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子:理解一個人,最善意的方式,是站在原地,讓風(fēng)吹進(jìn)來。我想把千千萬萬個面孔帶到你面前和你迎面而立,就好像為你帶來千千萬萬個自己。
公眾號:作伴 (zuobanspace)
我有時候很怕別人的夸獎。
坐不住。
有人夸我照片好看,我一定會回答“美圖用得好,美照少不了”;有人感謝我送他一個很貼心的禮物,我一定會調(diào)侃“突然被夸突然蒙”。
要是有人送我禮物,我一定會想方設(shè)法用相等的價錢再還一份禮物;有人對我好,我也一定用別的方式還回去。
總之,你欠我的可以,我欠你的不行。
我一度以為,這是獨立。
直到后來有一次和我姐聊天,她說:“如果你是公主,全天下的人都會給你禮物、都會對你好,連駙馬都隨你挑。你所得到的一切,都已經(jīng)司空見慣,你不覺得有什么好,還會想著一一還回去嗎?”
她說:“這其實是自卑?!?/p>
我很難接受這樣的結(jié)論。
“怎么可能?我明明那么自信,甚至有點自以為是,怎么可能自卑?”我第一時間反駁,一句話出口,自己都聽出聲音里的激動。
這種調(diào)高音調(diào),努力不表現(xiàn)出“臉紅脖子粗”的應(yīng)激反應(yīng),不是被人戳中了短板是什么呢?
我開始和我姐探討這個問題。
她說:“我年輕時候也這樣。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個男生,送了我一個四千塊的手機。那時候?qū)τ趧偣ぷ鞯奈?,四千塊是個大數(shù)目,但我還是一狠心,回了他一套四千塊的西服?!?/p>
我姐說,她以為她是還了人情,想著這樣能輕松相處,她好擁有選擇權(quán)——兩個人到底是成為朋友,還是往深了接觸。但這套西服卻讓男生誤會她對他動心了。
她說:“其實在很多人眼里,手機是手機,西服是西服。他們送出來的東西,在送出的一刻已經(jīng)結(jié)束了,你再回送的時候,他們想‘咦?送我禮物,好開心,最重要的是,那個手機是他公司發(fā)的,而我買的西服,是實實在在花了我的錢?!?/p>
她說:“其實不敢接受禮物,不能心安理得接受夸獎,就是因為心里一直在說‘我不配,我不值。如果從小全天下就是你的,什么能入你的法眼,又什么值得你小心思記掛著,一一還回去呢?”
我也仔細(xì)思索這個問題,我確實怕。
雖然我也說不清在怕什么的,但是一旦接受別人的好,我就會著急用什么方式補償給對方,我總怕虧欠別人。
雖然我知道,我送出禮物、送出關(guān)心和善意、送出夸獎的時候,僅僅是因為我想用一種方式表達(dá)親近。
對很多沒那么親近的人來講,一旦一輪“送還”結(jié)束,兩個人的關(guān)系,就會完成一個閉合的循環(huán)。再有交集,要重新處。
互不虧欠,并不是什么好關(guān)系。
接受比給予更需要強大的內(nèi)心。
坦然接受幫助比處處親力親為的人,內(nèi)心更獨立。
因為他們不怕。
這些結(jié)論看似悖論,就好像“不如相忘江湖”沒有“我們要互相虧欠,我們要藕斷絲連”美好。
人生是個被無限拉長的縱軸,不執(zhí)著于當(dāng)下,帶著些負(fù)擔(dān)和牽掛上路,沒什么不好。
如果再能帶上被愛、被欣賞、被夸獎、被牽掛,就更是“人間值得”。
如果一下做不到,就慢慢來。
慢慢告訴自己:“你配,你值得?!?/p>
你看李白《贈孟浩然》《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個渡口送別,夸得人盡皆知,孟浩然和汪倫都沒說“不用,不用”,作為小小人物的我們,還矜持個啥?
編輯/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