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紀紅
邯鄲市趙都公證處,河北 邯鄲 056002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務事本身就紛繁瑣碎,錯根結節(jié),它里面不僅摻雜著多種利益關系,更交織著親情的融合,如果得不到妥善解決,可能會導致家庭內部關系緊張感情不容,進而影響整體大家庭的和睦團結。家庭作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能否和睦相處與社會的整體和諧息息相關的,那么,如果在糾紛產生出現之前,能把這些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是不是更好一些呢?需要采用哪種途徑能夠做到最好呢?公證作為我國司法制度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因其具有證明、服務、溝通、監(jiān)督、預防和減少訴訟糾紛的職能作用,在家事領域中具有其他司法手段所不具有的特殊優(yōu)勢,所以應充分發(fā)揮其“預防糾紛、減少訴訟”的職能作用,公證機構作為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一員,應該從每一個家庭入手,讓每一個家庭都能充分認識到法律既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又是權利保障的有利武器,充分體現出公證在社會活動中的法律效力。下面筆者就從工作實踐中的公證事項來講述新形勢下公證工作在家事領域中的作用。
過去,婚前財產約定協議公證對將要結婚的男女雙方來說是相當敏感的話題,人們對它的理解存在著不同的誤區(qū),有人認為:婚前財產約定協議公證有悖于傳統(tǒng),都還沒結婚,就想到離婚后怎樣分家,這無異于對愛情的玷污,根本不能接受。還有人稱:既然兩個人已經結為夫妻,就要相互體貼,假如把家里的財產分的清清楚楚,這樣還是夫妻嗎?可是隨著新《婚姻法》的出臺、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個人財產的不斷增多,婚前(夫妻)財產約定協議公證從難以啟齒到坦然面對,正在悄然走進普通人家的生活之中,結合工作中所遇到情況分析,前來我處咨詢、辦理婚前(夫妻)財產約定協議公證的當事人有以下兩類:(1)申請者為有過婚史的獨身者,他們在渴望另一段感情的同時,因雙方財產懸殊,一方有“巨額”財產,因而抱著“保護”自已合法財產的目的,存有“留一手”的心理;或因與前妻(夫)有過財產糾紛,以防后患的。(2)初婚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男女雙方經濟條件懸殊,住房、家電等財產往往由條件好的一方父母出資置備,出資老人擔心子女婚姻不牢固日后吃虧,要求女兒(兒子)與未婚夫(妻)辦理婚前財產約定協議公證。從公證實踐看,公證作為一種非訴訟的準司法制度,為人們預防財產問題的糾紛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婚前財產約定協議公證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功利性婚姻,而且也可作為解決日后婚姻、財產糾紛的重要證據,更是對夫妻感情的考驗,在離婚率遞增的今天,人們應該從“夫妻間應和睦相處,不該為金錢斤斤計較”的傳統(tǒng)觀念中解放出來,逐步認識到婚前(夫妻)財產約定協議公證的好處,選擇婚前(夫妻)財產約定協議公證將是一個理智的做法,認識到它對于穩(wěn)定家庭關系和財產關系,預防婚姻糾紛,保護夫妻雙方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起到得明顯的社會效果。
當您遭遇意外事故導致失去自理能力,或當年老體衰無法照顧自己……時,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護您名下的財產及事務呢?當然失去行為能力不是我們想要的選擇,沒有人喜歡假設自已將喪失照料自已人身和財產的能力,但不幸的是,衰老、中風、腦部創(chuàng)傷、精神疾病等等問題它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使您無法選擇和逃避意外失去民事行為能力,一旦發(fā)生以上情況,再想設立監(jiān)護人的時機就已經失去。在生活實踐中,監(jiān)護人的設定一般由失能人的配偶或其他親屬管理其名下財產或處理因病而不能按約履行的事務。然而,并非每一個管理人都能盡職盡責地履行其職責,若是不幸遇到個別毫無責任心,甚至惡意侵害當事人利益的管理人,這時您的合法權益將如何得到保護呢?這就需要一種公平、公正能讓公眾接受的方式或制度體現出來,合公民合法權益免受侵害。意定監(jiān)護制度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出臺進入公眾視野。2017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再次將焦點聚焦意定監(jiān)護制度并規(guī)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愿意擔任監(jiān)護人的個人或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已的監(jiān)護人。協商確定的監(jiān)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履行監(jiān)護職責。意定監(jiān)護制度為成年人提供了一個新的監(jiān)護模式,成年人特別是老人,可以在意識清楚時與自已選定人監(jiān)護人共同到公證處辦理《意定監(jiān)護協議》公證,指定一個自已信賴的人作為自已失能之后的監(jiān)護人,既可以讓信賴的人照顧自已的生活起居,又可以在出現重病或意外喪失或者部分喪失行為能力后,由監(jiān)護人解決監(jiān)護問題和財產處理問題,使自已的真實意愿,在自已失能后仍能得到有效延伸,這是一種能力喪失以前的自力救濟。關于意定監(jiān)護制度我們常能聽到“我還很健康,這個沒必要”、“我還年輕,失能這個事我不想考慮”、“衰老才會導致失能,等我老了再做安排……”等等一些想法和說法,但是當意外發(fā)生后誰是真正可以幫到你的人呢?所以智者遠慮,獲益自身請為自己辦理一份《意定監(jiān)護協議》公證。
當今社會,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成年人開始打破“生前不談身后事”的傳統(tǒng)觀念,選擇了通過生前訂立遺囑的方式來避免身后家庭成員因財產繼承而產生困擾甚至造成矛盾的解決方法。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把遺囑交給親朋好友保管,但這樣做其實隱藏著很多風險隱患。首先,親朋好友與家庭成員以及潛在繼承人之間往往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有意或無意之間就可能泄露遺囑的內容,直接引發(fā)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其次,親朋好友保管遺囑大多數缺乏專業(yè)的保管設備、能力和知識。最后,如果遺囑人在不同的時間段或不同的地方立有多份遺囑并由不同的人保管,當立遺囑人去世后,這些保管人是否能夠全部找到,是否能夠將所有的遺囑放在一起進行確認,這些問題的存在,很難預料,伴隨著中國公證協會《辦理遺囑保管事務的指導意見》的實施,當事人申請公證機構保管遺囑時,公證機構將依據《公證法》、《公證程序規(guī)則》以及《辦理遺囑保管事務的指導意見》的規(guī)定,依法嚴格處理保管事務,咨詢告知、遺囑封存、現場記錄、信息備案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嚴格遵照法定程序,由此可見,公證機構的職能屬性和業(yè)務能力等方面均具有保管遺囑的天然優(yōu)勢,通過公證機構保管遺囑,不僅可以防止遺囑信息的遺失或泄密、毀損,也有利于為日后實現遺囑人的心愿提供了權威路徑。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法治的進步,公民法律意識也在逐步提高,公證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公證和人們生活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通過公證介入家事領域,引導和規(guī)范民事法律行為,宣傳法律知識,解答法律咨詢,提供公證法律幫助,對于理順家庭關系、防止矛盾激化、促進家庭和諧與社會穩(wěn)定奠定了堅實的治國基礎,產生著長遠的法制理念和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