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道德、邏輯與常識

        2019-12-06 06:27:58王彬彬
        南方文壇 2019年6期
        關鍵詞:志強教授

        一位對大眾文化有興趣的年輕朋友,給我發(fā)來微信,說最近讀了周志強教授的兩本書,一本是《這些年我們的精神裂變——看懂你自己的時代》,一本是《闡釋中國的方式——媒體裂變時代的文化景觀》。年輕人肯讀書,當然是好事,我于是表揚了他。他又問我是否讀過這兩本書。我只能很慚愧地說沒有讀過。他于是說,讀了周教授的這兩本書,滿心困惑。這兩本書,雖然主題、結構并不相同,但卻嚴重重復。不是觀點的重復,而是文字的原原本本的重復。這是怎么回事?讀了年輕朋友的來信,我也覺得奇怪。于是買來了這兩本書,讀了一遍。讀了之后,驚訝不已。

        這兩本書都出版于2013年。《這些年我們的精神裂變》(下稱《裂變》,抄錄書中文字只注明頁碼)2013年9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闡釋中國的方式》(下稱《方式》,抄錄書中文字只注明頁碼)2013年11月由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兩書出版時間只相差二個月,說是同時問世也不為過?!读炎儭返淖髡吆笥涀⒚鲗懹?013年4月26日,而《方式》的作者后記注明寫于2013年7月29日,時間相差三個月。這說明,早一點問世的《裂變》的確成書和交稿在前,而《方式》的成書和交稿則稍晚。

        讀了這兩本書,我發(fā)現(xiàn),實際上同一本書中也存在嚴重的文字重復現(xiàn)象。大段大段的文字,在書中出現(xiàn)兩次,這現(xiàn)象在周志強教授的《裂變》和《方式》中都存在。至于《裂變》中的文字重復出現(xiàn)在《方式》中,則是十分嚴重了。不是每次都大段大段地重復出現(xiàn),而是《裂變》中的文字往往成千上萬、甚至整章整節(jié)地重復出現(xiàn)在《方式》中。完全可以說,《方式》是《裂變》的擴充版??梢哉J為,在《裂變》交稿后,周志強教授又用三個月的時間,將之擴充為一本新書。在《方式》的后記中,作者說明了寫作此書的初衷,卻只字未提這本《方式》與《裂變》有何關系。

        如果說,這樣的一種學術表達和學術出版的方式,關乎的是學術道德問題,那么,在周志強教授這兩本書中,學術道德以外的問題也很嚴重,例如,文理不通、邏輯混亂、常識錯誤等現(xiàn)象,就并不鮮見。

        下面對這些問題舉例說明。

        先說同一本書中的文字重復問題。在兩書中各舉一例。周志強教授的這兩本書,都是把在報刊上零散發(fā)表的文章組裝成專著模樣?!读炎儭窙]有明確標示章節(jié),但設立了《國強民窘愈演愈烈?》《青年正在“消失”》《越來越需要“快樂”》《“微”抵抗還是娛樂自慰?》等十個專題,每個專題下設若干個子題。這專題就相當于章,而子題就相當于節(jié)了。

        《裂變》之《“微”抵抗還是娛樂自慰?》這一專題下,第一個子題是《“現(xiàn)實”有多美,“惡搞”有多惡》,其中寫道:

        隨著社會新階層的崛起,中產(chǎn)階級的夢幻打造著主流媒介的文化想象方式。自從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的國家藍圖,中國社會就開始了自己的“造夢工程”。龐大的市場與靈活多樣、不斷變革的管理模式,生機勃勃的消費潛能與有條不紊的政治調控,這里面種種國家形象的良好設計,都與一個國家的總體夢想設計緊密關聯(lián)在一起。我們不妨把這個國家的夢想設計稱為“夢想召喚”或者“小康神話”。通過個人的積極創(chuàng)造,全面進入一個小康社會的夢想,也就凝聚為今天人們個人夢想中成功形象的政治內涵。

