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千鈺
現(xiàn)在的微信“朋友圈”就是一個小小的世界,我喜歡那些總是發(fā)微信“朋友圈”的人。他們總是陽光、開朗。我的語文老師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陽光燦爛時她會走進教室,輕拍前排幾個同學的肩,說“天氣那么好,總該曬曬太陽”。笑意彌漫在嘴角,溫柔明媚,一如從窗外透進的幾縷陽光。從題海中抬起頭,走出門,便見她也站在走廊上,披著長發(fā),微微伸個懶腰,全然“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那般模樣。她會微笑著和每一個路過的人或是看到她這副模樣而微微詫異的人打招呼,笑靨如春風,絕不似平日上課時的嚴肅模樣。
我們常常會調(diào)侃她。她其實不年輕,卻有一顆愛美的心。隨時隨地拍照,拍自己,或是拍別人。一次到辦公室?guī)退脑嚲?,中間抬頭時見她拿著手機,找了個合適的角度準備拍我們。手機后是她的微笑:“有時候就是想靜靜地坐著,喜歡看你們在我面前的模樣?!?/p>
她經(jīng)常發(fā)照片到“朋友圈”,配上一段詩意的文字。細細翻閱,每一張我都很喜歡。
她很喜歡旅行。她說:“所有遙遠的夢想啊,有一天一定要實現(xiàn)。”埋在學生的作業(yè)中時,她也會這樣計劃:“下午去找朵花,親近一下。”
我很喜歡她,因為我喜歡那種陽光下,松松散散又無比精致的時光。
“朋友圈”本身就是一種真實的記錄。
有一部分熱愛生活的人,他們發(fā)“朋友圈”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內(nèi)心需要。不為別人的點贊,不為別人的褒獎,純粹地為了記錄。
有人說,“朋友圈”的出現(xiàn),讓生活中缺了點什么。到飯店吃飯前先要拍幾張照,旅游時抵達賓館要先拍一拍周邊的環(huán)境,然后秀出來。許多東西于是不經(jīng)意地遺失了。
可是“朋友圈”同時造福了一些人,他們深知每一刻的時光都是限量版。他們拍下偶爾下廚做的一盤番茄炒蛋,或是早上醒來時爬上床沿的陽光。他們向往遠方,卻也深知,最該珍惜的美好,是此刻漫在腳底的陽光,以及抬眼時,發(fā)自內(nèi)心的微笑。
有一天天上的流云剛好是我喜歡的模樣;有一天月朗星稀,我和清風撞了個滿懷;有一天想低聲哼唱某一首歌曲;有一天我讀了一本書,書里的某個句子令人驚艷,觸及我內(nèi)心的某個部分。于是我有了發(fā)“朋友圈”的念頭。
你記得那一刻時光稍稍停住的模樣嗎?它側(cè)著臉,單手托腮,悄悄望著你。
時光的罅隙里灑滿了細碎而溫暖的美好,陽光和你的微笑不經(jīng)意間滲透了進去,溫暖明朗。點滴里泛著琥珀般的光芒。
我想告訴你,坐一會兒,喝一杯,或者看看風景,再發(fā)發(fā)“朋友圈”,然后就輕裝前行吧。因為你最貴重的行李已經(jīng)卸下。你的記憶,你的陽光,你的微笑,將融化成路上的足跡。一旦融化,便和藍天白云不分彼此,如同書簽,值得夾在時光的罅隙里,偶爾回頭看看。
喜歡那些經(jīng)常發(fā)“朋友圈”的人。
我在他們身上看到的,是潛在的連接,無限的分享,以及各種奇妙的生活可能。
他們都很不一樣,卻同樣地,見到陽光就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