞的再造、符號的雜糅等使人們在欣賞網絡文學作品時擺脫了慣?;氖`,領受到新媒介文學語言通俗自然又不失新奇活潑的特點和娛樂化、游戲性的審美特征。

        (三)超越傳統(tǒng)的多元敘事結構:新媒介文學文本結構的雜糅與多變

        傳統(tǒng)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的創(chuàng)作, 都很講究敘事結構的嚴謹。傳統(tǒng)文學作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通常要通篇考慮敘事布局,如何開端、結尾,如何發(fā)展、高潮,在注重故事情節(jié)的完整連貫、線索清晰的前提下運用各種敘事結構的表現方法, 如順序、倒敘、插敘、補敘、分敘等進行有計劃的創(chuàng)作,使作品擁有完整的敘事結構和意義結構,這也是衡量一部傳統(tǒng)小說創(chuàng)作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但是進入新媒體時代,大量文學文本特別是網絡超長篇小說打破了傳統(tǒng)文學嚴謹的敘事結構而呈現出多元雜糅、隨意松散甚至無序的結構形態(tài),顯示出新媒介文學與傳統(tǒng)文學的差異性。

        事實上,傳統(tǒng)文學作品敘事結構的深層價值指向是符合人類文明進化和社會管理的基本原則即“節(jié)約原則”,傳統(tǒng)文學作品受傳播介質和時空所限,必然在創(chuàng)作篇幅、創(chuàng)作周期以及創(chuàng)作方法上體現這一原則,以最少的篇幅傳遞最大的價值,所以敘事結構的嚴謹、規(guī)范和有序是必然的。但在新媒介文學的生產與傳播中,作品發(fā)布的篇幅在空間上沒有限制,作者的寫作和讀者的閱讀時間也有充分的自由度,與網絡文學敘事的“斷片”性和任意性之間的高度吻合,消解了傳統(tǒng)文學對敘事總體性的要求。所以新媒介文學文本特別是網絡長篇敘事的小說在敘事結構上超越了傳統(tǒng)呈現出多元變化。

        敘事結構的獨特多變是新媒介文學在創(chuàng)作中敘事自由的體現, 也是區(qū)別于傳統(tǒng)文學敘事結構穩(wěn)定統(tǒng)一的鮮明特征,主要表現是一部作品(通常是網絡超長篇敘事小說),是呈現多中心的開放式文體,會根據需要出現多種敘事方式。文本中敘事的每一個局部都很精細,每一個故事的片段都是敘事重心,都可以掀起一個小高潮,甚至可以高潮迭起,也就是多中心、多高潮、多主題、多人物、多重文本和多重意義的多元敘事模式。此外,一種“無敘事結構”的結構形式也是大量網絡小說文本呈現的特點,這主要源自作者創(chuàng)作之初的即興隨意,未刻意考慮敘事結構的嚴謹而使整個文本處于自由松散的形態(tài),像蔡智恒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李尋歡的《迷失在網路與現實之間的愛情》、安妮寶貝的《告別薇安》都是很松散的結構模式,甚至帶有散文化傾向。邢育森的網絡小說《活得像個人樣》更是在亂七八糟的情節(jié)中放任意識的自由無序,多重敘事時空并置,情節(jié)呈現片段化,基本談不上什么清晰的結構形態(tài)。當然,這是為了展現小說中自稱“變態(tài)狂”的“我”的行為和思緒混亂,很妥帖地刻畫著主題,展現著作者的隨心所欲。這種敘事結構雖然可能會出現諸如不容易清晰把握作品情節(jié)的發(fā)展脈絡、各部分比例不夠協調緊密等問題,但是這也是很多網絡文學作品本色再現生活情態(tài),忠實傳達普通人的生命體驗和人生感受、最大限度貼近生活時的自然呈現。“無敘事結構”的結構形式是由于新媒介文學在創(chuàng)作和發(fā)表上具有的極大自由性, 使得網絡寫手在寫作時未曾用心雕琢,只是順應正常的心理軌跡或事物發(fā)展的先后順序書寫文本而自然形成的簡單原始的結構形式。這種形式在無功利化的文本創(chuàng)作初期,網絡寫手創(chuàng)作比較自由隨性的時候出現較多,隨著文學進入資本運作的產業(yè)鏈中成為全媒體版權開放的內容資源之后,優(yōu)質文學IP內容文本的要求勢必會使自由松散的無敘事結構模式逐漸為精心布局的多元敘事模式所取代。