        夢想召喚成為目前中國社會最為基本的意義與價值的召喚模式。大眾傳媒對于種種個人成功者的形象設計和裝潢,都是這個文化工程的一部分。從中國的現(xiàn)代歷史進程方面看,“夢想”代表著進步、公平與富裕;從中國新的政治形象的自我設計來看,它意味著人文、親民和理性;從中國社會的結構變遷來看,它又表征著對一個新的社會階層的呼喚與認可;而從中國社會的思想根源來看,這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想象中的理想社會的象征。這也就不難理解,今天的中國大眾傳媒為何不遺余力地打造各種白領生活場景。(第68頁)

        這兩個自然段,又這樣出現(xiàn)在《裂變》之《精神分裂的途中?》這一專題下?!毒穹至训耐局??》的第一個子題是《“國家主義”之后的夢想成真?》,其中寫道:

        自從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的國家藍圖,中國社會就開始了自己的“造夢工程”。龐大的市場與靈活多樣、不斷變革的管理模式,生機勃勃的消費潛能與有條不紊的政治調控,這里面種種國家形象的良好設計,都與一個國家的總體夢想設計緊密關聯(lián)在一起。我們不妨把這個國家的夢想設計稱為“小康召喚”或者“小康神話”。通過個人的積極創(chuàng)造,全面進入一個小康社會的夢想,也就凝聚為今天人們個人夢想中成功形象的政治內涵。

        小康召喚成為目前中國社會最為基本的意義與價值的召喚模式。大眾傳媒對于種種個人成功者的形象設計和裝潢,都是這個小康工程的一部分。在這里,“小康”這個概念內涵變得非常豐富:從中國的現(xiàn)代歷史進程方面看,這個詞代表著進步、公平與富裕;從中國新的政治形象的自我設計來看,這個概念意味著人文、親民和理性;從中國社會的結構變遷來看,這個概念又表征著對一個新的社會階層的呼喚與認可;而從中國社會的思想根源來看,這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想象中的理想社會的象征。(第227頁)

        說第68頁的兩個自然段原原本本地重復于第227頁,當然言過其實。還是一些字句的變動的。第68頁中第一個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和第二個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話,在第227頁中沒有了。還有,第68頁的“夢想召喚”,在第227頁變成了“小康召喚”;第68頁的“文化工程”,在第227頁變成了“小康工程”。還有一些細小的差別。但說第68頁和第227頁的這兩個自然段,文字表達基本相同,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這不可能是兩次寫作的無意間的雷同。任何人,兩次表達同一種意思,遣詞造句也不可能相同到這種程度。前面說過,周志強教授的這兩本書,都是將零散發(fā)表的報刊文章組裝成專著。這樣的文字雷同,只能理解為兩處文字本來存在于兩篇獨立發(fā)表的文章中。但兩篇文章中的文字雷同,也絕不是無意間的巧合。這兩段話,本來在一篇文章中已經(jīng)寫過了,在寫另一篇文章時,周志強教授將這兩段話粘貼過來,又有意識地做了些文字變動。這樣的文字重復,出現(xiàn)在兩篇獨立發(fā)表的文章中時,邏輯的問題還不突出。但是,當它們作為一部專著的部件相隔很遠地同時出現(xiàn)時,邏輯的問題就很顯眼了。這兩段話,可以出現(xiàn)在不同的專題和子題下(實際是不同的章節(jié)中),那么,這些專題之間到底有沒有邏輯關系?如果有邏輯關系,這關系是怎樣的?如果根本沒有邏輯關系,又何必把零散發(fā)表的報刊文章組裝成專著的面目出版?

        再舉《方式》中的一例?!斗绞健穼V纳示透鼜娏伊耍梢哉f具備現(xiàn)代學術專著的一切形式條件。有導論,有章有節(jié),有余論,有參考文獻。第四章《快樂依賴與傻樂主義》的題目下,設了二節(jié)。第一節(jié)“從娛樂到傻樂”的名目下,則有“娛樂的政治”和“娛樂與市儈主義的泥淖”兩個小題目。在“從娛樂到傻樂”這個題目后,周志強教授先進行了一番總論,然后才論述“娛樂的政治”和“娛樂與市儈主義的泥淖”兩個子問題。在總論中,周志強教授寫道:

