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虹
中共烏海市委黨校,內蒙古 烏海 016000
媒介融合最早出自于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近些年才傳入我國,指原先屬于不同類型的媒介結合在一起的現象。美國專家學者認為媒介融合是指紙質、音頻、視頻、數字媒體之間的聯盟,更強調合作和聯盟。我國專家學者認為媒介融合是指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傳媒技術的趨同,由數字技術獲得了文字、音頻、圖像三種的融合,不同形式的媒介之間完成了互換與互聯,更強調媒介的一體化。
在媒介融合時代,培養(yǎng)公民的法治意識對于實現法治中國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眾所周知,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汲取和借鑒國外歷史經驗,我國提出了關于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建設法治中國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西方發(fā)達國家在法治建設方面作出了重大努力,全民法治意識較強的國家,不但保持著良好的社會秩序,還促進了國家全民的互動。對于部分法治不強的國家來講,卻長期處于發(fā)展泥淖之中,致使國家停滯不前?;诖饲闆r,我國要汲取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增強全民法治意識,努力建設法治中國,以此來維護我國社會的長治久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由于受到傳統(tǒng)文化因素等諸多影響所影響,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相對較為薄弱,這在一定程度阻礙了建設法治中國的進程[1]。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在增強公民的法治意識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fā)揮著積極地促進作用。新興網絡新媒體為公民提供了豐富的法治學習渠道,公民通過微博、微信等各類網絡媒介,可以及時全面的了解社會熱點關注的法治案件,在這一過程中,法治常識和意識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公民,自然填補公民法治意識的欠缺,種下法治的種子。新媒體對于法治的傳播,成功的打破了我國傳統(tǒng)公民法治意識培養(yǎng)模式,彌補了傳統(tǒng)模式諸多方面的缺陷與不足,并且積極推廣了公民法治意識培育的重要性。因此,公民法治意識培育就是要對媒介融合時代信息資源傳播有足夠的重視,充分發(fā)揮其應用優(yōu)勢,通過新興的新媒體積極探索出培育公民法治意識的新途徑,進而滿足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公民法治意識培育的客觀要求。
當前,在我國公民法治意識培育過程中,除了相關部門、學校等團體開展法治教育以外,我國要充分發(fā)揮媒介融合的優(yōu)勢,組織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強化對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培育,增強全民的法治觀念。在宣傳教育工作的傳播過程中,要將具有代表性的法治文章、案例寫入教材中,從教育階段抓起法治教育;同時,要著重提高法治網絡傳播的質量,嚴把法治文章和案例的真實性,以案說法、圖解法律、公益廣告等圖文結合形式使公民容易接受,通過國家或地方的官方網站、微博、微信進行宣傳和教育;將傳統(tǒng)媒體中優(yōu)質的法治教育資源進行重新整合,然后將整合后的資源發(fā)布在網絡空間中,使其產生更大的影響力,進而實現我國公民法治教育的普及。
習近平指出:“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2]”我國要注重媒體法治傳播人才建設,重點培養(yǎng)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法治人才,努力打造一支法治工作團隊。從社會和高校中,擇優(yōu)選拔一批具有法治基礎理論知識、媒體工作經驗的人才,同時,要重視此類人才的后續(xù)培養(yǎng)和選拔,防止人才斷層,不斷充實法治工作團隊的力量,提高團隊的整體法治素質。此外,積極提高新聞輿論工作者法律常識,增強新聞工作者的法治觀念。通過開展以上工作,來提高法治工作團隊的整體素質,使其為傳播優(yōu)質的公民法治意識培育作品而服務,進而實現法治中國建設的整體戰(zhàn)略目標。
在我國公民法治觀念不強、法治意識薄弱的背景下,我國要想實現建設法治中國的戰(zhàn)略目標,就需要結合當前的形式,抓住媒介融合帶來的挑戰(zhàn)和機遇,通過網絡新媒體等新興技術,加強對公民法治意識的培育宣傳推廣;同時,要努力構建完善的法治宣傳教育人才培養(yǎng)機制,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進而實現建設法治中國的宏偉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