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貴勝 焦紅衛(wèi) 劉文海
山東省青州市龍興寺遺址出土的北魏至北宋時期的大型窖藏佛教造像,被譽為“改寫東方藝術史的重大發(fā)現”,是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之一。佛教造像與其他地區(qū)的相比較特征較為明顯:石雕藝術方面,造像整體光潔平滑,人物體態(tài)健美修長,面部圓潤飽滿,雕刻細致入微,在表現手法上崇尚自然真實。彩繪貼金工藝方面,造像采用彩繪貼金工藝,完全用彩繪進行表現,彩繪都按標準畫框、施彩,這種做法在佛教造像中是極為少見的。以前發(fā)現的佛教石質造像都沒有顏色保留,而龍興寺這批帶有貼金、彩繪造像的發(fā)現就顯得彌足珍貴。
1996 年,山東省青州市龍興寺遺址出土了400 余尊北魏至北宋時期的大型窖藏佛教造像。這次出土的佛教造像數量之多、種類之全、歷時時間之長、雕刻技藝之高超和貼金彩繪保存之完整,都讓世人驚嘆!這次被譽為“改寫東方藝術史的重大發(fā)現”被評為 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之一。
作為我國古九州之一的青州,從漢唐直到明朝初期,一直是山東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早在西晉時期,青州就修建了寧福佛寺。399年,慕容德在青州建立了南燕國。他崇儒尚佛,大建佛寺。到隋唐時期,龍興寺已是青州地區(qū)最大的寺院。龍興寺出土的這批佛教造像,最早有準確年代記載的是北魏晚期,最晚的是北宋中期。龍興寺從興建到被毀歷時近千年,這批造像體現了龍興寺前期造像的風格,它是研究中國佛教藝術史特別是山東地區(qū)佛教藝術的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龍興寺遺址佛教造像應是當年遭到嚴重毀壞之后埋入地下的。出土的佛教造像材質大致有七種,情況如下:
以上情況說明龍興寺出土的佛教造像材質較全。造像種類有:背屏式、單體圓雕式(包括菩薩造像、羅漢造像和供養(yǎng)人像)。其中,背屏式造像大小不一,相差懸殊,從 310 厘米到50 厘米不等。在雕刻內容方面,繁簡不等,有一尊、三尊、五尊不同類型,以三尊造像最多。從整體造型上看,主體造像一般居于材質下部,兩側雕刻飛龍,龍嘴吐水,水柱之上飾配以蓮花等圖案,脅侍足踩蓮臺,整體造型和諧精美。在這些造像中數量最多的是單體圓雕造像,另有數量較少的供養(yǎng)人、羅漢等。在單體圓雕佛像中,身著袈裟、長裙的有的垂紋遍身,有的則很簡潔,僅呈現健美的肢體。在菩薩造像中,有的披金戴玉,身著長裙,飄逸自然,有的裝飾極簡。這些造像充分顯示出當時雕刻技法的精美和高超。部分佛造像的袈裟上留有各種顏色繪制的人物故事畫面,即所謂“法界人中像”,這是此次清理出土的造像極品。造像的貼金主要用在佛像皮膚裸露的部分,其中有幾件造像的貼金至今仍保存完好,實屬罕見。
與其他地區(qū)佛教造像相比較,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特征較為明顯:造像整體光潔平滑,人物體態(tài)健美修長,面部圓潤飽滿,雕刻細致入微。在多種形式的造像形式中,單體立姿造像最多,約占總量的1/3以上。在以塑造形體和容貌特征為主的佛教造像中,體態(tài)表現為肌體豐碩,四肢修長,面部短而圓、肩寬胸隆、束腰寬臀、另有和藹慈祥的面容,佛體的韻姿得到了較為完美的塑造。
(一)石雕藝術特色
佛像整體造型。在龍興寺出土的造像中,北魏時期的造像大都是背屏式造像,并且表現為一佛二肋侍菩薩的組合居多。東魏時期開始出現單體立像,北齊時期最多的是單體立像。北齊時期的佛造像特色鮮明:人物的前胸比東魏時期更豐滿,胯骨略微突起,身體曲線更優(yōu)美。腳部的造型飽滿,造像背面扁平垂直。衣著輕薄且貼體。身體總體上光潔平滑,彰顯簡約平緩的內在氣質。在表現手法上崇尚自然真實,這是北齊造像雕刻藝術的突出特色。
