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會峰
摘 要:流動人口子女即流動生因為學習環(huán)境不穩(wěn)定、缺少親子互動、心理自卑等原因,學習成績普遍不佳。本論文基于青海省流動生學習現狀,給出其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慣培養(yǎng)的對策,希望對我國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流動人口子女學習習慣培養(yǎng)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11-0-01
前言
隨著我國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推進,越來越多農村人口攜家?guī)Э谶M入城市,這部分人口中處在求學階段的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決定了其未來人生。正因為如此,有必要針對流動生學習習慣培養(yǎng)面臨的問題進行總結,繼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體現出我國教育具有的公平性。
一、流動生學習習慣培養(yǎng)面臨的問題
1.學習環(huán)境不穩(wěn)定造成社交恐懼
從一個環(huán)境到另外一個環(huán)境,在不斷的遷徙轉移中,流動生會無所適從。他們會產生社交恐懼,這對于學習習慣培養(yǎng)是非常大的阻礙。這種社交恐懼癥并非因為父母溺愛導致的,而是因為在學習環(huán)境不斷轉a換過程中,流動生對新環(huán)境產生的排斥心理。而學習除了書本知識之外,還有關于生活經驗的積累,需要學生彼此交流溝通。只有給流動生打造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學習環(huán)境,才會使得其全面發(fā)展。
2.缺乏親子互動
流動人口大多生活在生存線上,他們?yōu)榱顺燥柎┡Γ瑳]有更多的時間和自己的孩子溝通交流。在青海流動人口參加孩子家長會都顯得比較困難,主要是流動人口所處的社會地位比較尷尬,他們?yōu)閲医ㄔO出力較多,卻不能得到對應的尊重,容易因為缺崗而被裁員。在生存和教育中,無奈地選擇了前者。缺少親自互動的流動生,其幸福感較低,存在自卑心理,這對于良好的學習習慣養(yǎng)成具有極大的副作用。除非倔強越壓越強的個別流動生,能夠不斷地克服困難,依靠自己獲得更好的成績。
3.心理自卑
不斷變動的環(huán)境,缺少父母關愛,這些都容易導致流動生出現心理自卑。而更大的心理自卑則是來自于學習成績不佳帶來的自我否定。學習成績不佳-自我否定-學習成績更加糟糕,這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另外,到新環(huán)境容易遭受同學的排斥,甚至會被職業(yè)道德低下的教師嘲諷。這些都是造成流動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4.學校關注度不足
在青海不管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學校對“流動生”的關注都比較薄弱,特別是心理輔導方面,較比發(fā)達地區(qū)存在很大差距。學校沒有積極主動地建立流動生互動環(huán)節(jié),延長了其熟悉環(huán)境的時間,導致其心理負擔重,對學習產生了厭煩情緒。甚至于對于學生排外沒有積極地疏導,對于流動家庭此方面投訴束之高閣。
5.政府角色弱化
每個地區(qū)的政府都或多或少存在地方保護主義,主要是為了保證本地群眾生活、就業(yè)以及生產經營的正?;?。不過隨著全國經濟一體化,地方保護主義將成為牽制地方發(fā)展的阻礙,只是目前來講,政府還沒有完全從這種身份中脫離出來,對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考慮不周,雖然國家角度出臺了系列法規(guī),規(guī)定免除擇校費等等,但是地方仍然存在其他收費項目,無疑中使得流動生認為自己和家庭被邊緣化。這是造成流動家庭、流動生不能享受公平教育的關鍵。
總而言之,城鄉(xiāng)一體化伴生的“流動生”現象涉及到了社會、學校、家庭三個教育主體,其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也必須要依靠三者共同努力。即流動生問題是社會問題,并非某個主體便能徹底改變的問題,其需要通過社會自治手段,配合相應的法律規(guī)范來達到改變。
二、培養(yǎng)流動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策略
1.政府
首先要突破地方保護主義的局限,要為外來人口以及進城人口創(chuàng)造良好的就業(yè)環(huán)境,要確保他們通過自己努力獲得應有的薪酬,能使其擺脫貧困線,在人格上獲得尊重。能夠針對流動生提供相應的補助,以此對外來人口做出貢獻予以補償。其次,能夠調動社會組織形成流動生就學基金,對符合條件的流動生予以資金支持,幫助其繼續(xù)求學。再次,成立心理疏導機構,幫助流動生解決心理矛盾,輔助其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建立其強大的自信心,為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打下基礎。只有如此才能使得外來人口穩(wěn)定下來,家庭環(huán)境得到改善,流動生的自卑心里也會得到緩解。
2.學校
學校是教育的大本營,其一端連接家庭,一端連接社會,其發(fā)揮著關鍵的橋梁作用。故此學校要充分認識到讓每個學生享受到教育權利是體現教育公平的關鍵,要發(fā)動教師對外來流動生予以關懷照顧,要積極地促進他們和同班同學交流,打破環(huán)境壁壘,實現班級的融合,使得流動生能夠和同學交流學習,交流彼此學習經驗。教師能夠創(chuàng)新教學,組建各種學習興趣小組,積極地將流動生融入進來,賦予其一定的職責,使其擁有價值感,挖掘其潛力。對于班級排外的行為舉止能夠及時發(fā)現并能夠糾偏。教師能夠積極地聯系流動生家長,促進其親自教育,實現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鏈接。當然,為了促進教師教學熱情,學校要建立必要的獎勵機制。另外,學校要積極地打擊教師收紅包行為,降低流動家庭經濟壓力,實現教育的公正和公平。
3.家庭
流動生家長要充分重視孩子的學習情況,要積極地參加家長會,拉近和教師的距離,能夠從其口中獲得孩子學習的真實情況。能夠配合教師針對孩子的學習產生良好的指導,促進其健康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對于年齡小的孩子,家長應該管好自己的言行,遠離煙草、麻將、酒水,要樹立健康形象,給孩子做好模范。對于那些學歷低的家長,不能給孩子良好的學習指導,建議尋求教師的幫助,甚至于尋求學校的幫助。
結束語
流動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養(yǎng)成,有待于政府為主導形成政府、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多元管理模式的形成。要從環(huán)境、心理、學習方法、親子教育等角度為流動生構建立體的學習空間,使其能夠安定身心建立強大自信,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在融洽的家庭氛圍中不斷地突破,打造完美人格,成為國家所需的新一代人才。
參考文獻
[1]李香貴, 毛穎李. 流動人口子女學校適應分析:教師因素[J]. 中國教育學刊, 2012(7):25-27.
[2]張生, 陳丹, 蘇梅,等. 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研究現狀與對策[J]. 中國特殊教育, 2017(7).
[3]趙學勤, 梁威. 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需要建立多元體制[J]. 教育科學研究, 2002(1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