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王巖 盧秉久
摘要:介紹盧秉久教授從脾胃入手分階段論治肝硬化的經驗。盧秉久教授認為肝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與肝、脾、腎三臟有著密切聯(lián)系,在起病及病機演變上肝、脾占主導地位。在治療上,以分階段論治為綱,以調理脾胃、疏利氣機為基本原則,保護脾胃的思想必須貫穿整個疾病治療的始終。
關鍵詞:王文彥;盧秉久;名醫(yī)經驗;肝硬化;脾胃;中醫(yī)藥療法
中圖分類號:R657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9)11-0001-04[FL(K8mm]
肝硬化(livercirrhosis)是由一種病因或多種病因長期、反復作用于肝臟引起的慢性、進行性、彌漫性肝損害,是我國臨床常見肝病之一[1]。肝硬化病情發(fā)展緩慢,在早期常無明顯癥狀,僅有胃腸道的輕微不適,隨著病情的發(fā)展會逐漸出現(xiàn)周身乏力、惡心、嘔吐、肝區(qū)不適、皮疹、黃疸、蜘蛛痣、腹水等癥狀或體征,形態(tài)學特征為:彌漫性肝纖維化伴異常結節(jié)形成[2]。
在中醫(yī)古籍記載中并未見肝硬化之名,但肝硬化所表現(xiàn)之癥狀與傳統(tǒng)中醫(yī)中臌脹、脅痛、黃疸、痞塊、積聚、癥瘕等病之癥狀頗有相似之處。近現(xiàn)代中醫(yī)家對肝硬化的病因病機闡述頗多,盧師繼承王文彥先生的學術思想,并在王老的基礎上總結出其病因多由七情內傷,肝失條達;或飲食內傷,脾失健運,或黃疸遷延不愈而致。在病機方面:應時刻關注肝、脾二臟的關系,因肝藏血,性喜條達而惡抑郁,主疏泄,調節(jié)氣機之升降出入以及血液之灌注流通。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能升清降濁,運化水谷及代謝水液。肝脾兩臟在功能上密切相關,在疾病發(fā)展變化過程中相互影響。肝之疏泄失調則致氣機不暢,進而導致行血功能下降,終致氣滯血瘀,同時妨礙脾之運化,導致水谷不化,濕停于內。脾失健運,水濕內停,亦可引起土壅木郁,肝失疏泄,最終導致肝脾同病,氣滯濕阻,水停中洲之臌脹[3]。
王文彥教授為全國第一批名老中醫(yī),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建院元老之一。王老精研臟腑理論,尤其重視對后天之本脾胃的調養(yǎng),對于肝膽、脾胃疾病的醫(yī)治造詣很深,王老在臨證治療時重視后天以養(yǎng)先天,強調扶正才能祛邪,這是王老融會諸家精粹自成一體學術之見。
盧秉久教授,遼寧省名中醫(yī),國家級優(yōu)秀中醫(yī)人才,博士生導師。從事肝病診治和研究30余年,是國家級名老中醫(yī)王文彥教授的關門弟子。臨床辨證遣方經驗豐富,尤其在肝硬化的辨證施治上深有造詣。
1從脾胃論治肝硬化的理論依據
11生理相依肝脾皆位于中焦,肝在五行屬木,主疏泄,調暢氣機,為剛臟,體陰而用陽,其性條達;脾在五行屬土,主運化水谷精微,為氣機升降之樞紐。具體關系為:(1)調暢氣機:脾土得肝木條達之性,加以疏泄,方可疏泄有常,升降有序;脾土運化正常,氣血生化旺盛,可滋養(yǎng)肝臟。(2)同生氣血:血從后天之本脾胃中生,藏于肝,故脾之運化生血功能正常則肝血充足,肝體得以滋養(yǎng),則剛強之性不會太過,進而疏泄條達功能得以正常運行。
12病理相及肝氣過盛,即木盛,木盛則會克制脾土,脾臟運化水濕功能下降。則脾胃被水濕所礙,故百病由此而生。肝氣淤積在左脅,得不到疏散,胃氣集聚,痞集在胃脘部,氣機得不到疏利,郁滯日久,就會發(fā)生四肢拘攣不適,右脅或腹部之脹滿不適等各種癥狀。
2從脾胃論治肝硬化的治法治則
早在《難經》即提出“所以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肝臟受邪,多會首先侵犯脾胃,脾胃為滋生人體氣血陰陽的源泉,若脾胃安定,既可不受肝臟之邪,又可抑制肝臟之疾,且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健則人體氣血充盈,亦有利于肝系疾病的恢復。故欲調肝臟當先調節(jié)脾胃之升降功能,蘊養(yǎng)中宮之土,脾胃健則肝之木得以調達,諸癥可愈。