        顯然,在今天的中國,“快樂”已經(jīng)成為不能被指責的東西,一旦指責就是高高在上無視老百姓的生活,就是精英主義的偽善,就是假惺惺……(第141頁)

        在第141頁,這是一個獨立的自然段,最后的省略號也是原文所有。這幾句話又原原本本地出現(xiàn)在“傻樂與市儈主義的泥淖”這個子問題里:

        顯然,在今天的中國,“快樂”已經(jīng)成為不能被指責的東西,一旦指責,就是高高在上無視老百姓的生活,就是精英主義的偽善,就是假惺惺。據(jù)報道,電視劇《鄉(xiāng)村愛情故事》研討會上……(第147頁)

        這段引文最后的省略號是我加的。原文這一段很長。第141頁的那個獨立自然段被用作了第147頁至148頁的一段很長論述的開頭。相隔這么近,在同一個小節(jié)里,這樣原原本本的文字重復,也是很怪異的。在《方式》的后記里,周志強教授感謝了許多報刊,因為它們“刊登了書中的大量內容”(第245頁)。這讓我們知道,《方式》也是零散發(fā)表的文章的組合。周志強教授在將零散的報刊文章組裝成學術專著時,看來一般不是將單篇文章整體地安裝在專著里,而是把單篇文章拆成若干個部分,變成若干個部件。這樣一來,哪怕一篇一兩千字的報紙文章,也完全可能裂變成幾個部分,出現(xiàn)在專著的不同章節(jié)里。這種組裝當然是在電腦上操作的。以這樣一種方式在電腦上組裝專著,文字的重復,就是很容易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

        前面說,《方式》是《裂變》的擴充版,這其實是不準確的?!斗绞健繁旧硎怯闪闵l(fā)表的報刊文章組裝而成。而同樣的一批文章,又被用作了組裝《方式》的材料,這樣說更妥帖?!斗绞健放c《裂變》的高度重復,正是使用了同一批原材料所致。也舉些例子。

        《裂變》中的第22至25頁部分,出現(xiàn)在《方式》中的第181至183頁;

        《裂變》中的第43至45頁部分,出現(xiàn)在《方式》中的第140至142頁;

        《裂變》中第77至79頁部分,被拆成幾塊,出現(xiàn)在《方式》中的第162至177頁;

        《裂變》中第113至119頁部分,出現(xiàn)在《方式》中的第192至197頁;

        《裂變》中第189至191頁部分,出現(xiàn)在《方式》中的第190至192頁;

        《裂變》中的第191至197頁部分,出現(xiàn)在《方式》中的第197至202頁;

        《裂變》中的第129至132頁部分,出現(xiàn)在《方式》中的第33至35頁;

        《裂變》中的第155至161頁部分,出現(xiàn)在《方式》中的第107至111頁;

        《裂變》中的第161至162頁部分,出現(xiàn)在《方式》中的第105至106頁;

        《裂變》中的第164至172頁部分,出現(xiàn)在《方式》中的第117至123頁;

        《裂變》中的第176至178頁部分,出現(xiàn)在《方式》中的第47至49頁;

        《裂變》中的第105至109頁部分,出現(xiàn)在《方式》中的第49至52頁;

        《裂變》中的第182至189頁部分,出現(xiàn)在《方式》中的第53至59頁。

        以上只是舉例而已,并不是兩書重復的全部。兩本幾乎同時出版的書,以文字相同的方式如此大面積重復,關乎學術道德問題。而將多年間零散發(fā)表的報刊文章同時組裝成兩部學術專著,則既關乎道德,也關乎邏輯。周志強教授在將零散文章拆開、重組時,手法撲朔迷離、高深莫測。這不禁讓人生出這樣的疑問:學術專著可以以這樣的方式組裝嗎?如果可以,學術表達自身的邏輯還要不要?

