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連芳
摘 要:個人所得稅是一種直接稅,針對調節(jié)收入配置與促進社會平等正義有著顯著作用。但是,近幾年基于工資、薪金稅目展開的免征額與累進稅率的變革卻不夠全面完全,看似得到了中低收入人群降負的目標,實則脫離了橫向與縱向平等的需求。為此,要回歸稅負平等的價值觀念,優(yōu)先完成其調整收入配置的功能,逐步完成朝著分類整體所得稅制的改變,由實體與程序兩個環(huán)節(jié)調節(jié)稅負結構,在擴展稅基、制定成本扣除制度、調節(jié)稅率結構的基礎上,輔助以高效的征管制度,最后實現(xiàn)分配正義與稅收平等。
關鍵詞:稅收公平 ?個人所得稅法 ?變革分析
一、個人所得稅法的基本現(xiàn)狀
(一)稅基問題明顯
稅基問題始終困擾著稅收變革,特別是稅基規(guī)劃存在不科學情況,影響稅收變革公正平等的貫徹執(zhí)行.納稅公平需要能力和納稅同等,就納稅實質而言,評定“能力和納稅”,不可以簡單以從收入高低進行分析,需要多方面評價納稅者能力,整體工作性質、年紀、收益等要素,貫徹執(zhí)行平等原則。但國內具體稅基設計方面,稅基規(guī)劃范圍狹小,還有應納稅所得額模糊的情況。高收入人群通過多種途徑來隱藏收入,特別是收益來源不能確定。此外,分類所得制無論是費用或者扣除機制等,不可以將收益來源精準區(qū)分,和物價改變、通貨改變等不相符,無法精準評定納稅人實力。
(二)稅收結構不健全
稅收結構不健全也屬于個人所得稅改革中的關鍵影響要素。由于稅收結構不科學,造成稅率結構產生問題,無法實現(xiàn)橫向及縱向的平等,特別是縱向平等問題。目前個人所得稅中,薪酬所得重點采用7級超額累計稅率,而且該稅率的確定通過多次推敲和調整,主要是擴大了較低檔稅率級距,但是具體落實中依舊產生級數(shù)較多、一些稅率較高和級距較小等現(xiàn)象,此次綜合計征只是平衡了不同收入來源但是收入水平一致的納稅人的稅負。由此,產生收入差距較大的人群貧富差別更大,與高收入人群多納稅、中收入人群少納稅、低收入人群不納稅原則相違背,縱向稅收平等缺失。
(三)稅款流失巨大
個人所得稅還遇到較大的稅款流失問題。個人所得稅收益主體以工薪階級為主,按照以往中國統(tǒng)計年薪信息表明,個人所得稅薪資所占比重逐漸增加,屬于個人所得稅總體的60%,直至2018年已增加到75%。這一過程主要增加原因在于工薪所得增多,企業(yè)賬面經費增多明顯。目前個人所得稅增強力度逐漸加強,工資和薪金稅收正常,但遇到偶然所得、財產轉移和特許權應用費用等稅款征繳卻不樂觀,自身包含的征稅業(yè)務就較少,加之該方面征收力度薄弱,造成個人所得稅稅費流失巨大。尤其是金融市場、房地產行業(yè)以及技術領域等不斷發(fā)展壯大,個人收益表現(xiàn)出多樣化狀態(tài),紅利、股息等均是居民個人所得的重要來源,多樣化的經濟收益格局,遠超過稅收征管制度范疇,從而產生稅款流失問題。
二、稅收公平背景下個人所得稅法變革的途徑
(一)以綜合、分類融合的混合征收體系為基礎
短時間內個人所得稅法變革,需要以綜合、分類相統(tǒng)一的形式,形成混合征收體系,以此全面落實和優(yōu)化個人所得稅法,而且逐步變成整體征收制。世界上個人所得稅重點分成三種形式:分類征收制、整體征收制與混合征收制。整體征收制重點是按照個人經濟來源和收入加以匯總,扣除相關費用以后,根據超額累計稅率標準來征稅。整體征收制屬于個人所得稅征繳中最平等的一類,國內也在向著該種制度持續(xù)改變。但是,整體征收制對征收平臺、管理形式等要求很高,特別是征繳稽核平臺,需要協(xié)助個人所得稅征繳中稅務管理、經濟建設、稅收主體、稅收環(huán)境等關系。當前,國內個人所得稅法變革適合采用綜合分類相統(tǒng)一的混合征收體系,暫時取代整體征收制。而且,要積極創(chuàng)新征收平臺,從數(shù)據全面共享方向著手,更好迎合人口結構繁瑣、個人所得稅收入多樣化與社保平臺不聯(lián)通等問題,為整體征收制的實行提供良好條件。加強整體征收制力度,最終全面得到整體征收。
