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保
馬克思恩格斯理論到底是一種實證的科學,還是一種和實證科學相對的哲學?對這一學說性質的判斷,中外莫衷一是,分歧巨大。國外普列漢諾夫、德拉-沃爾佩以及國內傾向于蘇聯(lián)教科書解讀體系的專家們一般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理論是一種實證科學,而柯爾施、馬爾庫塞以及國內俞吾金、吳曉明等學者則傾向于反對把馬克思恩格斯理論解讀成一種實證主義。這一分歧,一方面說明馬克思恩格斯學說作為應對西方哲學第三次危機的一種方案,即把實證科學和哲學結合起來從而取得革命性的復興成果受到普遍的關注,另一方面也暗示這種統(tǒng)一理論內部存在緊張的關系,這種張力甚至可能導致馬克思恩格斯理論的再次分裂。因此,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理論是不是一種實證主義?如果是,是哪一種,不是哪一種?又和哪一種比較相近?以往對此問題的解決不力,主要原因在于局限在兩種實證主義框架里討論,但是馬克思恩格斯語境中具有哲學意義的“實證主義”實際上共有六種,這一發(fā)現(xiàn)有望澄清這一長期的哲學爭訟。
在反對把馬克思理解為實證主義的觀點中,一般認為或潛在地認為實證主義只有一種,即把數(shù)學-物理等自然科學的研究范式推廣到社會、歷史、文化、哲學、宗教等領域,扼殺人的能動性、批判性、革命性和超越性,執(zhí)行對現(xiàn)狀的肯定和維護甚至對某種專制制度的辯護等意識形態(tài)功能,沒有考慮到人的精神領域具有比物理物質領域更復雜的性質,所以這種推廣是無效的、有害的。這是柯爾施、馬爾庫塞等針對第二國際的馬克思主義解釋模式首先提出來的批判,俞吾金、吳曉明等在反思蘇聯(lián)教科書哲學體系浪潮中繼其后。這種批判模式起到糾正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解釋體系的自然科學化傾向,廣為哲學研究者所認同。問題在于,“實證主義”作為哲學史上的一大流派,至少有三代流變的歷史,在未對實證主義作詳盡考察的情況下,就籠統(tǒng)地把“實證主義”界定為數(shù)學-物理自然科學研究范式的普遍應用,這會帶來許多問題。罔論“實證主義”各流派的學說是否得到真正的對待,就馬克思恩格斯理論而言,如此籠統(tǒng)地定義“實證主義”會帶來一個大問題: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性質應如何界定?到底是實證主義還是形而上學?馬克思恩格斯反對把自己的理論定性為形而上學,肯定地歸結為“實證主義”,但這又明顯不是數(shù)學物理自然科學研究范式意義上的實證主義。在預設僅有一種“實證主義”模式中,這就是一個得不到解決的困局。
那么,“實證主義”是否有且只有一種?答案是否定的。且不說孔德、馬赫、邏輯實證主義等三代實證主義流派之間的巨大差異,就馬克思恩格斯文本而言,也不僅存在一種實證主義,而存在六種之多:1.以數(shù)學-物理學為代表的自然科學體系、百科全書式的知識體系及其抽象原則、研究范式的普遍推廣應用;2.孔德的實證主義;3.依賴外在權威、信仰而非人類自身理性的宗教與神學;4.以實存為原則的、與理性辯證法批判相對的歷史法學派;5.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6.馬克思恩格斯對自己理論的性質的指稱。
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著作中、在何種意義上使用“實證”“實證主義”等術語?“實證”一詞來源于拉丁語positivus,法語為、德語、英語均為positive?!皩嵶C主義”德語、法語均為positivism,英語為positivism。在本文所涉及的文本中,比如馬克思與孔德的文本使用的都是該詞及其變格。可以說,在這幾國的語境中,此系術語不存在因翻譯、近義詞等混淆歧義而有使用上的干擾。該詞還有“肯定的、積極的、正面的、實際的”等意思,一般與négative(否定的、消極的)相對,有時也引申為與critique(批判的、批評的)相對,不過在哲學中主要取其“實證”一義。作為哲學上的術語和一般含義有很大的區(qū)別,如果望文生義,認為孔德實證主義是完全拒斥否定和批判,并把他與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和“否定辯證法”相對立,那么這是一種把作為孔德哲學術語的“實證”等同于詞典的解釋乃至日常用語的簡單化臆斷。這在下文將展開闡述。
馬克思恩格斯文本既在一般意義上使用過該詞,也在哲學術語意義上使用過該詞。在《資本論》中,positive一詞總是在和“消極的”相對的意義,作為“積極的”含義而使用,比如“積極的勞動”[注][德]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3頁。、“貪欲的積極表現(xiàn)”[注]同上,第276頁。、“積極行動”[注]同上,第483頁。等?!丁春诟駹柗ㄕ軐W批判〉導言》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也是在一般“積極的或肯定的”意義上使用該詞,如“積極參加”[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62頁。、“積極意義”[注]同上,第464頁。、“肯定地承認”[注]同上,第286頁。。這些都不是哲學意義上的用法,無需進一步探討。
馬克思恩格斯在哲學上使用該術語,一共可區(qū)分為五種實證主義,加上一種別名稱呼的實證主義,一共六種。
第一種,以數(shù)學-物理學為代表的自然科學體系、百科全書式的知識體系及其抽象原則、研究范式的普遍應用。人類追求實證知識,自古希臘始,即有百科全書式的自然哲學。例如,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指出,以亞里士多德百科全書式的科學為代表的希臘人的實證哲學;馬克思在其博士論文指出,德謨克利特認為哲學是真實的知識但是缺乏內容,對哲學的知識的不滿足使得他要用經(jīng)驗的觀察來獲得實證知識,于是他游學半個世界,精通百科全書式的知識門類。至于近代,隨著自然科學的興起,“實證”一詞幾乎成為知識的根本性質。例如,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全集第3卷,1960年版)的多處用法:1.“實證材料”意為“事實”(第32、471頁);2.“實證知識”指各種經(jīng)驗知識,尤其是經(jīng)驗歷史(第190頁);3.英國政治經(jīng)濟學家邊沁、穆勒理論中具有實證的經(jīng)濟內容;理論是單純地肯定事實,法國愛爾維修和霍爾巴赫缺乏實證內容,理論變成哲學體系;“實證內容”指經(jīng)濟內容,從經(jīng)濟關系角度分析(第482頁);4.“經(jīng)驗的自然科學和實證的知識”(全集第40卷第207頁,1982年版),指由觀察、實驗而來的知識,包括物理學、倫理學、數(shù)學,百科全書式的各種科目、各種藝術。自然科學作為實證知識無可厚非,但看到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威力,從而將自然科學的抽象原則和研究范式推廣到一切領域,包括道德、精神、心理領域,甚至連神的世界也被解釋成一捆數(shù)字、一堆原子、一把重力,這恐怕會失準。這種模式,馬克思恩格斯并不稱之為“實證主義”,而是有針對性地提出一個批判性術語“機械唯物主義”,即上文提到的別名稱呼的那種實證主義。機械唯物主義就是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被批判的,把事物、現(xiàn)實當作客體、直觀來理解從而忽視人的能動性、精神性方面的舊唯物主義之一種,這種機械唯物主義把人解釋成物、解釋成機械結構和運動。
對這種實證主義的批判,主要集中在《神圣家族》。這里,馬克思區(qū)分了三種唯物主義,最早的一種就是被他稱為機械唯物主義的實證主義。馬克思認為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尤其是法國唯物主義,是基于現(xiàn)實的目的而展開的對政治、宗教、神學、17世紀形而上學及一切形而上學的斗爭。法國發(fā)生在17、18世紀的哲學運動,在19世紀才在德國形成。被法國啟蒙運動特別是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擊敗的17世紀形而上學,在19世紀德國思辨哲學特別是在黑格爾體系中得到了勝利的和富有內容的復辟。因此,德國興起了法國已經(jīng)結束的哲學運動。法國唯物主義同17世紀形而上學的對立,正是德國人同思辨形而上學進行斗爭的哲學立場以及現(xiàn)成的思想資源??梢姡硇苑磳ψ诮?、神學、形而上學,向實證科學深化以及關注塵世的世界,是當時西方哲學運動的主題和時代精神,哲學大趨勢是從想象的、思辨的、神秘的精神向實證精神轉型(圣西門、孔德語)。馬克思稱這種精神為唯物主義,并將之分為三種,即“機械唯物主義”“理論上人道主義的唯物主義”“實踐的唯物主義”。
