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
肩周炎比較常見,在臨床中主要表現(xiàn)為運動受限、疼痛等癥狀,病程長、易反復發(fā)作[1-2],隨著病情發(fā)展還會導致關節(jié)內外粘連,給患者日常生活與工作都造成了嚴重影響。神經阻滯是治療肩周炎的主要方法,但單獨應用,效果欠佳。為有效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肩關節(jié)功能,采用綜合康復方式可較大程度提高治療效果。本次研究中,針對綜合康復治療對肩周炎的療效展開更進一步的討論與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肩周炎患者,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男15例,女20例,年齡45~68歲,平均年齡(56.5±11.5)歲,病程1~6個月,平均病程(4.0±2.0)個月,行常規(guī)神經阻滯治療。觀察組男17例,女18例,年齡44~69歲,平均年齡(56.5±12.5)歲,病程2~6個月,平均病程(4.5±1.5) 個月,在對照組基礎上行綜合康復治療。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且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臨床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中患者行常規(guī)神經阻滯治療,取患者肩胛上神經與腋神經阻滯,前者先在肩胛橫韌帶中點的稍上方部位作第一穿刺點,在患者肩胛岡上緣中點與肩胛橫韌帶中點連線的中點旁1 cm位置作第二穿刺點,在患者肩胛岡下緣中點下端3.5 cm位置作第三穿刺點,以三點分別對患者肩胛上神經干末端、岡下肌支與岡上肌支行阻滯。腋神經阻滯現(xiàn)在四邊孔中點位置作第一穿刺點,四邊孔中點向外作3 cm切口為第二穿刺點,并于三角肌后緣下方1/3交點部位作為第三穿刺點,從而對患者腋神經主干、前后支進行阻滯。在神經阻滯過程中先以2%利多卡因(甘肅蘭藥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62020683)行浸潤麻醉,確認穿刺點后,用7號穿刺針垂直皮膚刺入,在回抽無血時給予1%利多卡因、維生素B120.5 mg與強的松(佛山手心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1207)20 mg混合后注射給藥。
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行綜合康復治療。①手法治療:對患者手三里、肩貞與肩井部位針對其痛點以按、揉、點等方式按摩,對肩關節(jié)周圍組織按揉,注意力度,從輕到重,至患者皮膚局部可感受到溫熱為宜。然后掐少海穴,對腋窩部位前后較大肌腱彈撥3~5次。②物理療法:用UWN-20超短波儀器,設定額定功率為20 W,額定電壓為12 V,采用溫熱量或微熱量,協(xié)助患者呈側臥位狀,將電極貼片粘貼在患側肩關節(jié)前后,根據患者疼痛癥狀設定治療頻率,2次/d,15~20 min/次,早晚進行。③中藥熏蒸:選擇川芎、雞血藤、桑枝、威靈仙、伸筋草、羌活、秦艽各30 g,制草烏、制川烏各20 g,將諸藥合用加水煎煮,確認藥液溫度為38~52 ℃,30 min/次,1次/d。兩組患者皆持續(xù)治療10 d。
1.3 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總有效率,若患者在治療后活動受限、疼痛等癥狀消除,關節(jié)活動恢復正常,即治療顯效;患者治療后活動受限、疼痛等癥狀明顯改善,肩關節(jié)活動輕微障礙,即治療好轉;患者治療后活動受限、疼痛癥狀無緩解,即治療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好轉率[3-4]。
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肩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定,采用Constant-Murley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量表對患者關節(jié)疼痛(30分)、活動范圍(30分)及日常生活能力(40分)3個維度進行評估,總分值為100分,所得分值越高,則患者關節(jié)功能恢復效果越佳[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統(tǒng)計,計數數據資料行χ2檢驗,計量數據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表1)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4.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4.3%,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功能改善情況比較(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Constant-Murley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均提高,且觀察組患者疼痛、關節(jié)活動范圍與日常生活能力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功能改善情況比較(±s) 單位: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功能改善情況比較(±s) 單位:分
日常生活能力前 治療后±3.9 17.4±4.4±4.1 33.7±5.1 14 14.31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肩周炎也被稱為肩關節(jié)周圍炎,多發(fā)病于中老年群體,且女性發(fā)病率較男性稍高,導致這一病癥的發(fā)生主要與患者傷后治療不當、長期過度勞損、軟組織退行病變等多種因素相關[6-8]。肩關節(jié)受肩胛上神經與腋神經支配而對肩部感覺與運動進行管理,通過對患者肩胛上神經與腋神經阻滯有助于止痛與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的效果,并促進組織新陳代謝,對纖維結締組織的粘連情況有效緩解[9-10]。但單一應用該方式治療,其效果欠佳。而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所應用的手法按摩可改善結締組織與肌肉緊張狀態(tài),提高患者肩關節(jié)功能;超短波治療能對神經根消炎,改善神經營養(yǎng)供給,對病理沖動的惡性循環(huán)進行阻斷;中藥熏蒸則能促進組織修復,有效降低治療后復發(fā)情況發(fā)生。因而觀察組臨床治療效果更優(yōu)于對照組,且肩關節(jié)功能提高,其臨床應用效果理想。
綜上所述,對肩周炎患者在臨床治療中采用綜合康復療法,治療效果明顯,可促進患者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值得在臨床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