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詩羽
摘 要:斯諾所指的兩種對待科學的典型態(tài)度也就是人們對科學技術的兩種典型理解,這兩種態(tài)度構成兩種文化之間的鴻溝。我們要看到它們有各自的局限性,也有各自存在的意義,如何才能克服偏見使兩種文化的矛盾不再尖銳,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關鍵詞:兩種文化;科學主義;人文主義
一、兩種文化的兩種態(tài)度
1. 科學主義的態(tài)度
科學主義者認為科學知識必定是真的,科學不僅是唯一合理的知識形態(tài),且只有科學才能探索和闡述客觀的真理,其他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充滿了主觀幻想,甚至虛假。他們認為人文學科就是這樣看待世界的知識——帶有明顯主觀色彩、不具有真理性,因此沒有意義。在科學主義者看來,自然科學方法適用于所有自然科學,對人文科學也適用??茖W主義者不僅相信人類對科學理論與方法在各領域的使用是必然,而且斷定它必定會產(chǎn)生良好的效果,畢竟自從有了科學,隨著科學技術發(fā)展,人類的物質文化生活變得豐富得多。
2. 人文主義的態(tài)度
人文主義學者認為科學不能提供一個真的世界,人們不能期望通過科學的眼光看到真的自然。盡管科學從許多個別經(jīng)驗現(xiàn)象概括出了一些普遍性的概念和理論,但人文主義者認為真實的世界應該是具體的、感性的,從普遍性的概念與理論中絕不能復刻出個別的現(xiàn)實對象來。同時,人文主義者還認為,人文學科研究人的情感、心理體驗、各種行為活動,這些現(xiàn)象與人的自由有關,與人的整體性相關。對于這些現(xiàn)象的研究不能采用科學的方法,而要采用人文的方法——無意于作一般性概括,而只求如實描述和理解,這是與科學方法完全不同。盡管科學技術提高了人類的物質生活水平,但也帶來了災難,所以人文主義者們鄙視科學家的樂觀主義,把社會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都歸咎于科學。
二、科學與人文的局限
1. 科學的局限
科學本身是沒有局限的,之所以要說它的局限,是因為它不能達到人們對它的過高期望,結果就使它變得局限。在科學主義者看來,通過科學實踐對于達到追求客觀真理、對世界進行系統(tǒng)解釋這兩個目標是不成問題的,即使目前沒有達到,將來也會達到。但其實,科學難以達到這兩個目標,盡管科學比其他知識形態(tài)更具有客觀性,但這種客觀性并不是絕對的。一般,科學知識與理論都是基于經(jīng)驗而來,但經(jīng)驗并不是完全客觀的,由此可推建立在其之上的理論也不一定客觀。
此外,之前所提到的在科學主義者看來,科學方法適用于各個領域,包括人文學科方面。然而,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并不存在某種超越歷史的、普遍有效的方法論,科學方法也必須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完善與發(fā)展的。并且,在科學研究中,人們也還是會使用一些非理性的方法,如直覺、想象等,這些方法明顯與人文科學方法相關。這也可以說是科學的局限。當然,前文提過的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災害,自然也是當前科學技術的局限。
2.人文學科的局限
人文學科也與科學一樣,其實本身是沒有局限性的,之所以變得有局限性,也都是因為人類的需求與要求。
與科學相反,人文學科的一些知識通常是模糊不定,不具有普遍價值。人們無法對人文學者的說法給出恰當?shù)脑u價,它們似乎充滿主觀想象的陳述,總是似是而非,讓人捉摸不透。并且,人文學科難以像科學技術那樣有明顯的進展,它有時候只給出滿足與各種的可能性,有時甚至可以說它是毫無進展,它似乎總是走著重復的圈子,探索永遠無法完成的主題。人文學科的方法由于其主觀性非常強,通常會被認為就是主觀臆測,并不客觀也就不能得到嚴謹科學工作者的信服。此外,由于其不能夠直接運用于生產(chǎn)生活,不能為人類直接生產(chǎn)物質財富,常常也被科學主義者所鄙視,這也被看作它的局限之一。
三、對兩種文化的反思
1.科學與人文學科的意義