        順便指出,對于《方式》與《裂變》在文字表達上的高度重復,周志強教授沒有在任何場合做過任何說明。

        在周志強教授的書中,語言表達中的文理不通、邏輯混亂和常識錯誤等現(xiàn)象,也是很嚴重的。也舉些例子。

        《裂變》全書開篇,寫的是“高速路口的政治隱喻”,說自己開車在河北黃驊高速路收費口遇上擁堵:

        在這里,沒有人對收費的多少產(chǎn)生異議,也沒有人對高速路變成了龜兔賽跑的狀況表達不滿。人們似乎已經(jīng)對這種現(xiàn)象麻木不仁了。面對無數(shù)車輛堆積,公路局的人員卻感受不到任何情緒方面的壓力。

        有趣的是,車內的怨氣是明顯可以感覺到的。在等待通過收費口的一個多小時內,我看到了兩起車輛碰撞的事故。人們不斷從車窗探出頭來張望,焦躁的面孔寫滿了詛咒和無奈。

        顯然,人們之所以心安理得地接受高速路收費站這種“高收費、爛服務”的原因,并不是對高速路管理者喪失了信心,而是對管理這些管理者的機制失去了信任??棺h激情的喪失,并不是社會趨于合理化的現(xiàn)象,反而是社會極端不合理化的產(chǎn)物。(第3頁)

        這全書開篇的話,就讓人不知所云,說這是語無倫次也并不為過。高速公路上因收費而擁堵,這與“龜兔賽跑”的寓言有什么關系?在這里,誰是龜?誰是兔?一方面說“人們似乎已經(jīng)對這種現(xiàn)象麻木不仁了”,一方面又說“車內的怨氣是明顯可以感覺到的”,這讓人怎樣理解當時的情形?既然已經(jīng)“麻木不仁”了,又如何“不斷從車窗探出頭來張望,焦躁的面孔寫滿了詛咒和無奈”?公路擁堵,車輛是一輛挨著一輛地平面攤開的,怎么能說成“堆積”?一個多小時里發(fā)生兩起車輛碰撞事故,人們不斷從車窗探出頭來張望,并且臉上滿是焦躁、詛咒和無奈,這說明人們其實已經(jīng)怨氣沖天了,怎么又說人們“心安理得地接受高速收費站這種‘高收費,爛服務”?因為對管理這些管理者的機制喪失了信任,所以人們心安理得地接受“高收費、爛服務”,這又是什么邏輯?

        周志強教授接著寫道:

        收費路段不同標準的收費,同時構造了這樣一種國家與資本共同維系的斂財形式。在許多收費口,大大的紅字書寫出這樣的標語:貸款修路、收費還貸。唯一令人覺得不解的是:誰在貸款修路?如果是國家貸款修路,那么在銀行國有的前提下,修建高速路乃是這些資金的題中之意;如果貸款人是私人,那么不禁要問,既然國家有銀行資金的支持,難道不能自己建設道路而為什么非要讓私人來修建國之命脈的高速路呢?(第4頁)

        讀周志強教授這番慷慨激昂的話,我始而目瞪口呆,繼而哭笑不得。周志強教授真是桃花源中人?。〔恢袧h,無論魏晉。然而,卻又偏偏極其熱衷于談論當代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問題。大大的紅字標語“貸款修路、收費還貸”,是指地方政府是從銀行貸款修建了高速公路,政府因此欠了銀行的債,需要收費來連本帶息地還債。周志強教授以為,既然銀行是國有的,國家就可以任意支配銀行的金錢,這真是缺乏起碼的社會常識。國家的財政支出,并不來源于銀行系統(tǒng),而來源于稅務系統(tǒng)。至于周志強教授懷疑高速公路是私人貸款修建,就真讓人不知說什么好了。在當代中國,道路,尤其是“國之命脈的高速路”,可以私有嗎?如果連這些問題都弄不清楚,還有資格總是對當代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問題高談闊論嗎?

