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中興
人的眼睛能夠看見自然界的五光十色,卻要借助鏡子,才能看見自己的容顏。古代的銅鏡,影像模糊,現(xiàn)代的玻璃鏡子,才看得纖毫畢現(xiàn)。少男少女,一臉童真稚氣;青年男女,陽光又夢幻;人到中年,一臉滄桑;老翁老嫗,則倍加珍惜歲月給自己留下的每一天。無論男女老少,生活中都離不開鏡子。演員上舞臺,公眾人物上電視,更得先面對鏡子,讓化妝師為之著意打扮美容。
玻璃鏡子只能照見自己的姿容,人若要真正看清自己,還得面對廣闊的世界。
唐太宗有個有名的“三鏡”說。這位皇帝打下江山后,一次問侍臣: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孰難?房玄齡的回答是,草昧之初,與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創(chuàng)業(yè)難矣。魏徵說,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太宗贊同誰的觀點呢?你看他怎么說:玄齡與吾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chuàng)業(yè)之難。徵與吾安天下,常恐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然創(chuàng)業(yè)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
你看這個皇帝多有頭腦。兩位大臣說得都有道理,但都只說了一面,一個歷史階段,前一階段已經過去,慎在當前。用現(xiàn)在的語言,就是仗已經不打了,不搞階級斗爭,如今要和諸公一門心思謹慎搞經濟建設了。
所以魏徵死了,太宗傷心,對侍臣們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歿,朕亡一鏡矣。鏡子人人會照,有人嘴歪、眼斜怪鏡子,一怒就把鏡子摔碎了。這樣的皇帝,《資治通鑒》里也記載了幾個,言者輕則革職、打屁股,重則關進大牢或發(fā)配邊地。
魏徵不怕被摔碎,就是敢說?!妒际琛愤€是講大道理,《十漸不克終疏》就是一條條列舉太宗的過失了。要太宗“傲不可長;樂不可極;志不可滿”。這在歷代封建王朝中是十分罕見的。魏徵敢于這樣說,是以表現(xiàn)對大唐皇朝忠貞不貳為前提的——他也是很講策略的,每疏必有一番歌功頌德之語,這正是唐太宗最為贊賞的。魏徵歿,太宗命厚葬,百官九品以上皆赴喪。魏徵妻悉辭不受,說魏徵平生儉素,今葬以一品羽儀,非亡者之志,堅持以布車載柩而葬。這也是打鐵還須自身硬,一不求生前富貴,二不要死后哀榮,為了大唐江山,就沒有什么不敢說的了。
太宗能夠這樣照鏡子,也是自信江山牢固,權威已立,沒有誰敢挑戰(zhàn)他的皇位了。志得意滿之余,尚能保持清醒,不是把逆耳忠言利于行說在嘴上,也有幾分落實到自己身上了。
如此看來,只以鏡子來看容顏、正衣冠是遠遠不夠的,還得以史為鏡,以人為鏡。這對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也是有意義的。我們不能只習慣于梳妝臺、穿衣鏡前照鏡子,過往的經驗教訓、師友的批評點撥、成長過程的順逆得失、大潮中的何去何從,都是一面面鏡子。玻璃鏡子讓你看見自己的容顏,卻不能改變你的容顏,讓你今年二十,明年十八。這后頭的一面面鏡子,得用腦去想,用心去感受,它卻具有改變你行徑的特異功能,讓你得意時不再忘乎所以,失意時努力重新站起,知道錯了就認錯、改錯。先賢有云,吾日三省吾身。怎么個“省”法,不就是給自己照照這樣的鏡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