盡管科學是基于經(jīng)驗的普遍性理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會變得不科學,但科學總是在不斷地修正、不斷地取精華去糟粕,科學也許達不到對世界的完全系統(tǒng)的解釋,但它提供了對自然越來越系統(tǒng)的解釋,這是其他任何知識都無法比擬的。同時,基于經(jīng)驗而來的科學雖然不是完全客觀的,但是卻比其他經(jīng)驗要客觀得多。隨著人類交往的深入,人們之間越來越需要共同交流的基礎,以保障相互交往與理解的客觀性,科學的客觀知識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這種基礎,從這一點看,科學有其出現(xiàn)的必然性。
人文學科能使社會價值體系適應時代的變化,不同時代需要不同的社會價值規(guī)范,這是由于人文學者能細致觀察社會與人并能從中發(fā)現(xiàn)某些細微事實,然后把他們描述出來,這可能啟發(fā)其他人在面臨類似情況時作出類似的評價,遵守類似的行為規(guī)范,即達成共識。人文學科也熏陶甚至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實際上,人生來并沒有那么多復雜的內心世界,但由于被社會不斷強化,特別是被各種人文作品所強化,從而形成了豐富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此外,對同一件事物,因人而異會有不同的感受,人文作品恰恰能描述這些不同,這些不同使得人的精神世界能與時俱進,也正因如此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會文化傳統(tǒng)。
2.重視全面教育
當前兩種文化的分裂不僅沒有緩和,其鴻溝更有加深之意,斯諾提出應該對教育進行重新審視,如在大學中做出一些相應的規(guī)定,規(guī)定工科學生必修一些人文學科,而文科生則要必修一些科學基礎知識。青年學生是未來的科技工作者和人文學者,他們在青年時代就接受多種學科的熏陶,因此可以期待在他們之間不會出現(xiàn)或較少可能出現(xiàn)兩種學科的鴻溝?;蛟S正是因為大學教育中交叉學習還遠遠不夠,所以現(xiàn)在國內外許多地區(qū)已經(jīng)開始實行中學不分科教育,讓學生能夠全面發(fā)展。但全面教育也有其局限性,人們的精力和智力無法面面俱到,并且社會需要專門人才。即使是大學現(xiàn)有的跨學科建設,如斯坦福大學為促進生物醫(yī)學發(fā)展而建立的跨學科合作機構,也是只是把基礎生物學家、臨床醫(yī)生、工程師、化學家等聚在一起共同研究問題,而不是人文學者們。
相比于人文學科,科學目前似乎更占優(yōu)勢,這種優(yōu)勢就是之前所說的它對人類物質生產(chǎn)的直接貢獻,這也是大多是科學主義者對人文學者以及人文學科存在偏見的重要原因。但我們要知道的是,物質成果并不是判斷一門學科是否有價值的絕對標準,正如我們探討人文的意義時所說,人文學科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僅僅這一點還不足以克服偏見,一般,正是由于科學技術能帶來物質財富,處于利益方面的考慮多數(shù)人才會選擇從事科學技術工作。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科學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它是各種社會因素作用的結果,是多種文化的產(chǎn)物。從科學理論的形成就可以看到這一點,科學理論的形成并不是直接由經(jīng)驗推到出來的,它還受到各種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這些文化傳統(tǒng)可能通過科學家被帶到科學中來。比如,由于東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不同,所以會形成風格完全不同的西方醫(yī)術與東方醫(yī)術,但這并不影響治病救人。
誠如斯諾所說,兩個文化的陣營在溝通中更加不理解,不同思想派別在整合的過程中更趨于多元化。但情況也許并不會越來越糟糕,從小的方面來看兩種文化之對戰(zhàn)雖然無休無止但也只是茶壺里的風暴;從大的方面來看,既然經(jīng)過斯諾的演講后引起了兩個陣營的思考,那么兩種文化也能在對立中各自成長,這也能使得兩種文化有所進步。
參考文獻:
[1] 任定成.科學人文高級讀本.[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 黃正華.科學技術哲學導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