首先,所謂機械唯物主義,是指發(fā)源于笛卡爾物理學的一種唯物主義。它認為物質具有獨立的創(chuàng)造力,機械運動是物質的生命表現(xiàn),物質是物理學范圍的唯一實體,是存在和認識的唯一依據(jù)。其代表有醫(yī)師勒盧阿、醫(yī)師卡巴尼斯、醫(yī)師拉美特利、霍布斯,主要觀點認為“靈魂是肉體的樣態(tài),思想是機械運動”,把幾何學看作是科學的圭臬。其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機械的自然科學研究中。至于對人的認識,馬克思說“唯物主義變得敵視人了”[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64頁。。這是一種片面的唯物主義,對人的把握停留在“幾何學家的抽象的感性”層面。圣西門以牛頓力學解釋宇宙萬物,也屬于此類。但圣西門的助手、學生孔德反而不是,他和馬克思一樣明確反對把數(shù)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研究方法普遍推廣到社會、歷史、道德、精神領域,他們都超越了機械唯物主義的水平[注]關于孔德和圣西門的實證思想的關系,參見李天保:《孔德在實證思想上對圣西門的三個超越》,《山東社會科學》2016年第11期。。其次,“理論上人道主義的唯物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的相同之處,在于承認感性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運動是物質的第一特性;不同之處在于,“人道主義的唯物主義”不是把機械運動看作是物質運動的標準形式,而是把物質的傾向、生命力、緊張等活生生的本質的力量看作是首要的運動形式,并因此形成各物質的個性和差異。這種唯物主義帶有人道主義的特性,能夠恰當?shù)乩斫馊说奈镔|性存在不僅是一種機械運動,更是一種有生命的本質動作。馬克思評論說:“物質帶著詩意的感性光輝對人的全身心發(fā)出微笑。”[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頁。其代表有培根、洛克、孔狄亞克、愛爾維修(盡管他的部分觀點亦可歸在機械唯物主義類),主要貢獻是論證知識和觀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原則。這個原則批判了宗教、神學和形而上學,為人重新理解自己和世界提供了依據(jù)。根據(jù)馬克思在文中的判斷,費爾巴哈也屬于此類。最后,“實踐的唯物主義”即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它不僅是一種理論,更是一種實踐,因此是實踐的理論和理論的實踐。它發(fā)源于人道主義的唯物主義,是其理論原則的進一步應用發(fā)展。從上述分類可以看出,馬克思對機械唯物主義的歷史功績是肯定的,對其理論的哲學深度和時代發(fā)展是批判的,但認同后兩種唯物主義,此時的馬克思尚未批判費爾巴哈。
從實證主義與形而上學對立的角度看,馬克思無疑反形而上學,而屬于實證主義陣營。他認為17世紀以笛卡爾、萊布尼茨、斯賓諾莎等人為代表的形而上學,還包含了數(shù)學、物理學等科學與世俗的內容;18世紀初,“實證科學脫離了形而上學,給自己劃定了單獨的活動范圍”[注]同上,第161頁。;從此,實在的本質和塵世的事物越來越在實證科學中受到人們的關注,而形而上學只剩下想象的本質和神靈的事物。誕生于這一哲學斗爭的法國唯物主義有兩個源頭:一是笛卡爾,發(fā)展成為機械唯物主義,主要貢獻在于促進自然科學這種實證科學的繁榮;一是洛克,直接導向社會主義。“而法國和英國的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則在實踐方面體現(xiàn)了這種唯物主義?!盵注]同上,第160頁。19世紀的德國形而上學,將永遠屈服于以費爾巴哈理論為代表的人道主義的唯物主義,以及以法國和英國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為代表的實踐的唯物主義。馬克思認同實證科學潮流,其學說性質和人道唯物主義、英法實踐的唯物主義乃是同道。
馬克思學說和第一種實證主義,即數(shù)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研究范式普遍推廣應用的機械唯物主義的關系是非常明確的。他認可自然科學在其單獨領域的獨立意義,但對范式推廣,一方面認可這一推廣的哲學模式的歷史功績和源頭意義,另一方面批評該哲學模式機械、敵視人、缺乏高度、落后于時代。馬克思的學說具有自然科學的某種唯物精神,但是本質上卻不屬于這一機械唯物主義流派。如何既區(qū)別于機械唯物主義,又將自然科學的研究精神統(tǒng)一于一切領域,乃是馬克思恩格斯學說取得革命性意義的關鍵。如果說“實證主義”就是指機械唯物主義,那么馬克思恩格斯學說當然不是“實證主義”。第二國際、蘇聯(lián)教科書解釋模式有明顯的傾向于機械唯物主義的嫌疑,對此進行批判,符合馬克思恩格斯理論要求。但是問題在于,僅僅將機械唯物主義充當實證主義的唯一理論、精神,就會造成對各種實證主義的誤判,從而難以定位馬克思恩格斯理論性質以及其和實證主義的關系。
第二種實證主義指孔德的實證主義。馬克思在1866年7月7日給恩格斯的信中提到,孔德去世至今將近十年,實證主義運動正熱火朝天,所以他開始研究孔德。研究過程不得而知,給出結論是,實證主義出現(xiàn)于1832年,其影響力建立在其體系的包羅萬象的迷惑性上,思想是膚淺的、腐朽的。恩格斯在1895年1月24日致斐迪南·滕尼斯的信中認為,孔德只是把圣西門的思想庸俗體系化。筆者對馬克思恩格斯的說法提出了異議并論證認為,孔德實證主義基本思想的形成在1822年,他的體系不是抄襲和體系化圣西門的,而是和圣西門共同探討發(fā)展的,在合作期間已經(jīng)部分地區(qū)別于圣西門并最終超越圣西門。馬克思恩格斯對孔德的論斷其實是被圣西門學派蒙蔽的一個誤判。真實情況是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圣西門學派而受孔德實證主義的影響[注]參見李天保:《反思馬克思恩格斯對孔德的兩個論斷》,《廣西大學學報》2016年第3期。。
從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對孔德的寥寥數(shù)語評論看,他們對孔德持完全否定的態(tài)度,但并沒有給出其論斷的支撐材料。這就給人一種印象,以為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孔德實證主義就像批判機械唯物主義一樣。實際上,馬克思恩格斯從來沒有論述過孔德的實證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的關系,把孔德實證主義簡單歸結為機械唯物主義來對待,實是一種臆斷。以筆者可以把握的研究來看,圣西門是典型的機械唯物主義,孔德反而因克服了機械唯物主義而超越了圣西門的實證思想。孔德的貢獻在于:1.界定實證的一般方法論和實證政治學自身的方法論;2.發(fā)展了世俗歷史理論和文明概念;3.為政治學(社會學)實證化奠定了基礎。因而,孔德不但沒有比圣西門離馬克思恩格斯更遠,反而更加接近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這一點不但后來的普列漢諾夫沒有發(fā)現(xiàn),就連馬克思恩格斯本人也沒有覺察到,因而造成迄今盛行的謬論,即把孔德當作比圣西門更低一個層次的機械唯物主義的實證主義[注]參見李天保:《孔德在實證思想上對圣西門的三個超越》,《山東社會科學》2016年第11期。。
至于孔德實證主義和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關系,是一個頗具難度的學術任務,須另外展開研究。如果說實證主義就是指孔德的學說,那么無論馬克思恩格斯學說性質與孔德有幾分相同,其終究不是孔德。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學說不是孔德實證主義,并不等于馬克思恩格斯學說不能是某種實證主義。
前面兩種實證主義是和自然科學、經(jīng)驗原則緊密相關的,但并非所有的實證主義都如此,有一類完全脫離自然科學經(jīng)驗原則,甚至反對人類整個理性的宗教、神學、形而上學也號稱“實證主義”。這就是上文提到的第三種“實證主義”,即依賴外在權威、信仰而非人類自身理性的宗教與神學構成的“實證主義”。
最初把“實證”和宗教、神學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黑格爾。青年黑格爾在其《基督教的實證性》文稿中,把實證性看作是現(xiàn)代性批判的關鍵詞,認為基督教進入現(xiàn)代已經(jīng)從原始的道德宗教轉變?yōu)閷嵶C宗教。原始基督教中,耶穌只是一位道德教師,強調人的理性、尊嚴和自由在宗教中不可或缺地位,但后來的奇跡說、十二門徒、教派、國家等因素改變了原始基督教的性質,使其成為實證的宗教?!皩嵶C的宗教(A positive religion)是這樣一種宗教,它奠基于權威(authority)之上。從道德上看,它完全地或至少是不完全地漠視人的價值?!盵注]G. W. F. Hegel, Early Theological Writings, trans. by T. M. Knox,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8, p. 71.依靠外在的權威而和人的理性、尊嚴、自由相對立的性質被定義為實證性。在黑格爾看來,實證性不僅僅限于現(xiàn)代基督教,還適用于整個現(xiàn)代性批判?!坝捎谌魏螙|西都可能由于對自由的壓制而處于被強制的狀態(tài)下,因而任何教義、任何原則都可能變成實證的。”[注]Ibid., pp. 171-172.