佛像頭部造型。在青州龍興寺出土的造像中,其中有佛頭造像 140多件。北齊時期佛像面部造型渾健,顴骨高,頭頂尖。與北魏造像的頭部相比較,更接近真人。緊繃的嘴角,細長的眼睛,整個頭部圓潤。佛像頭頂的肉髻分為右旋、磨光和水波紋等不同形式。龍興寺北齊佛教造像以右旋式螺發(fā)肉髻為主,這與同時期的北方石窟造像相比較是極為少見的。北齊時期佛造像螺發(fā)比較平緩,而這之前的北魏時期佛教造像中的肉髻多為較高的水波紋肉髻,東魏時期螺發(fā)的高度逐步降低??梢钥闯鲈煜裥蜗蟮牟粩嘧兓?。
眼睛方面,眼睛整體深邃、彎曲上揚,細長且呈半圓狀微睜,眼球俯視。外眼角用一條陰刻線區(qū)分上下眼皮。
耳朵方面,北齊時期,造像為雙耳垂肩,輪廓修長,形式多樣。
嘴巴方面,龍興寺北齊佛教造像嘴型呈月牙狀,唇線的雕刻硬朗,棱角明顯。唇中線與上唇線相交,嘴角較深且上揚,嘴唇豐厚且下唇分為兩塊,人中較深。而在東魏時期,造像的唇中線和上唇線是不相交的。到北齊時期,在笑容方面與以前相比也發(fā)生了改變,由微笑變?yōu)楹顟B(tài),這樣使人物更顯得慈祥,更接近人的真實形象。
在單體立佛像中的佛像均有頭光,石質佛像頭光與身體同用一塊石頭雕刻而成,木質佛像頭光一般安置在石雕佛像后面,用鐵釘固定于佛頭后部。龍興寺北齊佛教造像后面能發(fā)現有鐵銹的痕跡,推測應為固定木質頭光的佐證。
北齊佛像頭部造型特征深受兩種不同人類原型影響,一種是以中國本土漢族人的容貌特征為原型,又融進了犍陀羅佛造像的面相方圓、眼睛細長和鼻頭圓潤等容貌特征,從而形成的新的面部特征。另一種受印度傳統(tǒng)造像影響,形成的臉型圓潤、嘴唇較厚、雙下巴、鼻梁挺拔等面部特征的造像。
佛像服飾。龍興寺北齊佛像造像中的服飾花樣多,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無衣紋的造像,這種造像僅僅在領口、袖口和下擺等幾個地方刻邊線,線條流暢簡潔,這是佛教造像向本土化發(fā)展的一種表現形式。
(二)彩繪貼金工藝
佛教造像絕大部分采用彩繪貼金工藝,龍興寺北齊時期的佛像出現了身上無任何線條的造像,這種造像完全用彩繪進行表現。而不管袈裟有無垂線,彩繪都按標準畫框、施彩,這種做法在佛教造像中是極為少見的。
在以往發(fā)現的南北朝的彩繪作品大都為壁畫,例如敦煌的莫高窟、新疆的克孜爾石窟等。這些壁畫都是繪制在墻壁、墓壁,畫面多繪制在石灰抹成的平面上。另有一些佛教作品,例如重慶的大足石窟等的彩繪泥塑,也大多是晚期彩繪。以前發(fā)現的佛教石質造像都沒有顏色保留,而龍興寺這批帶有貼金、彩繪造像的發(fā)現就顯得彌足珍貴。
山東省青州市龍興寺遺址出土佛教造像是我國佛教造像藝術寶庫中的瑰寶。青州佛教造像與其他地區(qū)的相比較特征較為明顯:石雕藝術方面,造像整體光潔平滑,人物體態(tài)健美修長,面部圓潤飽滿,雕刻細致入微,在表現手法上崇尚自然真實。彩繪貼金工藝方面,造像采用彩繪貼金工藝,完全用彩繪進行表現,彩繪都按標準畫框、施彩,這種做法在佛教造像中是極為少見的。以前發(fā)現的佛教石質造像都沒有顏色保留,而龍興寺這批帶有貼金、彩繪造像的發(fā)現就顯得彌足珍貴。為我國的美術史研究,以及研究當時的社會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在我國佛教雕塑發(fā)展藝術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鑫. 青州龍興寺北齊佛教造像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15.
[2]夏名采.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的藝術特色[J]. 藝術品,2014,(9): 8-21.
[3]李佳.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初探[D].東南大學,2005.
[4]馮星海.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的藝術特色[J]. 大眾文藝,2013,(18):102-103.
(作者單位:濰坊工程職業(yè)學院 航空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