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嵩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與文化藝術界代表們座談時指出,文藝創(chuàng)作、學術創(chuàng)新?lián)碛袩o比廣闊的空間,呼吁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積極投身到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生動實踐中去。
書法嬗變千載,書風因時而異。前輩書家總結(jié)出“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tài)”,各時代的代表書家都從其創(chuàng)作中反映了當時的精神風尚。藝術上,繼承較易,開創(chuàng)實難。很多書法愛好者服膺米芾的“集古字”法,號稱“學像三家,自成一家”。確實,對前人書法的借鑒可以讓人易得法度,少走彎路,是學習書法的捷徑。但我們不應該滿足于對古人書法形質(zhì)、意趣的復制和再現(xiàn),更應體現(xiàn)出個體性對書法藝術的認知和想象。王羲之父子變古法而開帖學之先聲,顏真卿欲“齊于古人”而盡變二王之法,蘇軾則標榜“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可見晉、唐、宋三代書法精神面貌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當時書家極力創(chuàng)新的成果。然而“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古人的書法創(chuàng)作早已不能反映我們當前的時代面貌。因此,反映新時代精神的書法創(chuàng)新已經(jīng)迫在眉睫。
那么,書法的創(chuàng)新應該如何入手呢?西哲云:藝術來源于生活,老子曰:道法自然。書法之道,王羲之悟于觀鵝,張旭悟于公孫劍器舞,懷素悟于夏云多奇峰,黃庭堅悟于船工蕩槳。自覺、主動地從生活汲取靈感是他們成功的鑰匙。我們也許不能超越這些古代的大師,但卻可以追求和他們并駕齊驅(qū)。怎樣才能做到這點呢?那就是要有不讓古人專美于前的氣魄,勇于走出自己的路。在前無古人的新時代道路上,我們要敏于捕捉新的時代特征,加強對時代特質(zhì)的自我觀照,積極進行新時代書法精神的探索。
書法的創(chuàng)新也不能違背書法的本質(zhì)。有些書法愛好者為了追求創(chuàng)新,卻限于學力不足,不能從書法的根本著手,于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刻意求怪,求拙,求丑,求支離,這就偏離了文字的書寫法則,更何從體現(xiàn)書法的時代精神?這種所謂“創(chuàng)新”,沒有堅實的底蘊,沒有藝德的根基,實際上只是為求出名而嘩眾取寵,與“為時代明德”背道而馳,也必然行而不遠。
新時代的書法精神,應該是元氣充沛而不是無病呻吟的,應該是勇于創(chuàng)新而不是墨守成規(guī)的,應該是直捷曉暢而不是晦澀怪異的,應該是宏大壯麗而不是格調(diào)卑弱的。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才能書寫出新時代的骨力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