根據(jù)黑格爾的說法,這種“實證主義”的產(chǎn)生及流變是:啟蒙運動借助科學造成一個凌駕于個體的強大的社會實體、一種可感事物的世界,人類主體成為精神的主宰,但對個體自我精神是壓抑的,導致自我意識的空洞和卑賤,這是現(xiàn)實異化的一個方面;人的精神只實現(xiàn)了一半,另外一半?yún)s須在宗教信仰中求得確證,這是現(xiàn)實異化的另一方面。黑格爾認為,宗教和科學的對立、知識和信仰的分離是對人的主體性把握不到位所致;啟蒙派哲學家如康德、費希特等把知性、反思當作理性,對宗教的理解停留在知性的層面,導致人對宗教絕對主體的生分;相反,雅各比、施萊爾馬赫等改革派神學家通過情感和直觀的方式來接近上帝,反而使上帝在理性上遠離于人。這兩派導致人的主體性和上帝的主體性的分離,沒有通過理性而統(tǒng)一起來,黑格爾認為二者本質上都是實證宗教,即“凡是僅憑個人的權威和杰出行為而曲線求全的倫理,僅憑權威而沒有將人類價值融入道德的宗教,都是實證的”[注]Hegel Werkausgabe,Band 1,Suhrkamp Verlag 1986,S. 10.。可見,第三種“實證主義”主要是指將人的主體性和上帝的主體性在理性上分離的宗教和神學,以及類似的以外在權威、信仰、或以內在的知性、感性等片面信念為原則的哲學。
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對這種實證主義的論述,甚至比前面兩種還早。博士論文時期,馬克思在《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筆記五論述柏拉圖哲學時,認為柏拉圖哲學用了神話和寓言的形式來闡述他的哲學認識。柏拉圖把從肉體中解放、拯救和分離靈魂作為哲學的任務,因此其哲學具有宗教性質;他又把這種宗教的拯救力量賦予哲學,因此又是一個哲學家。柏拉圖對哲學的認識、對絕對的東西的解釋,不是從思想的永恒威力來尋找客觀的力量,而是尋找神話和寓言的根據(jù),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實證的”根據(jù)、“實證的解釋”。絕對的東西本身是超驗的,但不能總是遠離認識、總是一片漆黑、總是否定,而是必須表現(xiàn)出來,又不能經(jīng)驗地表現(xiàn)出來,所以唯一恰當?shù)男问骄褪巧裨捄驮⒀裕ㄟ^神話和寓言這一介質折射絕對的東西。馬克思認為,柏拉圖哲學的這種特性和基督教有著血緣關系,基督教是“實證宗教”,是“超驗的東西的完美哲學”。馬克思分析,對絕對的東西的實證的解釋不是一種沒有歷史意義的做法,而是與希臘哲學的主觀性質、與哲人的使命有緊密聯(lián)系的。通過這種實證的做法,“主觀的信心就成為客觀的真理”[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43頁。。而亞里士多德不認同這種做法,認為是空話。可見,“實證”有兩個不同于現(xiàn)代解釋的意義,即強調主觀的、主體經(jīng)驗情感以及表詮[注]在宗教解釋學,否定即所謂遮詮,實證即所謂表詮。從解釋學角度看,不管解釋是主觀經(jīng)驗還是客觀經(jīng)驗,凡是對認識的肯定的解釋都是實證的,對認識的否定的解釋都是非實證的。所謂否定的解釋,如我們說神是絕對的,那么我們對這一命題的論證就是:物質不是神,認識不是神,理性不是神,無論什么都不是神,因為神是絕對的,不在定義中。這就是所謂的絕對的漆黑。因為不能直接用“神是什么”來定義,所以肯定的解釋就必須通過神話和寓言的方式來呈現(xiàn)??梢?,“實證”一詞在方法論上意味著有內容呈現(xiàn),而不管這種內容是內在經(jīng)驗還是外在經(jīng)驗,而經(jīng)驗內容對于經(jīng)驗者來說即為真實,所謂通過信心而為真。。所以,被現(xiàn)代科學判為非實證的、虛妄的神話、寓言、柏拉圖哲學和基督教,在馬克思此文中都被看作是實證的。
同一時期的恩格斯對“實證”一詞的用法和馬克思是一致的。恩格斯早年的文本《謝林論黑格爾》(1841年)、《謝林和啟示》(1842年)、《評亞歷山大·榮克的〈德國現(xiàn)代文學講義〉》(1842年)談到當時有所謂的實證哲學。實證哲學是19世紀30-40年代初德國哲學中的一個宗教神秘主義流派,其代表有克·?!の荷?、伊·海·費希特、安·君特、弗·巴德爾等,從右的方面批判黑格爾哲學,認為理性認識的哲學是否定哲學,神的啟示才是“實證”知識的唯一源泉。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再次提到該種實證哲學。它的“實證”一詞指某種在能知之前的經(jīng)驗,這種經(jīng)驗是先驗的經(jīng)驗。恩格斯轉述謝林的意思說:“否定哲學把一切引導到僅僅是可知性的階段,然后把它們轉給其他科學,只有‘某種最終的東西’是它無法引導到這個階段的,然而,這某種東西正是最值得認識的東西?!盵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41頁。恩格斯認為,謝林的學說是神啟哲學,屬于實證哲學范疇。這種學說除了最終毫無根據(jù)地導致上帝外,表現(xiàn)出來的都是隨意的說法,根本達不到和解信仰與知識的目的。榮克也站在謝林的立場,針對大衛(wèi)·施特勞斯和費爾巴哈對神的否定而提出實證的救世主之說。榮克對世界歷史無休止的進步表示憂慮,認為不斷的否定不是實證的,回歸到靜止的上帝才是實證的。
恩格斯對這種“實證主義”的回應是,“發(fā)展著的思想是惟一永恒的和實證的”,“否定實質上是十足實證的東西”,也就是說世界歷史的進步以及對這種進步的把握的理性思想本身就是實證的,而外在變化不止的事實才是否定的和應當受批判的。這里的“實證”和“否定”相對,所謂否定就是不斷的進步運動,包括世界歷史和思想;實證的,無論在實證哲學家那里還是在恩格斯這里,標榜的都是事實的真實性、肯定的意義。不過,在實證哲學家那里,靜止的、神啟的才是實證的;在恩格斯這里,運動的、否定的世界歷史和理性就是實證的。此中,“實證”一詞成了真實性和積極意義的標志,只是對什么是實證的,意見不一。恩格斯把否定的辯證法看作是實證的。這樣,恩格斯將“實證”一詞引入黑格爾的辯證法討論中,并為未來誕生的、結合黑格爾學說與自然科學精神的唯物辯證法與唯物史觀的實證性問題埋下伏筆。
這種“實證主義”和上面兩種實證主義的聯(lián)系主要在其誕生的現(xiàn)代性結構,是構成現(xiàn)代性實證思想的兩極,而黑格爾通過思辨辯證法將兩極統(tǒng)一起來,將使實證主義呈現(xiàn)出更繁復的面貌,這條線索的發(fā)現(xiàn)將提供澄清各實證主義間聯(lián)系的關鍵。
第四種實證主義是以實存為原則的而與理性辯證法批判相對的歷史法學派。這種實證主義盡管具有明顯的哲學意蘊,但整體上是一種法學派別。馬克思所作《法的歷史學派的哲學宣言》一文中出現(xiàn)的“實證”“實證主義”,是在法學派別意義上使用的。
德文das Positiverecht除了按學界習慣翻譯成“實證法”外,也有人更準確地翻譯成“實定法”,也就是強調法的實存、既定的權威性。按照哲學性質來分類,法學可分為實證主義哲學派和自然法學或其他哲理法學派,其中實證主義哲學派包括歷史法學派和社會法學派。兩大派別的區(qū)別在于自然法學或其他哲理法學派認為法律要有道德、理性等形而上學基礎支撐,實證主義哲學派則反對這種形而上學建構,認為從社會實存或歷史來源方面對法律進行研究才是真實的。自然法學派以道德為法學的形而上學的基礎,這種觀點遭到了以邊沁、奧斯丁為代表的實證法學派、以胡果為代表的歷史法學派以及黑格爾法學派的批評。在反對自然法學派方面,歷史法學派和實證法學派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具體理論又有不同,實證法學派認為法形成于強權、執(zhí)行于命令,歷史法學派則認為法來源于歷史傳統(tǒng),尤其追溯歷史源頭,也就是人的原始狀態(tài)。
盡管馬克思反對形而上學,但他在批判胡果時表現(xiàn)出和黑格爾同樣的理性精神。也就是說,他認為胡果把自然狀態(tài)看作是人類本性的真正狀態(tài),對歷史源頭的強調太過,以致否定了歷史發(fā)展過程作為理性的展開,以及理性在現(xiàn)實和未來發(fā)展的作用,回到了動物性的自然狀態(tài)來界定法律,這是用一種片面的理性來懷疑人類理性的片面做法。把歷史的展開看作是合理的過程,把理性看作是現(xiàn)實和未來的主線,這條思路無疑是黑格爾式的,盡管馬克思法理學后來的發(fā)展和黑格爾不同,但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在《法的歷史學派的哲學宣言》一文中,馬克思主要用黑格爾理性辯證法這一觀點來批判胡果。按照馬克思的說法,胡果認為“實證的事物是不合乎理性的”,即實存的所有制、國家制度、婚姻等不是基于理性的,因為理性對這些制度最多只能發(fā)表空論,并不能起到強制作用,相反,理性屈從于實存的制度。在這種對立中,只存在一種標準?!凹偃缋硇允呛饬繉嵶C的事物的尺度,那末實證的事物就不會是衡量理性的尺度。”[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99頁。胡果把存在的一切事物當作是權威,把理性能動性原則廢除了,因此看不到不同實存事物的差別、事物歷史發(fā)展的差別,對他而言“皮膚上的疹子就像皮膚本身一樣實際”。他把理性判為假,反之將實存的籠統(tǒng)的現(xiàn)實判為真,這是啟蒙運動中庸俗的懷疑論,懷疑一切以致自己不受理性和道德的約束與指引,放浪到走向滅亡,走向完全墮落的、倒退到動物性的片面理性,這不是啟蒙運動后繼者康德的新理性精神??傊?,“胡果的論據(jù),也和他的原則一樣,是實證的,也就是說,是非批判的”[注]同上。??梢?,“實證”一詞指的是以實存為原則的法學理論,這種理論和批判的理性-歷史辯證法是對立的。這種“實證的”理性為專橫和暴力的法立言。