        緊接著,周志強教授批判了當代中國的“地方集權”。在《裂變》第16至第17頁,則寫道:

        隨著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的展開與完善,以血緣關系為核心的社群生活方式逐步消失,以風險為代價的現(xiàn)代社群生活逐步建立,人們承擔風險的廣度、強度增加了,而提供風險保障的社會機制卻沒有建立起來。

        幾十年以前的中國,中國公民通過對“家族”或者“單位”的依賴體制,獲得生活保障的信心。即使在最為窮困的時刻,國家(社會單位、家族村落)全面承擔人們的生存風險,形成村落權力家族化、社會單位村落化的局面。

        時至今日,現(xiàn)代經(jīng)濟秩序和社會體制的轉型,破壞了傳統(tǒng)中國國家保障系統(tǒng),對于競爭機制的整體引入,醫(yī)療、保險、住房和教育推向市場化的趨勢,使得短短時間內把公民推入“自由而無助、無權而無助”的生存境地。其結果則是,國家減負,而公民加壓。與之相應,“社會無助感”就滋生瘋長了。(第16至17頁)

        這樣的論述,同樣令我目瞪口呆,但卻沒有哭笑不得,因為實在笑不起來。這里表達的是對幾十年來改革開放的質疑、批判,然而,用以與改革開放后的社會形成對照的“幾十年前的中國”,卻不知說的是哪里。這里既說了改革開放以前的城市,也說到了改革開放以前的鄉(xiāng)村。改革開放以前,我生活在鄉(xiāng)村,對那時的鄉(xiāng)村比較了解。周志強教授說改革開放以前的鄉(xiāng)村公民過的是“以血緣為核心的社群生活”,是能夠通過對“家族”的依賴而“獲得生活保障的信心”,說那時的鄉(xiāng)村是“村落權力家族化”,實在是完全說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在鄉(xiāng)村有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而土改運動的一個重大政治功能,就是摧毀鄉(xiāng)村社會的宗法傳統(tǒng)和宗法勢力。而地主、富農(nóng)、富裕中農(nóng)、下中農(nóng)、貧農(nóng)、雇農(nóng)等階級成分的劃分,則是摧毀宗法傳統(tǒng)和宗法勢力的特別有效的手段,因為雖是親兄弟,卻完全可能屬于不同的成分,因而也就屬于不同的政治陣營、有著不同的政治地位。土地改革之后,有互助組、合作化運動,最后在鄉(xiāng)村實行人民公社制度,而以生產(chǎn)隊為最基本的行政單位和核算單位。在那時候的一個鄉(xiāng)村生產(chǎn)隊里,完全可能出現(xiàn)這樣的局面:弟弟因為是貧農(nóng)而當著隊長,哥哥因為是富農(nóng)而受著“管制”,是隨時必須跪在大眾面前接受批斗的對象。說那時的鄉(xiāng)村是“村落權力家族化”,真是癡人說夢。相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nóng)村的階級成分取消,倒是真有宗法傳統(tǒng)復活的趨勢。說改革開放以后,某些鄉(xiāng)村出現(xiàn)“村落權力家族化”的現(xiàn)象,那是很有可能的。至于周志強教授認為那時的鄉(xiāng)村公民“即使在最為窮困的時刻”也能獲得“生活保障”,那恐怕實在因為太年輕的緣故。

        文理不通、概念混亂的現(xiàn)象,在周志強教授的論述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上面這幾段論述中,周志強教授一會用“幾十年前的中國”這樣的說法,一會又說改革開放“破壞了傳統(tǒng)中國國家保障系統(tǒng)”。在周志強教授這里,“幾十年前的中國”與“傳統(tǒng)中國”是可以互換的說法,這也實在是荒謬的。知識界、話語界、學術界,對一些常用說法、習慣用語,總有約定俗成的共同理解,這是交流和討論的前提。通常,說到“傳統(tǒng)中國”時,決不能理解成幾十年前的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中國。

        周志強教授《裂變》的第二個專題是《青年正在“消失”》,其中這樣說道20世紀80年代的年輕人: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的年輕人,逐漸面臨兩種與此前的年輕人不一樣的命運。20世紀70年代恢復高考,造就了大學校園中無數(shù)離鄉(xiāng)背井的年輕人獨立生活的狀況。他們離開父母,雖然依賴匯款單,但是,經(jīng)濟卻相對獨立,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購買行為。盒帶、言情或武打小說,因為有了這群年輕人,而逐漸成為流行商品。商人開始為了年輕人定制商品,在此之前,工廠很少把他們作為消費的主體來對待。當牛仔褲和文化衫成為商品的時候,“青年”也就變成商品文化的新的產(chǎn)物。在這樣的時刻,中國的“青春文化”開始萌芽,逐漸取代了“青年文化?!保ǖ?5至26頁)

