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奎
新課程標準把“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作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普遍應用,逐步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以往歷次教學改革都是著重從教師教的角度研究變革教的方式,而新課程標準則是著重從學生學的角度研究變革學的方式,這是新課程標準的重大突破。也就是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力,又要提高學生的發(fā)展性學力和創(chuàng)造性學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本人在教改實驗中,就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了如下幾方面的探索和嘗試。
一、“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
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就學習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悅,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所學課程。因此,教學設計要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于最佳狀態(tài),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F(xiàn)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于講授知識,而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在課堂內外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動手操作、動腦,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久而久之,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fā)了對學習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學習課程的興趣,覺得學習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而是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知識,生活離不開所學知識”。這樣一來,學生從思想上自然而然地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了。
二、學以致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
目前在教學依然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的現(xiàn)象,這是不合時宜的。試想,如果在教學中教師對周圍鮮活的素材視而不見,輕視知識實際應用,學生的能力何以得到提高?這是對學生能力發(fā)展的極端不負責任。
在教學中,我注重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開放性,比如,一個科學實驗,學生可以設計出幾種形式和內容。這都是以往教學中所沒有的,這對教師的挑戰(zhàn)是不言而喻的。教師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利用“探究活動”、“想想做做”、“動手動腦學”等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學生通過探究、思考、想辦法、親自動手實踐、社會調查活動學會了知識,學生在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也學會了勞動、調查等,體驗了成功的喜悅,真可謂一舉多得。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學好知識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學習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fā)了他們學好的強烈欲望,變“學”為“用”,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三、把課堂還給學生,轉變教師的課堂角色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即要求傳統(tǒng)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過去由教師控制教學活動的那種沉悶和嚴肅的氣氛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流互動、共同發(fā)展的真誠和激昂的場面。因而,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fā)言、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xiàn)。
在教學中,我大膽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究者。我經常告訴學生:“課堂是你們的,課本是你們的”“實驗器材是你們的,請你們自己去尋找。這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是你們的,老師和同學都是你們的助手,想學到更好的知識就要靠你們自己。”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始終處于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節(jié)課下來不但學到了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還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興趣非常濃,而其他的學生受其影響,上課發(fā)言也非常積極。當然,這樣課堂秩序有點亂,但一個開放的、體現(xiàn)學生主體作用的課,應該有他們自由表達意見的空間。適度的“亂”,在教師控制之中的“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真正參加到教學中,讓他們去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
四、變“單一媒體”為“多種媒體”
21世紀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使我們的教育由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塊黑板的課堂教學走向“屏幕教學”。例如在教學科學課“光的色散”時,可以通過看教學錄像,可以通過教學課件進行展示,可以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等手段,由講授型教學向創(chuàng)新型教學發(fā)展。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選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來輔助教學,以逼真、生動的畫面,動聽悅耳的音響來創(chuàng)造教學的文體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同時也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教學過程中,多種媒體并用有助于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使教師以教為主變成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yōu)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教師應該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把現(xiàn)代教育技術融入到學科教學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使原本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生活化,使學生不僅掌握知識,而且喜歡這門學科。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zhàn),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課程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fā),在研究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知識、理解知識和應用所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