概言之,第四種實證主義主要指以實存為原則的歷史、法學傾向,和黑格爾的思辨理性、批判相對。馬克思的批判體現(xiàn)了一種黑格爾式的哲學精神,因為批判的對象是歷史法學派,所以出現(xiàn)強調這種精神在社會歷史維度的表現(xiàn)的苗頭,馬克思的這種用法和恩格斯在批判第三種實證主義時所持觀點不約而同。馬克思恩格斯就這樣將“實證”一詞引入黑格爾的辯證法討論,為其學說未來發(fā)展所呈現(xiàn)的形而上學與實證精神的復雜關系埋下了伏筆。因此,就有第五種實證主義,即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馬克思盡管對黑格爾的辯證法表示極大的贊賞,但認為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在批判上是不徹底的,是一種“虛假的實證主義”。
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的不徹底性。黑格爾把宗教看作是自我意識的外化、異化,同時認為外化的宗教世界是精神世界的確證,必須通過這種異化和在思想上通過認識的揚棄而達到自我的確證。馬克思認為黑格爾沒有徹底消除異化,只是硬說在自己的異在本身中即在自己身邊,把現(xiàn)實的分裂對立在思想上看作統(tǒng)一。馬克思批評道:“因此,在揚棄例如宗教之后,在承認宗教是自我外化的產(chǎn)物之后,他又在作為宗教的宗教中找到自身的確證。黑格爾的虛假的實證主義即他那只是徒有其表的批判主義的根源就在于此,這也就是費爾巴哈所說的宗教或神學的設定、否定和恢復,然而這應當以更一般的形式來加以考察?!盵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71—172頁。馬克思不同意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的批判模式,認為它只停留在認識上的批判和肯定,沒有真實地改變現(xiàn)實處境。黑格爾的辯證法,不僅在宗教上的批判是如此虛假,在任何一個領域里的生活批判都是如此。馬克思批評黑格爾的說法:“一個認識到自己在法、政治等等中過著外化生活的人,就是在這種外化生活本身中過著自己的真正的、人的生活?!盵注]同上,第172頁。這種不觸及現(xiàn)實、僅僅在思想上的自我肯定、自我確證的唯心主義辯證法被馬克思定位為“虛假的實證主義”,其實質是對異化現(xiàn)實的虛假的批判。
由上述論述可見,其一,在馬克思看來,“實證主義”是一個具有正面含義的術語,是一個高于黑格爾辯證法的詞,是馬克思繼承黑格爾辯證法的批判功能而剔除其唯心主義幻想,將批判徹底應用在現(xiàn)實中的理論路向,這簡直可以等于“唯物辯證法”的提法,至少是對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性質和根本方向的判定。其二,“辯證法”“批判”等術語不僅不與“實證主義”術語相對、相斥,相反,馬克思將辯證法(“作為推動原則和創(chuàng)造原則的否定性的辯證法”[注]同上,第163頁。)的批判性質歸結到“實證主義”一詞。其三,不僅唯物主義可以是“實證主義”,唯心主義也可以是“實證主義”,盡管是不徹底的。馬克思曾說過黑格爾晚期著作是一種“非批判的實證主義和同樣非批判的唯心主義”[注]同上,第162頁。。其四,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文本中,馬克思把“實證主義”的基本條件和性質定格在現(xiàn)實、實踐方面。他在分析英法不同的國民經(jīng)濟學家的理論透徹性時說:“例如,在拜物教上就可以看出,理論難題的解決在何種程度上是實踐的任務并以實踐為中介,真正的實踐在何種程度上是現(xiàn)實的和實證的理論的條件?!盵注]同上,第139頁?,F(xiàn)實的和實證的理論即透徹的政治經(jīng)濟學理論必須依賴于實踐發(fā)展情況,反之,實踐的發(fā)展必然導向更為現(xiàn)實和實證的理論。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實證”一詞繼續(xù)和黑格爾關涉。其一,“實證”意味著歷史的、運動的發(fā)展過程。馬克思說:“黑格爾完成了實證唯心主義。他不僅把整個物質世界變成了思想世界,而且把整個歷史也變成了思想的歷史。他并不滿足于記錄思想中的東西,他還試圖描繪它們的生產(chǎn)的活動。”[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6頁。這里,所謂唯心主義就是“把物質世界變成思想世界”并把“歷史變成思想的歷史”,把觀念、想法、概念認為是統(tǒng)治和決定現(xiàn)實世界的原則。所謂實證的唯心主義就是從運動發(fā)展的歷史角度來描繪世界,當然這里的世界是唯心主義的。其二,歷史在材料上是經(jīng)驗事實,而非虛構的,這是黑格爾“實證”一詞的另一層含義。正如馬克思所言:“如果人們想要像黑格爾那樣第一次為全部歷史和現(xiàn)代世界創(chuàng)造一個全面的結構,那末沒有廣泛的實證知識,沒有對經(jīng)驗歷史的探究(哪怕是一些片段的探究),沒有巨大的精力和遠見,是不可能的?!盵注]同上,第190頁。黑格爾不僅從歷史運動的思維上去展開理論,而且其歷史材料也是經(jīng)驗的。
至此,我們了解到,馬克思恩格斯語境中“實證”“實證主義”諸術語呈現(xiàn)出一種紛繁復雜而又關系緊密的狀態(tài)。馬克思恩格斯學說所面對的“實證主義”,不僅是自然科學范式的普遍應用的機械唯物主義,而且是從自然科學到法學、科學哲學、思辨哲學乃至宗教、神學等諸派別皆各自成立的、既相區(qū)別又相聯(lián)系的多種學說。而且,馬克思恩格斯學說并不是單純呈現(xiàn)出與“實證主義”相對立的立場,而是錯綜復雜的立場,尤其他們和黑格爾辯證法的聯(lián)系、和英法諸實證主義的關系,本身就隱含著一種新的實證主義的苗頭。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不僅自然科學范式構成一種“實證主義”,連黑格爾也是一種“實證主義”,因而,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的學說標志為“實證主義”,也就不是不可能的了??茖W的馬克思主義解釋體系側重于馬克思主義的實證性,而黑格爾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等哲學解釋體系偏向于馬克思主義的形而上學性,這本身就說明了馬克思主義的兼容性。馬克思恩格斯把兩者統(tǒng)一起來,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他們哲學創(chuàng)新之路。馬克思恩格斯面對的是英法自然科學、政治經(jīng)濟學等具有強大生機的現(xiàn)代實證主義思潮及其世俗運動,以及德國哲學家所代表的形而上學古典價值和啟蒙運動的理性的思辯成果之間的尚未統(tǒng)一局面,而這是時代精神、哲學革命的根本任務。對馬克思恩格斯而言,一種新的“實證主義”理論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們通過將德國哲學尤其是黑格爾學說,與英法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相結合,樹立了一種新的“實證主義”,來解決這一時代精神的任務。針對黑格爾不徹底的“虛假的實證主義”,針對英法民族重經(jīng)驗、重運動而缺乏理性思辨高度的科學和工業(yè)精神,他們追求發(fā)展一種更高的、徹底的、真實的“實證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的“實證主義”并非無源之水,而是在繼承前人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他們繼承了黑格爾“實證主義”的三個方面:1.“實證”意味著歷史的、運動的發(fā)展過程;2.