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物
天再寒,身要暖。怎么個暖法呢?那就是吃火鍋啊。這個時候,約起好友團團坐,圍著火爐吃火鍋,兩壺小酒唱起歌,才是冬月的正確打開方式啊,對不對?
火鍋,以鍋為器具,水或湯燒開,來涮煮食物。
史書中記載的食用方法,有550多種。
今天我們吃火鍋,比較注重的是風味、吃法的差異,重慶麻辣火鍋啦、潮汕牛肉火鍋啦、老北京涮肉啦……各有千秋。但在古代,咱們古人吃火鍋,不僅在吃的“內(nèi)容”上下工夫,火鍋的器具更是講究。
火鍋在過去不叫火鍋,叫“古董羹”,因為食物投入沸水中的咕咚響聲而得名。
如果追溯起火鍋的源頭,大概得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了。
商周時期的吃貨們,就已經(jīng)擼出了火鍋的雛形,而且是精致的單人小火鍋。
有一種器具,名為“溫鼎”,是一種可以邊煮邊吃的小鍋。
“溫鼎”內(nèi)的夾層,將其分為兩部分,上層盛放湯羹肉類,下層放置炭火燃料,設有火門用來更換炭火。鼎的周圍有透氣用的小孔,高度只有十多厘米。
當然,這種精致的小火鍋只有王宮貴族可以享用,普通人是享用不起的。
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鼎鼎”。這個鼎鼎啊,完爆溫鼎一個鼎的距離啊,味道比溫鼎好太多了。
鼎鼎最大的升級,在于烹調(diào)方式——可以調(diào)五味了。所謂調(diào)五味,是將幾種食物混合,讓食物融合其他食物的味道,這樣菜肴更加鮮美。
漢代的火鍋,已經(jīng)比較接近現(xiàn)代火鍋了。
那時,有一種被稱為“染爐”的鍋,分為三個部分:主體為炭爐;上面有盛食物的小鍋,容積一般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盤。
“染杯”,就是把上面的鍋換成杯,可以拿來溫酒。
在一些出土的西漢墓中,除了青銅制成的“染爐”和“染杯”外,甚至還有配套的銅勺、銅顫、銅釜、漆盤和漆耳杯。
沒錯,這是全套火鍋裝備。
在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通,帶動了長安和西域地區(qū)的交流,外來的香菜和蔥已經(jīng)作為一種調(diào)味品,出現(xiàn)在了王侯貴族們的餐桌上。
據(jù)說,魏文帝曹丕是個火鍋愛好者,喜歡用一種叫做“五熟釜”的炊具來煮東西。
所謂“五熟釜”,就是將鼎分成五個不同的燒煮空間,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湯串味;可以將豬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這類肉品,放在不同的格內(nèi),從而吃到五種不同風味的火鍋,分開來吃也方便酸、辣、麻、咸等不同飲食習慣的食客。
看著五熟釜和現(xiàn)今流行的鴛鴦鍋有異曲同工之妙,算是鴛鴦鍋的鼻祖、重慶九宮格火鍋的前傳吧。
魏晉,可以算是幾千年來中華文明的一個巔峰了,尤其是“竹林七賢”那一派煙云水氣、風流自賞的氣度,幾追仙姿,為后世所景仰。
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發(fā)明了菊花火鍋也算是應景。
菊花火鍋就是在火鍋中投入幾朵菊花,令油膩變得清淡。吃個火鍋都如此風雅,何愁做不出好詩?
唐朝的火鍋,多是用陶燒成的,叫“暖鍋”。
火鍋發(fā)展到唐代,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時尚飲食,富人設家宴的時候,一般都會備用火鍋。
白居易有詩賦:“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就生動描寫了吃火鍋的場景,詩中的“紅泥”即陶瓷。
想想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可以邊吃火鍋邊寫詩,難怪豪情萬丈。又有多少首唐詩,是在溫暖如春的火鍋邊誕生的?
到宋代,火鍋的吃法已十分常見,民間有“暖冬”風俗,每到農(nóng)歷十月初一,時人便舉辦“暖爐會”。此即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所謂“十月朔,有司進暖爐炭,民間皆置酒作暖爐會。”
除此之外,南宋林洪所著《山家清供》中,也記載了吃“撥霞供”的故事。
當時,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訪隱士,途中抓到一只野兔,林洪想烤來吃。隱士告訴他:“我在山中吃兔肉是這樣的,在桌上放個生炭的小火爐,爐上架個湯鍋,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桂做成調(diào)味汁,等湯開了,夾著肉片在湯中涮熟,蘸著調(diào)味料吃。”
林洪按照這種方法吃了一通涮火鍋,頓感醍醐灌頂,脫胎換骨,謝過隱士之后,給這種涮火鍋取了個名字叫“撥霞供”。
此番吃法激發(fā)出的靈感,將“涮”字秘訣廣泛運用于餐桌之上,不單單是兔肉,其他肉片和蔬菜均可一涮而熟,蘸料而食。
隨著大航海時代開啟,各種外來作物和調(diào)料也開始傳入中原地區(qū),極大豐富了火鍋的味道和種類。
明朝的火鍋,秉承著能吃的都可以丟下去涮的指導思想,俘獲了一眾人的胃,也是皇帝時時恩寵的一道宮廷御膳。
而明早期就開始使用銀火鍋,有的火鍋制作精良,火鍋蓋上有“大明洪武元年造”銘文,火鍋身上刻有“子孫滿堂”,“喜鵲落眉梢”的銘紋,制作十分精細。
清朝時期,各種涮肉火鍋已成為宮廷冬令佳肴,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清宮御膳食譜上有“野味火鍋”,用料是山雞等野味。
清朝每個皇帝都喜歡吃火鍋,尤其是乾隆皇帝,幾乎每頓必上火鍋,不僅自己喜歡吃,還喜歡大宴賓客。
據(jù)記載,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在乾清宮筵宴宗室,一次辦了530桌火鍋。
嘉慶帝更有此愛好,在登基大典上,竟舉辦了1550桌的火鍋宴,應邀品嘗者達5000余人,創(chuàng)下歷史上的火鍋之最,那場面叫一個壯觀!
慈禧太后也很喜歡吃火鍋,尤其喜歡菊花火鍋,火鍋是她冬日里經(jīng)常享用的美食。
火鍋在清宮中又稱熱鍋,不僅款式精致,并且花樣繁多,光看一個簡單的鍋,濃濃的貴族氣息就撲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