        周志強教授在尋找所謂“青春文化”萌芽和流行的原因時,實在有些隔靴搔癢、買櫝還珠。大學校園里有無數(shù)背井離鄉(xiāng)、經(jīng)濟相對獨立的年輕人,并非20世紀70年代恢復高考后才有的現(xiàn)象。在1949年后的十七年間,大學校園里有無數(shù)學生,卻沒有帶來“青春文化”的萌芽和流行。后來,雖然取消了高考,但大學校園里有無數(shù)“工農(nóng)兵大學生”,他們不但經(jīng)濟相對獨立,而且經(jīng)濟條件一般比后來通過高考入學的學生好得多,但他們也沒有帶來“青春文化”的萌芽和流行。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20世紀80年代,盒帶、言情或武打小說的消費者,絕不只是考入了大學的學生。更多的沒有考入大學而高中畢業(yè)便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也是盒帶、言情和武打小說的消費者。這個群體人數(shù)比大學生多得多,經(jīng)濟條件一般來說就更比大學生好得多了。談論“青春文化”的萌芽和流行而忽視他們,顯然是不合理的。實際上,如果真有所謂“青春文化”的萌芽和流行,那原因,首先在于時代的文化寬容,在于那個時代整體的精神氣候,在于社會上洋溢著的青春氣息。

        文理不通、邏輯混亂、常識錯誤,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難以明確區(qū)分。繼續(xù)舉幾個例子吧。

        在《裂變》中的《青年正在“消失”》專題部分,周志強教授對“80后這一代”的生存困境充滿同情。在《裂變》的第31頁里,周志強教授指出:

        90年代中國所面臨的社會文化狀況是社會主義烏托邦政治逐漸熄滅和商品大潮中功利主義甚至市儈主義的崛起。這個時期,80年代知識精英主義的文化理想已經(jīng)破碎,傳統(tǒng)紅色政治的信念逐漸空殼化,而校園里面的創(chuàng)業(yè)沖動和產(chǎn)業(yè)化熱情,讓處于成長時期的80后一代不得不重整其青春認同。中國社會的激烈動蕩的大轉變,造就了整體價值生產(chǎn)體系的去政治化和非道德化。

        在這樣的時代里:

        于是,作為一種代價,80后一代放棄了父輩們的激情政治沖動和審美道德規(guī)范,也相應失去了抗壓和奮爭的信念支持。而到了21世紀初,80后們開始走出象牙塔,走向油鹽醬醋茶的現(xiàn)實人生。這個時候,現(xiàn)實的壓力紛至沓來,種種改革的不良后果,幾乎都由80后這一代來承擔。(第31頁)

        說“改革的不良后果”都壓到了“80后這一代”的肩上,這實在是危言聳聽了?!?0后這一代”的父親母親不會同意,“80后這一代”的爺爺奶奶也不會同意。周志強教授一方面依據(jù)一種抽象的理論解讀社會,一方面又把“80后這一代”作為一個僵化的整體來對待,所以會發(fā)出這種奇談怪論。所謂“80后這一代”,到今天是四十歲左右的年紀。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當然是千差萬別的。這差別產(chǎn)生的原因,也不是單一的。這就不去細說了。這些人是我們的學生、同事、朋友、鄰居。我如果對他們說:“改革的不良后果,都由你們承擔了??!”他們一定會驚訝、惶惑,不知我到底想表達什么。周志強教授之所以會屢屢發(fā)出一些奇談怪論,缺乏歷史常識、社會常識,缺乏政治常識、經(jīng)濟常識,是重要原因。

        《裂變》中有《思想的想象力正在衰退嗎?》的專題,這一專題談論的是知識界、文化界、學術界的問題。周志強教授這樣評說莫言:

        莫言的寫作,卻代表了另外一種有意思的中國文學走勢:比現(xiàn)實主義少了政治批判精神和社會反思意識,動不動就祭出“人性”“人類”或者“文化”這些空洞得足以營銷全球的“口香糖話語”來捕捉同好者的懵懂迷離的眼睛,好像這才是世界級大師風范;又比現(xiàn)代主義多了歷史、風土和故事,能以恢弘的氣勢和令人折服的故事,構造中國歷史的“民族志”……(第136至137頁)