歷史在材料上是經(jīng)驗事實;3.辯證法的批判和否定功能。與黑格爾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們直接從英法政治經(jīng)濟學、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運動和學說等引入“實踐”概念和實證科學的研究方法,從而在對德國哲學的批判中樹立了一種英法特質的理論。與此同時,他們又在批判英法諸學說中,保留了德國人的形而上學問題意識、框架和辯證法,使其理論和英法諸學說有極大差異。馬克思恩格斯把這種發(fā)展出來的新思想模式稱為“新的唯物主義”“實踐的唯物主義”。從這一意義上說,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的顛倒,不過是用唯物主義代替唯心主義,還把黑格爾學說中的世界的運動發(fā)展、歷史角度保留在自己的理論中。這種思想要素被馬克思稱為“實證”?!皩嵶C”并不一定意味著機械唯物主義的主客對立的感性直觀模式,即只是記錄思想中的東西或外在的東西。在馬克思看來,黑格爾的主體-實體統(tǒng)一運動發(fā)展模式就是實證的。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這種實證唯心主義并沒有達到真正的實證程度,因為它在觀察出發(fā)點上犯了錯誤,把意識和現(xiàn)實顛倒了,被黑格爾誤以為是意識的歷史其實是現(xiàn)實的歷史。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意識歷史”是假命題。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這一出發(fā)點的差異構成他們的學說和德國哲學的本質差異。德國哲學是“從天上降到地下”,馬克思恩格斯學說是反其道而行之,從“地上升到天上”,這一轉變的結果就是“思辨終止的地方,即在現(xiàn)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的實踐活動和實踐發(fā)展過程的真正實證的科學開始的地方”[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0—31頁。。由于實踐活動本身就具有歷史運動變化的性質,所以單純的描述具有辯證的性質。這種單純的描述相對于自稱為科學的“實證唯心主義”而言,具有更高的實證性,是“真正實證的科學”的起點。從這一起點出發(fā)建立的理論,其內容是對“現(xiàn)實的歷史”的最一般的抽象,“從對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觀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結果的綜合”[注]同上,第31頁。。這種理論性質區(qū)別于抽象的經(jīng)驗論者的僵死的事實的收集,呈現(xiàn)出社會歷史的內在運動發(fā)展特征,但這種特征又不同于唯心主義者的想象的主體的想象的活動。可見,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真正的實證的科學”雖然也出自觀察,但觀察起點既不同于抽象的經(jīng)驗主義者的零碎的外在事實,也不同于唯心主義者的脫離外在事實的主體總體,而采用了包含外在事實和主體總體的“現(xiàn)實的人”為經(jīng)驗起點。建立在這一前提上的理論既具有經(jīng)驗性,也具有主體性,既具有抽象性,又具有總體性,這才是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的“真正實證的科學”。這樣看來,這里的“實證科學”即非狹義的物理化學之類,即不是說馬克思要采用數(shù)理科學的研究模式來統(tǒng)一一切科學從而消滅宗教、神學、形而上學,而是在理解世界、在人類的自我理解上要如此“實證”。這里既沒有用人的主體性來否認數(shù)理科學,也不涉及用數(shù)理科學模式來否定傳統(tǒng)哲學的問題?!皩嵶C”是馬克思恩格斯自己給出的規(guī)定,這種規(guī)定無疑包含了自然科學的實證性和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實證性,因而更加高級。但馬克思恩格斯并不認為這種科學具有無限的意義,他們認為這只是人對現(xiàn)實的歷史的一種理解模式,在理論上只是提供整理歷史資料的一條線索;但它在實踐上卻具有特別的意義,是人對自我存在的把握的一種新哲學,這種新哲學為人改變自己的歷史實踐提供新的著力點,即實踐要考慮人的主體性、物質條件、歷史狀態(tài),概言之即現(xiàn)實性。
具體而言,這一主張明確可見于《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序言》《反杜林論》等代表作中,具體梳理如下。
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的序言中,馬克思明確表示,自己的研究在性質上區(qū)別于德國意識形態(tài)的正是實證性。這種實證性具有自然科學實證精神、唯物主義思想的特質,主要來源是英法學說。
馬克思明確說自己的“結論是通過完全經(jīng)驗的以對國民經(jīng)濟學進行認真的批判研究為基礎的分析得出的”[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45頁。。相對地,馬克思批評布·鮑威爾用純粹的批判等空話“來非難實證的批判者,以掩飾自己的極端無知和思想貧乏”[注]同上,第46頁。。鮑威爾的批判,和“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德國哲學”同樣是思辨唯心主義的、神學的。對此,費爾巴哈作出革命式的批判:鮑威爾的哲學前提的本質被揭露之后,還企圖搬用黑格爾辯證法的諸要素來辯解,“例如,他提出間接證明這一范疇來反對從自身開始的實證真理這一范疇”[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47頁。。英法政治經(jīng)濟學的實證精神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構成馬克思的文本的實證性和來源。這種實證性首先主要體現(xiàn)在對國民經(jīng)濟學的批判研究上,除了馬克思本人直接閱讀研究李嘉圖、穆勒、貝魁爾、查·勞頓、畢萊、舒耳茨、薩伊、斯密、米歇爾·舍伐利埃等國民經(jīng)濟學著作(通過法文和德文,馬克思還不會英文)外,還利用了法國和英國社會主義者的、德國人即魏特林、赫斯和恩格斯的批判地研究國民經(jīng)濟學的著作。其次,這種實證性體現(xiàn)在費爾巴哈的發(fā)現(xiàn)。在促使馬克思轉變?yōu)閷嵶C精神即人道主義的自然主義的因素中,費爾巴哈是一位重要的人物。馬克思說:“除了這些批判地研究國民經(jīng)濟學的作家以外,整個實證的批判,從而德國人對國民經(jīng)濟學的批判,全靠費爾巴哈的發(fā)現(xiàn)給它打下真正的基礎。”[注]同上,第46頁。這里,馬克思所言的費爾巴哈的發(fā)現(xiàn),指的是費爾巴哈在《未來哲學》、《軼文集》的《哲學改革綱要》中的作為現(xiàn)實的“感性”概念和基于感性概念的宗教人類學還原。馬克思說:“只是從費爾巴哈才開始了實證的人道主義的和自然主義的批判?!盵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79頁。但是,費爾巴哈對馬克思實證思想的影響只是“其次”的,他是和馬克思批判德國思辨哲學這一運動具有最直接指向的人,但并非唯一、也不是最基礎的人物。馬克思主要還是直接從英法的理論和實踐那里學習到實證思想。從青年馬克思文本中,可以感受到他對英法實證、實踐精神的頌歌。甚至費爾巴哈本人也是從英法那里學習到實證思想的,費爾巴哈新哲學中的“感性”“現(xiàn)實”等術語直接取自英法自然科學以及其哲學思潮。可以說費爾巴哈是不少德國思想家從思辨轉變到實證的中介,正如恩格斯所說:“在公開擁護這種改造的人們當中,幾乎沒有一個不是通過費爾巴哈對黑格爾哲學的克服而走向共產(chǎn)主義的?!盵注]同上,第161頁。但是,費爾巴哈的不徹底性使受他影響的德國哲學家大多停留在德國思辨的某種程度,而未能得到英法徹底的實證精神。因而,恩格斯認為自己對英國工人階級的觀察研究對于德國具有巨大的意義,因為德國的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一般通過費爾巴哈而從理論前提出發(fā),沒有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只有直接從費爾巴哈思想的來源處出發(fā),也就是從英法的實證生活出發(fā),才有可能進一步超越費爾巴哈那帶有濃重德國精神印記的半截唯物主義。
