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蓉芳
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qū)婦幼保健院 350200
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是兒科常見疾病,通常在感染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等后引起,該病起病急,小兒因免疫力低下,易感。小兒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患兒可發(fā)生高熱,有明顯的咽痛,扁桃體出現腫大,腺樣體肥大改變,在進食吞咽時感覺明顯,因食物摩擦扁桃體引起疼痛,使得患兒進食后嘔吐或直接拒食[1];體格檢查中,咽部可見充血,在腫大的扁桃體上可發(fā)現膿點、膿苔,呈黃色,部分患兒頸部淋巴結可發(fā)生腫大[2]。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若未得到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徹底,可形成慢性扁桃體炎,患兒因長期的慢性炎癥刺激,引發(fā)如腎炎、風濕等諸多的并發(fā)癥[3],為患兒健康、成長發(fā)育造成了不良影響,降低了患兒家庭的生活質量。臨床上治療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的方案較多,需遵循的治療原則為積極抗感染,具體用藥因患兒體質、主治醫(yī)生診治習慣而有所不同。阿奇霉素是兒科常用的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本文以我院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患兒為觀察對象,進行阿奇霉素的用藥可行性探討,具體見下。
1.1 一般資料 在2017年8月—2018年7月來我院就診的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患兒中選取200例納為觀察對象,分組方式為分段隨機化原則。觀察組中男60例,女40例,年齡2~13(6.30±1.41)歲。對照組中男55例,女45例,年齡1.5~14(6.35±1.55)歲。入選標準:(1)均符合疾病診斷;(2)均有發(fā)熱、扁桃體腫大、扁桃體出現膿性分泌物等癥狀;(3)白細胞升高。排除標準:(1)對實驗用藥過敏者;(2)心肺、肝腎功能不全;(3)入組前接受抗生素治療者;(4)中耳炎、鼻竇炎、腎小球腎炎、心肌炎既往史。2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作為實驗進行對象。
1.2 方法 入組的所有患兒均給予對癥處理,如退熱、補液等,囑患兒注意休息,多飲溫開水,飲食改為流質,適當增加營養(yǎng)的攝入,保持大便的通暢[4]。對照組患兒給予青霉素治療,皮試呈陰性后,取20~40IU/kg的青霉素與生理鹽水配置后靜脈滴注,頻次為3次/d,用藥時間為7d。觀察組患兒給予阿奇霉素每日10mg/kg靜脈用藥,1次/d,連續(xù)用藥4d。
1.3 觀察指標 (1)依據國家頒布的抗生素臨床使用原則進行療效評價[5]:治愈:在用藥后3d,體溫恢復至正常,扁桃體無膿性滲出、充血消散,扁桃體表面恢復潔凈;顯效:用藥3d后體溫基本恢復正常,扁桃體表面膿性分泌物明顯減少,充血明顯緩解;有效:用藥3d后體溫降低但未恢復正常,扁桃體表面膿性分泌物稍減少,充血稍緩解;無效:3d后體溫降低幅度不大,扁桃體表面仍有明顯的膿點,紅腫程度未見改善。(2)癥狀消失時間:記錄患兒扁桃體膿點消失時間、退熱用時及白細胞恢復正常用時。(3)在出院3個月后統計患兒并發(fā)癥,包括中耳炎、腎小球腎炎、鼻竇炎、心肌炎。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2.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用(%)表示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達,用t檢驗。檢驗結果為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兒治療效果的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效果對比
2.2 2組患兒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扁桃體膿點消失時間、退熱用時、白細胞恢復正常用時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癥狀消失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2.3 2組患兒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在隨訪結束時,觀察組患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果為1.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0.00%(P<0.05)。見表3。
表3 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在小兒呼吸道感染疾病當中可占10%~15%[6],患病率較高。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的治療有一定的難度,有兒科專家[7]稱,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越早接受治療,效果會越好,能阻止急性病變向慢性發(fā)展。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未得到徹底治療時,當出現誘發(fā)因素(如小兒免疫力下降等)影響,可反復發(fā)作進而成為慢性扁桃體炎;慢性扁桃體炎形成后,大量致病細菌儲存于患兒扁桃體內,細菌不斷分泌的毒素進入血液,細菌產生的炎性分泌物在被吞下后刺激胃腸道,引起患兒長期低熱、食欲減退、消化不良等,影響生長發(fā)育[8];同時細菌、毒素刺激機體變態(tài)反應激活,引起風濕性關節(jié)炎、風濕性心臟病、腎炎等并發(fā)癥,進一步加重了患兒的生命威脅。
在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的臨床治療中,既往較常使用青霉素類及其他類型β-內酰胺類的抗生素,青霉素因治療周期長,患兒因年齡限制用藥依從性較差,往往不能堅持全程治療;其他類型β-內酰胺類藥物在應用后,受同時定植在口咽部的其他種類微生物進行分解、滅活[9],降低了藥物效果,阿奇霉素逐漸成為主流的替代抗生素,在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中應用廣泛,對于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的控制有良好的效果。
阿奇霉素是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作用機制為阿奇霉素與對此藥敏感的微生物細胞上的50s核糖體亞單位進行結合,干擾微生物的蛋白質合成,阻礙細菌的轉肽過程,但不影響細胞的核酸合成,從而得到抑制致病菌繁殖的目的,滅活致病菌。有報道[10]稱,雖然紅霉素同為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但是阿奇霉素對于淋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的抑制效果幾乎是紅霉素的4倍。此外阿奇霉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釀膿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卡他莫拉菌、沙眼支原體等均有良好的抑制、殺滅效果,抗菌譜較廣。因在酸性環(huán)境內,阿奇霉素仍有極大的穩(wěn)定性,所以即使是口服仍有較高的生物利用度;阿奇霉素能在體內進行廣泛的分布,在各組織內的血藥濃度達到同期血濃度的10~100倍[11],尤其在巨噬細胞內形成較高的藥物濃度,并借巨噬細胞將阿奇霉素向炎癥部位轉運,使病變扁桃體處的致病菌被殺滅,控制疾病進展,加快疾病恢復,降低并發(fā)癥形成風險[12]。
阿奇霉素較常規(guī)抗生素而言,在使用前無須進行皮試,用藥頻次少、單次用藥劑量小,治療療程短,患兒的耐受性較好。隨著兒科專家對嬰幼兒用藥安全的不斷研究,逐漸形成的阿奇霉素的序貫治療方案,在保證治療周期的基礎上,減少藥物總劑量的攝入,減少用藥不良反應,進一步提高阿奇霉素的用藥安全性。筆者因諸多條件限制,并未進行阿奇霉素序貫用藥研究,在以后的藥物探討中,可增加此項作為觀察項目。
本文結果中,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觀察組患兒各癥狀消失時間(扁桃體膿點消失時間、白細胞恢復正常用時、退熱用時)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較對照組有顯著的優(yōu)勢。表明阿奇霉素在小兒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的治療中有積極的作用,能更好地局限患兒癥狀,加快炎癥消散,阻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阿奇霉素治療小兒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是有效的,不僅能提高治療效果,縮短癥狀持續(xù)時間,還能降低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