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的時候就知道,父親是本地礦務局書協(xié)的副主席。小學三年級時,父親送給我顏、歐、柳、趙四本楷書“中學生字帖”。從那時起,我便開啟了臨帖生涯。以后,初中、高中在學校里,煤礦上的書法展上都獲得過的一些小榮譽。
1985年,鋼筆書法熱潮席卷全國,我也投身其中。當時硬筆字帖少得可憐,書店里只有黃若舟的《談談學寫鋼筆字》及龐中華的《名人名言鋼筆字帖》。一個偶然的機會,從報紙上看到了招生啟事。信陽市有一個鋼筆書法函授班招生,叫“普藝硬筆書法函授中心”,學制六個月,學費20元。想法提出來立即遭到父母的堅決反對。理由是我正讀高一,“課業(yè)為重,你的字寫得也算可以了”。
明的不行,我就偷著干。我偷出積攢了吃雪糕、喝汽水的零花錢,經(jīng)三個月的努力,湊足了20元錢“巨款”,成功參加了學習,函授學習非常有趣,每天一頁活頁范字,自己臨摹。每月底交一張是檢驗效果的作業(yè),寄到函授中心由老師點評,我悄悄地臨習。成效果然突飛猛進。最終評為優(yōu)秀學員。87年底,我偷偷參加全國首屆“美報杯”鋼筆書法大賽獲得銅獎。直到這時我偷偷自學鋼筆書法課的“行徑”才被父母發(fā)現(xiàn)。
1992年以后,我警校畢業(yè)分配至派出所。工作瑣碎,業(yè)務繁忙,一干就是20多年。幾乎荒廢了各種業(yè)余愛好。能靜下心寫字的時間太少了。
但是我盡量一有時間就瀏覽硬筆書壇的動態(tài)。本地公安系統(tǒng)舉辦的書賽展偶有參與。但多因為公務繁忙多是應付之作。三年前,我接觸了全新的媒體——微信,從這個便捷的窗口認識了更多書友,了解到了硬筆書壇的更多資訊。于是重新督促自己,要利用一切時間,“厲兵秣馬”,先后投了幾個硬筆賽事,雖沒有太高成績,也算小有斬獲。
我的學書感悟,一是學書須靜,正如孫伯翔先生所言,書法乃寂寞之道,要守得住空虛,耐得住寂寞,方能平心靜氣學好書法,學書也恰能使人入靜,暫時忘卻塵事。二是一定遵循取法乎上。學習書法宜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著名碑帖入手。選擇自己喜歡的風格。守住一段時間進行精臨,切勿朝秦暮楚。三是要多讀歷代書法理論文章,溯本求源,繼承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