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明確說明了他從英法那邊學到了“實證”“實踐”以及“唯物主義”等范疇。馬克思說:“17世紀的形而上學的衰敗可以說是由18世紀唯物主義理論的影響造成的,這正如同這種理論運動本身是由當時法國生活的實踐性質所促成的一樣。這種生活趨向于直接的現(xiàn)實,趨向于塵世的享樂和塵世的利益,趨向于塵世的世界。和它那反神學、反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實踐相適應的,必然是反神學、反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理論。形而上學在實踐上已經(jīng)威信掃地。”[注]同上。馬克思明確指出,法國唯物主義起源于笛卡爾和洛克,由笛卡爾發(fā)展起來的機械唯物主義促進了自然科學的繁榮,洛克則直接導向社會主義。正是18世紀英法的實證科學發(fā)展與世俗社會實踐沖擊了形而上學和神學,形成了新的哲學趨勢,即人道主義的唯物主義和塵世實踐的唯物主義。這種新的哲學趨勢的發(fā)展和實證精神的壯大是相一致的。17世紀見于笛卡爾、萊布尼茨、斯賓諾莎等人的形而上學和實證科學的混雜體系,自從18世紀初以來,“實證科學脫離了形而上學,給自己劃定了單獨的活動范圍”[注]同上,第160頁。。從此,實在的本質和塵世的事物越來越在實證科學中受到人們的關注,而形而上學則剩下想象的本質和神靈的事物,唯物主義理論取得了壓倒性的影響。“而法國和英國的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則在實踐方面體現(xiàn)了這種唯物主義。”[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0頁??梢?,作為馬克思哲學變革的關鍵詞“實踐”“唯物主義”等術語和“實證”這一術語緊密相關,明顯是英法民族自身發(fā)展過程的理論產(chǎn)物。
《神圣家族》批判鮑威爾對法國唯物主義的批判那一節(jié),表明馬克思對德國形而上學的批判是重走了法國哲學批判發(fā)展的老路,他的唯物主義傾向既是從法國汲取過來的思想資源,也代表著一種包含德國在內的西方哲學的發(fā)展趨勢,而不僅僅是德國哲學問題里的理論創(chuàng)新。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立場也是直接從法國學習過來的。他既反對宗教、神學、形而上學,也反對機械唯物主義,而傾向于人道主義的唯物主義和誕生于唯物主義且具有實踐性質的法國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反對宗教、神學、形而上學,理性向實證科學深化以及關注塵世的世界,是當時西方哲學運動的主題,是時代精神;哲學的大趨勢是從想象的、思辨的、神秘的精神向實證精神轉型。馬克思稱這種精神為唯物主義,包括機械唯物主義、理論上人道主義的唯物主義、實踐的唯物主義三個方面。關于這三種唯物主義,第一節(jié)已展開詳細論述,不再贅述。至于其后來發(fā)展,馬克思說:“既然人是從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中的經(jīng)驗中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識、感覺等等,那就必須這樣安排周圍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認識和領會真正符合人性的東西,使他能認識到自己是人。”[注]同上,第166—167頁。傅立葉、巴貝夫主義者、卡貝等直接從人道主義的唯物主義出發(fā),歐文、德薩米、蓋伊等“把唯物主義學說當做現(xiàn)實的人道主義學說和共產(chǎn)主義的邏輯基礎加以發(fā)展。”[注]同上,第167—168頁。
可見,實證、實踐精神不是德國本土典型的精神類型,而是英法民族精神,馬克思借鑒英法精神來對沖德國精神。英法實證、實踐精神和德國思辨精神的結合與統(tǒng)一,是當時的時代精神潮流,是費爾巴哈等青年黑格爾學者的普遍傾向,但馬克思恩格斯走得最徹底。
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的序言中,馬克思提綱挈領地說明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內容的實證性,并非一種無關緊要的提及,而是具有理論標注性的?!皩嵶C”一詞不僅規(guī)定了馬克思的方法論,還立即確定了本體論和價值觀。馬克思把真理建立在實證上,實證真理是直接從自身開始的。“完全經(jīng)驗的”研究規(guī)定自身作為認識真理的方法,同時確定了人和自然界統(tǒng)一體作為經(jīng)驗直接表明的本體,而對人和自然界的認識和改造以滿足人的生活需要就是其價值限度,即所謂世俗的事務。這和德國思辨唯心主義具有根本相反的性質。在方法論上,思辨唯心主義推崇理性超驗性;在本體論上,認為有脫離肉體的精神獨立存在并作為感性的基礎;在價值觀上,追求不囿于經(jīng)驗世界的精神存在。馬克思的“實證”和德國意識形態(tài)“思辨”的上述差異,體現(xiàn)在對社會歷史的認識和實踐態(tài)度上就截然不同了。實證對社會歷史的認識是把人和自然統(tǒng)一體的具體存在當作認識對象和實踐內容,而思辨把對社會歷史的抽象的意識及意識運動當作認識的對象,并僅僅把對關于社會歷史的意識的批判活動看作是實踐的任務。
這里,經(jīng)驗確立其自身為真的途徑是直接的、自明的。馬克思的經(jīng)驗直接把感性的人和自然界、世界歷史、實踐確認為實證真理,而沒有給出一個證明的過程。相反,他把這種證明過程看作是經(jīng)院哲學的套路。這種實證的批判是與神學相對的“世俗的事務”,體現(xiàn)了世俗的本體論和價值觀。
“實證”標注著馬克思的批判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區(qū)別。馬克思之所以批判鮑威爾的批判,就是因為鮑威爾的批判在內容和方法上都缺乏實證性,從而陷入純粹思辨的“極端無知和思想貧乏”。如上文所示,馬克思明確定位自己的批判是“實證的批判”,但國內外不少研究者認為馬克思以批判精神而區(qū)別并超越實證精神,他們以為實證精神必然跟批判精神相對立。這樣使用“實證”一詞,就不是馬克思的“實證”概念,而是自然科學的純粹客觀的實證標準。在馬克思這里,“實證”不但不排斥批判,反而為批判定性,也就是說批判可分為“思辨的、純粹的批判”以及“實證的批判”??梢?,和“實證”相對的是“思辨”,而不是“批判”。如果把人的主觀能動性排斥于實證概念之外,自然不敢斷定馬克思學說就是實證性質的,因為馬克思重視批判、實踐這些人的主觀能動性。但如果馬克思的批判不是實證的,那么除了和黑格爾、青年黑格爾派一樣的“純粹的批判”外,還能有什么可能?馬克思不就是用“實證真理這一范疇”來反對他們的“間接證明這一范疇”的么?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恩格斯的實證思想又有所推進,不僅僅像《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神圣家族》那樣,一般地確立自然界和人的統(tǒng)一體作為現(xiàn)實世界,還對社會歷史的實證內容也作出比較系統(tǒng)的探討。在該文本中,“實證”一詞所指有四方面:1.上文提到的第三種,即以克·海·魏瑟、伊·海·費希特、安·君特、弗·巴德爾、謝林等為代表的實證哲學;2.上文提到的第一種,即以亞里士多德百科全書式的科學為代表的希臘人的實證哲學;3.實證一詞是對某學說正面的、肯定的闡釋,這也是上文所提到的第三種實證主義中的“實證”作為解釋學上的一種規(guī)定;4.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實證主義,即對于經(jīng)濟生活的認識、對社會歷史的運動過程的認識、“描述人們的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過程的真正實證的科學”[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0—31頁。。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黑格爾的學說包含著豐富的實證內容,但不是徹底實證的。由于他思辨的特征,黑格爾把物質世界變成思想世界,把歷史變成思想的歷史,所以馬克思恩格斯說他是“實證唯心主義”。徹底的實證,是實證唯物主義,也就是馬克思恩格斯所謂的“真正實證的科學”。