整體征收制屬于個人所得稅最良好的制度,該制度的執(zhí)行需要個人信用體系必須完整,而且采用金融實名制、征繳稽核平臺非常健全。國家正向著該方面持續(xù)改善,特別是個人所得稅法變革的開展,為整體征收制的實行提供了良好條件,納稅者應當上繳的稅費在年末集中計量、匯總和扣除,而且每月根據納稅項目逐一計量,年度實行匯算清繳。該種稅收制的優(yōu)點具體表現(xiàn)為:不給納稅者逃脫機會,特別是納稅人不能把收入金額由整歸零,更好防范國家稅款流失現(xiàn)象;為稅收控制成本降低提供良好條件;就算今后個人所得稅來源產生改變,稅收單位依舊可以通過現(xiàn)有稅法精準明確課稅主體,防止個人所得稅來源多元化,稅收業(yè)務混亂。
(二)制定個人收入數(shù)據監(jiān)控機制
為了把分類整合所得制下全部顯性與隱形收入引入征稅范疇,促使專項扣除的科學與精確,應當制定一個完善的個人收入與財產信息平臺,在保證信息安全與標準應用的基礎上,多途徑、多層次歸集居民與非居民個人收益財產等有關信息。首先,根據《稅收征收管理法》最新調整內容,嚴格落實集中的納稅者識別號體制,經過建立納稅者身份數(shù)據編碼體系,以監(jiān)控普遍的顯性與隱性稅源,盡可能避免偷稅漏稅問題的出現(xiàn)。其次,制定財務機構和銀行等單位的數(shù)據共享制度,銀行了解的納稅者財產數(shù)據比較完善,能夠從銀行了解的信息著手,在保障納稅者個人資料不泄露的基礎上,制定一個財產性收入數(shù)據系統(tǒng),促進銀行和稅務單位的數(shù)據共享。另外,還要逐漸實現(xiàn)和工商、公安以及房地產等領域的全面聯(lián)網,整體推行“金稅三期”,促進以“一個平臺、兩級處置、三個覆蓋、四個平臺”為特點的稅務網絡,更好的了解納稅者個人收入數(shù)據。
(三)調節(jié)個人所得稅稅率
開展個人所得稅法變革,重點以混合稅收體系為主,該種稅收體系的實行,保證實現(xiàn)科學規(guī)劃、累進級數(shù)前提下,還應對于稅率展開科學調整,確保個人所得稅法修改符合民生要求。主要稅率規(guī)劃是從分類過程、整體過程入手。分類過程,課征稅款比重包含勞動所得和非勞動所得。而非勞動所得改變較大,要時刻重視其彈性變化和風險要素,且掌握易隱秘的特征,對稅率展開整體考慮和規(guī)劃,將之維持在勞動所得以下。收入差別的形成,具體表現(xiàn)為非勞動所得,勞動所得和非勞動所得稅率修改,是減小稅收差別的核心所在。該方面是以后一段時間稅收變革探究的核心內容。整體過程,由于以超額累進稅率為中心,因此稅收平等原則的表現(xiàn)也與之密切聯(lián)系??v觀世界對稅收變革的調整和實踐得知,在個人所得稅核算方面不能產生大量的超額累進稅率級次,要時刻重視納稅者心里變化,均衡納稅者納稅想法,從而降低納稅人產生逃稅、漏稅的觀念。具體到國內稅制調整方面,個體工商戶或是企事業(yè)承包單位等,其超額累進稅率適合采取5級5~35%。但是,綜合考量世界稅收競爭現(xiàn)狀,把應用稅率調整至30%,如此不僅可以突出稅收制度的平等性,還可以幫助稅收方式運營節(jié)省一定費用。
參考文獻:
[1]葛蕾.稅收公平視角下個人所得稅法改革研究[J].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9,19(03):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