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促使當代民眾越發(fā)重視知識產權以及產權收益,雖然知識產權收收益分配國家《知識產權法》中已經提出明確規(guī)定,但是知識產權的界定仍然較為模糊?;诖?,本文立足于產權收益角度,分析了知識產權收益所面臨困境,研究了基本解決途徑。希望,以下內容的論述,可以進一步完善產權收益分配。
關鍵詞:知識產權;財產權益;夫妻共有
引言:近幾年,隨著社會各界對知識產權的重視,個人知識產權收益逐漸增加,此種背景下,夫妻之間的收益分配出現問題,雖然在《產權法》的編撰過程中,正在努力完善相關法律,但是就2018年8月出臺的《民法典分編草案》而言,產權法的知識產權收益問題仍然存在。因此,對知識產權收益的困境與出路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一、知識產權收益面臨的困境
(一)有違民法收益之原理
通常情況下,對于知識產權的收益的理解集中為“財產性收益”,因此產權收益的具體含義無法獲進一步明確。從知識產權收益形成方式而言,是指知識產權所取得的經濟效益,此種情況下應該將其取得的任何收益都劃分到產權收益之下。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內容:①知識產權凈使用利益。此種利益主要是創(chuàng)造者應用知識產權直接獲得經濟效益。②許可使用費。此種經濟效益主要是指其它使用者希望通過應用創(chuàng)造者的知識產權獲得利益,從而支付創(chuàng)造者使用費用。③轉讓費。創(chuàng)造者在完成知識創(chuàng)造之后,獲得知識產權,此時產權歸屬者為創(chuàng)造人,因為創(chuàng)造人享有知識產權的隨意支配能力,所以可以以一定費用,將產權轉讓給其他人,但是轉讓之后的產權人不再是創(chuàng)造者。④侵權賠償。只有產權人擁有知識產權的隨意支配能力,其他人想要應用知識產權,需要經過產權人同意。如果沒有經過產權人同意進行使用,需要支付侵權費用。
但是以上界定與我國現有民法之間存在一定差異。立足于民法角度,對于收益的認知從宏觀角度而言是利用物進行生產所形成的效益。從微觀角度而言,收益其實是孳息。但是無論從那種角度而言,收益都不存在財產等值的轉化,因為沒有形成實際的社會財富。
(二)收益外延存在理論和邏輯矛盾
此類問題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產權收益不區(qū)分取得時間的不合理。法律對于財產共有的區(qū)分建立在企業(yè)與產權人存續(xù)關系之上,沒有根據財產權益本身性質進行考慮。另一方面,知識產權的收益不包括期待利益不合理。知識產權的收益包括實際取得或者已經明確可以取得的財產性收益,不包括尚未明確、未來可以取得的財產性收益(簡稱“知識產權期待利益”)。大多數人認為,知識產權收益應當包括期待利益,不包括期待利益與我國現行法律規(guī)定精神相抵觸,不妥當,不科學,有悖民法的公平原則。
二、知識產權收益的出路研究
就目前我國知識產權收益所面臨的現有問題與發(fā)展問題而言,想要從產權收益內容進行解決較為困難,只有從思想層面進行改變,才能解決各類問題。具體內容為:應用知識產權替代知識產權收益。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經濟發(fā)展,現階段我國已經從單純的物質財產時代轉變?yōu)椤拔镔|+非物質”財產時代,此種時代背景下,有形財產以及無形財產都會受到民眾的重視,并且無形財產所要取得的經濟性會高于有形財產。而當下社會經常被提及的知識產權便是一種無形財產。
立足于知識產權角度而言,是擁有者在法律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隨意支配的權益,從實際作用角度而言,其與傳統(tǒng)類型的財產權益并沒有較大的差異,因此與民事財產同樣重要。隨著當下人們的思想開放,以及國家對知識產權的進一步保護,此種類型的財產已經成為社會、企業(yè)、國家爭奪的首要內容[1]?;诖朔N現狀,我國現有法律應該結合時代特點,轉變傳統(tǒng)立法觀念,將知識產權納入共有財產當中,并且還應該對產權利益進行明確規(guī)定。
立足于我國民法角度而言,其通常會將民事權力以及利益規(guī)定為民事權益,鑒于此,知識產權與產權收益可以共同定義為知識權益,可以對現有《知識產權法》進行重構。此種方法在應用之后可以做到收益分配合理,降低權益紛爭,與現有法律規(guī)定內容相比更加合理。此種合理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發(fā)那面:
①知識財產權益是一種綜合性規(guī)范,其所包含的內容不僅具有知識產權,還會包含個體已經參與知識產權構造,但是沒有完成,現有部分受到法律保護而產生的經濟效益?;诖朔N情況,合作雙方之間所具有的共同財產界定將會更加大清晰;
②在完成“知識財產權益”的法律重構之后,企業(yè)與產權人合作期間所獲得的知識產權收益將會被劃分到共有收益范圍,而此種情況下的產權收益,無論是已經獲得還是沒有獲得,可能在未來獲得的收益也會被規(guī)定為合作雙方的共有利益。這種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現有《產權法》中對于知識產權收益限定模糊的問題,從而提升產權效益分割的準確性;
③在企業(yè)與產權人合作期間,將產權人一方所獲得的知識財產權益劃分到與企業(yè)共有范圍之下,可以有效的解決知識產品、產權獲得不同步所帶來的不公平問題。例如,產權人一方在合作期間,正在進行知識產權研發(fā)工作,還沒有全面完成,此時知識產權雖然不存在,但是所投入的智慧成果具有一定價值,因此仍然會為企業(yè)帶來經濟收益,那么將產權利益進行共有化劃分是十分合理的;
④對于知識產權與產權收益劃分為知識財產權益,大多數人存在有懷疑態(tài)度,部分人擔心會造成財產分割不明確等問題,而實際上并不會存在不公平的問題。例如現階段人們經常討論的三種情況:1、產權人在進行知識研發(fā)與創(chuàng)造時,沒有與企業(yè)進行合作,但是在合作之后才完成所有創(chuàng)作。2、產權人在進行知識研發(fā)與創(chuàng)造時,沒有與企業(yè)進行合作,并且已經申請知識產權,但是在合作之后知識產權才完成審批。3、產權人在沒有與企業(yè)進行合作時已經完成知識研發(fā),但是在合作之后才進行產權申請[2]。需要了解,產權人在進行知識產品研發(fā)過程中,即使沒有獲得知識產權,但是知識財產利益已經形成,并且此種利益存在于產權人財產范圍,而合作后獲得的知識產權收益,其實是將知識權益融合到產權當中,簡單而言就是,合作之后所具有的知識產權,其中一部分屬于創(chuàng)造者,而所謂的財產共有僅僅是產權人財產之外的內容,所以所謂的不公平并不存在;
⑤對于知識產權與產權收益劃分為知識財產權益,大多數人擔心會違背產權保護機制以及獎勵機制。因為知識產權的獎勵只有全部歸于創(chuàng)造者,獎勵機制的獎勵作用才會體現,而知識產權財產權益共有劃分與獎勵機制規(guī)定背道而馳。事實上,在實際作用效果中并不會存在此類問題。一方面,所謂的企業(yè)與產權人合作所具有的經濟收益共有,其實是建立在繼受取得的基礎之上,簡而言之,知識產權原始權力歸屬者仍然為創(chuàng)造人,只不過因為二者合作關系轉移為企業(yè)與產權人共有[3]。另一方面,就實際表現情況而言,目前沒有聽說因為知識產權財產權益劃分到共有財產之后,創(chuàng)造者的積極性受到較大的影響。基于以上兩方面內容,知識財產權益共有不會違背產權保護機制以及獎勵機制。
結論:綜上所述,知識產權以及產權收益正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從前的法律內容很可能無法做到滿面俱到,這就要求立法者不能故步自封,應該立足于時代發(fā)展基本情況,結合實際將企業(yè)與產權人的合作知識權益劃分為二者共有財產,這樣才能保證合作中雙方的正當利益,減少知識權益紛爭,提升法律作用與影響力。
參考文獻:
[1]余驍,郭志芳.知識產權保護對全球價值鏈分工收益的影響——基于跨國行業(yè)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7(06):142-152.
[2]張少東,劉宇.離婚糾紛中有關知識產權分割問題的再思考——以知識產權差異性為分析視角[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0(06):38-43.
[3]趙峰,許平中.“李約瑟難題”的經濟學解答——市場盈利、成本收益比較與知識產權保護[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5(03):9-15.
作者簡介:
俞慧勇(1984-),男,漢族,江蘇省泰州市人, 職稱:知識產權工程師,學歷:大學本科,從事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研究方向科技咨詢和政策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