        四、結語

        新媒介文學在近二十年的發(fā)展中,已然形成自己特有的文本特性和創(chuàng)作規(guī)律。憑借其龐大海量的文本資源、多元普泛的創(chuàng)作群體、異質多樣又趨主導的受眾粉絲以及漸成規(guī)模的文學泛娛樂產業(yè)開發(fā)與資本運營等文學生態(tài)建構起獨立的文學生產與傳播運行機制,也毫無疑問地成為中國當代文學領域漸趨主流的文學樣態(tài),與借助機械印刷的紙質文學(包括文學期刊與文學出版)、借助視聽媒介實現影像化書寫的影視文學共同構筑了當下中國文學生產與傳播的新格局。

        但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隨著媒介技術的更迭和文學生存語境的變遷,未來基于媒介類型不同而從文學生產和傳播角度進行區(qū)分的文學界限將越來越模糊,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普及促使不同媒介文學的融合加劇、互動共生。比如文學期刊的網絡化運營,人們對網絡文學作品的更多接納,評獎機制更多向網絡文學作品和作家的傾斜;新媒介文學創(chuàng)作愈發(fā)注重內容品質而逐漸向傳統(tǒng)精英文學和經典創(chuàng)作中汲取營養(yǎng);圖書出版與影視文學都融入文學IP全版權產業(yè)運營和泛娛樂產業(yè)鏈中的加以整合等,這些現狀都能體現不同文學樣態(tài)之間的融合之勢。

        新媒介技術的革新和應用普及會加速不同媒介文學的融合,也使文學在生產和傳播的系統(tǒng)運作過程中,可以尋求到更好的生存支點。但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介技術確實促進了文學的繁榮與興盛,文學的數字化生存不可避免,但不能過度夸大新媒介的技術力量和工具屬性而遮蔽文學的本性和審美,也不能受資本巨大利益的誘惑扭曲文學精神和正向價值。新媒介建構出的自由、虛擬、包容而共享的語境空間容易出現無節(jié)制張揚欲望、濫用自由、膨脹個性的現象,體現在文學作品中就會使文學陷入無序、低俗、道德背離的境地。文學終究是源于人的精神而非技術,新媒介只是文學借助的工具,是建構文學新格局的有效資源,中國當代文學最終的發(fā)展,并不是在技術媒介上的更新換代,而是在于借助新媒介、新技術不斷提升文學作品的藝術水平和審美價值。

        總之,要使新媒介技術與人文性、文學性和諧共生,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數字技術,最大可能地提升文學的審美獨立性和文學自覺性,以構筑中國當代文學新的文化精神,發(fā)揚優(yōu)秀的文學品質,應當是中國文學未來健康繁榮發(fā)展的必然途徑和趨勢。

        猜你喜歡
        網絡文學媒介文學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傳媒評論(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對待網絡文學要去掉“偏見與傲慢”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26
        網絡文學竟然可以這樣“玩”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24
        揭秘網絡文學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16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書,最優(yōu)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網絡文學的誕生
        歡迎訂閱創(chuàng)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現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象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极品少妇xxxx精品少妇偷拍| 伊人亚洲综合网色AV另类|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二代| 国产喷白浆精品一区二区豆腐| 国产精品大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天堂在线资源中文在线8|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色婷婷|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蜜桃| 亚洲红杏AV无码专区首页|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久久av盗摄|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芒果| 国产色在线 | 亚洲|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 色偷偷女人的天堂亚洲网|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免费站| 免费网站看av片| 国产内射性高湖| 国产一级r片内射免费视频|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福利|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 小宝极品内射国产在线| 亚洲爆乳大丰满无码专区| 蜜桃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日本黑人乱偷人妻在线播放| 内射人妻少妇无码一本一道|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麻豆| 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东京热| 蜜乳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国产| 成 人片 黄 色 大 片|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无卡无码午夜观看| 少妇精品揄拍高潮少妇桃花岛| 欧美a级在线现免费观看| 欧美大黑帍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77777综合| 亚洲av手机在线观看| 极品老师腿张开粉嫩小泬| 搡老熟女老女人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院|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三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