在這篇論戰(zhàn)性的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針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意識決定生活”的唯心主義,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生活決定意識”的命題。這個反命題的根據(jù)在于,把對“現(xiàn)實”即“物質生產(chǎn)和物質交往”的“觀察”作為認識的出發(fā)點,它的前提是“經(jīng)驗觀察到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人”。這就是馬克思恩格斯所謂的“從地上升到天上”的方法。這種方法所從事的工作,就是“描述人們的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過程的真正實證的科學”。這種“對現(xiàn)實的描述”就是“真正的知識”。他們認為,這種研究方法和由此產(chǎn)生的真正的知識將使哲學剩下最后一個功能,即“從對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觀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果的綜合”,其作用限度是指出歷史的連貫性,但“不提供適用于各個歷史時代的藥方或公式”。馬克思恩格斯在以實證科學的方法奠定他們的哲學基礎之后,便正面探討幾個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相對立的抽象,即“歷史”“意識的生產(chǎn)”“意識形態(tài)的現(xiàn)實基礎”“交往和生產(chǎn)力”“國家和法同所有制的關系”“自然產(chǎn)生的和由文明創(chuàng)造的生產(chǎn)工具與所有制形式”“共產(chǎn)主義——交往形式本身的生產(chǎn)”。概言之,就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chǎn)力決定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就是唯物史觀的大體內容。
我們看到,馬克思恩格斯的所謂哲學革命乃是用觀察的現(xiàn)實消解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想象的”“設想的”意識的空話,但并不取消抽象的認識作用,而是把抽象限制在對歷史觀察之內,抽象是歷史連貫性最一般結果。馬克思恩格斯建立在這種方法上的唯物史觀,如其所言,也是實證科學的一種。這種實證科學不是物理化學,而是關于人的科學,是社會學和歷史學??梢?,馬克思恩格斯用“實證”一詞標注他們以現(xiàn)實的觀察、社會歷史活動為真實性的方法論和唯物史觀理論建構。
馬克思恩格斯的“實證”方法論并不僅見于《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及其前的著作,而是貫通于兩人一生的著述,如馬克思中年以后的代表作《資本論》及恩格斯晚年若干重要著作。
馬克思研究社會歷史的方法論在《資本論》第二版跋中有明確的表述。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發(fā)表之后,巴黎的實證主義刊物《實證論者評論》在1868年11-12月第三期發(fā)表了孔德信徒葉·瓦·德羅貝爾蒂對馬克思此書的短評。根據(jù)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版跋中的說法,德羅貝爾蒂責備馬克思形而上學地研究經(jīng)濟學,并只限于批判地分析現(xiàn)成的事實。有批評者認為馬克思的方法論是演繹的或者分析的,還有批評者認為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實在論的、而敘述方法是德國辯證法的。馬克思認為上述批評都不到位,只有其中有一位先生對其方法的描述相當準確。
這位作者先生從我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序言(1859年柏林版第4-7頁,在那里我說明了我的方法的唯物主義基礎)中摘引一段話后說:
“在馬克思看來,只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那就是發(fā)現(xiàn)他所研究的那些現(xiàn)象的規(guī)律……不僅是在這些現(xiàn)象具有完成形式和處于一定時期內可見到的聯(lián)系中的時候支配著它們的那個規(guī)律……最重要的是這些現(xiàn)象變化的規(guī)律,這些現(xiàn)象發(fā)展的規(guī)律,即它們由一種形式過渡到另一種形式,由一種聯(lián)系秩序過渡到另一種聯(lián)系秩序的規(guī)律……馬克思把社會運動看作受一定規(guī)律支配的自然史過程,這些規(guī)律不僅不以人的意志、意識和意圖為轉移,反而決定人的意志、意識和意圖……這就是說,作為這種批判的出發(fā)點的不能是觀念,而只能是外部的現(xiàn)象。批判將不是把事實和觀念比較對照,而是把一種事實同另一種事實比較對照……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它自己的規(guī)律……一旦生活經(jīng)過了一定的發(fā)展時期,由一定階段進入另一階段時,它就開始受另外的規(guī)律支配??傊?,經(jīng)濟生活呈現(xiàn)出的現(xiàn)象,和生物學的其他領域的發(fā)展史頗相類似……舊經(jīng)濟學家不懂得經(jīng)濟規(guī)律的性質,他們把經(jīng)濟規(guī)律同物理學定律和化學定律相比擬……對現(xiàn)象所作的更深刻的分析證明,各種社會有機體像動植物有機體一樣,彼此根本不同……由于這些有機體的整個結構不同,它們的各個器官有差別,以及器官借以發(fā)生作用的條件不一樣等等,同一個現(xiàn)象就受完全不同的規(guī)律支配……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水平不同,生產(chǎn)關系和支配生產(chǎn)關系的規(guī)律也就不同。馬克思給自己提出的目的是,從這個觀點出發(fā)去研究和說明資本主義經(jīng)濟制度……這種研究的科學價值在于闡明支配著一定社會有機體的產(chǎn)生、生存、發(fā)展和死亡以及為另一更高的有機體所代替的特殊規(guī)律。馬克思的這本書確實具有這種價值?!?/p>
這位作者先生把他稱為我的實際方法的東西描述得這樣恰當,并且在談到我個人對這種方法的運用時又抱著這樣的好感,那他所描述的不正是辯證方法嗎?[注][德]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20—21頁。省略號為筆者所加。
從引文可以看出,馬克思研究社會有機體的方法首先是基于唯物主義的,也就是把自然界和人的統(tǒng)一體看作是真實的存在。研究和認識的對象是自然世界的現(xiàn)象,研究的任務是把握現(xiàn)象的發(fā)展聯(lián)系,也就是不僅僅某一事物的內部靜止的聯(lián)系,更重視事物本身從一種秩序、一個階段向另一秩序、階段發(fā)展的聯(lián)系,即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里,馬克思明確借鑒了生物學的有機體的理念,用于研究社會?,F(xiàn)在看來,頗給人一種自然科學范疇盲目普遍推廣應用的錯覺,給人一種機械唯物主義和簡單的實證主義的錯覺。必須指出的是,當時所謂的“生物學”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包括一切生命乃至人類及其社會組織在內,和今天只研究個體生命的生物學是不一樣的。當時的生物學或者說生理學囊括了社會學和政治學的內容,作為一個獨立的領域與物理學、化學相并列。所以,馬克思說經(jīng)濟生活現(xiàn)象跟生物學的“其他領域”的發(fā)展史頗相類似,說明經(jīng)濟生活現(xiàn)象本身也屬于生物學,與動植物有機體相類。馬克思認為人作為生物的一種,人類社會也呈現(xiàn)出有機體的特點,也就是說具有階段性生長變化的特點,即從一個聯(lián)系秩序過渡到另一個聯(lián)系秩序,每個聯(lián)系秩序所呈現(xiàn)的規(guī)律是不一樣的,不能按照物理化學的永恒規(guī)律來研究社會組織,而應該從對象的結構尤其是運動變化的歷史進行對社會有機體的把握。這一方法是孔德最先發(fā)明的,是其建立實證主義哲學的一個關鍵基礎和重大貢獻[注]參見李天保:《孔德在實證思想上對圣西門的三個超越》,《山東社會科學》2016年第11期。。
