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宇
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3
學校原本應該是學生學習、思考的地方,但最近幾年,校園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在新聞報道中占據(jù)著重要篇幅,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這也暴露出如今的校園教育在法治教育方面的不足甚至是缺失。雖然我國一直在強調應注重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但相較于應試教育而言,素質教育得到的重視還遠遠不夠,或者說法治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還沒有凸顯出來。依法治國是國家、社會的需要,法治教育是建設法治國家不可缺少的版塊,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開展法治教育工作是當前學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
要想知道什么是“法治教育”,就必須要弄懂什么是“法治”。與傳統(tǒng)的“法制”不同,“法治”不僅僅包含法律制度,更多的是在強調一種法律精神和法律觀念。法治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一體。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xiàn)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xiàn),兩者均不可或缺。
由此可見,法治教育也應該包含形式和實質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學校不僅僅應該將制度性的知識,如法律常識等教授給學生,更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權利意識、規(guī)則意識。了解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等一系列的制度固然重要,但了解法律背后蘊含的價值和精神對學生日后的成長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所以學校教育中的法治教育應該在使學生充分了解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內在的法律修養(yǎng)、法治觀念。只有在學生真正將法律知識內化為法治修養(yǎng)時才能使學生成為知法、守法、用法、護法的好公民,法治教育才能達到其目的。
從各大網(wǎng)站和新聞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校園暴力都有發(fā)生,媒體報道出來的暴力事件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校園暴力所帶來的傷害可能是一輩子都無法愈合的。報道出來的校園暴力事件只是校園暴力事件的一小部分,有更多的校園暴力事件的受害人選擇的是沉默,如今年一月報道的許昌工商管理學校學打人事件,許多人都在場目睹了整個打人過程,但卻沒有人阻止打人事件的發(fā)生。這樣的沉默,無論是從哪一方的角度來看都是一種對罪惡的縱容,對青少年而言更是只有壞處沒有好處。暴力事件的發(fā)生不是偶然的,其具有反復性的特點,校園暴力事件的一再發(fā)生,學校、家庭、社會都具有不可推脫的責任。
不管是大學生還是小學生,年齡都較小,根據(jù)自身的經(jīng)驗和知識尚不能正確判斷是非,容易沖動、意氣用事,也容易受人蠱惑。學校在學生管理方面的疏漏更易導致學生的不當行為。
向青少年群體宣傳法律知識是絕對必要的,但是許多學校仍然停止在“法制”層面,甚至是形式層面,根本沒有向學生傳授法律知識。同時,有的學校過于強調法條,用社會的條條框框去約束青少年,并不能他們真正了解這些條條框框背后的原理及目的,會使得部分青少年產生厭煩甚至是逆反的心理,不但不利于普法工作的進行,也不利于青少年的教育成長。因此,學校在法治教育教材內容設計上應以基本法治理念為核心內容,通過講解相應部門法律法規(guī)知識、介紹社會實例等生動靈活的方式,側重講解法律基礎理論以及法在社會中的作用,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越來越重要的意義,但許多家長的意識還沒有完全轉化過來,依然認為教育孩子主要是學校的事情,放松或者屬于對孩子的管教。家長沒有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認為成績代表一切,不在意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表現(xiàn)。尤其是有的家長過分溺愛孩子,使孩子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不懂得謙讓,當自己與別人發(fā)生矛盾時,總是覺得是別人的原因,家長也鼓勵孩子的這種盲目、霸權的思想,無條件地為孩子撐腰,助長了孩子的不正之風,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養(yǎng)成唯我獨尊的霸權思想,容易形成看誰不順眼就欺負誰的局面。同時,有些家長自身就有暴力傾向,孩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耳濡目染之下,就很容易受到感染,學著用暴力解決問題。有校園暴力傾向的孩子,其家庭教育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問題,家長要學會配合學校教育,形成良好的家校教育環(huán)境,家長也要注意自身的問題,遇事不能要暴力解決,避免給孩子帶去不好的影響。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已經(jīng)到來,網(wǎng)絡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手機不僅僅對成年人的生活造成了影響,也對未成年人的生活帶來了變化。不可否認,這種變化有好有壞,但形形色色的網(wǎng)絡世界中有太多不可控因素,青少年的心智尚不成熟,容易受到不好的影響。各類短視頻和網(wǎng)絡游戲的出現(xiàn),無疑會對學生的身心帶來極大的沖擊。某些網(wǎng)絡游戲過于血腥、暴力,這些畫面會對年齡尚小、心智還不成熟的學生產生不良影響,是導致學生產生暴力傾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會上,尤其是媒體評論中對于學校、教師行業(yè)的負面報道使大眾對于教師行業(yè)的認知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社會輿論反復、過度地強調學生的權益,忽視教師教育的管理權,出現(xiàn)了教師不敢管,不能管,沒法管的現(xiàn)象,從而使一些學生無法無天,膽大妄為。社會大眾應該為學生群體提供一個好的教育環(huán)境,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建設法治國家是我國的一個基本目標,法治教育對于建設法治國家的意義不言而喻。青少年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祖國的明天與希望,在他們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年齡、智力、身體狀況等因素的影響會更容易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不良因素的誘惑,甚至會在這些誘惑下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而未成年人犯罪是社會的重大問題之一,無論從青少年本身,還是從國家社會的角度來看,青少年的法治教育都必不可少。
公民權利意識、責任意識等法治意識培養(yǎng),對于成長中的學生具有特殊意義。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學校教育中應該讓學生樹立主人公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法治觀念對于樹立學生的主人公意識十分重要。了解學生是否具有法治觀念,關鍵看其是否具有權利觀念、責任觀念、平等觀念、罪刑法定觀念、程序觀念等基本法治理念,法律常識教育或預防犯罪教育不能作為法治教育的全部。青少年掌握一些法律知識并不等于具有了法律素養(yǎng),只有將所獲取的法律知識內化為學生價值觀念和行動規(guī)范,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法治社會思維方式、遵紀守法的心理趨向和行為習慣,成為自身品格的組成部分,才是真正具備了法律素養(yǎng)。
法治教育課程的普及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形成正確的處世態(tài)度。校園暴力事件的大多數(shù)受害者都缺乏正確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也即缺乏一定的法治意識。對青少年學生實施法治教育應以培養(yǎng)學生內在意識為主要方向,把具體法律知識內化為學生的法律意識,上升為學生的法治精神。學校法治教育以法律觀念教育為主要內容,而不是以法律條文為全部授課內容,這樣才能成為受教育者的內在需求,最終也才能使法治教育內化為學生學法、守法、護法的源動力。
學生對于法治教育課程的需求遠遠高于其他課程,學校不應該只看重學生的成績,更應該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同時,家庭、社會應該負起應該有的責任,使學生在一個健康的環(huán)境下成長,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