盧秉久教授從中醫(yī)理論辨治肝硬化,認為應該注重肝與脾胃之間的密切關系,以分階段論治為綱,以顧護脾胃,調理氣機為基本治則,以活血調肝,化濕排濁為輔,治以多方兼顧,主次分明,調肝養(yǎng)肝之外,顧護脾胃之原則應貫穿始終。
3從脾胃論治肝硬化在不同發(fā)病階段中的應用
31抑木扶土,疏肝理氣法此法適用于肝硬化早期,多以脅肋部脹滿疼痛、納呆食少、噯氣、大便不成形或泄瀉為癥狀特點,治療用柴胡疏肝散加減,用疏肝解郁之柴胡、枳殼、香附,配合健脾利濕之黨參、黃芪、茯苓、蒼術、白術,同時注意氣機之條達,以陳皮、厚樸來行濕除滿,臨床資料顯示:柴胡疏肝散對慢性膽囊炎、膽囊內膽石癥[4]、非酒精性脂肪肝[5]、慢性乙型肝炎[6]、肝硬化腹水[7]皆有較好療效。
32培土榮木,健脾益氣法此法適用于肝硬化中后期,或早期失治誤治,導致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多以氣短乏力、四肢倦怠、面色萎黃、納呆、便溏為癥狀特點。治療用參苓白術散合六君子湯加減,重用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當歸以健脾益胃、益氣養(yǎng)血,砂仁、陳皮、半夏醒胃運中,配澤瀉、車前子利水消腫,白扁豆、薏苡仁、山藥、蓮子健脾滲濕止瀉。祖國醫(yī)學認為肝硬化腹水宜采用行氣利水、健脾利水等方法治療[8,9],參苓白術散加減的應用可以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腸道菌群的內環(huán)境,及其由腹水導致的不適癥狀[10,11]。
33燥濕健脾,清熱利濕法此法適用于肝硬化進展期或急性發(fā)作期,多以口苦口干,惡心厭油膩,四肢困乏,小便短赤,大便秘結或溏瀉,或見身黃,目黃等為癥狀特點,治療常選擇茵陳蒿湯合中滿分消丸加減,用清熱利濕之茵陳、梔子,行氣除滿之枳實、厚樸;辛開苦降,分理濕熱之黃芩、黃連、干姜;健脾滲濕,扶脾固本之半夏,茯苓、白術、陳皮、砂仁、太子參、甘草,于分消解散法中兼補脾胃,澤瀉、車前子利水滲濕,使?jié)駸嶂皬男”愣?。當代研究發(fā)現(xiàn)茵陳蒿湯可以有效的預防肝損傷,防止肝纖維化,利膽退黃,降脂降糖,抗炎,保護胰腺組織,抗腫瘤以及免疫調節(jié)等作用[12]。茵陳蒿湯加減用以治療各類肝系疾病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3~15]、急性黃疸型肝炎[16,17]及肝硬化腹水[18]等。
34健脾祛濕,養(yǎng)肝補腎法此法適用于肝硬化中后期或進展期,以口干咽干、心煩少寐、形體消瘦、小便短少為癥狀特點,治療用一貫煎加減,滋養(yǎng)肝腎之沙參、麥冬、枸杞、生地、石斛,和血舒肝之當歸、川楝子,加入山藥、白術、白扁豆、茯苓、澤瀉、土茯苓健脾滲濕助運化,防止補肝腎而滋生濕熱。一貫煎在臨床長期應用中,表現(xiàn)出良好的療效,且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其具有多種功能,包括:提高肝臟的生物轉化功能、提高肝組織的抗氧化應激功能、改善肝臟缺氧狀態(tài)、保護肝竇內皮細胞、抑制血管新生、調控肝臟干細胞分化取向等[19]。
35健脾養(yǎng)血,行氣活血法此法適用于肝硬化中后期,因氣滯日久而致瘀血阻滯,以面色晦暗,右脅或兩脅不適甚則疼痛拒按,或腹部見紅點赤縷,唇舌紫暗,肌膚甲錯等瘀血特點為主癥。治療用膈下逐瘀湯合四君子湯加減,方中用健脾益氣之黃芪、黨參、白術、茯苓;活血養(yǎng)血之當歸、川芎、赤芍、丹參;酌加活血通絡之桃仁、紅花;加活血利水之益母草、澤蘭等,配行氣止痛之香附、延胡索、枳殼。有臨床試驗研究表明:膈下逐瘀湯能有效抑制氧化應激反應,進而促進肝纖維化的恢復[20]。
36培土制水,溫補脾腎法此法適用于肝硬化終末期,多有腹部脹大如鼓,出現(xiàn)大量腹水,以形寒肢冷、面白腫甚、小便不利為癥狀特點。治療用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加減,用溫腎補脾,祛寒散邪之附子、干姜、仙靈脾,祛濕健脾補氣之黨參、白術、甘草,滲濕利水之茯苓、澤瀉,辛溫通陽利水之桂枝。臨床研究顯示:五苓散具有降低肝硬化門脈高壓的作用,且可通過降低腎素、醛固酮,減少鈉、水潴留[21]。
4典型病案