馬克思方法論的總特點是,以唯物主義即感性的自然界和人的統(tǒng)一體為基礎,把社會看作有機體的自然發(fā)展史過程,從社會運動現(xiàn)象中把握社會有機體的發(fā)展變化的聯(lián)系即規(guī)律。盡管馬克思把這一實證方法叫做辯證法,但并不認為這種辯證法是一種形而上學思維,而認為是科學思維,這主要由于他的辯證法是唯物主義的。資產(chǎn)階級政治經(jīng)濟學也從經(jīng)驗出發(fā)研究政治經(jīng)濟現(xiàn)象的規(guī)律,與馬克思辯證法不同之處在于,他們將某一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規(guī)律抽象為永恒適用的普遍規(guī)律,而馬克思正是通過研究相繼的政治經(jīng)濟階段的運動規(guī)律來擊破這一形而上學的抽象??梢姡ㄎ镛q證法是實證精神的一種形式,按馬克思的說法,這種形式是更加科學、更加實證的類型。馬克思的意思是,實證的方法必定走向唯物辯證法,因為實證方法的根本特點就是從經(jīng)驗觀察出發(fā),依照社會歷史有機體的運動變化現(xiàn)象而探討其結構與歷史的規(guī)律,對象本身的結構和運動性質決定了述說它的理論必須是辯證的,才夠得上徹底的真實。盡管馬克思稱自己的科學方法為唯物辯證法,其內涵和孔德的實證主義方法是基本一樣的。至于說這一方法的具體應用所產(chǎn)生的細節(jié)差異以及理論內容的不同,不但無損于它們是同質的實證方法,反而給我們提出一個新問題:同樣的方法得出差異的理論結果,這意味著什么?這一問題,在國內外學界并不多見。
同樣,恩格斯在晚年的重要著作中也明確界定自己的方法論是實證的。先看他在《自然辯證法》(1873-1886)、《反杜林論》(1876-1878)、《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1880年)等文獻中實證一詞的用法。恩格斯在《反杜林論·引論》中說:“了解了以往的德國唯心主義的完全荒謬,這就必然導致唯物主義,但是要注意,并不是導致十八世紀的純形而上學的、完全機械的唯物主義。和那種以天真的革命精神籠統(tǒng)地拋棄以往的全部歷史的做法相反,現(xiàn)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做人類的發(fā)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于發(fā)現(xiàn)這個過程的運動規(guī)律?!盵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8頁。黑格爾體系的矛盾在于歷史的思維和絕對的思維的沖突,即運動變化意味著絕對真理的完成(對自然和歷史的全部認識)是不可能的。恩格斯認為認識的真實性是歷史通過代際積累傳遞而增強的。認識的歷史性和據(jù)此而來的認識真實性的相對性,和認識的絕對性產(chǎn)生沖突,這種沖突表明的是一種現(xiàn)代意識,即形而上學、宗教、神學的絕對認知方式被理解為必然通過實證科學的認知方式來完成。恩格斯說:“一旦對每一門科學都提出了要求,要它弄清它在事物以及關于事物的知識的總聯(lián)系中的地位,關于總聯(lián)系的任何特殊科學就是多余的了。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學中還仍舊獨立存在的,就只有關于思維及其規(guī)律的學說——形式邏輯和辯證法。其他一切都歸到關于自然和歷史的實證科學中去了?!盵注]同上?!斗炊帕终摗ひ摗返母耪摬糠?,也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的第二部分內容。這里的引文同在兩文中出現(xiàn)。
“總聯(lián)系”的絕對被相對所分解,形而上學、宗教和神學被關于自然和歷史的實證科學所取代,最多只剩下“思維及其規(guī)律”(形式邏輯和辯證法)的科學。在恩格斯這里,認識的對象不再包括絕對(包括神、終極原因、存在等),只剩下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連思維都是如此?!叭绻澜缒J讲皇菑念^腦中,而僅僅是通過頭腦從現(xiàn)實世界中得來的,如果存在的基本原則是從實際存在的事物中得來的,那末為此所需要的就不是哲學,而是關于世界以及關于世界中所發(fā)生的事情的實證知識;由此產(chǎn)生的也不是哲學,而是實證科學?!盵注]同上,第39頁。唯一的存在就是事物,以及在人腦的呈現(xiàn);唯一的事情就是認識事情,實證科學就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科學;除了實證科學之外,只剩胡說別無真理。“但是,當自然觀的這種變革只能隨著研究工作提供相應的實證的認識材料而實現(xiàn)的時候,一些在歷史觀上引起決定性轉變的歷史事實已經(jīng)老早就發(fā)生了?!盵注]同上,第28頁。可見,世界在此被處理成以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為對象的自然與歷史,以及和自然的運動對應的思維(辯證法)[注]這個意思也可見于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同上,第382頁)。?!安还茏匀豢茖W家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他們還是得受哲學的支配。”“自然科學家滿足于舊形而上學的殘渣,使哲學還得以茍延殘喘。只有當自然科學和歷史科學接受了辯證法的時候,一切哲學垃圾——除了關于思維的純粹理論——才會成為多余的東西,在實證科學中消失掉。”[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52頁。當世界觀(自然和歷史)和方法論(辯證法)同一的時候,就宣告了真實性的代表——“實證科學”的最終完成。如果將恩格斯實證思想和孔德實證主義對照,我們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們反對舊哲學和發(fā)展新科學的方法竟如出一轍[注]參見李天保:《孔德在實證思想上對圣西門的三個超越》,《山東社會科學》2016年第11期。。
不難看出,馬克思恩格斯哲學革命的理路,是將德國的辯證法與英法唯物主義結合,形成一種新的唯物主義,以克服德國哲學的唯心主義抽象和英法唯物主義缺乏總體性和主體性缺陷。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條,馬克思明確表明了這一意圖。這種新的唯物主義,本身就是一種新的實證主義。
無疑,馬克思恩格斯學說可以歸為實證主義,但和其他種類的實證主義有明顯的區(qū)別。其一,它根植于德國古典哲學乃至整個西方古典哲學、回應形而上學諸問題,具有明顯的德國形而上學精神特質。辯證法、主體、人、自由、精神諸概念是其潛在的本體論臺詞。其二,它具有現(xiàn)代自然科學研究精神,但并不停留在物理-數(shù)學等自然科學研究范式普遍推廣的機械唯物主義階段,而是發(fā)展了新的實證方法。現(xiàn)實、經(jīng)驗、規(guī)律、發(fā)展運動、社會歷史是其科學的基本要素。其三,它從英法的工業(yè)生產(chǎn)、政治斗爭、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運動中提煉出“實踐”一詞,統(tǒng)一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精神和新興的實證精神,形成一種新的唯物主義?!皩嵺`”一詞兼容了德國古典哲學精神的主動性原則、自然科學的客觀性原則以及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革命的運動性質,所以通過“實踐”重新定義人這一主體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確立包含了感性對象性與人的批判性、實踐性、過程性辯證法的同一的實證科學,馬克思恩格斯稱之為哲學。他們把自己兼容實證性和形而上學性的學說標榜為一種“實證主義”,而非某種形而上學,正如他們把自己的學說標榜為一種“唯物主義”一樣,既意味著歸屬于科學和工業(yè)的突飛猛進所開啟的時代精神大潮,又不意味著自然科學范式下的自然存在論,同樣,其“實證主義”也不意味著他們的學說屬于自然科學范式的盲目推廣模式。正如他們的“唯物主義”具有實踐、辯證法和歷史觀諸思想要素一樣,他們的“實證主義”也具有實踐、辯證法和歷史觀諸思想要素。馬克思恩格斯無疑吸收了思辨哲學的問題意識和思想方法,又將之融入時代實證精神中,構成實證主義的一種典型模式。這是他們哲學革命得以開啟的關鍵之舉,是應對第三次西方哲學危機的妙棋。至于他們把相對的兩端統(tǒng)一起來,統(tǒng)一得怎樣,后來闡釋者各執(zhí)一端意味著什么,此類問題應當成為后續(xù)研究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