        這番論述也看得我一頭霧水?!翱斩吹米阋誀I銷全球”,這是什么意思?難道某種東西,越空洞越能大范圍營銷嗎?再說,為什么“人性”“人類”“文化”這些話語是空洞的呢?這些話語在周志強教授的書中,也不難道見到,特別是“文化”,可謂觸目皆是。再說,為什么“人性”“人類”“文化”這些話語,與“政治批判精神和社會反思意識”是不相容的呢?一部小說,為什么不可以既“祭出”了“人性”“人類”“文化”這些話語,同時又具有強烈的“政治批判精神和社會反思意識”呢?周志強教授認為莫言的小說創(chuàng)作“比現(xiàn)實主義少了政治批判精神和社會反思意識”,這意味著周志強教授認為“政治批判精神和社會反思意識”,是“現(xiàn)實主義”特有的,至少,是“現(xiàn)實主義”特別擅長的。這同樣犯了常識性錯誤。文學作品中的“政治批判精神和社會反思意識”,與具體的創(chuàng)作手法沒有必然的關系。用“現(xiàn)代主義”手法創(chuàng)作的小說,完全可以具有極其強烈的“政治批判精神和社會反思意識”,要舉例,則舉不勝舉。如果說,周志強教授在別處犯的還是歷史、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方面的常識性錯誤,在評說莫言時,則犯的是文藝學方面的常識性錯誤。

        《裂變》中有專題曰《精神分裂的途中》,其中說:

        自從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的國家藍圖,中國社會就開始了自己的“造夢工程”。龐大的市場與靈活多樣、不斷變革的管理模式,生機勃勃的消費潛能與有條不紊的政治調控,這里面種種國家形象的良好設計,都與一個國家的總體夢想設計緊密關聯(lián)在一起……(第227頁)

        這最后的省略號是我加的。這一段以及以下的一大段都重復出現(xiàn)在另一本專著《方式》中,這前面已經(jīng)指出。我這里要說的,是所謂“造夢工程”問題。周志強教授認為,是“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的國家藍圖”,中國社會“才開始了自己的‘造夢工程”,這讓人又一次覺得周志強先生對當代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實都太缺乏常識了。應該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成立,就開始了偉大的“造夢工程”。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這不是偉大的夢想嗎?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國家,而中國共產(chǎn)黨的奮斗目標,就是在全人類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說等到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的國家藍圖,中國社會才開始自己的“造夢工程”,這是什么意思?

        以上所舉的例子,都出自《裂變》,但《方式》與《裂變》高度重復,所以這些例子也可以認為是兩書共有的。下面要說的是,在周志強教授的兩本專著中,“21世紀”都是一個頻頻出現(xiàn)的邏輯前提。仍從《裂變》中舉些例子。

        《裂變》中有專題曰《國強民窘愈演愈烈?》,其中在談論“青春期中國的多重焦慮癥”時,周志強教授說:“顯然,地方集權化、大型資本政治化與意識形態(tài)空殼化,正是中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三大領域矛盾的根源所在。而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些問題,恰是因為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社會各個領域發(fā)生了徹底的調整、轉型和提升。”(第8頁)所謂21世紀,是從2001年1月1日至2100年12月31日的一百年時間,是一個自然時段,怎么就成了“各個領域發(fā)生了徹底的調整、轉型和提升”的節(jié)點?從2000年12月31日至2001年1月1日,人們不過是睡了一覺而已,像我這種夜貓子,則覺都沒睡,就跨過了世紀。我不記得那一夜發(fā)生過任何天翻地覆的大事。我記得那一夜風平浪靜,與任何一個普通的夜晚無異。如果說中國社會真的發(fā)生了周志強教授所說的那種變化,那也絕不是“21世紀”的現(xiàn)象,那是從20世紀90年代便開始了的。

