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輪到我(1982)
蓬萊路(2003)
什么是“使命”?就是每個人拍照總有一個目的。
有些人是快樂攝影,他們享受拍照的過程,拍好以后發(fā)在朋友圈里。商業(yè)攝影師拍照的目的是把片子賣出去。新聞紀實攝影則要告訴人們真相。每個人都有他自己拍照的使命,只不過不一定用“使命”這個詞而已。
我做了30多年記者,我的大多數(shù)精力和興趣都在新聞和紀實方面,尤其是記錄上海這幾十年的變化。我的照片都是一些“碎片”,但當我把它們重新組合起來,再看的時候,就不僅僅可以觀賞到光和影,更重要的是可以隨著上海這座城市的脈動,重新回到時光隧道當中,去看一看我們這座城市和人民是怎么走過來的。
對于紀實攝影,重要的是通過圖像,把你的觀察和你視線的焦點,把你的所思所慮傳達出去,這是最關(guān)鍵的。紀實攝影的基礎(chǔ)是攝影的語言,但是最終的落腳點是它的內(nèi)涵。
那么紀實攝影到底涵蓋了一些什么東西呢?
最簡單的,第一是記錄一些事情,敘述一些事情。第二,紀實照片需要主動介入社會,主動觀察,而不僅僅是被動地看到什么就記錄什么。攝影者就像在站崗放哨的哨兵,要主動觀察遠處、近處有什么蛛絲馬跡。第三,照片本身就有記錄的屬性,“文獻性”是攝影和其他藝術(shù)門類的一大區(qū)別。
但是我們攝影圈有一個誤區(qū),以為紀實攝影就是拍老的、臟的、舊的、破的東西,其實并不見得。哪個老人不曾年輕過,哪樣老舊的、要消失的東西,最初不是作為新生事物誕生的呢?所以,文獻紀實照片當然要去拍即將消逝的東西,但是也別忘記我們面前剛剛出現(xiàn)的東西,因為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有很多東西在我們不經(jīng)意的時候就悄然消失了。
同樣拿著照相機,大家看起來差別不大,但是拍出來的照片卻不同。差別在哪里呢?你怎么讓你的照片和人家的有所不同?你的眼睛是非常重要的。你看到什么東西,最后就會產(chǎn)生什么;你心里想什么,最后就會拍出怎樣的照片。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有四個方面可以讓拍出的照片多多少少增加一些味道:韻律、詩意、寓意、連接。
先說韻律。韻律就是照片中的節(jié)奏感、層次感,就像是音樂中的節(jié)奏、詩歌中的韻腳。很多人拍照片一會兒換長鏡頭,一會兒換短鏡頭,有時候等一個人過來,有時候等一批人過去。其實這些多多少少都是在尋找一種節(jié)奏,一種層次感。
第二個是詩意。詩意是什么?詩意是一個人對眼前景象的感受,是一種個人化的情感抒發(fā)。詩意的照片完全是藝術(shù)化、情緒化的,和被拍攝的對象沒有必然聯(lián)系,但是詩意的照片在現(xiàn)代攝影的語境下也有現(xiàn)實意義。具有詩意感,也是讓我們的照片產(chǎn)生一些不一樣味道的有效手段。
另外一個是寓意。寓意是什么?就是這個畫面除了好看,我們還賦予它一定的意思,可以管這叫見微知著,也可以叫舉一反三。就像我們?yōu)橐粋€公司起名字,或者給人起名,多多少少總會有些寓意在里面。
但是有寓意的照片要注意分寸感的拿捏,現(xiàn)在有很多搞當代攝影的人,總標榜自己“前衛(wèi)”“新銳”,但是照片里的寓意人家根本看不懂。所以像我們做紀實攝影的,尤其不能孤芳自賞。
除了詩意、韻律、寓意,更重要的是連接。連接也是我最常用的方法。這里的連接其實不是數(shù)學(xué)上的1+1+1,而是化學(xué)上的1+1+1,它可能發(fā)展為一場“爆炸”,一場信息內(nèi)容的爆炸。連接可以打破空間、時間的限制,而且每個人的處理手法都不一樣,這能讓你的照片與眾不同。
還可以用多張照片來連接。專題攝影從本質(zhì)上來說就是連接,把不同時空的畫面通過線性思考或是發(fā)散性思考串聯(lián)起來。連接不僅僅是同一件事情的延續(xù),它可能是對立,可能是異化,可能是一種想象,也可能是外形的相似與內(nèi)容本質(zhì)的不同……連接可以是多樣性的、全方位的。歸根結(jié)底,連接就是把一張張的照片朝著思想的維度,在內(nèi)涵里集結(jié)、疊加,從而去說明一個問題。對紀實攝影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對紀實攝影者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時代。你只要堅持不懈,用二三十年時間,就可以把整個城市的脈搏和變化拍下來。
這是一個天賜良機,而且我們就是變化中的一分子,我們每個人都感同身受。有些人很開心,家庭幸福,但也有人貧窮,心有不滿,這些都可以通過你的影像和文字反映出來,這就是時代的豐富性。
琴聲悠悠,冷暖在心(2012)(雍和攝)
時代表面上洶涌澎湃,但深處也有暗流涌動。只要有變化、有問題,就在紀實攝影的創(chuàng)作范疇中。紀實攝影不光是為了懷舊,在傳播的同時,也可以對社會發(fā)出正面的警示,多多少少是可以對社會的發(fā)展進步起到作用的。
拍攝,首先是要看見,然后才能拍到。但所謂的門道就只是看見嗎?其實不見得。眼睛不能企及所有被我們“看見”的東西。我們看見的有很多,但不全是通過眼睛,有些是用思維看見的。
舉個例子,我有一次和一些影友到樓頂上去拍照。同樣一個時空下,有的人對景色風(fēng)光比較感興趣,有的人對大樓底下的老城廂、街道的車水馬龍比較感興趣。在同樣一個時空下,為什么有的人看見了,有的卻沒看見、沒拍到?因為拍到的人有興趣,所以愿意多看幾眼,多想一想。所以說,還是要遵照我們的內(nèi)心。你的初心可以讓你看到更多別人看不見的東西。
一個人要看見更多,和他自身的知識結(jié)構(gòu)也有關(guān)系。一個人的知識、學(xué)養(yǎng),或者他的一些特長,都可以幫助他更多、更深入地理解眼前的形象。
我還發(fā)現(xiàn),一個人能夠看見多少東西,和他的膽識是有關(guān)系的。社會具有復(fù)雜性、多樣性,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發(fā)生,有的人確實不知道;有的人是怕惹事,不愿意用鏡頭去面對,他并非沒看見這個事,只是裝聾作啞,避而不見。
洛夫的詩中有一句話:歷史睡了,時間醒著;世界睡了,你們醒著。我們做紀實攝影的人,面對這樣一個大好的世界,千萬別睡著。拿起相機,讓我們用豐富多彩的形式,把世界的精彩采集下來。
(云 天摘自《海風(fēng)》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