黃某,男,58歲。2017年5月31日初診,乙肝大三陽病史10年,肝硬化病史1年,抗病毒治療半年,現(xiàn)主要癥見:右脅肋部脹悶不適、腹大如鼓、皮膚色暗、乏力、食后不消化、夜眠欠佳,大便不成形,日1次,無黑便。舌脈:舌淡紅,苔白,脈沉細澀。飲酒史:平素飲白酒,每日1500mL左右,現(xiàn)已戒酒1年。理化檢查:肝功:總蛋白(TP):636 g/L,白蛋白(ALB):192 g/L,球蛋白(GLOB):444 g/L,白球比(A/G):043,谷丙轉氨酶(ALT):82U/L,谷草轉氨酶(AST):279U/L,谷氨酰轉肽酶(GGT):244U/L。彩超示:肝硬化,脾大,腹腔積液。凝血四項:PT:682s。血常規(guī):PLT:72×109/L。甲丙肝均陰性。ANA、AMA均陰性。
中醫(yī)診斷:鼓脹(氣滯血瘀水停證)。西醫(yī)診斷:乙肝后肝硬化。治以活血化瘀、行氣利水,方藥為:太子參15 g,丹參15 g,三七6 g,黃芪20 g,茯苓20 g,白術15 g,當歸15 g,澤瀉20 g,陳皮15 g,腹皮15 g,車前子20 g,葶藶子10 g,附子9 g,海螵蛸30 g,地榆炭20 g,血余炭15 g,內金20 g,白豆蔻10 g,厚樸15 g,木香3 g。用法: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飯后各1次口服,共10劑。
二診:腹水明顯減少,脅肋脹痛較前改善,但仍乏力,納可,大便溏,舌脈:舌淡紅,暗滯,苔白,脈沉細。上方去白豆蔻、葶藶子,加枳椇子20 g,楮實子20 g,路路通20 g。用法: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飯后各1次口服,共10劑。
雖腹水癥狀減輕,但不可峻下傷正,故減去葶藶子,現(xiàn)納可,酌情去掉白豆蔻,加枳椇子醒脾解酒,盧師曰:“枳椇子一味入肝經以軟肝,化患者癥積已成,用之最當”,楮實子補腎助陽利尿;路路通除濕利水消腫脹。
三診:脅下脹滿疼痛、腹脹、乏力等癥狀均明顯好轉,納可,眠可,舌脈:舌淡紅,苔薄白,脈滑,復查肝功基本正常,繼續(xù)扶正祛邪之法,隨癥加減治療5個月,彩超對比之前,肝硬化程度明顯好轉,腹水已消,患者各癥狀明顯改善,后門診隨診治療,定期復查肝功彩超等相關檢查。
按:患者為氣滯血瘀,脾失健運,濕濁內停。故方中予以行氣健脾利濕之陳皮、腹皮、茯苓;太子參、黃芪、白術、茯苓補氣健脾,豆蔻和胃化濕,厚樸、木香行氣除脹,車前子、澤瀉、葶藶子利水濕,分清瀉濁;溫陽化氣之附子,助脾納運、消食制酸之海螵蛸、內金;當歸補血行血,活血化瘀之三七、丹參,活血同時不傷正氣,預防出血之炭類:地榆炭、血余炭,藥物配伍精妙,效果明顯。盧師指導:無論何種原因導致的肝硬化或肝硬化病程發(fā)展的諸多階段,患者均會有肝脾不調之臨床見癥,具體臨床表現(xiàn)為:進食后消化不良、納呆便溏、一部分患者會有惡心、厭食油膩等癥狀。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健脾和胃應時刻兼顧,通過改善患者脾胃不適之癥,不僅可穩(wěn)固正氣生化之源,亦可使患者心情舒暢,再同時配合西醫(yī)治療,每獲良效。
5總結
肝硬化起病較隱匿,且該病常緩慢發(fā)展,病機復雜多變,臨證治療也是相當棘手,在治療過程中不應一味應用補益之劑。肝脾關系密切,肝氣之不暢??捎绊懫⑽钢∵\,而脾胃為人體后天生化之本,亦應注意化瘀祛邪,瘀血去則新血生,邪氣去則正氣復;更不可專一攻伐邪氣,以防傷及正氣,致使正氣愈加無力抗邪,盧師本著“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原則,以分階段論治為綱,從“實脾”入手,治法上以疏肝健脾為主,配以活血行氣,達到祛濕而又補足后天之氣的效果,再加上補腎來穩(wěn)固先天之本,臨床上在控制病情發(fā)展以及改善癥狀方面均達到了很好的療效。當然,患者在精神情緒、飲食生活上的積極配合也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6
[2]張靜雯,時永全,韓英肝硬化的治療進展[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5,31(3):465
[3]盧秉久,劉欣王文彥教授治療臌脹80例經驗總結[J].遼寧中醫(yī)雜志,1998(2):28
[4]米云鵬柴胡疏肝散治療膽囊內膽石癥63例[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08,6(10):1193-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