        《裂變》中有專題曰《越來越“快樂”》,其中說:“進入21世紀,中國文化領域發(fā)生了巨大變遷。突出的問題乃在于,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體系已經(jīng)較難徹底整合公民的全部政治道德感。其典型的癥候就是理想主義文化的空殼化,以及以市儈主義為核心的生活文化的崛起。正如前文所論,‘躲避崇高‘告別革命已經(jīng)不僅只是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簡單口號,而且成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暗流。人們?yōu)榱双@得市儈主義生存的合理性幻覺,就不斷詆毀和鄙視烏托邦主義的政治,拒絕對現(xiàn)實的反思意識和批判思想的培養(yǎng)。一種政治化的快樂工程就此開始。”(第44至45頁)周志強教授所列舉的這些現(xiàn)象即使“開始”了,“存在”了,也絕非是開始于21世紀。

        周志強教授將“21世紀”作為思考、研究、談論各種政治、經(jīng)濟、文化問題的前提,這實在匪夷所思。如果在2000年這一年,中國社會發(fā)生了政治、經(jīng)濟巨變,那還算有些道理??稍谖业挠洃浝铮?000年這一年,沒有任何導致政治、經(jīng)濟、文化重大轉型的事件發(fā)生。

        再舉幾例,不再評說。

        《裂變》中有專題曰《青年正在“消失”》,在論及“80后這一代”時,說:“簡單地說,一方面,中國社會的歷史轉型,造成了這一代人意識形態(tài)價值體系的空殼化,從而讓他們失去了煥發(fā)強大意志力的社會信念基礎;另一方面,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國強民弱的狀況,又讓80后成為‘無權感的一代?!保ǖ?1頁)

        《裂變》中有專題曰《越來越需要“快樂”》,其中說:“‘文青出現(xiàn)在20世紀80年代”,而“到了21世紀,文青群落慢慢消失了:相信文學、藝術可以帶來美好人生的烏托邦理想主義信念破滅了,文青成了諷刺性概念。說人是‘文青,意思是你還抱著幻想?!保ǖ?1頁)又說:“‘小清新誕生較晚,是21世紀消費文化泛濫后,想象性地抵抗消費文化的一個族群?!保ǖ?2頁)

        《裂變》中有專題曰《思想的想象力正在衰退嗎?》,談及“文化批評”時說:“進入21世紀以來,文化批評出現(xiàn)了熱熱鬧鬧的局面。一時之間,大江南北,從學者到記者,從學校到電臺,文化批評成為中國文化領域內四處可見的東西。”(第133頁)

        《裂變》中有專題曰《影像搖動現(xiàn)實》,其中說:“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現(xiàn)代變革的強度、廣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個人生活從內到外都處在徹底的變化整合之中?!保ǖ?69頁)

        例子就舉到這里吧。這些“21世紀”,全用得莫名其妙。

        這篇書評也就寫到這里。

        (王彬彬,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

        猜你喜歡
        志強教授
        學習“集合”,學什么
        田教授種“田”為啥這么甜
        李志強·書法作品稱賞
        曾覺民 教授
        劉排教授簡介
        盧志強 用心于畫外
        海峽姐妹(2019年4期)2019-06-18 10:39:00
        劉宏偉教授簡介
        Analysis of Tibetan Plateau Vortex Activities Using ERA-Interim Data for the Period 1979-2013
        志強的石
        中華奇石(2014年12期)2014-07-09 18:30:22
        Thrombelastography and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after closed lower limb fracture
        亚洲18色成人网站www|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97久久人人超碰超碰窝窝| 四虎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看| 99久久免费精品色老| 日本一区三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色天香精品一卡2卡3卡4| 国产在线一91区免费国产91| 国产日产久久福利精品一区| 亚洲无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2021| 18无码粉嫩小泬无套在线观看 | 国产三级av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gv| 国产91AV免费播放|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 欧美日韩另类视频| 人妻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五 |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国产成人AV乱码免费观看| 美女免费视频观看网址| 性xxxx18免费观看视频| 日韩精品久久久一区| 少妇人妻偷人中文字幕|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午夜av| 98久9在线 | 免费| 亚洲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 国产精品性色av麻豆|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女同人妻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优| 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国产亚洲av手机在线观看| 日韩三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幂| 在线看片国产免费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的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